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综述

合集下载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及理论应用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及理论应用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及理论应用在心理学领域,实验研究方法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研究手段,通过实验可以控制变量,验证假设,获取客观数据,为心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本文将从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常用设计类型以及理论应用等方面展开综述,旨在为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手段,其基本原理包括实验的控制性、可重复性和因果性。

实验的控制性是指研究者可以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干扰因素,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可重复性是指其他研究者可以重复实验,验证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果性是指通过实验可以确定因果关系,即某个变量的改变是否导致另一个变量的变化。

在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者通常会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施加特定的处理,观察其对被试者行为或心理状态的影响,然后将实验组的表现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了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二、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常用设计类型1. 实验研究的设计类型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设计类型包括前后测试设计、双盲对照设计、交叉设计等。

前后测试设计是指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被试者进行测试,比较两次测试结果的差异;双盲对照设计是指实验中既对实验组受试者双盲处理,同时对照组受试者也双盲处理,以减少实验结果的偏差;交叉设计是指将被试者分成不同的组别,分别接受不同处理,然后交叉进行测试,以观察不同处理对被试者的影响。

2. 实验研究的操作性定义在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者需要对研究对象和变量进行操作性定义,即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便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

操作性定义需要明确变量的测量方法、操作步骤和标准,确保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3. 实验研究的随机分组随机分组是心理学实验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随机将被试者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减少实验结果的偏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其研究方法对于获取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

实验法是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实验,研究者可以控制和操作自变量,从而观察因果关系。

实验通常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对比两组的表现来得出结论。

实验法具有高度控制的优势,能够排除外部因素的干扰,但也存在着实验环境的人工性和实验结果的一般性问题。

观察法是另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通过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研究者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

观察法可以是自然观察,也可以是实验室观察。

观察法的优势在于真实性和客观性,但受到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观察对象的反应可能被改变的问题。

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调查或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收集被研究对象的信息。

调查法可以获取大量的数据,对于描述性研究非常有用。

然而,调查法也存在着被调查者主观性和回忆偏差的问题,需要注意问卷设计和调查对象的选择。

案例研究法是对个别案例进行深入研究,通常包括个案历史、心理测试、访谈等多种数据来源。

案例研究法可以提供详细的个体信息,有利于深入了解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

然而,案例研究法的结论一般性较差,不易推广到整体群体。

除了以上介绍的研究方法,心理学还可以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例如,实验和调查相结合,可以在控制变量的同时获取大量数据;观察和案例相结合,可以在深入了解个体的同时获取客观的行为信息。

总的来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劣。

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以获取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学科,涉及广泛而复杂的领域。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主要理论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心理活动是指人类在感知、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所经历的内部心理过程,行为是指人类在外在世界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动。

心理学借助实验、观察、调查等科学方法,通过研究个体与群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来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本质。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实验是心理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

实验通过精确控制变量来检验某种因果假设的正确性。

通过实验设计,研究者可以控制自变量,观察和记录因变量的变化,从而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例如,经典的皮亚杰实验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反应,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 观察方法观察是心理学研究中另一种常用的方法。

观察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种形式。

自然观察是在自然环境下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尽量不对其干预;实验室观察则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

观察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详细了解和描述被观察对象的行为以及背后的心理过程。

3. 调查方法调查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的数据,来了解人们的一般性心理特征和群体间的差异。

调查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但需注意样本选择与调查问题的准确性,以提高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和效度。

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对环境的刺激会引起特定的反应。

它强调对行为进行可观察和量化的研究,对于心理活动中的内部过程并不关注。

帕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是行为主义的经典实验。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对人类心理活动中的思维过程进行研究,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受内心的思维、感知和记忆等因素的调节。

认知理论揭示了人类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特点,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巴德利的记忆模型等。

心理学研究报告方法总结

心理学研究报告方法总结

心理学研究报告方法总结1.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控制和操纵变量来研究因果关系。

实验通常包括实验组和控制组,研究者对实验组施以特定的干预措施,然后通过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来得出结论。

2.调查方法:调查方法是一种用于收集心理学数据的常用方法。

调查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面谈、观察等方式进行,通过收集被试者的主观反应和行为数据来了解心理现象。

调查方法一般包括问卷设计、采样、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3.观察方法:观察方法是通过观察和记录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观察方法可以采用自然观察或实验室观察的方式进行。

观察方法通常需要严谨的观察者培训和工作协议,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病例研究方法:病例研究方法是通过深入研究个别个体或群体来了解心理现象的方法。

