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解放战争》知识结构及解析

《解放战争》知识结构及解析

《解放战争》知识结构及解析一、内战的爆发1、抗战胜利后的形势特点〔1〕国-----〔2〕共------〔3〕美------2、重庆谈判〔1〕时间------〔2〕目的蒋介石_------中国共产党----〔3〕代表人物----、----、----〔4〕结果----------〔5〕局限-------〔6〕意义--------3、内战的爆发---战略防御〔1〕时间-----〔2〕标志-------〔3〕敌我力量对比〔4〕中国共产党作战的方针----〔5〕结果-------【二】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春〕【三】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1、时间-----2、部队-----3、指挥员----------4、经过------5、意义------【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原因2、内容〔文献〕-----、-------3、作用【五】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战略决战战役---------- -------- --------时间1949.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部队-------- 中原、华东解放军东北、华北解放军指挥林彪----、----- 林彪、聂荣臻成果歼敌47万,解放--------- 歼敌55万,解放---------- 歼敌52万,-------解放意义歼敌150多万,--------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北平谈判2.渡江战役〔1〕时间------至-------〔2〕战线在西起江西的------,东至江苏------,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3〕结果----------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2、-----------八.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1 、-------------------------------2、-------------------------------3 、-------------------------------4 、-------------------------------5、------------------------------九、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解放战斗学问点总结解放战斗是〔〔高一〕〔历史〕〕的内容,也是〔高考〕历史的必考学问点。

有哪些关于解放战斗的学问点?以下是学习啦我为你整理的高一历史解放战斗学问点总结,期望能帮到你。

高一历史解放战斗学问点一:抗战成功后的形势世界形势:(1)世界反法西斯战斗完毕后,国际力气比照发生了深刻转变,帝国主义力气遭到减弱,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气有了新的进展,这为中国革命制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2)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主动对外扩张,妄图统治整个世界。

把握中国,是美国在战后推行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国内形势:(1)国民党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根本目标就是使战后的中国重新恢复到战前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专制统治,连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而中共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气的存在和进展,成为其主要障碍。

(2)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格外猛烈,这样,国内阶级冲突快速上升,中国的〔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及其力气比照发生了深刻转变,因此中日民族冲突不再是支配中国局势的主要冲突,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冲突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冲突。

这个冲突如何进展、如何解决,将确定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高一历史解放战斗学问点二:国共内战爆发的必定性第一,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其次,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宽敞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第三,抗日战斗成功后,民族冲突下降,阶级冲突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冲突,一切斗争都听从于这个主要冲突的转变。

第四,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气。

第五,虽有和平谈判一事,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格外的诚意进展和谈,同时也没有放松战斗的预备。

第六,其次次世界大战完毕后的国际大气候。

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关怀有共产党国家的反动政府毁灭本国共产党。

高一历史解放战斗学问点三: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①从形式上看,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其目的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知识整合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知识整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知识整合【主干梳理】主干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一)背景:1.主要矛盾变化:由中日矛盾转变为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2.人民愿望: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们的强烈愿望。

3.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成立联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论联合政府》)。

4.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

5.美国:扶蒋反共从国际战略上:遏制社会主义运动;从切身利益上:维护其在华利益。

(二)过程:1.重庆谈判:(1)背景:①国民党打出“和平建国”旗号,实质“假和平,真内战”。

1945年8月,蒋介石接连3次举行和平谈判;②为争取和平民主,中共决定接受邀请。

【考点】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及中共决定赴重庆谈判的原因国民党蒋介石方面:①舆论压力:人民要求和平,②争取内战准备的时间;③转移发动战争的责任。

(2)中国共产党方面:①为了争取和平,努力抓住和平民主建国的机遇,教育全国人民;②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争取政治上主动权。

(2)过程: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抵达重庆,进行谈判。

(3)成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双十协定》。

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产阶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协会议。

(4)不足: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5)评价:①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现了和平诚意,得到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同情与支持;②教育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间势力),有力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

【考点】解放战争时期三种建国方案(1)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地主买办资级,要建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2)以一些主张“第三条道路”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

(3)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人民解放战争》高考历史复习指南

《人民解放战争》高考历史复习指南

《人民解放战争》高考历史复习指南一、开场致辞嘿,各位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场特别有趣的“游戏”——人民解放战争!这可不是什么电子游戏或者桌游,而是一场真实的历史大冒险。

在这场冒险中,我们的主角是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凭借智慧和勇气,一步步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二、知识点梳理1. 解放战争的序幕: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重庆谈判:毛主席和蒋介石在重庆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饭局”,两人谈笑风生,但背后却暗流涌动。

