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初二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描述》
《运动描述》物理教案

《运动描述》物理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运动的描述》物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初步熟悉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参照物这个学问点,同学能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正确的熟悉并会做出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熟悉机械运动并会依据参照物的选定来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能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不同。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多媒体展现一些图片:节日燃放的烟花、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布朗运动。
解释说明:无论从宏观世界还是到微观世界,宇宙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着,而如何正确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而引出今日的课程——运动的描述(板书)环节二:生成新知(一)机械运动提出问题:请同学自己举诞生活中常见的动现象。
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同学们说得特别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推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生:假如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假如始终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同学们讲得特别通俗。
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
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淌的水、游动的鱼、飞行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由于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老师总结:这样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运动叫机械运动。
(板书)(二)参照物给出一个说法:大路上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而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
新教科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2.运动的描述 课时1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精心整理
2.运动的描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认识运动”,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
四、教学重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设计
1.长20m的一列火车,以36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980m.问这列火车过桥要用多少时间?
已知:S=980m+20m=1000m v=36Km/h=10m/s
求:t
解:t=s/v=1000m/10m/s=100s
答:这列火车过桥要用100s。
精品文档可编辑的精品文档。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机械运动学习目标: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的判断。
教学内容: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解释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探讨参照物的选择对运动状态判断的影响。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状态的判断。
1.2 直线运动学习目标:掌握直线运动的类型和特点,理解速度的概念。
教学内容:介绍直线运动的类型(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解释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第二章:测量长度和时间2.1 长度测量学习目标:掌握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和方法,提高测量精度。
教学内容:介绍尺子和卷尺的使用方法,学习测量直线和曲线长度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习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
2.2 时间测量学习目标:理解时间单位,学会使用停表和秒表。
教学内容:介绍时间单位(秒、分钟、小时等),学习使用停表和秒表进行时间测量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的概念。
第三章:速度和平均速度3.1 速度学习目标: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小时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速度的变化,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3.2 平均速度学习目标: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教学内容: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平均速度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速度。
第四章:力和运动4.1 力学习目标: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释力的单位(牛顿、千克力等)。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运动与能量运动的描述 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一、课题:运动的描述二、课时:1课时三、课型:新课四、教材分析:《运动的描述》位于教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位于《认识运动》之后,在第一节学习之后,进一步学习如何判断物体的动与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后面速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运动,对于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不清楚,只能大致的描述,概念不清晰,需要进一步学习参照物的概念,从而学会科学的描述运动。
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
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难点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参照物的选择,动与静的判断,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运用教学难点:动与静的判断八、教学方法:生本教育、讲授法九、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书、课桌、文具盒十、教学过程:前置学习体验(引入)请同学们一起看到屏幕上这样的一个场景:假期到了,几个同学送小明乘火车回家。
火车开动了,为什么小明说:咦,怎么他们在后退呢,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具体怎么回事,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第二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小组讨论)那既然说到运动,你能想到那些运动,在物理学当中,我们是怎么来描述运动的呢?比如说,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太阳升起来了,路旁的树是静止的。
请同学们思考,这些描述中,被研究的物体是什么,是相对谁来说的,也就是标准物是什么,他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讨论交流)第一个汽车在公路上行驶。
被研究的是汽车相对于地面。
他在行驶。
第二个被淹究的是太阳。
相对于地球。
升起来了。
第三个树。
相对于地面,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运动的可描述性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运动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描述;
(3)学会物体的平动和转动的描述。
2、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观察结果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够从实例中分析和总结运动的特征。
3、情感目标:
(1)养成观察和描述运动物体的习惯;
(2)体会物体运动的动感;
(3)强化对运动的研究和探究的兴趣;
(4)认识运动产生的客观规律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运动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描述;物体的平动和转动的描述。
难点:掌握运动的可描述性这一基本概念;能够根据观察结果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能够从实例中分析和总结运动的特征。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研讨法、实践法和游戏法教学。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
老师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运用探究、比较、归纳、分析和总结的方法来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运动的描述的基本概念。
2、研讨法
学生运用研讨法,重点复习运动的描述,并可以通过小组研讨,练习如何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3.引导学生通过绘制物理图像,将抽象的运动规律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信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设想活动:提供实际案例,如物体自由落体运动,让学生绘制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6.教师应适时给予反馈,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设想活动:设置课后辅导时间,为学生提供答疑机会,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7.定期进行学习评价,包括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测验等,以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想活动:设计综合性的评价任务,如让学生撰写关于物体运动的小论文,评估他们对运动规律的掌握程度。
4.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设想活动:设计“最佳赛车路线”等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运动规律,计算和比较不同路线的优劣。
