7.2四数第七单元第2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研究平移。
二、课前检测师: 1.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
2. 通过预习单你学到了什么?3.组内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三、自主探索、合作探究Ⅰ.问题:探究画出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请你先独立思考,并在方格纸上画出将图形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之后再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2)教师巡视,寻找学生的资源,找学生到前边讲解。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解画平移的方法。
(3)出示错例,找到错误原因,并改正。
(预设:方向,整个图形与原图形相差5格)组内自查组长抽查提出质疑深入教材合作交流知识迁移老师巡视小组讨论2分钟,教师巡视指导预设:生1:向左平移了6格;向下平移了5格;生2:向左平移了3格;向下平移了2格;(2)组织学生研讨如何确定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格数: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是如何确定原图形向左平移了几格?汇报:联系之前所学的画法,要先确定关键点,看相对应的关键点平移了几格,而不是看整个图形之间空了几格。
总结:1.图形在平移前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形状是不变的。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必须要确定其方向和距离。
确定平移的距离可以数对应点移动的距离,也可以数对应线移动的距离。
四、巩固练习组内讨论,代表发言,逆时针评价加分有理有据,先评价后说理,老师指导,给个人加分五、课堂总结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生自由讨论并发言。
七、布置作业。
作业请完成教材第88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第2题。
预习作业:完成预习单七单元第三课时。
八、教学板书平移1.图形在平移前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形状是不变的。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必须要确定其方向和距离。
确定平移的距离可以数对应点移动的距离,也可以数对应线移动的距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乘法与除法。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分数乘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题目,并能够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题目,并能够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分数乘除法知识,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教学难点:1. 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2. 分数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展示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和示例题目。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引出分数乘除法的学习。
2. 讲解新课:通过PPT展示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讲解分数乘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 示例讲解:通过示例题目,演示分数乘除法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则。
4. 练习巩固: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乘除法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反思: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和复习。
板书设计:1. 板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教案2. 板书内容:分数乘除法的概念、运算规则、示例题目、练习题目等。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布置分数乘除法的计算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2. 思考作业:布置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分数乘除法进行解决。
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通过课后反思,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2. 学生反思:通过课后反思,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复习和提高。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或技能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导学案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合理安排时间(一)一、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112页主题图,理解图意。
2、从图中你了解到:一只平底锅每次只能烙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分钟,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分钟。
那么要烙两张饼,最快要几分钟呢?因为一个平底锅一次可以烙两张饼,所以烙一张饼和烙两张饼的时间。
如果爸爸、妈妈和我一人要吃一张饼,要烙张饼。
小组讨论:妈妈要怎样烙,才能让大家最快吃上饼呢?烙饼次数饼1 饼2 饼3 耗时(分)3、我们发现烙3张饼,最快只需要分钟。
我们第一次先烙第1张和第2张的面,第二次烙第1张的面和第3张的面,第三次烙第张的面和第张的面。
二、合作探究烙饼的最优方法:1、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你发现了什么?2、烙4张饼最快要分钟,烙5张要分钟,烙6张要分钟,烙7张要分钟,烙8张要分钟,烙9张要分钟,烙10张要分钟。
3、我们发现:如果要烙的饼是双数,地烙就可以了。
如果要烙的饼是单数,可以先地烙,最后的3张,就按照我么么前面探究出的方案去烙最节约时间。
四、课堂检测:1、用一口平底锅煎饼,假设煎一张饼需要4分钟。
每一面需2分钟,每次可以煎2张。
煎3张饼至少需要分钟。
第二课时合理安排时间(二)一、【课前回顾】想一想:一张饼烙()面,如果一面需要2分钟,烙一张需要()分钟。
烙一张饼需要4分钟,一口平底锅每次可以烙3张饼,烙3张饼至少需要()分钟。
煮一个鸡蛋需要8分钟,一口锅一次可以煮10个鸡蛋,那么煮10个鸡蛋至少需要()分钟。
二、【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2、要让客人最快的喝上茶,应该怎样安排这些工序才合理呢?、要烧水前先要,。
2洗水壶→()→()→()→()→()3我们设计的过程主要大步.第一大步第二大步第三大步第四大步所以我们花的时间(算式)(分钟)4用图式来表示:三、【合作探究】1、妈妈下班要回家做饭,淘米要3分钟,煮饭要30分钟,洗菜要8分钟,切菜要10分钟,如果煮饭和炒菜用不同的锅和炉子,妈妈将饭煮好至少要多少时间?2、张刚帮助妈妈烧鱼,他有条理的洗鱼、切鱼、切姜片,洗锅煎烧,各道工序共花了17分钟(见下图)你能不能用巧妙合理的办法设计一个新的工序,帮张刚少花时间。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统计图表示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这一课时,学生将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掌握绘制这两种统计图的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理解并运用简单的统计方法。
但是,对于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技巧以及如何通过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统计图分析数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掌握绘制这两种统计图的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掌握绘制这两种统计图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利用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情境教学法”和“实践操作法”进行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绘制统计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课件、统计图模板、数据材料等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尺子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复习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
然后,教师提出本课时的问题: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两种统计图的特点。
人教版四年级数下册第七单元导学案

过程与方法
经历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探索过程,体验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欣赏图像的对称轴美,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认识美、创造美。
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难点
学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课时安排
第1课时轴对称(1)1课时
第2课时图形的平移1课时
第3课时利用平移解决问题1课时
集体备课导学案
学科:数学年级:四年级主备人:共同备课人:本组成员执教人:
课题
轴对称图形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学习
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例2
课时
1课时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探索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1)按照教材86页例3的样子,在格子纸中相应的位置先描出“箭头”图案,然后将“箭头”图片与格子纸中的“箭头”重合。
(2)把“箭头”向上平移5格。
(3)把“箭头”向右平移7格。
2.引导思考:确定一个物体的平移后的图形位置,需要哪些条件?
