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柯街中学有效课堂教学学案课题: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一、学习目标1.能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

2.能背诵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过程(一)复习题______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社会繁荣,唐朝进入_____时期,历史上称为“_______”。

(二)尝试学习1.仔细阅读教材第17— 18页正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唐朝的民族:(1)青藏高原一带生活着藏族的祖先_______;(2)色楞格河流域有维吾尔族的祖先________;(3)云南苍山洱海一带有彝族和白族祖先建立的______政权;(4)东北地区有_______族。

科举制度:(1)________时正式设立_______,科举制度诞生。

(2)唐朝的科举以_____和______两科最重要。

进士科主要考察处理______问题的能力,考中进士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明经科主要测试记诵_______的能力。

(3)唐太宗扩充了____的规模,增加学员人数;武则天开创了_____和_______。

(4)科举制贯彻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扩大了_______的范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拔制度。

(5)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________,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我国古代社会沿用了1300多年。

(三)巩固练习1、唐太宗曾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使他得以实现这一愿望的主要工具是( )。

A. 举荐制B. 九品中正制C. 科举制D. 分封赏赐有功之人2、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来成为岭南名宦。

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3、拉萨的崇圣寺千寻塔是古代汉族与哪一个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A.吐蕃 B.靺鞨 C.回纥D.南诏4、在一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刻有“状元及第”的铜钱,下列与它有关的是()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度 C.内阁 D.科举制(四)总结归纳1.知识要点归纳唐朝的民族:(1)青藏高原一带生活着藏族的祖先吐蕃;(2)色楞格河流域有维吾尔族的祖先回纥;(3)云南苍山洱海一带有彝族和白族祖先建立的南诏政权;(4)东北地区有靺鞨族。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共案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共案

双柏县大庄中心校(中学部)“一、二、四”阳光课堂教学案七年级(历史下)教学案系列班级姓名:课题:1.4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主备:李春课时: 1 时间:第周审核:温馨提示:要想取得惊人的成绩,就要付出超人的代价!成功在于自己,只有付出才会成功。

学习目标知识要点: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的简要情况;2、了解吐蕃、回纥、南诏、靺鞨等民族的社会生活、发展和唐朝的关系;3、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产生、确立和完善的史实,以及它给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4、培养学生在思考分析问题时向多角度、全方位延伸,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学习重点: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学习难点:唐朝居住在边疆各地的少数民族较多一、课堂前置1、导语:唐太宗时期,北方各民族和西域的首领来到长安。

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各民族共同拥戴的君王。

那时隋唐边疆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他们对祖国历史作出哪些贡献?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新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板书课题)2、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历史地图册10页”唐朝时期边疆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与他们有什么交往?3、自学教材了解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及作用二、小组交流1、主要少数民族(突厥靺鞨吐蕃回纥回鹘南诏)2、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情况(1)630年唐军击败东突厥,优待其首领,让他们保持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以其首领管理其旧部。

(2)唐太宗时期,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南广大地区。

(3)武则天时期,为了有效管理西域,在安西都护府北边设置了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广大区域。

(4)8世纪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尺带珠丹。

唐穆宗时期,唐朝与吐蕃会盟。

823年,刻成会盟碑,现在在拉萨大昭寺门前,立有《唐蕃会盟碑》成为两族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5)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唐玄宗封他们的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在安史之乱爆发时,回纥出兵帮助唐军,收复了长(6)7世纪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了渤海政权,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李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⑷了解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

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⑵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⑶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社会繁荣和文化绚丽的因素之一,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处理方法:通过层层设疑、讨论、归纳,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即隋朝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

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突破了门第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

唐朝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扩大生源,增加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处理方法: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隋唐扩展到后世,从中国扩展到世界,从而能够全面辨证的分析和评价科举制。

课前导学:1、查找相关资料,如明经、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等内容。

2、查找一些历史知名人物如姚崇、李白、李昂、杜甫等人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是否中过进士?3、联系现实深入思考为今天的考试制度献计献策。

