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年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2024年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2024年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的世界第一节:物体的运动第二节:力的作用第二章:力的运动第三节:牛顿第一定律第四节:摩擦力第三章:简单机械第五节:杠杆原理第六节:滑轮与轮轴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作用及效果。

2. 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力的运动规律的掌握。

2. 摩擦力的计算。

3. 简单机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 杠杆原理与滑轮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杠杆等)。

2. 学具:物理实验报告册、计算器、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章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第二章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第三章杠杆原理、滑轮与轮轴等内容。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及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提纲: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难点与重点、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

2. 板书细节:用图示、公式、关键词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其中一个力为10N,方向向东,另一个力为15N,方向向北,求物体的合力。

论述题: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题:观察家中或学校的简单机械,说明其原理及作用。

答案:1. 合力为约18.03N,方向为东北方向。

2. 略。

3.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物体运动、力的作用、简单机械等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时间
温度 力 体积
电流 电压
提出问题
分析论证
科学探究步骤
猜想与假设 评估
制度计划,设计实验 合作交流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练习一
1.许多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 都是从实验室得来的,说明 实验室的作用(A) A 科学探究的基地 B 重大发明的基地 C 科学发现的起源地 D 提供观察物理现象的基地
2、测量长度的仪器有_刻__度__尺____、 _游__标__卡_尺___和_千__分__尺____。
观察思考,提出 科学地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制
问题
定计划
像科学家一样探究
交流与合作
按操作规程进行 实验、收集证据
评估
分析论证
下面是小明和小红在物理课上探究滑 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一段对话, 你能根据你所掌握的探究的步骤说出他们分 别进行的是哪一步?
小红:小明,你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
小与什么有关吗?__提_出__问__题__
• 2. 走进实验室的首要目的是让大家 认识各 种仪器,了解 仪器的使用规则 。
• 3. 学习的目的 在于应用 ,我们不仅要注意 用学过的知识点 解释现象;还可以利用家 庭实验室搞一些 小发明、小设计、小制作,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观察 是科学发现 的重要环节。
二、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 :
刻度尺,天平,秒表,温度计, 弹簧测力计,量筒,电流表, 电压表…
3、测量质量的仪器有_天__平_等, __秒_表__是测量时间的仪器, _温_度__计_是测量温度的仪器, 测量力的仪器是_测__力_计_, 测量体积的仪器是_量_筒___和_量_杯__。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测量 长度的基本工具的是( D )
A、刻度尺

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常见力的特点和计算牛顿第一定律2. 液体与大气压液体的性质和特点大气压的概念和测量大气压的应用3. 声音与光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声音和光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与运动、液体与大气压、声音与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大气压和光的折射现象声音和光的传播规律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作用液体和大气压的性质声音和光的传播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计、斜面、滑轮、液体、气压计、声音发生器、光具等2.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实验器材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与力、液体、大气压、声音、光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力与运动、液体与大气压、声音与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详细讲解力的计算、大气压和光的折射现象、声音和光的传播规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力的作用、大气压的存在、声音和光的传播现象。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作业题目。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牛顿第一定律2. 液体与大气压:液体的性质和特点大气压的概念和测量3. 声音与光: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力的合成与分解(2)填空题:液体和大气压的性质(3)选择题:声音和光的传播规律2. 答案:(1)力的合成与分解: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2)液体和大气压的性质:如密度、表面张力、压强等。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优秀课件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优秀课件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1.1力的概念1.2力的作用效果1.3力的测量2. 第二章运动与力2.1运动状态的改变2.2牛顿第一定律2.3惯性3. 第三章电路3.1电路的组成3.2电路的状态3.3电路图的绘制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2. 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认识惯性的概念。

3. 掌握电路的组成、状态和电路图的绘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运动与力的关系,电路图的绘制。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电路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力的测量工具(如弹簧测力计、天平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测量方法,配合例题讲解。

3. 引导学生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

4. 课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

5. 讲解电路的组成、状态和电路图的绘制,配合实际操作演示。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

2. 运动与力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3. 电路的组成、状态,电路图的绘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测量方法。

(2)举例说明运动与力的关系。

(3)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测量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天平等。

(2)例如:踢足球时,足球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见附图。

2. 拓展延伸:了解力的单位,探究不同电路状态的特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力的单位,学习更多关于电路的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的信息密度与清晰度6. 作业设计的目的性与拓展性7. 课后反思的深度与实用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选择和安排。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1.1 生活中的力1.2 运动的描述1.3 力的作用效果2. 摩擦力2.1 摩擦力的概念2.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3 摩擦力的应用与减小3. 浮力3.1 浮力的概念3.2 阿基米德原理3.3 浮力的应用4. 压强4.1 压力的概念4.2 压强的计算4.3 压强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力与运动、摩擦力、浮力、压强等基本概念,理解相关物理规律。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摩擦力、浮力、压强的计算与应用。

