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实验报告: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合集下载

GIS实验报告: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GIS实验报告: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建筑与规划数字技术(2)》课程实验综合实验报告专业名称:城乡规划课程名称:建筑与规划数字技术(2)开课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实验室:建筑城规学院计算机实验室学生姓名:王迪沈恩穗指导教师:实验时间: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课程名称建筑与规划数字技术(2) 实验项目名称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实验项目类型验证演示综合设计其他指导教师韩贵锋成绩√教师评语教师签名:年月日一、实验目的以重庆某县为例,在对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县域的空间管制分区。

通过练习,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理并熟练在ArcGIS环境下的实现矢量和栅格的坐标转换,基于DEM的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的计算,栅格数据的重分类,带权重的空间叠加方法。

二、实验内容县域生态敏感性评价时需要考虑多个要素。

首先,单要素出发,依据对建设的适应性或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重要性出发,进行单要素评估区划。

其次,根据重要性权重进行空间叠加,再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区,结合总规编制的要求,提出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

结合地形和行政区划图对综合叠加结果进行说明,重点说明敏感区评价与空间管制的关系,以及评价结果如何引用到县域城乡规划之中。

结合评价结果说明县域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实验方法:(使用方法及操作步骤)单因素评价-------确定权重--------综合叠加1.导入文件shp,找到地形的经纬度,在网站上找到四张dem图片,导入。

2.使用mosaic to new raster工具,把四张dem图拼贴在一起。

点击生成的图层,右键data, export data。

3.使用project 工具转化平面坐标系,分辨率默认30米。

4.在工具箱里搜索。

Mask,使用extract mask,第一个下拉菜单加入生成的图层,第二个下拉菜单选择shp,保存输出。

5.使用Special analyst工具,在里面选择surface analysis, slope生成坡度图。

6.打开新生成的坡度图的属性表,点击classify,reclassify,将数据分成四个级别。

基于GIS的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基于GIS的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生态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活动行为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反映程度,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在遇到干扰情况时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的大小,以及外界干扰可能造成的后果[1]。

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呈现的是一种稳态,但是当外部干扰超过承受范围即达到一定的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会被打破,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具体而言,敏感性高的地方,生态系统的稳态越容易失衡[2]。

因此,在生态敏感性程度较高的地方,更应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工作。

生态敏感性评价有利于地区更好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为建设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借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8]。

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较为集中,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一环。

但由于近年来,开发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张,众多风景名胜区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与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生态系统面临严峻的挑战,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因此对于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当前所急需的。

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发展,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产业已经相对稳定,但是在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容小觑。

值得关注的是,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地理位置特殊,地跨多个行政边界,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景区管委会的规划编制也是单独开展的,使得在众多问题上存在一定难度,在开展过程中也有较多矛盾。

因此,针对武功山管委会这一特殊行政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不仅可以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当前众多同类级别的景区管委会国土空间规划项目的推动。

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可以指示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区域,有助于景区生态环境的合理性、科学性、针对性地进行保护与治理。

当前对于生态敏感性的评价,目前研究较为多样,从研究区域来看,主要集中于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城市或城市群等)[9-11]、生态环境脆弱区[12-14]、重点生态功能区[15-18]等,从研究方法来看,大多是基于层次分析法[18]、主成分分析法[19]等方法。

GIS支持下的黔中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

GIS支持下的黔中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
近年经过一系列治水改土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黔中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有所遏止水土流失的规模有所控制壤侵蚀强度加重区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高达以遵义和凯里为中心的区域酸雨危害严重酸雨发生频率80降水phig1locationstudyregion22研究方法22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依据国家有关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生态环境敏感性指标体系同时参考有关省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共选取4大类15项指标建立黔中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表222评价单元鉴于黔中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研究涉及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和土壤植被等诸多因素同时实践中大部分统计资料均以县级行政单位作为基本统计单元而县级行政区又是各级政府进行区域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 煌的成绩, 但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并未得到有效遏 制 , 局部地区有恶化趋势, 如水土流失、 荒漠化、 盐渍 化、 酸雨、 生物多样性受损等生态环境问题依然非常 严重。生态环境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 扰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反映程度 , 说明发生区域生态 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大小。目前国内外对 于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研究比较重视, 也取得了不少 成果。但大部分集中在对单个生态环境问题或国家
表 1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Tab . 1 Indexes of eco environ m ental sensitivity evaluation and th eir we igh ts
三级指标 代码 类别 权重 C1 生态环境 土壤侵蚀敏感性 0 3821 降雨侵蚀力 0 1846 敏感性 C2 土壤质地 0 1038 C3 地形起伏度 > 20 m 的面积比重 0 0600 C4 未利用地面积比重 0 0337 B2 C5 石漠化敏感性 0 1213 碳酸盐岩出露面积 0 0195 C6 土壤侵蚀模数 0 0402 C7 > 15 坡地比重 0 0110 C8 林灌草覆盖率 0 0506 生 物 多样 性 及 生 B3 C9 0 3249 保护地面积比重 0 1890 境敏感性 C 10 受保护植物数目 0 1004 C 11 水旱灾害发生频率 0 0355 B4 酸雨敏感性 0 1717 C 12 酸溶性岩石面积比重 0 0269 C 13 酸性土比重 0 0467 C 14 农耕地面积比重 0 0830 C 15 年平均降水量 0 0151 C 1 中的最大小时和 24 h 降水量、 C 12 和 C 15 数据来源于贵州省气象局统计年报 ; C 2 、 C 4、 C 13和 C 14来源于贵州省 1∃1 000 000土 地利用现状电子 地图 ( 2002年贵州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 ; C 3、 C5 、 C 6、 C7 、 C 8 和 C 12来源于贵州 省 1∃1 000 000电 子地图 ( 2001年贵 州省石漠 化遥感调 查 ) ; C 9 和 C 10数据来源于贵州省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处统计资料。 一级指标 A 代码 B1 权重 二级指标 类别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生态保护研究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生态保护研究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生态保护研究基于GIS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生态保护研究摘要: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是指对于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价和分析,是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与基础。

