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从古至今的四大风水宝地

合集下载

中国著名的三大风水宝地,未受过大破坏而且人才辈出,你去过吗?

中国著名的三大风水宝地,未受过大破坏而且人才辈出,你去过吗?

中国著名的三大风水宝地,未受过大破坏而且人才辈出,你去过吗?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

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

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

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

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

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

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透非透、知未知,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

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

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

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去中国风水最好的六个城市求转运

去中国风水最好的六个城市求转运

去中国风水最好的六个城市求转运风水这东西见仁见智,有的人斥之为糟粕迷信,也有人将其捧为国粹。

以下是一位风水师父根据自己所学列举的国内六大风水宝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风景秀丽。

所以,即使不求转运,去换个心情,欣赏美景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山如北斗,城似锁——温州第一个城市是温州,温州很重要,温州是山如北斗,城似锁。

温州是中国风水第一人的所在地,第一个写葬书的郭浦建的,在晋朝的时候他流难到温州,受温州当地邀请来建了一个州府,他是根据温州的地理地貌,一般都是面北朝南,我们一般做房间也是,南面阳光能射进来,温州有瓯江,有南溪江。

他在建的时候不光是考虑到风水,还考虑到地质的实际情况,因为温州的北岸的土是比较松软的,受沙石的冲刷,地基不稳,所以他把整个城市建到南面。

温州这个城市实际上是坐南面北的一个城市,但是他根据温州周边所有的山势山形设计了温州城,周边的山势山形正好是北斗七星的形状。

温州市为了纪念他,其中有一个山脚西公山,后来改成郭公山。

这是有据可查的。

现在温州市区还有郭浦的雕塑。

他不但修了这个城池,还建了64个泉、5个水塘,5色5水来调整这个城市的结构。

温州是相对封闭的,环山而建的,说这样做不单可以有好的风水,还能避免战祸,果不其然,两次大的浩劫,第一次是方浪起义,而围困温州46天没有攻下,最后撤兵了。

还有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温州作为一个桥头堡、根据地,免除了日军的侵袭和对城市的侵袭。

温州避免了战乱。

今天可能这六十几个泉存复不是特别多,但那5个水池还在。

这是温州。

大部分都跟名人挂在一块儿。

八卦之城——伊犁第二个城市新疆的伊犁,中国的八卦城。

在新疆的伊犁河上游有一个这样的城市,叫特克思,这个城市就是以八卦建成的,叫八卦城,以中心城市公园为基心,向周边辐射。

有人说这个是不是新的、是伪造的?不是伪造的,可以负责任讲不是伪造的。

它是哪一年建成的呢?是南宋时期,公元1230年,由我们道教的龙门教教主邱处机应当时的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邀请来建立的。

中国地理风水大全

中国地理风水大全

中国地理风水大全中国地理风水大全中国地理课程是贯串于基础教育与高校地理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国地理风水,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中国地理风水00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

00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003、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004、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005、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006、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007、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008、中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009、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010、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011、中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海域。

012、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013、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南到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014、内海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是中国的内海。

015、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

016、辽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017、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018、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台湾省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省份。

019、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5个。

020、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021、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022、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中国风水最好的十大城市

中国风水最好的十大城市

中国风水最好的十大城市中国人讲风水。

有说法指“风水”本为相地之术,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学问。

是中国的一门玄术。

下为中国风水最好的十大城市:西安西安: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古都之首。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古都之首。

西安南屏地势磅礡的秦岭,东近险拔峻秀的华山,西临冬夏积雪的太白,北连逶迤延绵的北山。

四山亭亭,沃壤广野居中,宜林宜牧、宜粮宜棉、宜瓜宜果,有高山避暑、有风光览胜,故古有“膏腴天府”、“陆海丰饶”之称。

西安拥有6,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个朝代在此建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西安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兵马俑遗址、古代城阙遗址、77座帝王陵墓、众多名寺古塔、先民遗蹟等优秀文化艺术遗产,是世界旅游热点城市之一。

洛阳洛阳:是被联合国命名的世界文化名城,有“十三朝古都”之称,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还被称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

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秦岭,过函谷关是陕西的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

洛阳最早建成于夏朝(二里头遗址),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朝代在此定都,定都历史有1,529年之久,因此有“十三朝古都”之称,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它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中国的国名便源自古洛阳。

中国风水最好的五个城市旅游的首选之地!

