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篇一:《建筑十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建筑十书》简介《建筑十书》书分十卷,主要有:建筑师的修养和教育,建筑构图的一般法则,柱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庙宇、公共建筑物和住宅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的性质、生产和使用,建筑构造做法,施工和操作,装修,水文和供水,施工机械和设备等,内容十分完备。

《建筑十书》的第一个成就就是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这个体系很全面,两千年来,尽管建筑科学有重大的进步,内容丰富多了,深入多了,它的体系却依然有效。

《建筑十书》的第二个成就是,它十分系统地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

维特鲁威的态度是科学的、求实的。

《建筑十书》的第三个成就是,维特鲁威相当全面地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第四个成就,维特鲁威按照故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第一部分摘录一、建筑的构成建筑是由希腊人称做塔克西斯的法式,称做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适合,和称做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

1、法式:法式是作品的细部要各自适合于尺度,作为一个整体则要设置适于均衡的比例。

这是由量——希腊人称做波索忒斯——构成的。

2、布置:布置是适当地配置各个细部,由于以质来构图因而做成优美的建筑物。

布置的式样——希腊人称做伊得埃——就是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

3、比例:比例指优美的外貌。

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表现的关系。

4、均衡:均衡是由建筑细部本身产生的合适的协调,是由每一部分产生而直到整个外貌的一定部分的互相配称。

5、适合:适合是以受赞许的细部作为权威而组成完美无缺的建筑整体。

但对于习惯来说适合是这样表现的:门厅要相对豪华的内部处理得协调而优美。

因为内部的面貌华丽,而入口却低陋,它就不够适合了。

6、经营:经营就是适当地经理材料和场地,还有计算和精细地比较工程造价。

建筑构造的读书笔记

建筑构造的读书笔记

建筑构造的读书笔记一、建筑构造的基本概念。

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

它涉及到建筑的各个部分,从基础到屋顶,从墙体到门窗,每个部分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和构造要求。

(一)建筑的组成部分。

1. 基础。

- 基础是建筑物最下部的承重构件,承受着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地基。

基础的类型有很多,例如条形基础,适用于砖混结构的房屋,它沿着墙体方向连续设置;还有独立基础,常用于柱下,当柱子的荷载较大且地基条件较好时采用。

- 基础的埋深也有讲究,一般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地基土的性质、地下水位的高低等因素来确定。

如果埋深过浅,建筑物可能不稳定;埋深过大则会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2. 墙体。

- 墙体在建筑中起到承重、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按墙体在建筑中的位置可分为外墙和内墙,外墙起着抵御自然界各种因素对室内侵袭的作用,而内墙主要是分隔室内空间。

- 墙体的材料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砖、砌块、混凝土等。

砖砌墙体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但自重大;混凝土墙体强度高,但保温性能相对较差。

在构造上,墙体还设有门窗洞口,需要进行加固处理,如设置过梁等构件。

3. 楼地层。

- 楼地层包括楼板层和地坪层。

楼板层是建筑物中分隔上下楼层的水平构件,它承受着家具、人员等活荷载以及楼板自重等恒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梁、柱等竖向承重构件。

楼板的类型有板式楼板、梁板式楼板等。

- 地坪层是建筑物底层与土壤相接的部分,它要满足耐磨、防潮等要求。

4. 楼梯。

- 楼梯是建筑物中联系上下楼层的垂直交通设施。

它由楼梯段、平台和栏杆扶手组成。

楼梯段是供人行走的部分,其坡度要合适,一般在20° - 45°之间。

平台起到缓冲和休息的作用,栏杆扶手则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5. 屋顶。

- 屋顶是建筑物顶部的围护结构和承重结构。

它要抵御风、雨、雪等自然因素的侵袭,同时还要承受自身重量和屋面活荷载。

屋顶的类型有平屋顶、坡屋顶等。

建筑类读书笔记

建筑类读书笔记

建筑类读书笔记建筑类读书笔记失忆的城市与建筑当人们物质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品质,建筑也是如此,因此在中国建筑大量性建造之后,我们越来越注重建筑的文化精神品质。