3.引导学生观察例3,思考:在箭头“上方”的图形是怎么平移得到的?在箭头“右边”的图形又是怎么平移得到的?
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来自能: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同步备课】第七单元第2课时条形统计图(2)(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同步备课】第七单元第2课时条形统计图(2)(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计划的重要性。
在此,我将按照您的要求,详细介绍我在教学《条形统计图(2)》这一课时的情况。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时展开,重点讲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应用。
具体包括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展示数据,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以及如何运用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能够自行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够从图中获取和分析信息,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技巧,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能够从条形统计图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与本节课相关的学习资料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份某地区的人口统计数据,让学生初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应用。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包括如何确定坐标轴、如何标示数据等。
3. 例题讲解:以具体的人口统计数据为例,现场演示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并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自行绘制条形统计图,并分析图中的信息。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步骤、关键要点,以及实际应用示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根据所给数据,绘制一份条形统计图,并分析图中的信息。
2. 答案:学生作业答案应包括准确的条形统计图绘制和合理的图表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一、实践情景引入引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
最新版四年级上数学 第七单元导学案第2课时 条形统计图(2)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例2的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们在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上按照要求绘制条形统计图。
(2)教师课件展示学生绘制的2个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2个条形统计图并说出区别。
(3)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认为用哪个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有时由于数据偏大,在画条形统计图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个格表示2个数据。
3.根据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1)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
(2)思考:如果最喜欢牛奶的有5人,那么在右图中怎么表示?
(3)教师明确:可以用半个格表示1人。
1.(1)派一名同学汇报获取的数学信息。
2.(1)组内合作绘制条形统计图,并汇报。
2.你是用什么方法统计人数的?
提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有的同学是用画“正”字,有的同学用画“0”表示……
3.如果最喜欢牛奶的是5人,在1个格表示2个数据的条形统计图上怎么表示?
答案:可以用半个格表示1人。
4.观察条形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提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例:最喜欢吃什么的人数最多?喜欢喝豆浆和喜欢喝粥的一共有多少人?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条形统计图(2)
1个格可以表示2个数据。
1个数据可以用半个格表示。
按时吃早餐,保证精力,好好学习。
六、教学反思
爱吃是小学生的天性,用吃早餐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又因为有了上节课的知识基础,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度并不大,整节课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绘制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发现,数据较大时用1个格表示1个数据绘制起来比较麻烦,引起学生的思考,最后得出哪个统计图的数据合适。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导学案

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1学习内容:P108、109页的内容,P112练习十九第1-3小题。
学习目标:1、能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3、培养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重难点:认识折线统计图,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读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学习准备:108页的主题图。
导学过程一、预习学案出示课本108主题图:这是一幅“1998~20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还有什么样的统计图?二、导学案1、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2、出示“1998~20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3、什么是折线统计图。
4、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找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合作探究: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展示反馈: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拓展提升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三、课堂检测: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1、3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折线图的特点是怎样的?五、课后作业:P115练习十九第6题。
六、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折线统计图2学习内容:P110页例2。
P111的做一做,P112练习十九第4-9题。
学习目标:1、认识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数据合理分析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2、根据统计图上的信息,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3、认识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地进行推测。
培养学动手实践和合理的推断能力。
学习重难点:认识横向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导学过程一、预习学案1、复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2、看书第110页—第111页例2并回答题后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2课时补全轴对称图形
学习内容课本第83页,例2及练习二十第4-6题。
学习目标 1.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提高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
学习重难点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补全轴对称图形。
导学流程学习笔记【学前热身】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看看能画几条。
( )条 ( )条 ( )条 ( )条
通过画对称轴我们发现:对称轴两侧的图形( ):对称点
到对称轴的距离( )。
【独立自主学习】
1.学习提示:
思考: 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试一试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用铅笔尝试着画。
3.归纳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第一步:找出所给图形的每条线段的端点。
第二步: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每个端点的对称点。
第三步: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评价提升学习】
我学会了:
我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