本文以GIS技术为支撑,对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生态保护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如何利用GIS技术实现精细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 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和压力。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是科学合理地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关键。

GIS技术具有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的优势,可以为生态环境评价和保护提供有效支撑。

2.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方法2.1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由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关键因素构成,包括地理因子、自然环境因子、人文社会经济因子等。

通过对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全面、系统地评价生态环境的敏感性。

2.2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中的应用GIS技术可以对大量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可以计算出不同区域的敏感性评价指数,从而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制定。

3.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3.1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结果的应用利用GI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后,可以得到不同区域的敏感性等级和分布情况。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调整、生态补偿政策、环境监测与预警等。

3.2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GIS技术可以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例如生态监测与评估、环境规划与管理、生态保护区划等。

通过将GIS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可以实现对生态系统的精细化管理与保护。

4. 实例分析本文以某市为例,利用GIS技术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实例分析结果表明,GIS技术在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保护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与推广潜力。

《2024年基于GIS的北京长城文化带生态敏感性评价》范文

《2024年基于GIS的北京长城文化带生态敏感性评价》范文

《基于GIS的北京长城文化带生态敏感性评价》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长城。

长城文化带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引入为长城文化带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本文旨在通过GIS技术对北京长城文化带的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以期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文以北京地区的长城文化带为研究对象,涉及延庆、怀柔、密云等多个区域。

研究数据主要包括地理空间数据、生态环境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

其中,地理空间数据主要通过遥感技术和GIS技术获取,生态环境数据来自于相关环境监测部门的公开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则通过统计年鉴等渠道获得。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GIS技术对北京长城文化带的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

首先,通过对研究区域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取地形、地貌、植被、水系等地理空间信息。

其次,结合生态环境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各指标进行空间化处理和综合评价,得出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

四、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研究构建了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内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系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社会经济因素则包括人口、经济、交通等,这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但会间接影响区域的生态状况。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五、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与分析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我们得出了北京长城文化带的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

从整体上看,长城文化带的生态敏感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其中,山区和林区的生态敏感性较高,而平原和城市地区的生态敏感性相对较低。

在具体区域上,延庆、怀柔、密云等地的部分区域被划定为高生态敏感性区域,这些区域应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基于GIS的风景区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

基于GIS的风景区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GIS的风景区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姓名:艾乔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指导教师:秦华20070601第!革风景耳7F态敏感抖分析的Gfs技术平台一I——I—■■———■————■■■■■—————■■———●■■■■■●■———■■■■—●——■—■■———■■——●—-、由于栅格数据是按啶规则掉列的,所以表示的实体位置关系隐含在行.列号之中的。

嘲格中每个元素的代码代表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的编码.根据所表示实体的表象信息差异.备像元可崩不同的。

荻度值”米表示.实体可分为点实体、线实体和面实体。

点实俸在栅格数据中表示为。

个像元;线实体则表示,勾住一定方向上连接成串的相邻像元集合;面实体由聚集在一起的相邻像元集合表示。

这种数据格式的优点就在丁能够清楚的表现渐进的变化一例如:植被类删经常从一个群落过渡到另~个群落。

通过栅格格式,过渡耳就能够在地图上显示出混合植披类型连续性的变化。

爵此这种类型适合于研究自然系统或面积较大的区域。

圈3-5棚格数据Fi庐·5gastcrdata掘格地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一个栅格单元只能显示~种状叁,这样当单元格相当大时,许多数据内释可能丢失.当需要更精确的信息时。

经常栅格格式与矢黛格式结合麻用㈣;橱格数据模型的另一—个重要优点是不同类磺的空间数据层可以进行叠加操作。

·一个栅格数据集,就像一幅地图,它描述了某区域的位置和特征与其在空间中相对位置.由丁单个棚格数据集典璎代表7单·。

专麓,如土地祠用、土壤、道路,河流或高狸等.冈此。

通过创建多个橱格数据集可以叠加出一个贝有新的综合数据属性的区域.在生态敏感分祈中也正是运用了芟这一属性。

3.3.2GIS的数据源GIS的数据源.鼍指建靠的地珲数据庠所需的备种数据的来源,士璺包挢地图数据、遥感酗像、统计资料、实测数据、文本资科、多媒体数据、已自系统的数据等i”I。