而对于建筑中赋予文化特色的方法在此总结为两种:一种就是在对建筑做理性思维之后的文化性表达,这种往往过于形式化,属于技术流;还有一种就是首先考虑建筑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并尽力从中产生灵感,提取信息,然后做理性的分析表达,这是思想流,更加具有哲学思辨的建筑空间,这是我们追求但却难以达到的。

《建筑类型学》这本书为作者汪丽君的博士论文,文中所讲主要讲的就是一种提取历史本体进行创作的建筑设计方法。

文中首先提出建筑的最根本问题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功能与形式的辩证关系问题,而新一代的建筑师们也很快就意识到空间与场所才是建筑命题的主旨。

其中建筑类型学的主要代表罗西就说到:“实际上建筑是由它的整个历史伴随形成的;建筑产生于它的自身合理性,只有通过这种生存过程,建筑才能与它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是从建筑的大环境来表达建筑与其所处场所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以类型学为核心的新理性主义美学明确指出,设计来源于原型,但必须超出原型,只有这样,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才可以通过设计的过程实现完美结合,而著名建筑师西扎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建筑的一切美感都来自于历史,这更加肯定了建筑在历史环境中的重要性,甚至表达了一种建筑永远无法超越历史,而只是借用和发扬历史的涵义。

而对于历史文化内涵在建筑上的继承的断代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的认同感逐渐消退,城市空间的人情味尽失,这迫切的需要我们冲破传统建筑的表层,用现代的语言去表达传统建筑中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的。

本书中奖类型学分为三种:原型类型学、范型类型学、第三种类型学。

原型类型学是将任何建筑的发展都归结于建筑的原始类型上;范型类型学它是将手段——结果、原因——结果的辩证方法同经济准则结合以替代古代的适用、坚固、美观的三位一体说;第三种类型学以新理性主义为代表,标志着当代建筑类型学的形成。

建筑学读书笔记

建筑学读书笔记

篇一:建筑学读书笔记《城市设计新理论》读后感作者:c.亚历山大h.纳斯《城市设计新理论》一书系统的描述了作者在1978年所做的关于城市设计的实验,并为我们构想了一套全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在这套新的理论中,他们强调了一种整体性的创建。

“创建城市整体性的任务只能作为一个过程来处理,它不能单独靠设计来解决。

而只有当城市成形的过程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整体性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显然,“最重要的是过程创造整体性,而不仅仅在于形式。

如果我们创造出一个适宜的过程,就有希望再次出现具有整体感的城市”。

同时,作者将这本书称作定义这一过程的第一步。

的确,在我们分析欧洲过去城市发展的历程时,会发现许多城市如威尼斯、罗马等,都具有一种亲切的整体性,在这些城市中,无论是大的饭店、商店和公共花园,还是小的阳台和装饰物,在外观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有机的统一。

然而,在现代城市的设计、规划似乎都忙于解决单个结构或执行法规的规定,难以产生有机的整体感。

书中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单一”来创造整体性的过程,即“single makes wholes”。

集建筑师与规划师于一身的c.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和他的同事提出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论,其目的是为了再现城市有机发展过程。

为了找到创建日益增长的城市整体性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法规,作者提出了一套初步法则,共七条,它们体现了实际发展的过程,与城市日益发展要求相吻合。

1. 渐进的发展。

任何建筑项目都不可过大,要确保一种合理的大小混合比,保证在渐进发展中有一种合理的功能分配。

2. 较大整体性的发展。

每个建设项目必须有助于在城市中形成至少一种更大的整体结构,它比起该项目自身要更大更重要。

经营某项工程的每个人必须清楚的知道这项工程将试图帮助哪一种更大的正在出现的整体结构,并知道它将如何有助于产生这些整体结构。

3. 构想。

这条法则确定单个建筑项目的内容和特点,要求建筑是“由健全的现有建筑的构想中产生,而不是由“每个项目都必须先被感受和体验,然后才能将其表达为一种构想”,头脑内的某个概念产生”,即它是什么,建在哪?4. 正向城市空间。

