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知识点归纳
中医贫血知识点总结

中医贫血知识点总结一、贫血的病因病机1. 气血两亏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两亏是贫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气虚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血虚则不能包括精微于内以致生气。
因此,气血两虚是导致贫血的重要原因。
2. 脾胃功能失调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水谷,水谷之精微在脾胃间运化生成气血。
若脾胃功能失调,则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最终形成贫血。
3. 血瘀、气滞中医认为,血瘀、气滞也是导致贫血的一种病机。
在情志不畅,情绪郁结、不畅则影响气血的流通,导致气滞血瘀,最终导致贫血。
4. 肝肾亏虚肝主疏泄,肾主藏精,肝肾功能亏虚则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最终引发贫血。
5. 其他因素此外,过度失血、产后失血、消化道疾病、内分泌疾病等也会导致贫血。
二、贫血的临床表现1. 乏力、倦怠贫血患者常感觉乏力、倦怠,甚至轻微活动也会感到极度疲乏。
2. 头晕、头痛贫血患者常感到头晕、头痛,严重时甚至出现晕厥。
3. 心悸、气短贫血患者可出现心悸、气短等心血管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
4. 皮肤苍白贫血患者常可见皮肤苍白、唇色苍白,甚至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
5. 头发、指甲异常贫血患者头发干枯,指甲呈现脆弱、变形等现象。
6. 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贫血患者常可出现食欲减退、胃脘不适、消化不良等情况。
7. 月经失调女性贫血患者常可出现月经量少、月经不调等情况。
8. 其他症状贫血患者还可出现心理抑郁、记忆力减退、睡眠不佳等非特异症状。
三、中医治疗贫血的方法1. 补气养血中医治疗贫血首要的方法就是补气养血。
常用的药物有人参、黄芪、党参、当归、熟地黄等,可通过药膳、汤剂、丸剂等形式进行治疗。
2. 活血化瘀对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贫血,中医常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当归、红花、赤芍等,可通过药物煎汤、颗粒等形式进行治疗。
3. 调补脾胃对于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贫血,中医常采用调补脾胃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苍术、山药、砂仁、陈皮等,可通过药膳、汤剂等形式进行治疗。
内科学--贫血

(二) 根据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 制分类
1. 红细胞生成减少 (1)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 (2)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干细胞异常、造血调
节异常) 2. 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内在缺陷 (2)细胞外因素 3. 失血(急性和慢性失血性贫血)
1.红细胞生成减少 (1)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
出的铁被重新利用,是 铁的主要来源 。 * 外源性:食物 1-1.5mg/d (含铁高的食物
-动物的血、肝,海带、紫菜、黑木耳,其次 为肉类、豆类、谷类、绿叶蔬菜。乳类及乳制 品中铁的含量很低 ) (三)铁的吸收
*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是铁吸收的主要部位; 以二价铁的形式被吸收;(食物中的铁以三
价铁为主,胃酸、维生素 C促进铁吸收)
三、铁代谢
? (一)铁的分布: * 健康成人体内含铁总量为3-4.5g; 其中 * 67%组成血红蛋白; * 贮存铁; * 15%分布在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及各
种与氧化还原过程有关的含铁酶中; 0.1%左右为循环血液中转运的铁。
? (二)铁的来源 (需20-25mg/d) * 内源性: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分解释放
名称。贫血是一种综合征,不是一种疾病.