中国风水最好的五个城市旅游的首选之地!

中国风水最好的五个城市旅游的首选之地!
1、洛阳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周朝、隋朝还是唐朝都是定都于长安,最后都搬家到了洛阳,可见洛阳的风水是多好,洛阳那几大河哪个帝王看到都舍不得走,洛阳风水甲天下确实历害,可怜陕西,这么多朝代辛苦打下的江山看到洛阳的好风水都迁走了。

洛阳
2、昆明
昆明三面湖光抱城廓,四面湖光锁烟霞,风水也是相当不错。

3、南京
历代风水学家眼中南京就是“王气钟之地”,把中国版图看作九宫八卦南京处于死门,南京阴气极盛,这也是南京古代王陵多的原因,帝王都喜欢在南京长眠。

4、西安
3000年看陕西,陕西在古代表现相当抢镜。

西安是我国紧靠中原的地方,占据了西部所有的资源,交通要道,想要到中原必须走西安,所以历朝历代,西安都是西部最容易发展起来的地方。

西安的风水相当不错,要不然也不会出那么多优秀的帝王,但是不能持久,一但中原有变,西安最容易受到牵联。

5、北京
中国文化1000年看北京,北京四面环山,气温较为温暖,在北方寒在区绝对一个风水宝地,且易守难攻,常显王霸之气,排名第五。

中国十大风水宝地

中国十大风水宝地

中国十大风水宝地
1.新疆伊犁特克思
中国的八卦城,南宋时期由邱处机应建立的,后来丘处机的后人进行了改建。

2.云南昆明
三面湖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锁烟霞。

昆明既是个风景宜人的城市,也是个风水宝地。

3.浙江温州
温州山如北斗,城似锁。

坐南面北,周边的山势山形正好是北斗七星的形状。

4.湖南衡阳
阳有句话叫三道水口锁大江,而衡阳的三座宝塔分别锁住了衡阳
三个河眼。

5.广东深圳
深圳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块风水宝地,不过还有一半是归功于深圳人的热情与投入。

6.北京
北京毋庸置疑是风水当中非常好的一个城市,历经几百年依旧稳如泰山。

7.江苏南京
南京是六朝古都,由长江孕育而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诸葛亮都说这里“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

8.陕西西安
西安是历史名城,古代称作“长安”十三朝古都,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9.河南洛阳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洛阳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余年建城史,也是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10.四川成都
成都一直是古蜀国的都城。

从“天府之国”就能领略出这无疑是
块风水宝地。

中国四大龙兴宝地

中国四大龙兴宝地

中国四大龙兴宝地秦为胜龙兴宝地常指开国皇帝的发迹之地,也就是政权创始人最初控制的地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的不断演化,在中国辽阔的国土上,先后出现不少龙兴宝地,中原地区(河南一带)虽然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长期以来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占据中原就有了争夺天下的物质基础,加之河南地理位置重要,一直是兵家争夺的重点,“得中原者,得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中原地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不能作为夺取全国统一政权的龙兴宝地。

围棋里有“金角银边草肚皮”的术语,中国的草肚皮就是中原河南。

虽然中原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发达,但以中原为帝业之根基却非常难以成功,历史上往往最后成功的绝非是在中原起事的,比如西楚霸王项羽就是这样,他弃关中而归中原就是一大失策。

中国可图天下龙兴宝地必须具备的条件是:①有充足的水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需要;②区域内部经济繁荣且交通便利,区内有面积较大的平原、盆地,传统农业经济发达,可养活大量的人口与军队;③四周有山脉、高原与河流阻隔,有众多的关隘与险阻,具有攻防兼备的地理优势。