这次谈判虽然没能让双方完全达成一致,但却为后来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双十协定:在谈判结束后,双方签订了一份名为“双十协定”的协议,承诺共同推动国家和平与民主。

然而,这个协定就像一块脆弱的玻璃,很快就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破碎了。

笑点提示:重庆谈判就像是两位武林高手在比武前的“切磋”,而双十协定则是他们之间的“君子协定”。

可惜,这个协定最终没能经受住现实的考验。

2. 国民党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全面进攻:国民党军队一开始信心满满,想要一举拿下整个解放区。

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解放军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重点进攻:在全面进攻受挫后,国民党军队改变了策略,集中兵力攻打解放军的重要根据地。

但即使如此,他们依然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幽默插曲: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就像是“撒网捕鱼”,结果却捞到了一堆“刺猬”。

而重点进攻则像是“打蛇打七寸”,可惜他们连蛇的影子都没摸到。

3. 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战略防御:在国民党军队的猛烈攻击下,解放军采取了战略防御的策略,通过游击战、地道战等方式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战略进攻:当解放军的力量逐渐壮大时,他们开始发动战略进攻,向国民党军队的统治区发动全面攻击。

这一攻一守之间,展现了解放军高超的战术素养和坚定的信念。

笑点解读:战略防御就像是“乌龟缩头”,而战略进攻则是“兔子蹬腿”。

解放军在缩头缩脑的同时不忘寻找机会反击,最终实现了战略翻盘。

高考解放战争知识点

高考解放战争知识点

高考解放战争知识点高考即将来临,作为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我们对高考考察的知识点非常重视。

其中,解放战争是中学历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以解放战争为主题,探讨其中的相关知识点,为大家复习备考提供一些参考。

一、解放战争的背景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对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一场革命战争,主要包括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战斗,而解放战争则是为了推翻国内的封建主义势力,实现民族解放、人民解放和国家独立。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解放战争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残酷侵略,中国人民经历了极其艰难的抗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主席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农村政策,即土地政策、武装政策和组织政策。

这些政策赢得了农民的拥护与支持,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解放战争的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入了解放战争的新阶段。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一系列战役和战斗,以期推翻国内的反动势力和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榜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

榜样战役的胜利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这个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声望,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四、抗美援朝战争解放战争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抵抗美国帝国主义和其盟国的侵略行动。

这场战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地位。

这场战争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并为解放战争的成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总之,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的一场伟大斗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通过对解放战争相关知识点的了解和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人民解放战争”重难点解析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人民解放战争”重难点解析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人民解放战争”重难点解析人民解放战争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领导权,而在中国大陆及海南岛进行的内战,战争以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政治斗争和内战的爆发1.抗战胜利后,长期以来的中日民族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二战后美国的侵华方针:扶蒋反共。

3.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的原因与意图:①迫于和平、反内战的舆论压力;②其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③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的身上。

4.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原因:①捍卫人民的利益,尽一切努力实现和平、民主、团结;②揭露蒋假和平的阴谋,争取中间力量;③争取政治上的主动。

1/ 45.《双十协定》签订的意义:①迫使国民政府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②揭穿了“共产党不要和平”的谣言;③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内政治问题,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6.政协会议上斗争的焦点、决议及意义。

政协会议上争论最激烈的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

这一问题其实是重庆谈判以来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争论的继续和发展。

会议最后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有利于实施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

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冲破了独裁统治。

7.对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知识。

(1)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中共制定的战略战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

反内战具有爱国的正义的性质,获得人民的拥护,这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政治基础;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即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对薄弱或孤立之敌,在运动中予以各个歼灭。

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相继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人教版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解放战争

人教版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1、中共在十年对峙时期、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制度改革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实行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战时期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内战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1)从国际环境来看,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积极向全球扩张。

控制中国是它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个稳定的、统一的亲美反共政府,是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是美国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障碍,因而,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就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内容。

(2)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决定了它为维护自己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必然要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武装力量。

(3)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

(4)从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拥有明显的优势。

国民政府当时是一个全国性的合法的政权,控制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国民党统治区的许多人还对蒋介石抱有幻想,再加上美国的支持,这一切使蒋介石认为他有可能通过发动大规模的内战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

3.“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区别“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

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至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