历史导学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导学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导学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目的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让读者更加了解这一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唐朝,由唐太宗李世民所创立。

唐代初期,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门阀世家和世袭制度,民间人士难以参与到政治中来。

为了打破这种格局,唐太宗创建了科举制度,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民间的人士也有机会进入官场,为国家文治提供人才支持。

二、科举制度的目的科举制度的目的是选拔品德优良、才能出众的人才,以推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科举考试分三个阶段,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逐级淘汰,最终选拔出优秀的进士。

这一制度不仅仅考察了候选人的学识,更注重其道德修养和才干表现,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考试成为一种社会流动的途径,使得社会上的人才能够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奠定基础。

此外,科举制度还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使得文人墨客们积极探讨各种学问问题,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虽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的选拔标准相对较为僵化,更注重死记硬背的功利性知识,而忽视了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其次,科举制度的选拔对象主要是士人,对于其他阶层的人才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

此外,科举考试存在一些弊端,如考题泄露、贪污舞弊等问题,影响了公正性和公平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起源、目的和影响都值得深入研究。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然而,也应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局限性和问题,以期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学案【学习目标】1.唐朝的民族政策。

2.唐与吐蕃的关系。

3.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学习重点】1.唐朝的民族政策2.科举制度。

【学习难点】1.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2.科举制度的作用。

【学习过程】(认真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一.唐朝的民族政策1.唐朝时期,生活在祖国境内的主要有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的藏族的祖先人,色楞格河流域维吾尔族的祖先人,云南苍山洱海一带族和族祖先建立的南诏政权,东北地区的族等。

2.唐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政策,注意与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唐朝在各民族地区设立行政管理机构,任用当地民族首领做长官,尊重当地的民族习惯。

如唐朝时期在西域先后设立都护府和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

3.唐与吐蕃的关系:①唐太宗时入藏,密切了汉藏关系;②唐中宗时出嫁吐蕃首领;③唐玄宗时,吐蕃与唐朝“”;④唐穆宗时,唐蕃会盟,“唐蕃会盟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两族友好的历史见证。

二.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科举制度诞生于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诞生。

2.科举制度发展完善于朝:①唐太宗时扩充规模,增加学员人数,大力推行科举制度;②唐高宗和时期,科举制度日趋健全,开创了殿试制度,又设立;③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作用:科举制度基本上贯彻了、、的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拔制度,它提高了政府各级官员的,加强了,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古代社会沿用了年。

【合作探究】在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过程中,说出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主要贡献。

【课堂检测】1. 下列各项制度中,为隋朝创立的有①郡县制②均田制③三省六部制④科举制A.①②B. 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自隋唐以来,读书人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梦想的主要途径是A.九品中正制B.推荐制C.科举制D.自荐制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孙中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去的。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导学案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导学案

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教师寄语: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奋斗才能品味幸福的人生。

学习目标1、了解回纥、靺鞨、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了解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

能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影响,逐步培养自己的分析归纳能。

2、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

3、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4、从科举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学习难点唐朝居住在边疆的少数民族较多。

课程导入世界上最早的选官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你知道科举制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吗?它与我们现在的考试有什么不同呢?今天的人们习惯把考上大学称作“登龙门”,也常常把当年本地高考文理科的第一名分别称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

你知道“登龙门”一词的由来吗?“状元”又是怎么回事呢?有个成语叫做“金榜题名”,还有个与之对应的成语叫做“名落孙山”。

你知道它们的含义与由来吗?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唐朝的民族政策1、唐朝边疆生活的民族:(1)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是的祖先。

