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二首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二首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二首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二首》包括两首古诗,分别是《寒食》和《迢迢牵牛星》。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画出一幅皇宫禁苑夜晚人声消失、灯火稀疏的场景,无声地表达出诗人对深宫生活的憎恶与无奈之情。

全诗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唐代长安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宫廷生活的不满和厌恶。

《迢迢牵牛星》是一首汉代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古代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写人间的爱情悲剧,述说人间苦于离别,痛苦悲哀。

全诗文笔优美,句句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尤其是开头两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以叠词的形式来表现织女和牛郎相距之遥远,形象地描绘出牛郎和织女这对恩爱夫妻的形象,又通过以物喻人的手法来委婉地表明爱情的无奈和痛苦。

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壮色彩。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建议您亲自阅读这两首诗,更深入地理解其含义和意境。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部编版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感悟和欣赏,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同时,结合课文注释,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语文核心素养: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二首》,使学生感受自然美和古建筑的魅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二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玩时,有没有见过美丽的瀑布或壮丽的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美妙意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历,这对于后续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讲授古诗的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从他们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还是有效的。
不过,我也注意到在理解古诗难点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在《望庐山瀑布》中,“疑实例和比喻,来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学习如何欣赏古诗的韵律和意境。古诗是古代诗人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抒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两首具体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和《登鹳雀楼》。这两个案例分别展示了诗人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朗读、理解和背诵。对于难点部分,如古诗的意境感悟,我会通过图片、故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家喻户晓。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王之涣、李白描写大自然的古诗: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教案课题古诗二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单元第一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二年级1.认识“诗、村、童、碧、妆、绿、丝、剪”8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研究目标(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①理解古诗内容;②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知识目标重点1.识字、写字。

2.让学生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1.让学生提前预课文。

2.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意思并领悟诗句文字的意境和韵味。

学法问题研究、探究研究教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入新课1.猜谜语一只XXX轻轻飘,顺着风儿上九宵,一心向着云外飘,可惜绳子拴住腰。

谜底:(风筝)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篇描写放风筝得古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古诗二首》。

教师活动第一课时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谜语导入吸引兴趣。

师生互动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寄义。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及重点诗句。

读课题《村居》让学生明白要学的内容是什么。

讲授新课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出示请求:让学生认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背诵古诗,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快乐心情。

2.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插入音频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XXX。

5.认读生字:(1)诗、村、童。

组词:诗(诗画)(诗人)村(村落)(山村)童(童年)(童话)同学之间交流互相发问识记生字。

本课生字。

让学生简略(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3)读音对对猜,让学生认读字音。

莺(yīn yīng)飞拂堤(tīdī)XXX(liǚliǔ)醉(zuìsuì)春烟散(sàn zàn)学趁(chèng chèn)东风纸鸢(yuān yuāg)(二)交换汇报:1.XXX说说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描写了了解课文讲解的内容。

一下语文六单元《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案

一下语文六单元《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案

一下语文六单元《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采”等7个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朗读古诗,圈出生字生词。

2.完成本课预习卡。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泉、流、爱、柔、荷、露、角”7个生字,会写“无、角、爱、树、尖”5个字。

理解“惜、树阴”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并背诵积累。

3.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荷花池的美丽、和谐。

教学过程:一、背诵《池上》,引入新课1.学生齐背《池上》。

2.出示《小池》的插图,激趣导入:白居易的《池上》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娃,杨万里的《小池》又会为我们展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3.教师板书课题“小池”,学生书空并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出示初读要求:第一遍: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第二遍: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三遍: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2.逐句检查朗读,教学生字。

(1)检查朗读第一句,教学“泉眼”。

①出示词卡“泉眼”,指名读并正音。

②图文结合,解释字理。

出示“泉”的甲骨文,讲解:“泉”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水从洞中流出的样子。

“泉眼”的意思就是流出泉水的洞穴。

③学生齐读词卡,并组词:泉水、清泉……(2)检查朗读第二句,教学“柔”。

请学生认读“柔”,教师正音:“柔”是翘舌音。

(3)检查朗读第三句,教学“露、尖尖角”。

①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露”。

②教学“尖尖角”。

出示词卡“尖尖角”。

让学生用手指演示“尖尖角”的样子。

③出示“角”的汉字演变,认识“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字理、“加一加”、动作演示等多种方法识字,既能激发学生识记的兴趣,降低识记的难度,又能为古诗的理解作铺垫。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内涵的理解与感悟。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表示怀疑的意思,对于学生来说是词汇运用上的一个难点。
-诗歌创作背景: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增强对古诗文意的理解。
-如《悯农》背后的农民艰辛劳作的背景,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
-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例如:古诗中的对自然和劳动的尊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来体会。
其次,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有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还不够丰富。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关于表达和交流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古诗中的意境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尽量通过图片、故事等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但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我意识到,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体会和感悟,而不是仅仅依靠外部的解释。因此,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关于古诗意境的思考题,让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古诗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通过图片、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四、教学流程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6-1《古诗二首》教案(含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教学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6-1《古诗二首》教案(含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教学反思)

