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教学设计课题:咏物诗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征,掌握咏物诗的概念。

能力目标:掌握赏析咏物诗的基本思路。

情感目标:体会咏物诗中包含的情感,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学重点:掌握咏物诗的赏析思路。

教学难点:基本了解咏物诗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正是因为古人对事物有深刻的探索精神,所以天地万物才都成为了诗人笔下描摹歌咏的对象。

诗人在对景物细致描摹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这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咏物诗。

本节课的重点就是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点,学会鉴赏咏物诗的基本步骤以及答题技巧。

二、知识链接(1)猜诗谜竹清·郑板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画鸡明·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咏物诗的第一个特征:形似咏物诗特征一: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2)知识回顾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由这首诗我们可以总结出咏物诗的第二个特征:神似咏物诗特征二:思想上往往由物及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3)咏物诗常见手法抒情手法——托物言志等描写手法——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三、课堂演练根据诗歌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①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

杜荀鹤虽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致屡试不中,后设法得到梁太祖朱温的赏识才居要职。

②刺头:埋头。

咏物诗基本解题思路:三步到位:第一:通过“形似”,概括事物的特征。

【咏物诗】咏物诗四首优秀教案

【咏物诗】咏物诗四首优秀教案

【关键字】咏物诗咏物诗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4、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写出作者表达的情志。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

【教学重点】1、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诗谜导入)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爆竹》明•黎淳【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

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二、关于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1、咏物诗: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咏物诗主要写作特点——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3、咏物诗鉴赏要点:①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②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③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④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⑤体会表达技巧。

4、咏物诗常用的写法: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子规》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的鉴赏(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的鉴赏(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的鉴赏(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的鉴赏》教案一、导入新课: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从内容上看,属于。

2、这首诗从整体上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作者借梅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品质?参考答案:五绝,咏物诗。

借物抒情。

借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

二、什么是咏物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三、学习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学习重点:1、咏物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著”,附着,栖息。

)思考探究一:诗人是借子规抒发怎样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小结讨论结果)参考答案: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借物抒情)。

《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

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愤懑、有讽刺、有无奈,暗含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本诗的表现手法:借物抒情。

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葡萄韩愈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一、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

因得罪当权者,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

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咏物类诗歌的概念、特点、写作技巧2. 了解咏物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3. 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思路及方法【教学过程】一. 导入咏物诗草木皆有意,万物总关情!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诗是我国民族传统诗歌中的一枝奇葩。

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就有六千多首。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咏物诗的鉴赏。

二、学习咏物诗(一)含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二)特点1.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2.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即: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三)咏物与写景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咏物诗常见的思想内容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五)咏物诗常见的意象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抓意象的特殊内涵,例: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梧桐:凄苦猿啼:悲伤风急天高猿啸哀鹧鸪鸟: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沙鸥:飘零、伤感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六)咏物诗常用的写作手法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赏物·观人·悟意——“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学习以“赏物·观人·悟意”来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过程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赏物·观人·悟意”的方法鉴赏咏物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和生活感悟,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以咏物诗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并运用“赏物·观人·悟意”的步骤和方法来学习鉴赏咏物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朗诵➢小组互动、合作、探究【预习作业】任选你熟悉的一物,按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咏物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从学生的预习作业中,挑选两首比较出彩且形象突出的诗歌,让同学猜猜诗歌的所咏何物。

(1)竹管狼毫妙手拼,半尺之物可生心?有人拿来描琐碎,有人拿来震古今。

——陈舒晴《笔》答案:毛笔(2)瑟瑟寒风摧大地,万木凋华我独放。

不与百花争媚春,嶙嶙傲骨笑寒冬。

——黄妍莹《咏梅》答案:梅花明确: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物中有我、物我合一是咏物诗最显著的特点。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的优秀作品的肯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

谜面皆为咏物诗,自然地过渡到咏物诗的学习。

二、明确咏物诗的内涵和形式标志。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形式标志有:一、以物象为题,如《小松》、《子规》。

二、咏(题、赠、赞)+物象,如《咏梅》、《赏牡丹》。

三、“赏物·观人·悟意”的鉴赏方法和步骤明确:因例说法:鉴赏顾况的《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1.赏物(环境)(形)(神)①让学生用语言描绘诗中子规的形象。

②老师穿插介绍关于杜宇的传说,延伸拓展到已学的有关“子规啼声”的诗句,总结子规意象的常见思想内涵。

咏物诗鉴赏教案.doc

咏物诗鉴赏教案.doc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

【教学重点】学会赏析咏物诗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练结合法、方法点拨法一、知识链接1.概念:咏物诗,就是借描写客观物体,表达诗人的志向、理想、情操的诗歌。

2 内容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3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4.情感分类:1)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2)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3)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4)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5)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

5.赏析方法: 2010全国卷1 诗歌赏析(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衬日光腾起,顺风势来回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1分),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1分),最后“嘉树欲相依”蕴含作者期盼得明主之意,为全诗主旨。

(1分)归纳方法:1)审读题目,明白写何物。

高二语文“咏物诗”鉴赏特级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咏物诗”鉴赏特级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咏物诗”鉴赏特级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咏物诗”鉴赏特级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堂课主要谈谈在鉴赏古典诗词中咏物诗时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关于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

为了便于掌握,本堂课主要谈狭义的咏物诗的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其实从古到今我们与自然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是我们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在时时刻刻感染着我们,启迪着我们。

我们也在大自然渐渐的认识自我,表现自我……许多文人墨客在大自然中将自己的生命发挥到了极致,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词。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去解读别样的人生。

二、感知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遇,情趣爱好不同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例如李商隐在《咏柳》中借秋柳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曾巩在《咏柳》中借春柳讽刺了得势猖狂的小人。

在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咏物诗也是很受出题者的亲睐,近全国高考重庆卷选用了《红楼梦》中的两首《咏白海棠》,湖南卷选用了清代张维屏的《新雷》,都是较为典型的咏物诗。

三、示例感悟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提示: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

咏物诗鉴赏教案

咏物诗鉴赏教案

一草一木总关情(教案)——咏物诗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一、预习: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答:参考答案:23、【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参考答案】(1)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二、讨论归结特点归纳: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示例说明,做题步骤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掀起你的盖头来一明确咏物诗概念(教师讲解)
1定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 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
“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断桥”,自然是
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 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 长。
(学生背诵,温习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启发:根据你所背诵的这几首诗,请说说你对咏物 诗有什么理解?咏物诗具有什么特点?)
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提示:(1)托物言志,(2)环境烘托。)
(对比赏析: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
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赏析】这首《卜算子》以 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 斥打击,处地孤危,境遇苍凉。梅花在陆游的笔下涵蕴着一个失意志士的秉性坚贞、矢志不渝。所以前人 评价其末句想见劲节”,沉沦不遇者,读之一叹”。
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四、让我轻轻地告诉你一一如何鉴赏咏物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
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猜猜下面诗歌所咏为何物(趣味活动,学生自由表达“形似”与“神似”)
不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蜜蜂罗隐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
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 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 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 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
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这是一首
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咏物诗的解读赏析,让学生初步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 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
过程与方法
朗诵、互动、合作、探究、赏析与练习相结合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重点)
3主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言情、托物喻人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
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4其它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
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设想
本堂课主要谈谈在鉴赏古典诗词中咏物诗时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关于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 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为了便 于掌握,本堂课主要谈狭义的咏物诗的鉴赏。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自身特点:
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
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 鉴赏咏物诗。
题竹石画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 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 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顾自己熟悉的以自然景物为引用对象的诗。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 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赏析】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