建筑学读书笔记(5篇)

建筑学读书笔记(5篇)

建筑学读书笔记(5篇)第一篇:建筑学读书笔记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罗西简介及主要作品罗西简介: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31-1997)是当代建筑界的一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

他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大学毕业后曾从事设计工作,做过建筑杂志社的编辑,当过教授。

罗西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提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urban facts)的聚集体,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

罗西将类型学方法用于建筑学,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征。

罗西还提倡相似性的原则,由此扩大到城市范围,就出现了所谓“相似性城市”的主张。

罗西将城市比作一个剧场,他非常重视城市中的场所、纪念物和建筑的类型。

罗西在60年代将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建筑与城市,在建筑设计中倡导类型学,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回到建筑的原形去。

它的理论和运动被称为“新理性主义”。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主要作品: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主要建筑作品:卡洛.菲利斯剧院博戈里科市政厅卡洛•卡塔尼奥大学林奈机场维尔巴尼亚研究中心、住宅综合楼佩鲁贾社区中心多里购物中心加拉拉特西公寓维亚尔巴住宅巴西集合住宅现代艺术中心拉维莱特公寓博尼苏丹博物馆迪斯尼办公建筑群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广场饭店、购物中心等。

著作论述:罗西是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运动的领头人,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一位理论家。

本书是他有关建筑和城市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最受建筑师和设计师欢迎的一部理论论著。

罗西在本书中对现代建筑运动进行了重新评价,同时也分析了城市建设的规则和形式。

罗西并不着重于评论乏味的建筑形式,或是摒弃现代建筑中的标准形象,而是如其书名那样,突出讨论了作为“人们集合记忆”宝库的城市所遭受的忽视和破坏。

他一方面抨击了功能主义和现代建筑运动,另一方面力图恢复建筑工艺自身的地位,并使其成为建筑研究的惟一正确的研究对象。

建筑类的读书笔记

建筑类的读书笔记

建筑类的读书笔记建筑类的读书笔记篇1《建筑大师的手艺》读书笔记背景介绍:《建筑大师的手艺》是一本讲述建筑大师如何用手艺创造出伟大建筑的书籍,作者是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建筑师如何通过手艺和细节来打造出真正伟大的建筑。

深入分析:在《建筑大师的手艺》这本书中,芦原义信强调了建筑师对于手艺和细节的关注对于创造伟大建筑的重要性。

他认为,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结构、材料和设计的结合,更是建筑师用手艺和细节打磨出来的艺术品。

通过对比不同的建筑师,他强调了手艺的重要性,并揭示了现代建筑中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

个人观点:我认为,《建筑大师的手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建筑师用手艺和细节打造出来的伟大建筑的价值。

在我看来,一个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结构,更是一个艺术品,需要建筑师用心去打造。

在现代社会,由于技术和效率的追求,许多建筑师忽视了手艺和细节的重要性,但芦原义信的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只有用心去打造,才能创造出真正伟大的建筑。

对比与参照:相比于现代建筑的粗糙和草率,《建筑大师的手艺》中的建筑更加注重手艺和细节。

例如,在书中介绍的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艺术博物馆中,建筑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曲线和细节,将混凝土和玻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极具艺术感的建筑。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与现代建筑的粗糙相比,古代建筑的精湛手艺和细节更为珍贵。

结论与评分:总的来说,《建筑大师的手艺》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建筑师用手艺和细节打造出来的伟大建筑的价值。

建筑类的读书笔记篇2建筑类读书笔记:《城市的记忆:建筑与文化》日期:2023年6月10日今天,我阅读了《城市的记忆:建筑与文化》这本书,它带我走进了一个充满历史与艺术的建筑世界。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让我重新审视了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建筑的历史、类型、功能、美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对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的比较分析。

2023年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

2023年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

2023年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建筑书籍读书笔记1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一直存在一个偏见:认为教材都是编写得极差的。

想一想从小学到高中,学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这恐怕是人类(私自揣测)的一种逆反心理吧。