12古诗二首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课件出示2)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逐句检査朗读,随机出示折叠卡片认读“踪迹”“浮萍”,并正音。

以字带词,加上动作,读好词组“撑小艇”——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小娃撑小艇”。

卡片认读“踪迹——藏踪迹”,“踪”读好平舌——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卡片认读“浮萍”,结合浮萍的图片,借助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识记: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

——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课件出示3、4)教师分别出示“小娃采莲回”和“浮萍一道开”的图片,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诗句连一连。

并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课件出示5)(1 )边做动作边读诗,理解和识记“采”。

采:(课件出示6)出示字源,看老师演示动作,结合字形知道采字的“爪字头”代表手,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2)请同学当当小娃来演一演采白莲的动作,感受小娃偷采白莲时既忐忑又高兴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课件出示7)【设计意图:初读感知,生字的正音,为下面的分析和阅读铺平道路。

】【设计意图:根据图片的意思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这一设计是为了降低难度,借助图画这一载体,将学生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通过连线的方式呈现出来。

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古诗大意的初步感知。

】板书内容小娃偷采池上天真无邪顽皮可爱不解一道开课堂作业新设计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踪(zōnɡ zhōnɡ) 萍( pín pínɡ) 泉(quán qán) 露( loù lù)2.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古诗描绘了孩子什么样的形象?()A.胆大B.愚笨C.天真D.活泼参考答案:1.踪(zōnɡ) 萍(pínɡ) 泉(quán) 露(lù)2.《池上》写了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形象。

【新教材】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六单元第12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案)

【新教材】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六单元第12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案)

12.《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科书分析:1.课文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白居易的《池上》和宋?杨万里的《小池》。

《池上》叙述的是夏日一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一个可爱的顽童形象;《小池》则描绘夏日的一处由泉眼、流水、树荫、荷叶、蜻蜓构成的小景,富有夏天生活情趣。

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理解。

2.课文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

但是,《池上》的配画可能为《小池》突出形象,“浮萍一道开”表现得不够,而且没有“开”;则未能表现“树荫照水爱晴柔”,以及因构图之故而显得“小池”不小。

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示才有利于教学。

3.虽然这篇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学情分析:1.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已经通过课文和语文园地,学习了10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音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甚至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以及小池夏日美景。

3.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泉水”等8个词语。

4. 能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泉水”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

教学难点: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以及小池夏日美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学 科
语文
单 元
第六单元
备课者
课 型
学时课
课 题
古诗二首
执教者及时间
学习
要点
1.能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诗歌的基本大意
2.了解诗意,体会这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情境和抒发的不同感情。
3.能背诵古诗,收集作者以及诗歌的背景资料
学习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独立认字、学词。认字3个,写字5个。
3.体会这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情境和抒发的不同感情。
探究
问题
比较两首古诗有何异同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背诵两首古诗
3.练习册
实践应用
说说古诗中的劳动
文化
阅读
收集与劳动有关的其他古诗
学习
重难点
1.了解诗意,体会这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情境和抒发的不同感情。
1.能背诵古诗,收集作者以及诗歌的背景资料
活动四、共学延伸,人物形象升华
课堂小结
朗读练习、展示。
板书
设计
古诗二首
秋浦歌悯农
(唐)李白(唐)李绅
炉火照天地, 春种一粒粟,
红星乱紫烟。 秋收万颗子。
赧郎明月夜, 四海无闲田,
歌曲动寒川。 农夫犹饿死。
教学
后记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激趣导入,进入首学
1.课前预习,熟读课文,认读课后生字并组词。
2.学生回忆、谈论,分享情感体验。
3.自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4.课前收集资料。
活动二、小组互学,检查预习
1.小组交流、检查学习情况。
同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5.理解诗句意思。
6.对比感悟。
a.男女生比赛读古诗。
b.议一议: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活动四、共学延伸,人物形象升华
体会作者的情感,朗读古诗。
汇报展示。
积累有关劳动的诗句和名言。
活动一、激趣导入,进入首学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叫《静夜思》,你还能背诵吗?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是诗人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歌《秋浦歌》。
2.理解重要字词:
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作者的心情如何?“郝”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活动三、集体群学,品读感悟
学习《悯农》
1.自学古诗
2.汇报交流,解决疑难。
3.理解诗句
4.对比感悟。
2.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或者读懂了什么。
a.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b.检查反馈。
3.分小组讨论、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
5.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活动三、集体群学,品读感悟
1.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2.交流体会,感悟。
3.利用学习《秋浦歌》的方法自学古诗》:描写了冶炼工人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遍情绪昂扬地放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悯》:描写了农夫们一年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被饿死的情景,写出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劳动人们的真挚同情。
活动二、小组互学,检查预习
1.学习《秋浦歌》
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在小组内交流:
自己读懂了什么?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