纵观中国历史,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的也往往是那些边角势力。

具体来说,在中国古代,有可能、有资本统一天下的边角地区,也就是关中、河北、东南、东北四个地区。

中国历史上,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的势力,也大多出自这四个地区之一。

关中、河北、东南、东北地理条件如此特殊,这四个地区被称之为“龙兴宝地”“王霸之基”。

如关中盆地有“四关拱卫,浮渭据泾,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之盛,东南地区有“龙盘虎踞”之势,”京津冀地区有“背山带海”的形胜等,东北地区具有“山环水绕、平原中开”的优势。

一、关中盆地——“山河四塞,百二秦关”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关中平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

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王朝周、秦、汉、唐都在这里建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关中盆地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自古以来十大人杰地灵的风水名城盘点

中国自古以来十大人杰地灵的风水名城盘点

中国自古以来十大人杰地灵的风水名城盘点第一名:西安勿庸置疑,不容置喙,这第一风水名城自然要数13朝古都西安。

且不说能够做的了大朝都城的首先是经过极品风水师看了风水选的地方,这些地方首先有着如何重要的经济战略重要位置。

也不说它历史上出了多少名人,只说在它之上开创了华夏五千年历史中最光辉灿烂的篇章,仅凭这点,这大好风水,便是别的城市所无可比拟的。

第二名:洛阳与西安同样的理由,完全可以用在洛阳上。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而洛阳作为九朝古都,是重要中的重要,与西安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同样重要的战略地位。

其层出不穷的名人才士如仓颉(汉字的造出者)、洛神、后羿、嫦娥、杜康、商汤、伊尹、周武王、老子、苏秦、张仪、吕不韦、刘邦、班超、班昭、蔡伦、华佗、司马懿、关羽、蔡文姬、嵇康、阮籍、袁绍、祖逖、陆机、潘安、李世民、玄奘、吴道子、颜真卿、刘禹锡、元稹、李煜、赵匡胤、司马光、范仲淹、欧阳修、李龟年…等不可胜数,为中华历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名:曲阜所谓的什么地理位置就不说了,只举出几个名字来:伏羲,女娲,少昊(五帝之首),孔子,曾子,孟子,墨子,鲁班,孔融,左丘明,文成公主,王粲,孔尚任,戚继光,柳下惠,后面这些就不说了,仅是孔子一人,便也足可以抵万世万人,人杰地灵,论谁比的上?第四名:成都成都的那些历史军事战略地位比如当年三国时刘备为何看中蜀地就不说了,单是“天府之国”四个字,就可知道,这是一个如何的宝地,生出了多少的宝贝,才成得了这人间天堂配的上这“天府”二字。

蜀绣、蜀锦之奇之美自不必说,即便是这川菜,也大放光芒,稳占中国八大菜系之位,开遍了大江南北的每一个小角落,成都养出来的美女其数量质量即便不是天下第一那也绝对称的上是天下第二,其历史上的名人,卓文君、扬雄、袁天罡、花蕊夫人,以及曾呆过成都赞过成都的司马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等,哪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呢?这些,使成都排名为风水宝地,何其为过?第五名:绍兴虽说绍兴是个小城,也没有做过都城,但在军事战略地位上,它从春秋战国时期便是兵家必争重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境内从古至今的四大风水宝地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北京建城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上一直是军事、政治中心,历来被风水学家认为是“山环水抱必有气”的理想都城。

关于北京的最早记载是周武王当年封尧的后代于蓟丘——就是现在的北京。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这里曾是燕国的国都。

辽代时被称作燕京或南京,是辽国的陪都。

到了公元1153年,金迁都北京,改名为中都,这里从此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元代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建北京为大都,初步奠定了现在北京城的规模。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了体现皇权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轴线向东推移了150米,新建的宫殿都在中轴线上,又在线北堆筑了一座景山,用以镇元代残余的王气,以便明代长治久安。

清代仍以北京为都城,分别在城的北、东、西面增建了地坛、日坛、月坛,分别表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用来举行祭祀典礼。