(2)生活在色楞格河流域的人,是的祖先。

(3)生活在云南苍山洱海一带的人,是和的祖先。

(4)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族。

2、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

表现为:(1)。

唐太宗时在西域设立,武则天时在西域设立。

(2)任用(3)对。

(4)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唐玄宗封族首领为;封族首领为。

唐太宗时把嫁给了吐蕃首领;唐中宗时把嫁给了吐蕃首领。

唐穆宗时,唐朝和吐蕃会盟,吐蕃刻成。

科举制度的确立1、科举制的诞生(1)隋文帝时期,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2)隋炀帝时,正式设立,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1)唐太宗:扩充规模,增加。

(2)武则天:武则天时开创了制度,又设立。

3、常设的考试科目是和。

考中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

4、科举制的影响:二、合作探究:1、“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之中隐含着一个成语“名落孙山”;你知道“皇榜”、“名落孙山”都与我国古代的哪一考试制度在关吗?这种考试制度是什么时候正式诞生的?为什么要用这种制度选拔官员?2看课本20页“参与园地2”你怎样理解唐太宗的这句话/?想一想,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三、拓展延伸:学习了科举制后,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四、达标检测1.回纥是哪个民族的祖先?()A.白族 B.彝族 C.藏族 D.维吾尔族2.唐太宗将哪一位公主嫁到吐蕃?()A.金城公主 B.文成公主 C.高阳公主 D.尺尊公主3、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关系反映的是()A、唐与南诏的关系B、唐与吐蕃的关系C、唐与突厥的关系D、唐与回纥的关系4、“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导学课件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导学课件

阶段
关键人 物
主要贡献
形成 (隋
隋文帝要官求职地方官员推荐人才,
考试合格者授予
朝) 隋炀帝正式设立 进士科, 科举制诞生
完善 唐太宗 扩时充大了力_推国_行_学_科规__举模__考,试增制加度了,学网员罗人人数才。。同
(唐 朝)
武则天首创 殿试
和__武__举
诗赋
(2)内容 ①常设科目:考试主要科目是进士 科和明经 科。 ②进士科:考察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加试 文史方面的知 识。 ③明经科:测试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④做官途径:考中 进士 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因此更受世人 看重。 (3)影响 ①科举制度基本上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 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拔制度。 ②它提高了政府各级官员的 整体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在我国古代社会沿用了1300 多年。
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 举制度
学习目标 1、 掌握吐蕃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 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2、 了解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掌握隋 朝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及作用。 重点: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温故知新一
(1)地位:我国历史上 惟一的女皇帝。 (2)称帝:在 唐高宗在位期间逐渐掌握大权,后来称 帝,改国号为 周。 (3)措施:继续推行唐太宗时期的各项政策;重 视农业生产 ;破格选用贤才;完善科举制度 ;重用庶 族出身的官吏。 (4)影响:政治、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
北庭都② 护府和亲政策的实施,如 文成、公主 金先城后公入主藏。 ③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唐玄宗时期,册封粟末部首
领 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 怀仁可。汗④会盟方式,如唐

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

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

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的过程;理解科举制的创立产生的巨大影响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2)通过角色扮演,借助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辅助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的创立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2、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三、学情分析科举制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列为一个专题学习,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如果单凭教师讲述,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因此就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层层深入去探究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

三、教学方法1.角色扮演,分组讨论。

2.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一)、科举制的诞生(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讨论: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两分钟讨论。

请魏晋时期小组的读书人回答一下,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回答)这样的选官方式合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1诞生的背景:魏晋时期按门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创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

也就是说要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①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

②还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推荐。

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

这样选拔官吏的实权并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而是掌握在地方官员手中,不利于皇权的统治。

这就是科举制诞生的背景,就是为了改变这种弊端,隋朝皇帝采取了新的措施。

2那么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分角色表演隋文帝、隋炀帝时期的读书人,介绍自己所处时期的选官制度和形式,概括总结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贡献? 3.科举制的诞生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教师寄语: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奋斗才能品味幸福的人生。

学习目标
1、了解回纥、靺鞨、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了解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

能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影响,逐步培养自己的分析归纳能。

2、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

3、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4、从科举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
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学习难点
唐朝居住在边疆的少数民族较多。