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浮力、压强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浮力计、压力计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力与运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介绍摩擦力、浮力、压强的概念,分析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

3.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题,讲解摩擦力、浮力、压强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摩擦力、浮力、压强的相关规律。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2. 摩擦力3. 浮力4. 压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摩擦力、浮力、压强的计算。

(2)应用题:分析生活中摩擦力、浮力、压强的实例。

2. 答案:课后附上详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物理书籍,了解更多物理现象,提高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实验探究;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全套课件30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全套课件30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全套课件300页一、教学内容1. 力的基本概念2. 力的测量3. 物体的运动状态4. 摩擦力5. 杠杆原理6. 简单机械7. 动能和势能8. 机械能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基本概念,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及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摩擦力、机械能守恒定律。

2. 教学重点:力的基本概念、物体的运动状态、杠杆原理、简单机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杠杆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力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力的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加深对力的理解。

4. 例题讲解:分析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基本概念、分类、作用效果2. 力的测量3. 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4. 摩擦力、杠杆原理、简单机械5. 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某物体质量为2kg,受到一个水平方向上的力F=10N,求物体的加速度。

(3)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2. 答案:(1)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物体的加速度a=F/m=10N/2kg=5m/s²。

(3)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产生的阻力,受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标准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标准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标准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运用;2. 教学重点: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物理思维能力提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天平、量筒、小车、滑轮等),多媒体设备;2. 学具:学习资料(教材、练习册),实验报告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实例,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3.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4. 实验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加深对物理规律理解;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突出本节课主题;2. 目录:列出本节课涉及知识点,方便学生查阅;3. 重点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增强视觉效果;4. 图表:绘制相关图表,直观展示物理规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作用效果;(2)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说明惯性概念;(3)列举三种能量转换实例;(4)解释物质三态变化。

2. 答案:(1)力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物体形状;(2)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性质;(3)三种能量转换实例:水力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热机(热能转化为机械能);(4)物质三态变化:固态→液态(熔化),液态→气态(汽化),固态→气态(升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物理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兴趣。

例如,通过查阅资料,解我国在物理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学竞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全套课件30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全套课件30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全套课件300页一、教学内容1. 力的基本概念2. 力的测量3. 力的合成与分解4. 物体的平衡5. 压力与压强6. 浮力7. 简单机械8. 动能和势能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单位、力的测量方法、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物体平衡的条件、压力与压强的计算、浮力原理、简单机械的原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正确使用力的单位进行测量。

2. 使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能解决实际问题中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物体平衡、压力、压强、浮力等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压力与压强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力的基本概念、力的测量、简单机械的原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天平、杠杆、滑轮组、斜面、小球、砝码等。

2. 学具:直尺、三角板、圆规、铅笔、橡皮、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推拉门、踢足球、举重等。