!(1)地网数据√备种类型的地围是(/IS的最士要的数据源,因为地图是地理数据的传统描述形式,是具有共同参考举标系统的点、线、面的二维平面形式的表示。

基于GIS的邢江河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

基于GIS的邢江河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

第46卷第9期2015年5月㊀㊀人㊀民㊀长㊀江Yangtze㊀River㊀㊀Vol.46,No.9May ,2015收稿日期:2014-10-28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 喀斯特山区低碳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 [黔科合SY 字(2012)3058]作者简介:肖小林,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喀斯特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㊂E -mail :313208979@ 通讯作者:兰安军,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喀斯特环境遥感分析㊂E -mail :493486980@㊀㊀文章编号:1001-4179(2015)09-0068-05基于GIS 的邢江河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肖小林1,兰安军2,熊康宁1(1.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省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贵州贵阳550001;2.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摘要:为了解邢江河流域存在的生态问题,结合相关资料和研究数据,选择土壤侵蚀㊁石漠化㊁酸雨㊁生境㊁水域缓冲区5个生态敏感性指标,借助GIS 技术,利用栅格数据GIS 空间分析方法对各评价因子进行量化提取,采用多因子加权求和模型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和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㊂结果表明:①邢江河流域生态敏感区的面积排序为轻度敏感区(34.50%),高度敏感区(25.44%),极度敏感区(23.67%),中度敏感区(12.65%),不敏感区(3.73%),极度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占了49.11%;②极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上游,高度敏感区分布在流域上㊁中游,中度敏感区与轻度敏感区则零散地分布在整个流域,不敏感区集中分布于流域的中上游㊂邢江河流域的生态敏感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生态敏感度较高,生态环境状况较差,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应充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㊂关㊀键㊀词:生态敏感性;GIS ;邢江河;贵州省中图法分类号:X171.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DOI :10.16232/ki.1001-4179.2015.09.016㊀㊀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导区域社会经济建设是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普遍采用的战略[1]㊂确定优先或重点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区域,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方法[2]㊂所谓生态敏感性即生态因子对外界干扰的耐受能力,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就是研究在不损失或降低环境质量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干扰和压力的适应能力[3]㊂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敏感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某一单一生态问题上,如关于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动态敏感性分析[4-5]㊁酸雨发生敏感性[6]㊁土壤盐渍化动态敏感性[7]㊁沙漠化敏感性等[8],而将流域作为研究对象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则不多见㊂本文以GIS 为技术支撑,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邢江河流域生态系统特征及生态环境主要影响因子,充分考虑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运用Arc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以栅格数据的形式评价和分析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㊁治理决策提供科技支撑,为土地利用综合分区以及空间综合管制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功能分区发挥生态作用㊂1㊀研究区概况邢江河流域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地处东经105ʎ35ᶄ50ᵡ~105ʎ41ᶄ25ᵡ㊁北纬25ʎ53ᶄ45ᵡ~26ʎ31ᶄ50ᵡ之间,西接安顺城区,东靠红枫湖,可衔接清镇连接贵阳㊂邢江河流域面积约134km 2,流域主河道全长近80km,多年平均径流量4.38亿m 3(见图1)㊂流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流域内气候温暖湿润,对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㊁保存和繁衍具有深刻影响㊂流域处于贵州省主体功能区划所确定的生态系统脆弱度较高的区域,生态安全重要性较高;该区域岩溶发育,保水能力较差,是水土流失易发区;区域基本农田分布广但土层瘠薄,植被空间分布差异大,覆盖率较低;地表水渗透㊀第9期㊀㊀㊀肖小林,等:基于GIS 的邢江河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性强,易导致石漠化,另外,区域城镇及居民点较多,生态环境压力较大㊂图1㊀邢江河流域地理位置2㊀数据与方法2.1㊀数据来源研究数据主要包括:研究区2012年ALOS 遥感影像㊁1ʒ1万地形图㊁1:20万水文地质图㊁1ʒ20万地貌图㊁1ʒ2.5万行政区划图,以及1ʒ1万DEM 