病例研究方法通常包括对个体或群体的细致观察、面谈和心理测量等方法。

病例研究方法适用于研究特殊心理现象或个体,但结果不能推广到整体人群。

5.实地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亲自到研究对象所在的现场进行研究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真实和详尽的数据,但也面临着研究者的主观制约和实践困难等问题。

6.实时测量方法:实时测量方法是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技术设备对心理现象进行实时测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准确和详尽的数据,但也需要研究者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设备支持。

总之,心理学研究报告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进行合理的考虑。

不同的方法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数据和信息,研究者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同时,在进行研究报告时,还需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和规范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结果呈现,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心理学文献综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文献综述、讨
论和结论。

下面是一个心理学文献综述的范文模板:
引言:
在引言部分,首先介绍研究领域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提出研
究的目的和意义。

引言部分应该包括对该领域相关研究的简要回顾,以及本文综述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文献综述:
在文献综述部分,根据研究的主题和目的,对相关的心理学文
献进行综合和分析。

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主题分类或理论模型等方
式组织文献综述的内容。

要注意对每篇文献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比较不同研究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指出各篇文献的优缺点,找出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讨论:
在讨论部分,对文献综述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指出已
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可以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或
者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并探讨这些建议对心理学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结论:
在结论部分,对整个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和
意义,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并指出本综述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最后,可以对读者提出一些建议,鼓励他们继续关注该领域的研究
进展。

以上是一个心理学文献综述的范文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还需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
修改。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现实的心理学分支。

为了深入理解社会心理学,我们需要了解其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将简要介绍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并进一步拓展相关内容。

1.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社会心理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的文献,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和研究结论。

文献研究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心理学对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

2. 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社会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研究法可以深入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实的机制和过程,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理,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证据。

3. 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法是社会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向大量人群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他们的反馈和回答,了解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问题和现象。

调查问卷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们的态度、行为、价值观念等社会信息,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4. 观察研究法观察研究法是社会心理学中一种非量化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直接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了解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

观察研究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提供感性认识。

除了以上几种研究方法外,社会心理学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例如案例研究法、文献综述法、访谈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和优势,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观察研究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和优势,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心理学家使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来了解和解释人类心理和行为。

以下是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基本和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描述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来获得信息。

观察法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被研究者来进行,也可以通过观察记录的方式进行。

2.自我报告法:自我报告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或面试的方式,收集被研究者主观的信息和反馈。

自我报告法可以用于了解被研究者的观点、意见、态度等。

3.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

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控制条件和变量,从而推断出因果关系。

实验通常包括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研究者通过改变实验组的一个或多个变量,来观察其对结果的影响。

4.记录法:记录法包括收集和分析过去的记录和文件,如文献综述、案例研究、采访记录等。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大量的历史数据和详细的描述,用于了解特定事件或人群的心理和行为。

6.实地研究:实地研究是指研究者亲自前往自然或实际环境中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实地研究可以提供真实、精确的信息,但同时也有可能受到研究者主观偏见和环境影响。

7.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一种追踪研究方法,通过长期观察同一组人类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了解其发展和变化趋势。

纵向研究可以帮助解释特定变量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不同生活阶段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征。

8.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是通过一次性收集不同人群的数据,比较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横断面研究可以提供跨群体的比较,了解个体间的差异和普遍趋势。

除了上述方法,心理学研究还可以使用统计分析、实验室研究、神经影像学、结构方程模型等专门的方法和技术。

心理学家会根据具体研究的问题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以便获得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

心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心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心理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三个领域,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系统梳理当前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和重要成果。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关注人们是如何感知、学习、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聚焦于工作记忆和注意力机制。

例如,Hayes等人(2018)通过脑成像技术研究发现,工作记忆的不同组分在大脑中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记忆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新的线索。

此外,Blackwell 等人(2019)的研究发现,分散注意力训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业成绩,这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本节将以婴幼儿期和青少年期为重点,综述相关研究。

在婴幼儿期,研究人员关注婴儿的认知发展、情感互动和语言习得等方面。

例如,Woodward(2017)的研究发现,婴儿在早期就对社会行为有着敏锐的感知,他们可以识别并理解他人的意图和目标,这对于我们理解社交认知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青少年期,身份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是研究的热点。

例如,Berenbaum和Beltz(2016)的研究发现,性别发展既受遗传因素影响,也受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这对于性别认同的研究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三、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本节将以抑郁症和焦虑症为例,综述相关研究。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研究人员关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一项由Smith等人(2018)进行的系统综述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疗效最显著的方法。