? 贫血的诊断受多因素影响(高原、血容量、妊 娠、儿童、心衰等因素易致误诊 )。
一、贫血的分类
? (一) 根据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分类(附表 2)
? 按血红蛋白浓度分 轻度:Hb〉90g/L 中度:Hb60-90g/L 重度:Hb30-59g/L 极重度:Hb〈30g/L
? (四)铁的运输—铁被吸收后与血浆转铁 蛋白结合,被输送到骨髓的幼红细胞。 (五)铁的贮存 —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
素的形式贮存于肝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 统的巨噬细胞中,机体对铁的需要增加时 或铁丢失时即动用贮存铁。 (六)铁的排泄— 主要通过脱落的胃肠
护理贫血知识点总结归纳

护理贫血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贫血的分类1. 按照红细胞形态分类:(1) 正常红细胞贫血:正常红细胞的数量减少,但形态和大小基本正常。
(2) 小细胞贫血:红细胞过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减低。
(3) 大细胞贫血:红细胞过大,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增高。
2. 按照发病机制分类:(1) 缺铁性贫血:因缺铁而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
(2) 钙蛋白尿素型贫血:由于蛋白质合成障碍,导致贫血。
(3) 骨髓增生性贫血:由于骨髓疾病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3. 按照疾病类型分类:(1)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由于骨髓幼红细胞受损而导致贫血。
(2) 非再生引起的贫血:由于骨髓功能障碍而导致红细胞生成受损。
(3) 外周破坏性贫血: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而导致贫血。
二、贫血的病因1. 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于长期不合理饮食或者慢性失血导致的。
2. 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和叶酸缺乏性贫血: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足或者吸收障碍所致。
3. 骨髓增生性贫血:主要是由于骨髓疾病、感染或者药物引起的。
4. 外周破坏性贫血: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或者环境因素引起的。
三、贫血的临床表现1. 肤色苍白:由于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皮肤失去健康的红润色泽。
2. 乏力、无力:由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机体能量代谢受损。
3. 心悸、气促:由于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弥补血液的携氧能力下降。
4. 头晕、头痛:由于大脑缺氧导致。
5. 胃肠道症状:如纳差、消化不良、便秘等。
6. 月经不调:女性贫血患者常常出现月经量少、周期不规律等症状。
四、贫血的治疗1. 引起贫血的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对缺铁性贫血,应补充足够的铁;对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和叶酸缺乏性贫血,应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对骨髓增生性贫血,应治疗基础疾病。
2. 对于轻度贫血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补充营养和微量元素,如多食用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红枣、红薯、菠菜等。
3. 对于患者严重贫血,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如输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血液相关知识点总结

血液相关知识点总结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占整个血液的55%,主要由水、蛋白质、糖类、氨基酸、脂类、激素、维生素、盐类等组成。
血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等,它们能够对体内的离子平衡和渗透压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分别具有输送氧气、免疫功能和血液凝固功能。
2. 血液的生理功能(1)输送氧气:血液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使它们能够正常工作。
(2)运输养分:血液通过消化系统吸收的养分被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以维持生命的运转。
(3)排除废物:血液可以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从细胞中带到肺部和肾脏,然后被排出体外。
(4)维持体温:血液通过热量的平衡调节,能够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5)凝血和免疫: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白细胞能够保持血液的凝固功能和免疫功能,以防止外界病原体的侵入和出血。
3. 血液的生产血液细胞都是在骨髓中产生的。
红细胞、血小板和大部分白细胞都是在红骨髓中生成的,而少部分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则是在淋巴组织中生成的。
骨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它的功能异常会导致血液疾病的发生。
4. 血液常见疾病(1)贫血:贫血是造成红细胞数量或者功能异常减少的一种疾病。
贫血会导致疲劳、头晕、心慌等症状,严重的贫血还可能引发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
(2)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或者淋巴组织异常增殖导致的白细胞疾病。
白血病患者体内的白细胞会大量增加,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和出血。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于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患者会出现皮下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