数据㊁1ʒ5万坡度数据㊁高程数据㊁平坝县综合农业区划等㊂2.2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和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个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时,常常采用多因子综合方法;影响生态敏感性的因子随研究区域和研究尺度的不同,因子选择具有明显差异㊂欧阳志云等在对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划分研究中选用了气候㊁地形㊁土壤㊁地表覆盖度等因子[9];杨志峰等在对广州市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时选用了土地利用现状㊁面积㊁坡度㊁当地保护区类型和物种多样性5个生态因子[10];张伟等在进行山地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时,选取了坡度㊁高程㊁植物多样性㊁地质灾害㊁河流水库缓冲区等因子[11];范凌云等在西北干旱区水环境生态敏感性分析时,选用了地形㊁土壤㊁植被㊁降水㊁蒸发㊁地下水㊁地表径流等因子[12];陶星名等在对杭州市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时,选取了地形起伏度㊁土壤质地㊁植被㊁生物多样性等因子[13]㊂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制约因素多种多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分清主次,结合实际,不能以偏概全㊁顾此失彼㊂建立指标体系是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核心工作,指标体系建立时要考虑区域的实际情况[3]㊂本次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依据区域差异性㊁资料完整性㊁因子可行性与代表性原则,选取了对区域生态敏感性影响较大的土壤侵蚀㊁石漠化㊁酸雨㊁生境和水域缓冲区5个生态指标,作为生态敏感性分析的主要影响因子㊂2.3㊀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方法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是为了识别容易形成土壤侵蚀的区域,评价土壤侵蚀对人类活动敏感程度㊂邢江河位于中国水力侵蚀类型区的西南土石山区,流域内碳酸盐类和砂页岩分布,发育黄壤㊁红壤和黄棕壤;流域大小水系纵横交错㊁星罗棋布,加之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有利于碳酸盐岩类的溶解,因此,岩溶发育强烈,土壤可蚀性较高㊂本次土壤侵蚀敏感性的评价方法是综合考虑降水㊁地形㊁植被与土壤质地等因素(见表1),运用GIS 叠加运算来分析土壤侵蚀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㊂表1㊀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指标分级标准项目不敏感低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极敏感降雨侵蚀力(R)ɤ2525~100100~400400~600>600土壤可蚀性因子(K)ɤ0.30.3~0.360.36~0.420.42~0.48>0.48地形起伏度(LS)0~2021~5051~100101~300>300植被(C)水体㊁草本沼泽㊁稻田阔叶林㊁针叶林㊁草甸㊁灌丛和萌生矮林稀疏灌木草原㊁一年两熟粮作㊁一年水旱两熟荒漠㊁一年一熟粮作无植被分级赋值(C)13579分级标准(SS)1.0~2.02.1~4.04.1~6.06.1~8.0>8.0在ArcGIS 空间分析功能的支持下,综合评价因子的土壤侵蚀敏感性值,可按下式计算SS j =ð4i =1c (i ,j )w i(1)式中,SS j 为j 空间单元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c (i ,j )为i 因素j 空间的敏感性等级,w i 为i 因子影响土壤侵蚀敏感性的权重㊂2.4㊀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方法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是为了辨识岩溶地区容易发生石漠化的区域,评价石漠化现象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14]㊂碳酸盐岩的存在是发生石漠化的基础,邢江河流域在大地构造单元中属扬子准地台的上扬子大褶带中部,地层出露以二叠系㊁三叠系为主,非碳酸盐类岩层占总面积的25%;土层贫薄㊁土壤抗蚀年限短㊁植被覆盖率低㊁石漠化现象严重㊂研究区石漠化敏感性评价选用岩性㊁坡度㊁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4个因子作为石漠化敏感性的评价指标(见表2)㊂其方法与土壤侵蚀评价方法一致,不再赘述㊂表2㊀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分级标准敏感性分级岩性坡度/(ʎ)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分级赋值C 分级标准SS 不敏感非碳酸盐岩ɤ570以上水体㊁水田㊁建筑用地1 1.0~2.0轻度敏感夹层型碳酸盐岩5~1560~70有林地㊁平坦旱地㊁高覆盖草地3 2.1~4.0中度敏感混合型碳酸盐岩15~2540~60灌木林地㊁疏林地㊁中覆盖草地5 4.1~6.0高度敏感纯石灰岩25~3520~30低覆盖草地㊁坡耕地7 6.1~8.0极敏感纯白云岩35以上ɤ20裸土㊁裸岩地9ȡ8.096㊀㊀人㊀民㊀长㊀江2015年㊀2.5㊀酸雨敏感性评价方法酸雨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相对难易程度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地区的气候㊁土壤㊁母质㊁植被及土地利用等自然条件都有关㊂研究区处于贵州省岩溶地区,发育有石灰岩㊁白云岩㊁碎屑岩㊁少量页岩与砂岩,抗侵蚀力差;土壤类型主要为黑色石灰土㊁黄色石灰土㊁黄棕壤㊁黄壤以及水稻土,土壤固结力差;流域雨水充沛,水分盈亏量达300~600mm/a㊂根据酸雨敏感性的特有性质,参照相关方法,选取岩石类型㊁土壤类型㊁植被与土地利用㊁水分盈亏量4个因子的各自贡献率及权重值(见表3),叠加计算出酸雨敏感性的总体敏感性值㊂表3㊀生态系统对酸雨的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因子贡献率等级权重岩石类型1ⅠA组岩石1ⅡB组岩石0土壤类型1ⅠA组土壤1ⅡB组土壤0植被与土地利用2Ⅰ针叶林1Ⅱ灌丛㊁草地㊁阔叶林㊁山地植被0.5Ⅲ农耕地0水分盈亏量(P-PE)2Ⅰ>600mm/a1Ⅱ300~600mm/a0.5Ⅲ<300mm/a0㊀注:P为降水量,PE为最大可蒸发量㊂A组岩石包括花岗岩㊁正长岩㊁花岗片麻岩(及其变质岩)和其他硅质岩㊁粗砂岩㊁正石英砾岩㊁去钙砂岩㊁某些第四纪砂/漂积物;B组岩石包括砂岩㊁页岩㊁碎屑岩㊁石灰砂岩㊁石灰岩㊁白云石㊂A组土壤包括砖红壤㊁褐色砖红壤㊁黄棕壤㊁暗棕壤㊁暗色草甸土㊁红壤㊁黄壤㊁黄红壤㊁褐红壤㊁棕红壤;B组土壤包括褐土㊁棕壤㊁草甸土㊁灰色草甸土㊁棕色针叶林土㊁白浆土㊁黑钙土㊁黑色石灰土㊁灰钙土等㊂2.6㊀生境敏感性评价方法生境类型和数量在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㊁改善区域景观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敏感性均有直接的影响㊂生境资源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区性,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生境资源,其种类组成和结构特点也不同;流域地形变化大,地貌类型各异,可造就生境类型的多样性,其生态敏感性也不同㊂根据研究区植被类型图和土地利用图并参考相关研究[15-16],确定研究区生境敏感性评价分级标准表(见表4)㊂2.7㊀水域缓冲区敏感性评价方法水域在调节区域温度与湿度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环境建设不可或缺的自然基底和元素,具有较高的生态敏感性界值㊂水域因子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岩溶发育的主要原因;水域分布范围对区域的景观和生态质量均有较大影响㊂基于研究区特殊的环境本底,依据水域缓冲区范围对水体影响感应程度,按照德尔菲法所确定的单项指标适宜性评价值对水域缓冲区进行等级划分(见表5)㊂表4㊀生境敏感性分级标准项目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极敏感生境类型耕地㊁建设用地㊁裸岩㊁石砾地㊁裸土地园地㊁草原㊁草本沼泽㊁高寒草甸㊁高山稀疏植被㊁灌木荒漠寒温性针叶林㊁落叶阔叶灌丛㊁灌草丛㊁竹林㊁针阔混交林㊁落叶阔叶林㊁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㊁暖性常绿针叶林㊁常绿灌丛㊁常绿草甸常绿阔叶林㊁温性针叶林㊁季雨林㊁雨林㊁水域分级赋值13579表5㊀生态系统对水域缓冲区的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项目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极敏感水域缓冲区>400m200~400m100~200m50~100m<50m 