而在焦虑症的研究中,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聚焦于神经生物学机制和心理治疗。

例如,Lee和Telch(2017)的研究发现,颞叶癫痫手术可以有效治疗难治性焦虑症,这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综述论文题目__关于人际吸引的理论综述_学院___ 教师教育学院 _ _ _ 班级___ __应用心理学__ _ _ 姓名___ _罗晓燕_ ___ _ 学号___ 08150115 __ ___日期:2010 年 6 月20 日关于人际吸引的理论综述摘要:人际吸引作为人际关系的具体因素,是社会心理学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

近年来, 社会心理学家对人际吸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阐述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影响因素以及人际吸引研究上的新发展。

关键字:人际吸引;人际吸引原则;综述人际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活质量。

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它普遍存在于各种人际关系交往中,包括从非常喜欢到非常讨厌这一维度的评价。

1.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1强化原则强化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讨厌给予我们惩罚的人。

比如在1965年,Aronson所做的谈话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听到其他人对自己做好的评价时,会更喜欢对方。

1.2 联结原则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Clore 1974)。

1.3社会交换原则人们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取决于交往过程中成本与利益所做的评价。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我们认识到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报酬超过成本时,便会喜欢和我们交往的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所有关系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如何协调行动以使两个人的收益都实现最大化。

通常我们可以看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随时记下从某种人际关系中所获得的酬赏和付出的成本,并权衡利弊。

2.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Aronson 则在1969 年对人际吸引因素进行了比较归类研究。

人际吸引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课题。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邻近性、熟悉性、相互性、互补性、相似性和个人特质。

2.1邻近性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很好的朋友,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

那是因为还不认识,人们还没有刻板效应。

那么为什么空间上的邻近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吸引呢?其实就是因为邻近能够带来经常的交往和互动。

接近效应:我们看见并与之交往最多的人往往最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或恋人的心理效应。

对接近效应的解释:是因为曝光效应——我们暴露于某一刺激下越多,就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

但是接近性对人际吸引的作用更多发生在人们具有相似的态度和目标时,如果一开始两个人之间就有矛盾和冲突,更多的接触反而可能加剧彼此的厌恶感。

所以,在相互熟悉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学着如何行动以避免不愉快的互动,并有意识地不去造成不愉快,因此,邻近的人最容易成为朋友。

2.2熟悉性在对熟悉性的研究中,人们常常用交往频率或者曝光效应来控制熟悉程度。

熟悉性能导致吸引的重要原因也是前面提到的曝光效应。

另外有研究结果表明,被试更喜欢看过次数更多的照片。

还有些人认为熟悉性能引发相似性。

2.3相互性关于吸引力的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是:我们是被那些可以给我们带来回报的人所吸引。

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其实是相互的,即喜爱引起喜爱。

相互性可用代价- 报酬理论来说明。

这种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是建立在自我利益基础上的,即人们在交往中总是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人。

当然,为了获利又必须给予对方所需的东西。

在喜欢的相互性原则上值得提出来的是,对于一个人的喜欢并不仅仅取决于此人对自己喜欢的总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看这种喜欢是逐渐增加的还是逐渐减少的,这就是阿伦森的“得一失”理论。

实验结果表明,来自另一个人的奖励行为的逐渐增加,对于个体的影响更大,即我们更加喜欢那些对我们由不喜欢逐渐转变为喜欢的人,即使这种喜欢的总量没有一贯喜欢我们的人大时也是如此。

同样,奖励行为的逐渐减少比固定不变的惩罚行为有更大的消极作用。

当一个人对我们的喜欢逐渐减少直至排斥时,我们对此人的厌恶要更甚于那些一贯就不喜欢我们的人。

尽管这种不喜欢也许没有一贯就反对我们的表现出的不喜欢的总量大。

按照这种理论,我们一般不会对那些对我们表现出稳定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人做出极端的反应。

2.4相似性在个人特性方面,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相互吸引,两者越相似则越能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

对人际吸引有重要影响的相似性来自一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特征的相似性,如性别、种族背景、宗教、社会阶层、年龄;二是态度的相似性,包括观点、人格、兴趣、人际风格;三是外表相似性等。

从自我确定理论来解释,认为当情景不明确的时候,人们往往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认自己。