(4)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由于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患者容易在身体受伤或者手术时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
5. 血液检查(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和形态的一种检查方法。
贫血的护理知识点总结

贫血的护理知识点总结一、贫血的护理知识1. 贫血的分类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贫血可分为营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混合性贫血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贫血在护理上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2. 贫血的症状贫血患者常会出现乏力、疲倦、头晕、心悸、气促、皮肤苍白等症状。
此外,严重贫血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慌、胸闷、头痛、视力模糊、手脚发凉等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 贫血的原因贫血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营养不良、慢性失血、骨髓抑制、遗传性疾病等。
了解患者的贫血病因对于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非常重要,护理人员需要通过详细的询问和病史回顾,了解患者的贫血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工作。
4. 贫血的并发症贫血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心脏负荷加重、心功能减退、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避免病情恶化。
5. 贫血的护理目标贫血的护理目标主要包括改善贫血症状、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并通过系统的护理措施和方法,全面开展护理工作,达到预期的护理目标。
二、贫血的护理方法1. 营养指导营养不良是导致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患者,护理人员应该进行详细的营养评估,制定科学的饮食营养方案,提供富含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丰富的食物,帮助患者改善贫血症状。
2. 补血治疗对于一些严重贫血患者,需要采取补血治疗,包括输血、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方法。
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执行输血程序,观察患者输血后的反应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3. 合理运动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输送,对于贫血患者来说是有益的。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比如散步、瑜伽等,帮助患者改善贫血症状。
儿科血液系统知识点总结

儿科血液系统知识点总结一、血液系统概述1. 血液系统的组成血液系统包括血液和造血系统两个部分。
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造血系统包括骨髓、淋巴组织和脾脏。
2. 血液系统的功能血液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携氧、排出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稳定、免疫防御和凝血等。
3. 血液系统的发育胚胎期,血液系统发源于胚胎早期的细胞,主要由胚胎干细胞发展而来。
在出生后,血液系统逐渐完善,直到成年后稳定发育。
二、血液系统疾病1. 儿童贫血儿童贫血是指儿童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或含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的一种疾病。
主要原因包括营养不良、遗传性疾病、慢性病、消化道出血等。
2. 儿童血小板减少症儿童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儿童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的一种疾病。
常见的病因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感染等。
3. 儿童白血病儿童白血病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是指骨髓中非正常白细胞的增生。
常见类型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等。
4. 儿童血友病儿童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缺乏凝血因子,易出现不易止血的情况。
5. 儿童地中海贫血儿童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贫血病,主要发生在地中海沿岸地区。
患者主要出现贫血、溶血和脾脏肿大等症状。
三、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防治1. 营养均衡饮食中应保证足够的蛋白质、铁、维生素等营养素,保持身体的营养均衡。
2. 注重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长期接触化学品和辐射源。
3. 接受疫苗接种儿童出生后应按照预防接种计划接种相应的疫苗,增强免疫力。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血液系统疾病。
5. 增强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
结语血液系统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防治尤为重要。
家长和医务人员应重视儿童血液系统的健康,关注儿童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及时发现并治疗任何潜在的疾病,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时,科普相关知识,提高大众对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了解,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贫血的知识点总结