分级赋值13579 2.8㊀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评价方法进行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与评价,就是要明确哪些地方容易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将产生何种生态环境问题,以便在进行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时将这些区域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重点,为区域生态恢复与重建服务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是由多个指标组成的综合体系,各评价因子在其受外界干扰时产生的敏感程度是有所差异的,不宜直接进行空间叠加运算,可运用AHP法对土壤侵蚀敏感性㊁石漠化敏感性㊁酸雨敏感性㊁生境敏感性以及水域缓冲区进行相对权重计算,根据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评价分级标准(见表6),结合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法,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㊂表6㊀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评价分级标准项目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极敏感综合敏感性指数<99~1212~1515~18>18分级赋值135793㊀结果与分析3.1㊀单生态指标敏感性评价分析3.1.1㊀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以轻度敏感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42.36%,在流域境内各处均有分布;其次是中度敏感区,占流域总面积的33.02%,集中分布于流域西部与东部㊁旧州镇北部㊁西北部以及西南部的鹅项水库周围;不敏感区所占比例为24.61%,分布在流域中部以及北侧高峰镇西侧;高度敏感区所占比例为07㊀第9期㊀㊀㊀肖小林,等:基于GIS的邢江河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0.02%,极为稀少,分布在旧州镇西北侧;极敏感区所占比例为0%(见图1)㊂土壤侵蚀敏感性轻度及以上的区域占了流域总面积的75.39%㊂3.1.2㊀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流域石漠化敏感性主要以中度敏感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54.725%,在流域各地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流域西部㊁东部地区;其次是轻度敏感区,占流域面积的38.097%,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地带;高度敏感与不敏感区分别占流域面积的6.851%,0.323%主要分布在非碳酸盐岩地区的东北以及南部地段;极敏感区所占比例为0.003%,分布在流域西北地带,较集中于七眼桥镇东南一带;石漠化敏感性轻度及以上的占了99.68%,石漠化现象严重㊂3.1.3㊀酸雨敏感性评价流域酸雨敏感性以轻度敏感区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38.06%,且分布广泛;其次是不敏感区,占流域总面积25.76%,分布在高峰镇西部㊁流域中部㊁旧洲镇周围㊁七眼桥东部和黑寨河西部;中度敏感区占25.67%,整个流域都有零散分布,主要分布在黄腊乡东部㊁东北部㊁旧州镇西北㊁七眼桥东南部;高度敏感区占8.78%,主要分布黄蜡乡东北及羊昌乡的西南部等地;而极度敏感区仅占1.73%,主要分布在黄腊乡东北㊁羊昌乡西南部等地,酸雨敏感性轻度及以上区域占了74.24%㊂3.1.4㊀生境敏感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流域生境敏感性以不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为主,其中:不敏感区占63.76%,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㊁西南部以及北部㊁东北部;中度敏感区占17.13%,分布在旧州镇西北部㊁羊昌乡西南部㊁刘官乡周边㊁黄腊乡东部;极度敏感区占流域面积9.20%,主要分布在旧州镇西北部,与中度敏感区镶嵌分布;高度敏感区占4.52%,分布规律与极敏感区分布规律相似,其次是轻度敏感区所占比例为4.39%,在整个流域内均有少量分布,分布较为零散㊂生境敏感性轻度及以上区域只占36.24%,说明生境敏感性总体态势较好㊂3.1.5㊀水域缓冲区敏感性评价研究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以不敏感区为主,占41.89%,主要分布在旧州镇㊁七眼桥镇,这一区域为山区,植被覆盖度较高,离河流较远,受影响较轻;其次是轻度敏感区,占24.82%;中度敏感区占17.24%,高度敏感区占10.35%,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类活动;极敏感区占5.71%,分布于整个流域两侧50m以内,水域缓冲区敏感性轻度及以上区占了总面积的58.11%,主要影响因素为河流侵蚀㊁人为干扰及垃圾排放,水域污染严重㊂3.2㊀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评价研究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中度敏感区占15.84%,轻度敏感区占28.25%,不敏感区占16.26%,中度敏感区在流域境内各地均有分布,不敏感与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㊁西南部以及北部㊁东北部;高度敏感区占19.19%,除流域东北与西南部分布较少以外,其余地方均有分布;极敏感所占比例较小,仅为10.46%,主要分布在黄腊乡以东及东北部,羊昌乡南部及西南部㊁鹅项水库周围,黑寨河西南部也有分布㊂综合敏感性轻度及以上面积占总面积的83.74%,生态环境脆弱㊂表7㊀各生态环境敏感性的面积与比例敏感性土壤侵蚀敏感性面积/hm2比例/%石漠化敏感性面积/hm2比例/%酸雨敏感性面积/hm2比例/%生境敏感性面积/hm2比例/%水域缓冲区面积/hm2比例/%综合评价面积/hm2比例/%不敏感3312.0224.6143.440.323467.7225.768581.9263.765638.5341.892188.0516.26轻度敏感5701.2742.365127.8838.095122.4838.06591.10 4.393339.0824.823802.0828.25中度敏感4444.6733.027366.0554.733455.3925.672440.1418.132321.1317.242132.5215.84高度敏感 2.040.02922.20 6.851181.948.78608.13 4.521393.4410.353928.9429.19极敏感0.000.000.430.003232.47 1.731238.729.20767.82 5.711408.4210.46 