在上课期间,去图书馆查找过外建史的其他书,有一本东南大学出版的《外国建筑史》感觉也还不错。

其他的一堆带彩图,五颜六色的书,也就骗骗小孩子不错。

这本书老师大概讲了一半,到文艺复兴就期末了。

正是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于是,考完试自己又接着看,后面的感兴趣的着重看了一遍,整个算是把书完整过了一下。

如果再多有一周时间让蒋老师把巴洛克风格、法国古典主义、洛可可风格这些讲一下自然是最好的。

再往后感觉都没有这么历史特征明显的时期了。

整个后面给人的感觉就是:走三步退两步。

历史稍有进步,马上又会出现对古代某一种风格的强烈崇拜,模仿。

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

再者即是,一味追求繁复,追求毫无疑义的浮夸的装饰,而脱离了建筑的本质:空间。

我想学习历史不是为了一定要记住哪个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不是为了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让我们以史为镜,让我们知道一个建筑风格的形成到衰落是因为什么。

唯此,我们才不至于在设计中丧失了方向,重蹈历史的覆辙。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2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人凭借自己生活的气候环境从而营透了许多适合居住的宫殿、陵墓、桥梁、楼阁、移至阶基以及大众化的民宅······梁思成先生用毕生精力完成这本著作。

书中将中国建筑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到元明清以及清末民国的建筑物,可以说是详细的为我们将古代到民国时期的建筑呈现给我们,尤其是那些黑白配图,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今中国的建筑历史建筑要素,还让我了解到许许多多的古代文化与历史事件,因为建筑形式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从一本书中去感悟到许多,也应该学会很多。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建筑美学读书笔记篇1建筑美学读书笔记在探索建筑美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实践案例所吸引。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引领我走进了这个深奥而引人入胜的领域。

建筑美学主要研究的是建筑和美学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精心的布局和细致的描绘,将建筑美学的核心理念传递给我。

其中,建筑的和谐、统一、对比和节奏,以及这些元素在空间中的展现,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的建筑美学观念。

我尤其喜欢他对古代雅典卫城和现代摩天大楼的分析。

这些例子既让我欣赏到历史的沉淀,又感叹到现代的创新。

书中对于建筑美学的深入研究,让我意识到美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筑的一部分,甚至是其核心。

建筑的每一部分,无论大小,都反映着设计者的理念和审美。

这种理念和审美的融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建筑的美。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到既兴奋又困惑。

兴奋的是,建筑美学让我看到了建筑的更深层次的美学内涵,困惑的是,我也意识到建筑美学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然而,这并未打消我对建筑美学的热爱。

相反,它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书。

我强烈推荐对建筑和美学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我相信,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像我一样,深深地被建筑美学所吸引,并对它的实践和应用有更深的理解。

建筑美学读书笔记篇2建筑美学读书笔记:探寻建筑与美的融合我刚刚阅读了一本名为《建筑美学》的书,这本书由一位知名的建筑学教授撰写,主要探讨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简要总结和我的个人观点。

首先,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建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形式、功能、材料、空间、光线、色彩等方面。

作者认为,建筑美学不仅仅是关于美的追求,更是关于如何平衡建筑的功能、技术和美学价值。

这种平衡需要深入了解建筑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环境因素。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建筑与美的紧密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类读书笔记
导读:建筑类读书笔记寻找失忆的城市与建筑
当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品质,建筑也是如此,因此在中国建筑大量性建造之后,我们越来越注重建筑的文化精神品质。

而对于建筑中赋予文化特色的方法在此总结为两种:一种就是在对建筑做理性思维之后的文化性表达,这种往往过于形式化,属于技术流;还有一种就是首先考虑建筑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并尽力从中产生灵感,提取信息,然后做理性的分析表达,这是思想流,更加具有哲学思辨的建筑空间,这是我们追求但却难以达到的。

《建筑类型学》这本书为作者汪丽君的博士论文,文中所讲主要讲的就是一种提取历史本体进行创作的建筑设计方法。

文中首先提出建筑的最根本问题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功能与形式
的辩证关系问题,而新一代的建筑师们也很快就意识到空间与场所才是建筑命题的主旨。