贫血的知识点总结贫血(Anemia)是指体内血红蛋白(Hb)的适当数量和/或质量不够的一种疾病状态。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它含有铁元素,主要负责氧的运输和传递,是保持身体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正常范围为130-175g/L,成年女性正常范围为115-150g/L。
贫血的病因和分类:贫血的病因多种多样,通常可分为三大类:由于红细胞生成不足;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导致过早破坏;由于血容量增加而相对性贫血。
据国际贫血定义标准,常见贫血按其原因可分为营养不良性贫血、遗传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1. 营养不良性贫血由于人体缺乏某些重要的铁、蛋白质、叶酸和维生素B12等营养素,因而造成红细胞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工作而引起贫血。
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
2. 遗传性贫血由于先天性遗传因素导致的一类贫血,包括地中海贫血、珠蛋白水平异常、镰状细胞性贫血和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3. 溶血性贫血由于外源性毒素或内源性毒素引起红细胞膜受损,使红细胞破损破裂,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或者使血液中的溶血素增加,从而导致贫血。
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等。
4. 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某些外界有害因素,如化学物质、放射线等损害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造成造血功能减退,所以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贫血的临床症状:贫血的主要症状包括:疲乏无力、怕冷、头晕、头痛、心慌、气促、食欲下降、黏膜苍白、指甲弯曲、舌尖红肿且有裂纹、皮肤干燥起皱、手足易发抽筋、脚踝肿胀等。
严重贫血可能导致呼吸急促、心率过快、胸痛、心悸、头晕甚至意识丧失。
贫血的常用检查:1.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平均体积等。
2. 骨髓象:以骨髓检查作为诊断贫血的重要手段,能明确贫血的病因和分类。
3. 血清铁蛋白和铁蛋白饱和度:用于诊断缺铁性贫血。
4. 尿涂片检查:检测尿红细胞和溶血现象。
【初中生物】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之贫血症状

【初中生物】初二生物上册知识点之贫血症状
【—
初二
生物上册之贫血症状】,贫血症状的有无或轻重,取决于贫血的程度、贫血发生的速度、循环血量有无改变、病人的年龄以及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等。
贫血的一般症状,体征如下:
一、软弱无力:疲乏、困倦,是因肌肉缺氧所致。
为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
二、皮肤、粘膜苍白:皮肤、粘膜、结膜以及皮肤毛细血管的分布和舒缩状态等因素
的影响。
一般认为睑结合膜、手掌大小鱼际及甲床的颜色比较可靠。
三、心血管系统:心悸为最突出的症状之一,有心动过速,在心尖或肺动脉瓣区可听
到柔和的收缩期杂音,称为贫血性杂音,严重贫血可听到舒张期杂音。
严重贫血或原有冠
心病,可引起心绞痛、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四、呼吸系统:气急或呼吸困难,大都是由于呼吸中枢低氧或高碳酸血症所致。
五、中枢神经系统: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均为常见症状。
晕厥甚至神志模糊可出现于贫血严重或发生急骤者,特别是老年患者。
六、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腹部胀气、恶心、便秘等为最多见的症状。
七、生殖系统:妇女患者中常有月经失调,如闭经或月经过多。
在男女两性中性欲减
退均多见。
八、泌尿系统:贫血严重者可有轻度蛋白尿及尿浓缩功能减低
初中地理。
总结:贫血发生缓慢,机体能逐渐适应,即使贫血较重,尚可维持生理功能;反之,
如短期内发生贫血,即使贫血程度不重,也可出现明显症状。
年老体弱或心、肺功能减退者,症状较明显。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血知识点归纳
一、概论
(一)诊断标准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
正常低限,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
贫血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
疾病均可引起贫血。
依据我国的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及血细胞比容分别低于0.42、0.37,可诊断为贫血。
(二)分类
1.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1)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造血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红系祖细胞: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的贫血。
2)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嘌呤和嘧啶代谢缺陷(巨幼细胞贫血)。
Hb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缺陷(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贫血)。
3)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骨髓浸润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1)内源性:
遗传性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获得性血细胞膜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珠蛋白合成异常: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2)外源性
