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学习总结要点总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加例题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加例题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内容①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③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导致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同时也是生物进化的原因。
(2)意义: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①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②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③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突变⎩⎨⎧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①原因: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积累有利变异的基因。
②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4)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①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②生物多样性1.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提示:自然选择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的进化。
(×) 提示:可遗传的变异中的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提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
4.长舌蝠为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两者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 5.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6.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提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高考第二轮复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总结

生物高考第二轮复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总结生物的繁育能力专门强,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然而环境条件(如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必定要有一部分个体被剔除,以下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总结,请考生学习。
名词:1、过度繁育:任何一种生物的繁育能力都专门强,在不太长的时刻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育。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剔除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育的差不多单位。
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育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那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显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状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
(如:东北虎和华南虎)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育;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缘故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担能力(过度繁育);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差不多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缘故: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事实上确实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4、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显现可遗传的差异。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1)、生物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这对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他认为:一是“用进废退”的法则;二是“获得性遗传”的法则。
但这些法则缺乏事实依据,大多来自于主观推测。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历史意义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1.过度(不是过渡)繁殖——选择的基础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
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1)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2)种内斗争(3)种间斗争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
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1、意义: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不足:对遗传和变异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内容要点解读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l)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2)同一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没有生殖隔离;(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l)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3)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4)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5)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的基因;(3)自然选择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4)自然选择的方向:适应自然环境;(5)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环境仅是一个选择因素,变异在先、选择在后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能否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2)一般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有时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例如多倍体的产生2、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①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③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④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⑤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必修二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总结

遗传与进化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2)对种群概念的理解①种群概念中的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②种群概念中的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③两个方面:从宏观方面看,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单位;从微观方面看,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进化,即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特点: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中个体彼此之间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1)每个种群都有它自己的基因库(2)种群中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代表种群的基因库。
(3)个体所携带的基因随着个体的死亡而从基因库中消失,随着繁殖把自身的一部分基因传给后代,通过突变使新基因进入基因库,所以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
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所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可表示为:基因频率=某个基因的数目/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总数×100%(1)不同的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
(2)自然选择通过淘汰不利变异,保留有利变异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基因型频率某个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率。
可表示为:基因型频率=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100%种群中某基因的频率计算方法(1)通过基因型个数计算基因频率例如:从某个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
100个个体基因型为30个AA、60个Aa、10个aa,就这对等位基因来说,每个个体可以看作含2个等位基因,那么100个个体共有200个基因,由此可知:A基因的数量是2×30+60=120个;a基因的数量是2×10+60=80个;A的基因频率为120÷200×100%=60%;a基因的频率为80÷200×100%=40%(2)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设某个具有N个个体的种群,AA、Aa、aa放入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 AA、P Aa、P aa表示。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笔记整理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内容:①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古老生物进化来的;②环境的变化直接引起物种的变化;③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④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此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一是用进废退,二是获得性遗传3.历史意义: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进化理论的学者;反对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4.局限:①拉马克提出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缺少科学证据的支持,大多来自主观臆测;②拉马克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此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2.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是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3.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或动力;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注意:①变异在前,自然选择在后;②自然环境只起选择作用,而非诱导变异;③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5.科学性:科学的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与适应性;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给予致命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有力武器。
6.局限性:①.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③.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2.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分子)水平;从以生物个体为研究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研究单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5)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是否改变是生物是否进化的标志)2.相关名词解释: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归纳总结现代生物进化论

归纳总结现代生物进化论现代生物进化论是生物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观察和研究物种的遗传变异、适应性和演化过程,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变规律。
本文将对现代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进化的基本概念生物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经历的遗传变异和适应性改变。
进化的基本单元是基因,在基因层面上的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驱动力。
进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累积的微小变化,物种会产生显著的差异。
二、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在物种中存在着基因的随机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了物种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这些遗传差异在面对环境的选择时,会对个体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之一。
根据达尔文的理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竞争和资源有限的压力,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从而将有利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更容易被淘汰。
三、适应与物种形成适应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通过适应环境的选择,物种能够更好地适应所处的生态位。
这种环境驱动的适应性改变可以是形态结构上的改变,也可以是行为和生理上的改变。
物种形成是进化的结果。
当一个物种在地理上被隔离成不同的种群,并经历了适应性的差异,逐渐形成新的物种。
这一过程称为物种分化,可以通过遗传隔离和自然选择来推动。
四、演化证据通过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比较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层面的证据,可以证明生物进化的存在和发展。
化石记录揭示了物种的演化历史,生物地理分布说明了物种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比较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揭示了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遗传的相似性。
五、人类进化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也是现代生物进化论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通过人类化石、基因和遗传研究,揭示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历程。
我们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通过数百万年的演化,人类逐渐进化出了与众不同的特征,如直立行走、大脑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等。
六、应用与意义现代生物进化论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在生物学的应用上有广泛的作用。
生物进化理论总结

生物进化理论总结生物进化理论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揭示了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和多样性的形成。
通过对进化理论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本文将对生物进化理论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对这一重要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
1. 进化的基本概念进化是指物种在长时间内逐渐改变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的过程。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基因,而自然选择是进化的驱动力。
在自然界中,个体之间的竞争和环境的选择会导致个体的适应性变异,这些变异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从而使物种逐渐改变并适应环境。
进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数百到数千代才能明显地显示出来。
2.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查尔斯·达尔文提出的进化理论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石。
他认为,物种的多样性是由于共同祖先及其后代之间的变异和适应性选择所致。
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的概念,即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从而将其有利的特征传递给后代。
这种适应性选择在时间的积累下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 进化的证据进化理论得到了丰富的科学证据的支持。
化石记录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在数亿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遗传学研究揭示了物种间的遗传关系和基因变异。
生物地理分布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的物种具有相似的进化历史和谱系关系。
其他证据还包括胚胎发育的相似性、生物分类的系统性和群体遗传学的研究结果。
这些证据共同支持着生物进化的理论。
4. 进化驱动力除了自然选择外,其他因素也可以驱动进化。
突变是进化的源泉,它是指基因组中发生的突发性变化。
突变提供了新的遗传变异,从而为进化创造了可能性。
基因流是指物种间或不同种群之间基因的交换。
基因漂变是指随机事件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小的群体中。
这些进化驱动力共同作用,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多样性。
5. 人类进化生物进化理论也适用于解释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人类起源于非洲,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人类进化的证据来自古人类化石、基因组研究以及人类的行为和生理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总结
课
件www.5yk
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
交配。
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4、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5、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为不利变异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种群中浅色基因的频率为95%,黑色基因的频率
为5%。
到20世纪中期由于黑色基因控制的性状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浅色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数量大量减少。
浅色基因的频率下降为5%,黑色基因的频率上升为95%。
结果是淘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并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
6、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进化的方向。
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8、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①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
例如,从某种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A基因频率=÷2×100=60%,a基因频率=1-60%=40%。
②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
例如:AA基因型频率为30/100=0.3,Aa基因型频率为60/100=0.6;aa基因型频率为10/100=0.1;则A基因频率=0.3+1/2×0、6=40%。
③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种群中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
课
件www.5y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