在古老的中国文化里,风水地理文化一直备受重视。

堪舆家们认为:“京城者帝之都也,国之要地,龙脉要冲,需依五行方位而建,山阳而水北,坐北而面南,受上天之佑,聚五帝之德。

”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正是古人心中建立帝都的理想的风水宝地。

其西部的西山,为太行山脉;北部的军都山为燕山山脉,均属昆仑山系。

两条山脉在北京的南口(南口是兵家要地)汇合形成向东南巽方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山湾环抱的是北京平原。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

河流又有桑干河、洋河等在此汇合成永定河。

在地理格局上,“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原”,有利于发展和控制的战略优势。

宋代大儒朱熹一生精于研究堪舆之道,《宾退录》记载了朱熹对北京风水的评价:“冀州好一风水:云中诸山,来龙也;岱岳,青龙也;华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诸山,案外山也。

”代表了当时朝野对于北京地势的看法,对后人影响很大。

元代蒙古贵族巴图南在忽必烈选择定都地点时极力推荐北京,《元史·巴图鲁》中记载了他的话:“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

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

”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大臣们认为这里是元代亡国之地,王气已尽,不宜建都,于是定都南京。

没想到“靖难之役”,明成祖朱棣以燕王的身份夺了天下,他觉得燕京(即北京)是自己发迹之地,“龙潜于此,多有经营”。

他的臣僚也纷纷上疏陈述北京作为都城的好处:“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都也。

”于是明成祖决定迁都北京,时人一片赞同之声。

到了明朝末年,由于政局颓势日显,一些反对意见又被重提,将危局归罪于当年迁都之举。

通观明朝立国将近300年,一直处于北方民族的觊觎之下,多灾多难。

这和北京离北边的边界太近,确实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并非地理,而在于朝廷的腐败无能,这是历史所能证实的。

北京城是完全在中国风水理论指导下规划建设的,大至选址、布局,小至细部装修,处处寓涵风水思想,是风水学应用的典型实例。

近代以来,北京得到了历代政府的悉心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将故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故宫成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历经五个世纪的古都。

沈阳:山环水绕、自成一系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的沈阳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沈水(浑河支流)之北(阳)而得名。

这里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沈阳从公元前229年设立侯城起,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满语称沈阳为盛京,意思是兴盛的城市。

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

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仍然把盛京作为陪都。

沈阳的地理位置有很大优势。

它北有外兴安岭,西有蒙古高原,东有大海,南有鸭绿江。

西北高,不失为天然屏障,东南低,水域环绕。

它离中原近,是关东与关西的咽喉,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融合点,也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兵家必争之地。

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努尔哈赤于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召集群臣,商议把都城由东京(今辽阳市)迁往沈阳,有人认为这样做劳民伤财,而努尔哈赤却执意要迁。

他的观点是:“沈阳形胜之地,西征明,由都尔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可由清河路以进,且于浑河、苏克苏浒河之上流,伐木顺流下,以之治宫室、为薪,不可胜用也,时而出猎,山近兽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朕筹此熟矣,汝等宁不计及耶?”努尔哈赤是从军事和生活两方面看待沈阳的,他把都城迁到沈阳,奠定了灭明的基础。

以风水学的观点来看沈阳,这里也是王气充沛。

古云:“来龙不去数千里,决然不是王侯地。

”中国自万岳之尊昆仑山分出南龙、中龙和北龙三条风水龙脉,沈城属于北龙长白山之浩瀚风水余脉,经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层层脱换,辞楼下殿,穿狭过涧,蜂腰鹤膝,回龙顾祖,承袭亘古不朽之旺气,不远千里迢迢绵延而来,于棋盘山、辉山收势住形,平原结穴于沈水之阳(浑河北岸),难得之至,是以奠定了沈城为北方众城之首的格局。

沈城的母亲河浑河,是沈城发祥之活水源头,对于此地的风水意义不同寻常。

在古人看来,浑河有着界合两岸地脉,兜收天地精华,护侍沈城,并吸纳东来源源财气,以富养清朝国力,绵延八旗子弟的祥瑞之意。

此外,浑河水系和平区段,水曲S形,抱北而绕南,天机造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恰恰是太极图吉形。