2. 例题讲解:(1)力的基本概念及单位(2)力的测量方法(3)力的合成与分解(4)物体平衡的条件(5)压力与压强的计算(6)浮力原理(7)简单机械的原理(8)动能和势能的转化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基本概念、单位、测量方法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物体的平衡条件4. 压力与压强的计算5. 浮力原理6. 简单机械的原理7.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题(2)物体平衡条件应用题(3)压力与压强计算题(4)浮力原理应用题(5)简单机械原理应用题(6)动能和势能转化题2. 答案:课后附详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8
51
39
20
10
49
41
18
12
47 16 45 14 43
5.温度的测量仪器
温 度 计
6.电的测量仪器
电流表:测量电流的仪器
电的测量仪器
电压表:测量电压的仪
7.测量力的仪器
8.体积的测量仪器
量 筒
测量是物理实验 的基本内容,物理实 验的结果都要通过测 量才能得到。
三、像科学家一样探究
A.刻度尺 B.千分尺 C.游标卡尺 D.温度计
5.早晨起床后,小康同学觉得有点头晕、
发冷不舒服,他想量一下体温,检查一
下是不是感冒、发烧,他应该选用下列
的哪种仪器(C
)。
A.秒表 B.电流表 C.体温表 D.刻度尺
6.在下列测量仪器中,找出测量
质量的仪器( B )。 A.游标卡尺 B.托盘天平 C.弹簧测力计 D.温度计
科学探究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 据 分析论证 评 估 交流与合作
下面是小明和小红在物理课上探究滑动 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一段对话, 你能根据你所掌握的探究的步骤说出他们分 别进行的是哪一步?
小红:小明,你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
小与什么有关吗?提___出__问__题__
1.长度测量仪器:
刻度尺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游标卡尺
0 0
1
5
10
2.实验室质量的 测量仪器
3.生活中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
案秤 杆秤
电子秤 磅秤
4.时间的测量仪器
秒表
57 26 55
59 0 28
14 0 13 12
11
31 2
1 2 3
4
24
10
5
9 8 76
53
33 4 35
6 37
小明:我想可能与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 有关,因为我发现在我推桌子的时候,如果 里面有很多书的时候推起来较费力。
猜想_与__假__设_______
小红: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来验证 一下你的想法。
小明:好的。
讨论中… …
_制__定__计__划__,___设__计__实_ 验
小明:实验方案已经制定好了,下列我 们来做实验吧!
2.测量长度的仪器有__刻__度__尺___、 _游__标__卡__尺__和__千__分__尺___。
3.测量质量的仪器有天__平__等,_秒__表__是 测量时间的仪器,温__度__计_是测量温度 的仪器,测量力的仪器是测__力__计_,测 量体积的仪器是_量__筒__和量__杯__。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测量长度 的基本工具的是( D )。
9.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是( A.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B.提出问题 C.分析论证 D.评估
A )。
测量:实 验探究的 重要环节
一、从木工尺到米原器
1.从木工尺到米原器
木工尺:古代鲁班为了解决没有一个统一 测量的标准,做了一个精致的木工尺。
米原器:1888年科学家制造了一个国际通 用的长度基准--米原器,作为各国测量1米 的基准。
交___流__合__作___
知识结构
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长度 提出问题
分析论证
科学探究步骤
猜想与假设 评估
制度计划,设计实验 合作交流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练习一
1.许多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都是从实验室 得来的,说明实验室的作用(A )。 A.科学探究的基地 B.重大发明的基地 C.科学发现的起源地 D.提供观察物理现象的基地
4.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物理。
一切奇妙的现象,都 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 是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及规 律。
科学探究的基地就是实验室。
科学探究的基地就是 实验室
一、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观察是科学发现 的重要环节。
二、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
刻度尺,天平,秒表,温 度计,弹簧测力计,量筒,电 流表,电压表……
2.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
是:米,符号为m。
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 (nm)。
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1km=103 m
1dm=10-1 m
1 cm =10-2 m
1mm 10-3 m
1μm=10-6 m
1nm=10-9 m
练习:
(1)2.5 m= 250 cm = 2.5×106 μm (2)15nm=1.5×10-5 mm= 1.5×10-11 km
4.感受长度单位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刻度尺上1dm、1 cm、 1mm的长度。
(2)请一个同学用手比划一下1m的长度。
练习:在下面的数字后面填上合适的单位
7.给下列科学探究的环节,按合理的
顺序排序( BCEDA )。 A.分析论证 B.提出问题 C.猜想与假设 D.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E.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8.物理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不必自己动手做实验,只要看别人如何做, 记住结果就行。 B.实验得到的数据跟老师的不相符时,可自 行修改。 C.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则,爱护仪器,养成 良好习惯。 D.物理实验只能由老师提供器材,在实验室 做。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全册优质课课件
走进实验室:学习 科学探究
认识物理学
物理学习要求
• 一、准备两个作业本(分A本和B本)和 一个笔记本。作业本轮换交。每次布置 作业后第二天下午上课前交。
• 二、笔记本不定期抽查。 • 三、不做作业和不记笔记的按班规严格
处理 • 四、关于物理奖励问题同学们多提意见
实验中… …
_进__行__实__验__,___收__集__证_ 据
小红:下列我们就对我们在实验中得出 的数据进行一下分析,看看能得到什么样的
结论。分___析__论__证___
小明:实验的结论得出来了,下列我们 再来看一下我们的实验过程及结论是否严紧。
小红:好,_评___估__
小明:好了,我们拿着我们的探究方案 和结论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观察新奇的物理现象
浩瀚的宇宙, 我们生活的地球只 是其中一颗。
物理中最小 的结构单位--夸 克。
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学(physics)就是研究自然界 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 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研究范围?
力学 热学 声学 光学 电学
怎样学好物理学?
1.重视观察和实验:动手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2.要学会联系实际应用: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 看到的自然现象。 3.要热爱物理、带着兴趣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