其中建筑类型学的主要代表罗西就说到:“实际上建筑是由它的整个历史伴随形成的;建筑产生于它的自身合理性,只有通过这种生存过程,建筑才能与它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是从建筑的大环境来表达建筑与其所处场所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以类型学为核心的新理性主义美学明确指出,设计来源于原型,但必须超出原型,只有这样,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才可以通过设计的过程实现完美结合,而著名建筑师西扎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建筑的一切美感都来自于历史,这更加肯定了建筑在
历史环境中的重要性,甚至表达了一种建筑永远无法超越历史,而只是借用和发扬历史的涵义。

而对于历史文化内涵在建筑上的继承的断代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的认同感逐渐消退,城市空间的人情味尽失,这迫切的需要我们冲破传统建筑的表层,用现代的语言去表达传统建筑中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勇气。

本书中奖类型学分为三种:原型类型学、范型类型学、第三种类型学。

原型类型学是将任何建筑的发展都归结于建筑的原始类型上;
范型类型学它是将手段——结果、原因——结果的辩证方法同经济准则结合以替代古代的适用、坚固、美观的三位一体说;第三种类型学
以新理性主义为代表,标志着当代建筑类型学的形成。

新理性主义是运用古典原型的现代主义,从本质上讲仍是古典性主义。

它不是通过运用现代材料和结构等技术,而是运用接近自然的、传统的或有传统和自然感的材料,结合新结构和构造技术来追求现代的“古典美”。

新理性主义认为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寻找活在人们集体记忆中的“原型”形式,并在这种原型中挖掘永恒的价值,从而生成富有历史感的新意。

而类型学的设计方法就是首先构造出一套“元语言”,即对构成建筑几何要素词汇和基本句法进行构造,当对这套“元语言”构造完毕之后,再去考虑如何用这套“元语言”去构造具体的建筑作品,即“对象语言”。

类型学的创作过程是理性与知觉的统一,这种类型学的应用分为两步:首先是对象分析,从对历史和地域模型形式的抽象中获取类型;其次是建构赋形,将类型结合具体场景还原到形式。

维德勒认为,建筑类型学包括三个方面:1、类型学继承了历史
上的建筑形式;2、类型学继承了特殊的建筑片段和轮廓;3、类型学是在新的文脉中将这些片段重组的尝试。

它通过探寻城市空间类型的选择和转换来取得城市形态的连续性、和-谐,因此而维持城市的空间
秩序。

类型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类型的处理取得城市形态的连续,类型的思想将城市形体环境的秩序结构作为具有意义的实体来感知,
它是城市形体环境组织的恒定法则。

功能主义将类型简化成只是布局上的图案、交通路线的网格,完全否定了建筑的自律性价值;并且认为在城市的分类上,功能因素远
超过都市景观或造型因素。

类型学的形式不是光秃秃的形式,而是同原型相关的具有深刻内涵的形式,它强调类型选择来自于传统,但忽略建筑风格上的连续性,它所要创造和重构的“共同的现实”,必须是在纵向和横向两种时空中呈现出来的,既有历史存在的合理性价值,同时也有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价值,既具有现实可能性,又具有某种超越性。

最后,笔者认为类型学强调“建筑的本份”——即对建筑本源的回归;现代建筑类型学理论事实上是在寻求建筑的一种解脱,寻找形
式自身的价值。

并提出每个时代都需要解释,需要重新解释,需要了解过去;保护过去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一切便是提供新的解释。

这种说法很独到的讲出了我们现在所应该做的就是利用一种新的建
筑思潮来应对这个现代不断发展的城市,我们如何既体现出城市与建
筑的当代性又表现出建筑的历史延续性,这都是我们当下值得研究和付出的,以此来寻找我们失忆已久的城市与建筑,并不是那种形式上的简单提取,而是一种空间,一种思想,更或是对我们一种生活习惯的理解。

感谢您的阅读,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