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2.根据细胞形态学分类(表9-10)。
3.根据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1)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和缺铁性贫血。
(2)增生减低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基础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氧,因此贫血可出现因组织缺氧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及缺氧所致的代偿表现。
贫血的表现与贫血的严重程度、发生速率、主要脏器的原有功能状况及机体的代偿能力有密切关系。
除有引起贫血的原发病的表现外,贫血的临床表现如下:
1.一般表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是最多见的症状,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的主要体征。
2.心血管系统表现活动后心悸、气短最为常见部分严重者可以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
查体可以有心脏扩大,心尖部出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3.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头晕、耳鸣、易倦以及注意力不集中。
维生素B12缺乏时可有麻木、感觉障碍及行走不稳等症状。
4.消化系统表现食欲减退、恶心较常见舌炎、舌乳头萎缩见于营养性贫血,黄疸及脾大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患者。
3泌尿生殖系统表现肾脏浓缩功能减退,表现为多尿、尿比重降低。
部分患者可有蛋白尿、月经失调和性功能减退。
(四)诊断步骤
可分以下三步:
1.确立贫血的诊断。
2.明确贫血的类型包括细胞形态学分类、骨髓增生程度(增生性贫血或增生减低性贫血)分类以及病
因发病机制分类。
3.病因学诊断最为关键。
诊断方法包括: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Hb、RBC、MCV、MCH、MCHC、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
2)周围血涂片检查:RBC形态、白细胞的形态和分类及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
3)网织红细胞计数: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4)骨髓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包括铁染色),必要时行流式细胞仪检查和染色体检查等。
(五)治疗原则、输血指征及注意事项
1.贫血的治疗原则除针对原发病进行病因治疗外,缺铁性贫血者用铁剂治疗,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者补充维生素B12或叶酸,肾性贫血者用红细胞生成素;免疫机制发生的贫血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环孢素(重型再生障碍除贫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选用雄激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进行骨髓移植。
2.输血的指征急性失血性贫血(血容量减少大于20%)慢性贫血(血红蛋白低于60g/L)。
3.输血的注意事项宜推广成分输血;注意输血并发症,特别是输血传染病、输血反应及长期反复输血引起的继发性血色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有时输血反而带来严重反应,诱发溶血,可考虑输洗涤红细胞。
二、缺铁性贫血
(一)铁代谢
1.铁的来源①来自食物,正常人每天从食物中吸收的铁量约1.0~1.5mg;②内源性铁主要来自衰老和破坏的红细胞。
每天制造红细胞所需铁约20~25mg。
2.铁的吸收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
食物中铁以三价铁为主,必须在酸性环境中或有还原剂如维生素C存在下还原成二价铁才便于吸收。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肠黏膜是吸收铁的主要部位。
铁的吸收量由体内贮备铁情况来调节。
3.铁的转运借助于转铁蛋白,生理状态下转铁蛋白仅33%~35%与铁结合。
血浆中转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称为总铁结合力,未被结合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的量称为未饱和铁结合力。
血浆铁除以总铁结合力即为转铁蛋白饱和度。
4.铁的分布正常成年人体内含铁量男性为50~55mg/kg,女性为35~40mg/kg。
血红蛋白铁约占67%,肌红蛋白铁约占3.5%,贮存铁29.2%,组织铁、含铁酶则含量甚低。
5.铁的贮存有两种形式,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前者能溶于水,主要在细胞质中;后者不溶于水,可能是变性的铁蛋白。
体内铁主要贮存在肝、脾、骨髓等处。
6铁的排泄主要由胆汁或经粪便排出,尿液、出汗、皮肤细胞代谢亦排出少量铁。
正常男性每天排铁0.5~1.0mg,女性1.0~1.5mg。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病因如下:
1.摄入不足而需要量增加主要见于小儿生长发育期及妊娠和哺乳妇女。
2.丢失过多多种原因引起慢性失血是最常见原因,主要见于月经过多、反复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痔出血、血红蛋白尿等。
3.吸收不良胃及十二指肠切除、慢性胃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上述原因首先引起体内贮存铁缺乏,继而发生红细胞内缺铁,最后由于血红素合成量减少而形成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三)临床表现
除有贫血的一般临床表现(如疲乏无力、皮肤黏膜苍白和各系统因缺氧所致的代偿表现)和引起缺铁的原发病表现外,尚有因含铁酶和铁依赖酶活性降低引起的临床表现。
表现为黏膜损害,常见有口炎、舌炎,可有咽下困难或咽下时梗阻感(Plummer-Vinson综合征)及外胚叶组织营养缺乏表现如皮肤干燥、毛发无泽、反甲等,以及精神神经系统表现,甚至发生异食癖。
缺铁引起的贫血性心脏病易发生左心衰竭。
【例题】贫血治疗的首要原则是
A.及时补充造血物质
B.反复多次输血
C.积极寻找和去除病因
D.休息与吸氧
E.刺激骨髓再生药物的应用
[答疑编号700294160101]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