4㊀讨论与结论4.1㊀讨论(1)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不是很成熟,还没有建立相对统一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标准体系,形成有效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技术标准㊂例如,本次研究区域为喀斯特区,所选取的指标体系具有区域性,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专家评价法给因子和权重打分存在较多的人为主观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㊂笔者认为,应加大相关方面的研究,针对不同属性区域建立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标准体系,为不同层次的流域敏感性分析选取㊁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㊂(2)GIS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流域生态规划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技术平台,提高了分析的精确性㊁时效性,能够准确㊁快速地提取多种生态环境方面的基础信息,可生成不同时期不同生态因子的专题数据,及时获得研究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情况㊂但将GIS应用于流域敏感性分析的研究并不是很多,相关的理论方法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不可能解决所有面临的社会㊁经济㊁文化㊁政治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还需要专业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结合GIS技术㊁人为主观意识等17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更好地评价区域生态环境,提高相关部门生态环境管理的效率㊂4.2㊀结论结合土壤侵蚀㊁石漠化㊁酸雨㊁生境㊁水域缓冲区5个生态敏感性指标,借助GIS技术,利用栅格数据GIS 空间分析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提取,采用多因子加权求和模型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进行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㊂(1)邢江河流域生态敏感性整体偏高,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敏感性存在空间差异,应根据区域地形地貌㊁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结合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分析,实现研究区的生态功能分区,建立研究区的空间综合管制㊂①高敏感性㊁四级林区为禁止开发区;②流域上游区域大都为森林覆盖率较高区,一旦遭到破坏短期内很难恢复,此类区域应作为禁止开发区;③中上游区域尽管敏感性不高,但由于受地质地貌㊁坡度等生态因子的影响,易发生泥石流㊁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应限制开发建设;④不敏感或低敏感区㊁坡度较小区域宜适度开发建设㊂(2)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性是区域自然条件㊁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㊂自然条件是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基石,社会和经济条件是外在动力㊂此次研究只考虑了区域的自然条件,没有考虑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得到的数据客观上不尽科学㊁完整㊂对不同自然本底㊁不同尺度㊁不同发展水平上的生态敏感性评价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时,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㊁完整性,衡量指标的相关性及权重,对各因子与评价结果的相关性做进一步分析,选取主要影响因子㊂(3)随着GIS的发展与应用,将GIS技术应用于流域生态敏感性分析,克服了传统技术周期长㊁操作复杂㊁区域要素相互独立等弊端,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敏感性综合评价,便于各指标的量化提取以及各专题评价空间数据的叠加运算,使生态因子加权叠加分析变得准确㊁高效,能有效表达空间数据的分布情况,能为空间数据的定量分析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实现研究成果的数字化和可视化㊂参考文献:[1]㊀尹海伟,徐建刚,陈昌勇,等.基于GIS的吴江东部地区生态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2006,26(1):64-68.[2]㊀汪立祥.皖南地区林产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06,83(4).[3]㊀王乐滨,袁博,葛大兵,等.基于 3S 技术的炎陵县生态敏感性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3,(5):124-127.[4]㊀王效科,欧阳志云,肖寒,等.中国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布规律及其区划研究[J].生态学报,2001,21(1):14-19.[5]㊀刘康,徐卫华,欧阳志云,等.基于GIS的甘肃省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2,22(5):30-31.[6]㊀‘安徽植物志“协作组.安徽植物志(第二卷)[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7]㊀罗先香,邓伟.松嫩平原西部土壤盐渍化动态敏感性分析与预测[J].水土保持学报,2000,14(3):36-40.[8]㊀刘康,徐卫华,欧阳志云,等.基于GIS的甘肃省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2,22(5):29-32.[9]㊀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研究[J].生态学报,2000,20(1):9-12.[10]㊀杨志峰,徐俏,何孟常,等.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4):360-364.[11]㊀张伟,王家卓任,希岩,等.基于GIS的山地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3):44-53.[12]㊀范凌云,郑皓.西北旱区水环境生态敏感性分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18(4):19-23.[13]㊀陶星名,张建英,王宇峰,等.杭州市生态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6,32(1):27-30.[14]㊀熊康宁,黎平,周忠发,等.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5]㊀李月臣,刘春霞,汪洋,等.重庆市生境敏感性评价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1):34-34.[16]㊀潘竞虎,董晓峰.基于GIS的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分区[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2):267-273.