5.加强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设想活动:小组合作,探讨不同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并互相解释各自的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3.教师强调运动描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第二章2.运动的描述课后习题,重点巩固位移、路程、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的计算和应用。
-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理解题意,规范书写,认真检查,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课题2《运动的描述》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课题2《运动的描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课题2《运动的描述》。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物理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
2. 运动描述方法: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
3. 运动类型的判断: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判断不同类型的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联系。
2. 教学重点:运用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描述物体运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悬挂的风铃,思考风铃的运动状态。
2. 新课导入:介绍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3. 课堂讲解:a. 讲解位移:以教室里的学生为例,说明位移的概念。
b. 讲解速度:以学生从教室走到操场的过程为例,说明速度的概念。
c. 讲解加速度:以学生从静止开始跑动的过程为例,说明加速度的概念。
4. 方法讲解:a. 图形法: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为例,说明如何用图形表示运动状态。
b. 表格法:以表格形式展示学生从教室走到操场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表格法。
c. 语言描述法:以学生从教室走到操场的过程为例,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运动状态。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不同类型的运动。
6. 例题讲解:分析并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加深对运动描述方法的理解。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位移:概念、物理意义、表示方法。
2. 速度:概念、物理意义、表示方法。
3. 加速度:概念、物理意义、表示方法。
4. 运动描述方法: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运动类型,并说明理由。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运动的分类
按物体运动的路线的形状分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二.参照物:
1.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2.说明:①选取原则是任意的,但是应与研究问题方便为主。
②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通常选取地面或固定的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③不能以研究物体本身为参照物
④同一问题,往往选择同一参照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形成学习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具
多媒体
教法
讲授法
板书设计
课题
第二章运知识与技能
1.会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2.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3.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通过讨论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内容: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运动的描述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会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知道描写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学会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物。
能用事例解释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
通过
交流知道选定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探寻物质世界的奥秘,要从研究物质的运动开始,而研究运动,要从最
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学习。
形成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用参照物来确定物体的运动,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网络教室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宏观世界物质的运动:机械运动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二)新课讲授
1.导入:
学生通过本节2-2-1、2看图学习,知道了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同时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形色色。
科学家是怎样描述运动的呢?
物理学上,用物体位置的变化来描写物体的运动。
一、参照物
1、问题:小朋友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们面前驶过,小朋友说乘客是运动的,而车上的司机却说乘客是静止的?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 选取课桌作标准,橡皮擦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橡皮擦和课本都是运动的)
(2)选取课本作标准,橡皮擦、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橡皮擦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 选取橡皮擦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
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小朋友说乘客是运动的,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小朋友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组织学生看课本P23,讨论: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火车中的小明,小明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火车、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和小明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是小明和火车旁男孩所说的静止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火车旁的同学和小明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小明看到火车旁的三位同学在后退,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火车旁的三位同学相对于车厢的位置的发生了改变,所以说三位同学是运动的。
!!问:男孩看到火车运动了,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车站为标准,火车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
所以他说火车是运动的。
课堂练习:
1、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大楼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
可以欣赏到楼外美丽的城市景色。
分析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第1句以岸为参照物;第2句以自己(竹排)为参照物。
3、我国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
这里“看山恰似走来迎”选择的参照物是_船_,而“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则是选择_山__为参照物。
4、跳伞表演时,甲、乙两个跳伞员手拉手从飞机上一起跳下,在下降时,如果以飞机为参照物,他们是(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运动员是(运动)的;以乙运动员为参照物,甲运动员是(静止)的。
5、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学生有如图的对话,以下分析正确的
是( C )
A、学生认为汽车前进得快,是以汽车为参照物队
B、不论选择什么为参照物,乘客都是不动的
C、司机说乘客没有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
D、画面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的
6、一人骑车由东向西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从他后面向西疾驶而过,若以这辆汽车作为参照物,此人(A)
A、向东运动
B、向西运动
C、不运动
D、运动方向无法判断
7、两辆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若在某段时间内它们的距离保持不变,则在这段时间内,若以__其中一辆汽车__为参照物,这两辆汽车是静止的;若以__地面__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
8、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一列火车中,放在车厢小桌上的苹果相对哪个物体是运动的?C
A.这列火车的机车
B.关着的车门
C.在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学生看书2-2-5a、b、c、d图,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三、小结
(一)、参照物:
1、定义: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
2、参照物选取是任意的,具体选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确定。
3、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和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
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就是说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