课程导入
世界上最早的选官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你知道科举制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吗?它与我们现在的考试有什么不同呢?今天的人们习惯把考上大学称作“登龙门”,也常常把当年本地高考文理科的第一名分别称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

你知道“登龙门”一词的由来吗?“状元”又是怎么回事呢?有个成语叫做“金榜题名”,还有个与之对应的成语叫做“名落孙山”。

你知道它们的含义与由来吗?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唐朝的民族政策
1、唐朝边疆生活的民族:
(1)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是的祖先。

(2)生活在色楞格河流域的人,是的祖先。

(3)生活在云南苍山洱海一带的人,是和的祖先。

(4)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族。

2、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

表现为:(1)。

唐太宗时在西域设立,武则天时在西域设立。

(2)任用(3)对。

(4)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唐玄宗封族首领为;封族首领为。

唐太宗时把嫁给了吐蕃首领;唐中宗时把
嫁给了吐蕃首领。

唐穆宗时,唐朝和吐蕃会盟,吐蕃刻成。

科举制度的确立
1、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期,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2)隋炀帝时,正式设立,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是完善科举制的
关键人物。

(1)唐太宗:扩充规模,增加。

(2)武则天:武则天时开创了制度,又设立。

3、常设的考试科目是和。

考中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

4、科举制的影响:
二、合作探究:
1、“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之中隐含着一个成语“名落孙山”;你知道“皇榜”、“名落孙山”都与我国古代的哪一考试制度在关吗?这种考试制度是什么时候正式诞生的?为什么要用这种制度选拔官员?
2看课本20页“参与园地2”你怎样理解唐太宗的这句话/?想一想,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
三、拓展延伸:
学习了科举制后,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
四、达标检测
1.回纥是哪个民族的祖先?()
A.白族 B.彝族 C.藏族 D.维吾尔族
2.唐太宗将哪一位公主嫁到吐蕃?()
A.金城公主 B.文成公主 C.高阳公主 D.尺尊公主
3、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关系反映的是()
A、唐与南诏的关系
B、唐与吐蕃的关系
C、唐与突厥的关系
D、唐与回纥的关系
4、“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

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你。

”这一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唐玄宗时期
B、唐高祖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
5、唐朝时在今新疆地区设置过最高行政机构和军事机构的统治者是()
○1唐高祖○2唐太宗○3唐玄宗○4武则天
A、○1○2
B、○2○3
C、○3○4
D、○2○4
6、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于谁统治的时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7、下列哪位皇帝是开殿试之先风的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8、魏晋时期,选拔官员依据的主要标准是
A才能和学识 B 门第和出身 C民族和地域 D等级和财产
9、科举制度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最早采用这种办法的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10、唐朝青年李进是非常有名的骑射好手。

他去洛阳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个皇帝统治时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1、唐朝诗歌繁荣的直接原因是
A皇帝的爱好 B 进士科重视考诗赋 C诗人辈出 D教育事业的发展
12、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科考试考取第一名的称
A冠军 B状元 C榜眼 D探花
13、西方学者称科举制度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下列关于科举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 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
C 科举制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D 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强化了中央集权
15、下列诗句与实施科举制的背景有关的是:()
①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②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③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④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A.①④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6、唐太宗派大臣护送她入藏时带出了许多工匠,还有谷物、果品、菜种、药材……以及医学、农学、天文历法等书籍。

藏族人亲切地称呼她为“阿姐加莎”。

至今,青藏高原仍留下许多颂扬她的诗歌和传说。

请回答:材料中的“她”是谁?留下这段千古佳话时的唐朝统治史称什么?
17、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所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18、阅读下列材料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榖中矣。


请回答:
(1)请解释唐太宗的这句话的意思。

(2)唐太宗为什么感到高兴?他是通过什么制度达到其目的的?
(3)你知道该制度在唐朝最重要的两科是什么吗?
五、教学反思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