(编辑:常汉生)(下转第110页)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方法㊂参考文献:[1]㊀孙振刚,张岚,段中德.我国水库工程数量及分布[J].中国水利,2013,10(7):1-2.[2]㊀李丹.中国西部水库移民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3]㊀周伯松.西南水电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移民问题与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01,21(1):1-7.[4]㊀胡德斌,张林洪,张云平.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建设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 95-101.[5]㊀王美晶.水库移民无形损失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6]㊀张林洪,胡德斌,阮品江,等.水电移民与少数民族的生产㊁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冲突与调试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5):79-87.(编辑:邓玲)Research on non-physical loss of reservoir immigrants inminority nationality region and compensation measuresRUAN Pinjiang,ZHANG Linhong(College of Electric Power,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650500,China) Abstract:㊀The non-physical losses of reservoir immigrants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rigion entail multiple factors,including the production,living,culture,psychology and physiology etc.The reasonable compensation for their non-physical loss would ben-efit the national solidarity and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Through the field visits,the situations of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the aspects of the economy,psychology and physiology,culture and living etc.before and after the relocati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ir non physical losses were quantitatively studied.By consideration of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of immigrants, the compensation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㊀minority nationality;non-physical losses;compensation standard;reservoir immigrants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第72页)Analysi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of Xinjiang River Basin based on GISXIAO Xiaolin1,LAN Anjun2,XIONG Kangning1(1.Institute of South China Karst,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Incubation Base for Karst Mountain Ecol-ogy Environment of Guizhou Province,Guiyang,550001,China;㊀2.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zhou550001,China)Abstract:㊀To underst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Xinjiang River Basin,combined with the related data and research results,5ecological sensitivity indicators of soil erosion,rocky desertification,acid rain,habitat and waters buffer zone are quantified and abstracted through raster data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GIS.The spatial overlay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all the assessment indexes are conducted by multi-factor weighted sum model.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ank order of th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rea of Xinjiang River Basin is that:low sensitivity zone(34.50%),high sensitivity zone(25.44%),extreme sensitivity zone(23.67%),medium sensitivity zone(12.65%),non-sensitivity zone(3.73%), the extreme sensitivity zone and high sensitivity zone account for49.11%;the extreme sensitivity zone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upstream,the high sensitivity zone is distributed in upstream and midstream,and the medium and low sensitivity zone scatters everywhere in the basin;non-sensitivity zone exists in the upstream.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s different in Xinjiang River Basin,th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s high ther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worse,s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hould be focused dur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Key words:㊀ecological sensitivity;GIS;Xinjiang River Basin;Guizhou。