“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解放战争知识提纲

解放战争知识提纲

解放战争知识提纲一、解放战争背景及起因A.国共两党内战的背景和原因1.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和矛盾2.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差异3.解放战争的爆发前后的时代环境和国内外形势B.解放战争的起因和导火索1.国共两党对于中国命运的不同理解2.国民党政府腐败和对待共产党的压迫3.国共两党在新四军事件后的对立加剧二、解放战争的总体形势A.长期战争的特点和影响1.解放战争的持久性和消耗性2.国共两党长期斗争的过程和演变3.民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及动员情况B.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场及决定战役1.华东战场的重要性和作战情况2.中原战场的关键地位和决定性战役3.东北战场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和作用三、解放战争的决策和指挥A.中共中央的决策和指挥体制1.中共中央在解放战争中的指挥框架3.解放战争中的军事、政治决策和指挥系统B.抗日战争经验对解放战争的借鉴1.抗日战争胜利对解放战争战略的影响3.解放战争中的技术创新和军事策略四、解放战争中的重大战役A.淮海战役的背景和影响1.淮海战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意义2.淮海战役的指挥系统和作战战术3.淮海战役对于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性B.平津战役的意义和影响1.平津战役的背景和战略布署2.解放军在平津战役中的作战经验和战术3.平津战役对于中国大陆解放的影响五、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影响A.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国共两党的合作1.解放战争的胜利意味着什么2.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胜利后的合作3.解放战争胜利对于中国的影响和重建B.解放战争的国际影响和地位1.解放战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2.解放战争对于亚洲国家解放运动的影响3.解放战争对于华人华侨的影响和影响六、解放战争的意义和启示A.解放战争对于中国国家建设的启示1.解放战争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2.解放战争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3.解放战争对于中国社会变革的意义B.解放战争对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启示1.解放战争对于中国军队建设的影响2.解放战争对于中国战争理论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高考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知识点梳理【时序坐标】
【知识框架】
【单元概述】
【基础过关】
一、重庆谈判——战前较量(“鸿门宴”)
1.时间:1945.8
2.地点:重庆
3.目的:
蒋介石——①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②赢得政治主动(实质:假和平,真内战)
毛泽东——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人们普遍希望和平建国)
4.成果:(1)194
5.10.10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内容:
①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政治协商会议(1946.1.10 重庆)
内容:
①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
②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5.意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
一线曙光。

二、内战——战略防御
1.内战爆发标志:1946.6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2.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
(1)全面进攻:
1946.6开始——1946.10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最高峰)——1947.3全面进攻被粉碎
(2)重点进攻(1947.3全面进攻被粉碎后)——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3.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战
(1)论断: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背弃人民,发动反人民的战争) (2)战略战术(自卫战争):
主要作战方式——运动战
主要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作战原则和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
(4)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5)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孟良崮战役
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军的重点进攻。

三、内战——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像一把尖刀插进敌人的心脏”
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先后歼灭国民党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四、内战——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概况
※※注: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2.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注:七届二中全会(1949.3西柏坡)目的——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

重要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
【1949.3.25中共中央由西柏坡移到北平】
五、内战——渡江战役(南京解放)
1949.4,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1949.4.23),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1927-1949共22年)。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六、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人力、物力保障
1.土地政策的转变: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真题专练】
1.图片无言,历史有声。

下列对如图反映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双方签订了《会谈纪要》,停止了内战
B.国民党承认了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C.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D.中共争取到了国内和平
2.“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下列事件与电文内容相关的是
A.创办黄埔军校
B.北伐战争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3.学习历史地图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时空意识,下图反映的史实及其影响是( )
A.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B.渡江战役的胜利,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C.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序幕
D.渡江战役的胜利,振奋了人们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4.从1946年下半年到1949年9月的3年中,烟台各县大批支前民工随军支前,先后支援了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潍县战役、济南战役、准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以上信息表明了上述战役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A.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低下
B.国民党统治腐败
C.人民群众积极拥护和支持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5.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

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

材料强调了
A.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2016∙江苏中考模拟)关于国共关系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国民革命歌》
材料二:“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
略。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三:(见下图)
材料四:“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

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

”——邓小平
请回答:
(1)材料一歌曲是国共合作进行什么战争时期传唱的?这次国共合作消灭了哪两派军阀的势力?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而采取的“国共合作”,取得了什么战争的胜利?这次国共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照片是国共双方代表在何地谈判时的合影?但谈判并没有阻止国民党发动内战,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4)材料四说明国共合作有利于实现和平统一,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2.D 3.A 4.C 5.D
6.
(1)北伐战争、(1分)吴佩孚、孙传芳(2分)
(2)抗日战争(1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分)
(3)重庆(1分)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疯狂进攻(1分)(4)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