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汇总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汇总
一、古诗词
1、《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赤壁》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5、《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二、文言文
1、《孟子·梁惠王下》
梁惠王曰:“夫子,何以解放人民?”
孟子曰:“宽以待之,则解放之;仁以待之,则民自由。
”
2、《论语·卫灵公》
卫灵公问仁,孔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3、《庄子·养生主》
养生主曰:“养气者,先治其心,以致其身;养神者,先治其身,以致其心。
”
4、《汉书·高祖本纪》
高祖曰:“天下莫比孝悌,孝悌莫比忠信。
”5、《史记·滑稽列传》
滑稽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谓无求。
”。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6篇)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6篇)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第1篇文言文语文知识点例词例句古义今义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_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道理。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说明知识是无止境的,学海无涯。
第二课《匆匆》(散文)1.《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
2.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课后第2题)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仿写1: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叶子黄了,有再绿的时候;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
仿写2: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部编版小学语文毕业整理复习资料(日积月累、文言文、古诗)

一至四年级知识要点一、古诗1. 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 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 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悯农(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古朗月行(节选)(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6. 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7.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9.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1.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2.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3. 画鸡(明)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1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14.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5.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6.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7.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9.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0.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1.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文言文总复习(一)

六年级文言文总复习姓名一、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lǐn)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缗(mí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缗(mín)王继位。
缗(m ín)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滥竽充数」这句成语往往被当成贬义词,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头,谋得一个职位混日子;或是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有时候,也有人用这句成语形容自己,表示谦虚。
【注释】使:派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必;一定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悦之:很高兴,很喜欢廪:粮食仓库。
食:供养廪食:官府供食好:喜欢一一听之:吹竽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宣王悦之(很高兴,很喜欢)(2)廪食以数百人(官府供食)2、解释下列句子(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
(2)缗王立,好一一听之。
他的儿子王继位。
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
3、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答:南郭处士是一个想不劳而获的人。
因为他知道齐宣王喜欢听百人吹竽,他能够混在里面而,齐宣王却听不出来。
4、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竽,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用原文回答)答: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5、齐缗王也喜欢听吹竽,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用原文回答)答:宣王死,缗王立,好一一听之。
6、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装腔作势,弄虚作假,迟早要露出马脚而被淘汰的。
7、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是滥竽充数,此成语也可引中为以“次货充好货。
”有时也可用来表示谦虚,说自己本领不高,充数而已。
小学语文必备文言文知识点

小学语文必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介绍小学语文必备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文言词语的认识文言文是古代汉民族的文字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一些特定的词语,如“斯是”、“良久”、“兮”等。
这些词语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是理解文言文章的关键。
二、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更加严谨,注重句子成分的层次分明和变化丰富。
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其中的语法特点,如并列句的使用、倒装句的构造和动宾结构的表达等。
通过对这些语法知识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这些修辞手法能够使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四、文言文名篇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通过阅读名篇来领略其独特魅力。
小学生可以阅读一些简洁明了的文言文名篇,如《论语》中的《学而篇》、《孟子》中的《尽心篇》等。
通过学习名篇,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
五、文言文的应用实践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小学生可以通过写文言文作文、朗读经典文言文等方式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文言文的保护和传承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语言文化遗产,文言文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小学生要积极学习和传承文言文,通过了解和运用文言文,能更好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了解和学习以上的文言文知识点,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文言文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的优秀人才的必备知识点之一。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点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三年级语文上册中,复习文言文的内容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的名句、古文诗歌以及古代寓言故事三个方面来进行重点复习。
一、《三国演义》中的名句《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其中蕴含着许多精彩的名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名句:1.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意思是不要因为一件事情看似微不足道就不去做好,也不要因为一件坏事迹微小就去做它。
2. “与人为善,如入春之华;与人为恶,如临冬之寒。
”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友善待人,善于帮助他人,否则我们的心灵将被冰封,感受到寒冷。
通过学习这些名句,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情感教育。
二、古文诗歌古人以诗歌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在三年级语文上册中,有一些重要的古文诗歌值得我们进行复习。
比如:1.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景色,通过学习这首古文诗歌,学生可以增加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2.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通过学习这首古文诗歌,学生可以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通过学习这些古文诗歌,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其中的艺术价值,还可以通过模仿写作,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古代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通过虚构的故事来表达哲理的文学形式,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和智慧启迪。
在三年级语文上册的文言文中,有许多寓言故事值得我们进行复习。
1. 《白蛇传》是一部著名的寓言故事,通过白蛇和许仙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人,善待他人,并且要懂得宽容与原谅。
2. 《狼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狼的寓言,通过故事告诉我们要诚实守信,不撒谎、不欺骗他人。
通过学习这些古代寓言故事,学生可以通过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来理解哲理,培养道德观念和品质。
(完整版)小学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小升初语文学校的过程中,文言文是语文学校的一个难点。
下面是文言文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及解题方法,希望在大家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快乐,快乐。
?论语十那么?2、汝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你知道怎样教育别人吗?) 。
?论语十那么?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普及,宽泛。
?曹刿论战?10、所有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间隔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叉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 ?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娇艳美丽。
今义:指(食品)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绚烂。
( ?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老百姓。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出师表? )6、感谢古义:动人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由是感谢。
( ?出师表? )7、能够古义:能够依赖。
今义:对某事表同意。
例句:能够一战,战那么请从。
( ?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小升初语文学校的过程中,文言文是语文学校的一个难点。
下面是文言文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及解题方法,希望在大家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
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6、感激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