基于GIS的吴江东部地区生态敏感性分析

基于GIS的吴江东部地区生态敏感性分析

基于GIS的吴江东部地区生态敏感性分析1. 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吴江东部地区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得该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吴江东部地区的生态敏感性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吴江东部地区的地理、气候、土壤、植被等基础数据,建立了区域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原理和敏感性评价方法,选取了包括地形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等在内的多个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选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并采用适宜的模型和算法,对各因素的敏感性进行了量化评估。

通过叠加分析和综合评价,确定了吴江东部地区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并识别出高敏感区域,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供了依据。

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提出了吴江东部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建议,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GIS在生态敏感性分析领域的应用,也为其他类似区域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本文通过对吴江东部地区的生态敏感性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吴江东部地区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是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开展该地区的生态敏感性分析,对于科学评估生态环境状况、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与规划数字技术(2)》课程实验
综合实验报告
专业名称:城乡规划
课程名称:建筑与规划数字技术(2)
开课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实验室:建筑城规学院计算机实验室
学生姓名:王迪沈恩穗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课程
名称建筑与规划数字技术(2) 实验项目
名称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实验项目类型
验证演示综合设计其他
指导
教师韩贵锋
成绩√
教师
评语
教师签名:
年月日一、实验目的
以重庆某县为例,在对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县域的空间管制分区。

通过练习,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理并熟练在ArcGIS环境下的实现矢量和栅格的坐标转换,基于DEM的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的计算,栅格数据的重分类,带权重的空间叠加方法。

二、实验内容
县域生态敏感性评价时需要考虑多个要素。

首先,单要素出发,依据对建设的适应性或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重要性出发,进行单要素评估区划。

其次,根据重要性权重进行空间叠加,再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区,结合总规编制的要求,提出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

结合地形和行政区划图对综合叠加结果进行说明,重点说明敏感区评价与空间管制的关系,以及评价结果如何引用到县域城乡规划之中。

结合评价结果说明县域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实验方法:(使用方法及操作步骤)
单因素评价-------确定权重--------综合叠加
1.导入文件shp,找到地形的经纬度,在网站上找到四张dem图片,导入。

2.使用mosaic to new raster工具,把四张dem图拼贴在一起。

点击生成的图层,右键data, export data。

3.使用project 工具转化平面坐标系,分辨率默认30米。

4.在工具箱里搜索。

Mask,使用extract mask,第一个下拉菜单加入生成的图层,第二个下拉菜单选择shp,保存输出。

5.使用Special analyst工具,在里面选择surface analysis, slope生成坡度图。

6.打开新生成的坡度图的属性表,点击classify,reclassify,将数据分成四个级别。

分别为<10°,10°-15°,15°-25°,>25°
7.在Special analyst工具箱中选择neighborhood statistics。

在第一栏中选择原始地形的图层,第二栏选择mean-range。

输入计算的栅格为51,51,输出为30米X30米。

得到地形起伏图。

8.打开地形起伏图的属性表,进行Reclassify,将数据分成4个种类:<150米,150米-300米,300米-500米,>500米。

9.导入原有数据的其他文件,在需要赋值的图层,如水源涵养(landuse),地质灾害等的属性表里面,add field,在第一栏里面输入“数值”在的名称,在第二栏中选double,生成新的数值型字段,再通过属性表筛选表格中的四种类型,其中地质灾害没有不易发区。

10.使用field calculator工具分别对应这四种类型赋值。

11.在自然生态保护区属性表数值字段赋值9999。

12.在红箱子里面用search查找feature to raster,再使用Feature to raster工具将地质灾害和水源的赋值转换为栅格图层,再将这些图层全部通过属性表进行reclassify,分成表格中的类型,生成新图层。

在图层里面进行赋值。

13.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各个需要打分的分析因素进行打分,除去自然生态保护区,有5种因素,在表格里自己设定A与B哪个更重要以及重要的倍数,最后生成每种因素的权重。

14.再根据生成的因素的权重在special
analyst中的raster calculator进行计算,公
式为高程reclassify图层*相对应的权重+
坡度reclassify图层*相对应的权重+水源
涵养reclassify图层*相对应的权重+地址
灾害reclassify图层*相对应的权重+地形
起伏reclassify图层*相对应的权重. 15.利用weighted sum将六个因素权重叠加,生成calculation。

16.用con将calculation与自然保护区结合起来,生成新的calculation并进行重分级。

再用reclassify重分类,得到reclasshebing。

17.计算各类型用地的面积和百分比
18.将reclasshebing中的四个等级单独提取出来,生成calculation3, calculation4, calculation5, calculation6.并进行面积计算。

19.用Zonal Statistics as Table将calculation3, calculation4, calculation5, calculation6.生成新的biao1,biao2,biao3,biao4。

20.利用Join Data,将生成的四个zoom加进县域乡镇界。

21.对县域乡镇界进行Export Data,生成join,加载进四个等级的AREA数据,生成柱状图。

22.最后点击在图层的下面边框里的小图纸标记,生成打印图纸,再在上面的工具栏里调整比例,再在insert 工具里面选择legend,scale bar,north arrow等,再打开file工具箱,点击export map,选择jpg格式,选择300dpi,最后生成打印图纸。

2.地质灾害分析
3.高程分析
4.坡度分析
5.水源涵养分析
6.自然生态保护区分析
7.综合敏感度分析
8.各乡镇各类用地比例
说明结果对城市规划的指导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