而选择那些在某些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能使自我概念得以确认,使我们有信心。

2.5互补性一般而言,人际吸引的互补因素,其作用多发生在交情较深的朋友、恋人、夫妻间。

有研究(罗伯特·温奇)发现,在婚姻和恋爱领域明显地存在着男女双方互补吸引的现象。

也就是说,人们往往选择那些能够补充自己人格的人。

至于相似与互补的重要性问题,需要同角色作用联系起来考虑。

在角色作用相同时,人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而当角色作用不同时,则互补性就显得更为重要。

2.6个人特质在个人特质方面,人们最喜欢的是真诚、诚实、忠诚、可靠等与信任有关的特质。

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包括三个:外貌吸引,能力吸引,个人的温暖。

大量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对外表迷人的人产生积极反应,而对外貌普通的人产生消极反应。

另外,人们往往比较喜欢有能力的人,表现优异的人一般比较受欢迎。

除此以外,Foikes(1977)指出:当人们对其他人有正性态度时便表现出温暖,而温暖的人较受人欢迎。

3.人际吸引的新发展3.1特质与情境的结合近年来,有研究者尝试将特质和情境联系起来共同考察,以提高对具体行为的预测能力。

3.2心理情境的意义3.3主我分享主我分享是有效而迅速拉近人们之间,尤其是与客体不相似的陌生人之间距离的一种方法。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人们对即时感受体验的越来越关注。

主我分享是一个感知和体验的过程。

未来的主我分享研究,有以下几个可能的发展方向:主我分享的具体作用机制是什么,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主我分享的发生有哪些限制条件;主我分享在帮助人们缓解孤独感方面能够做什么;主我分享在人际群际关系中如何发挥作用;在主我分享的过程中,是哪一部分更能促进人际吸引,是接近的情绪,还是互动的过程等。

4.人际吸引研究展望人际吸引研究中有明显的特质论与情境论之争的痕迹。

首先,就人际吸引本身而言,研究者对吸引性人格结构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其次,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着眼点更多侧重在变动情境中的不变性,更着重于寻找共同情景的因素。

再次,对于吸引的机制和内容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1 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5-1262 Taylor SE, Peplau LA, Sears DO. 谢冬梅,谢晓非,等译. 社会心理学(第十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55-2663 佐斌,高倩,熟悉性和相似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Psychology V ol.16 No.6 20084 孟昉黄佳豪,论人际吸引,湖北教育学院学报Jul. 2005第22卷第4期5 时蓉华. 现代社会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6 高倩,佐斌,主我分享:人际吸引研究的新发展,心理科学,2009 ,32 (2) :391- 3937 Festinger L , Schachter S , Back K. Social pressures in informalgroups : A study of human factors in housing , Stanford , CA : Stan2 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508章志光,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4) :94 - 95.9佐斌,高倩,人际吸引研究的特质论与情境论,湖北大学学报,5,2009第36 卷第3 期10Simpson J A , Rholea W S. ( Eds. ) .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relationships.New York : Guilford Press , 1994研究设计:熟悉性和相似性对人际吸引的多因素研究设计1.研究假设熟悉且彼此相似的人更容易给好评,互相吸引。

2.研究目的验证熟悉性和相似性在人际吸引上的影响程度。

3.研究对象高中生120名。

男女各半。

4.研究过程4.1操作定义相似性:在实验前,对每个被试都做一份人格测验。

统计被试的人格相似性量表。

分为两种情况:相似和不相似。

熟悉性:采用谈话方式。

具体操作定义如下:被试一与被试二谈话5分钟结束,与被试三谈话15分钟结束,与被试四谈话25分钟结束。

相比较而言,被试二、被试三、被试四对被试一的熟悉程度分别为:低度熟悉,中度熟悉,高度熟悉。

人际吸引:谈话结束后,要求被试二、被试三、被试四分别对被试一做一个评价,要求满分为10分,给被试一打分。

分数高则代表人际吸引强。

4.2实验开始,把被试们分为4人一小组共30组。

要求每组成员相同做法:被试一与被试二谈话5分钟结束,与被试三谈话15分钟结束,与被试四谈话25分钟结束。

要求被试二、被试三、被试四分别对被试一做一个评价,要求满分为10分,给被试一打分。

记录分数。

5.研究预测↗低度熟悉→评分相似→中度熟悉→评分↘高度熟悉→评分↗低度熟悉→评分不相似→中度熟悉→评分↘高度熟悉→评分相似且高熟悉的被试对被试一打分较高。

6.数据分析使用sp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