清初浑河被辟为皇家河道,用来运输宫廷所需物资,这就要求整个河道不得有任何侵占和污染。

现在的沈阳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国际大都市和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及旅游中心,在新的时代,沈阳焕发着勃勃生机。

太原:三水包围、险关为塞山西省的省会太原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历史上称之为晋阳,简称“并”。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太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史载有“控山带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盛誉。

太原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当时被称为晋阳邑,战国初期赵国建都于此。

秦代,太原郡为全国36郡之一,西汉又称并州,为全国13州之一,这也是太原又称并州的渊源。

南北朝以前的前赵、后燕、前燕、前秦及北齐,都以太原为国都。

隋朝时,晋阳在全国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

唐王朝发祥于晋阳,封晋阳为北都,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

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亦以太原为国都。

到清代,太原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城市。

翻开历史,可以发现,在公元11世纪以前,许多对古老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中和许多王朝的治乱兴衰之中,都曾有太原这个名字,而这些都跟这块土地有着直接的联系。

2500多年来,太原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也造就了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耀眼夺目的文人才俊。

唐代边塞诗人王翰、王之涣寓细致委婉于雄壮豪放之中,抒写了独具苍凉之美的千古绝唱;罗贯中开创了我国语体章回小说的先河,创作了《三国演义》;明末清初的大儒傅山以其渊博的学识与高尚的气节为后人所敬仰。

还有元好问、阎若璩……他们无不为中华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太原之所以成为这样一座历史与文化之都,是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富足雄厚的经济实力、人文环境密不可分的。

首先,太原地处山西黄土高原的中心,周围雄关险隘环绕,历来是易守难攻、可进可退的军事要地。

同时,由于太原处于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两种文明导致的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兴替与治乱。

晋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原人见多识广,对于战争极为熟悉,在他们心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意识很是普遍。

历朝历代统治者利用这一优势,经常在当地招募、组织素质精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这是晋阳在历史上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的人文因素。

因此,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华夏文明和中国政治力量的核心半径之内的太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华夏的政治格局。

此外,处在西北高原上的太原,西倚蒙山和天龙山,东边和南边有汾河环绕,中间是一片开阔的平原,之间又有晋水和风峪沙河,如此三水包围的地形在干燥的高原上殊为难得,非常适宜农业生产,所以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太原盆地东、西、北三面的山地丘陵地区,植被繁茂,水草丰沛,是理想的牧场,因此畜牧业也很发达。

太原的自然矿产资源丰富,早在春秋时期,太原的冶铜业就很发达。

历史记载董安于建晋阳城“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

太原的冶铁业也很有名,唐代杜甫诗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就是对太原冶铁业精湛工艺的真实描述。

太原这种农牧结合、渔猎并举,手工业、商业相兼的经济地理环境,为其在历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

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使得太原见证了中国所有朝代的兴衰更替。

中国古代城市所应有的各种角色与功能,太原都经历过、扮演过,它的历史成为我国城市文明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西安: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

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王朝周、秦、汉、唐都在这里建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中西安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中国历史前半期为何定都于关中?这与关中南阻秦岭、北滨渭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的宏观地理形势有很大关系。

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作丰邑,后来周武王都镐京,一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近300年时间,丰、镐二京一直是西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也是西安作为中国首都城市的开始。

在周人之后,秦人也以关中为根据地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王朝,并先以栎阳后以咸阳为首都,对后人建都于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定都关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郊龙首原北麓兴修起长安城。

当年张良建议刘邦定都长安时说:“关中左函谷,右陇蜀,北有胡苑之利,南有巴蜀之饶,正可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金城千里”指关中平原四周为山原、河川所环抱,犹如一座规模庞大的天然城堡。

关中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面是黄土高原,再向北方和西北方,还有黄河天堑为屏障,东面也有黄河阻隔,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

其后二百余年,长安城一直作为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这里,“文景之治”造福百姓,“汉武盛世”建功立业。

这里也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在当时与罗马一起称雄东西方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代,作为多个割据政权的都城,长安城一直使用到隋文帝建成大兴城的583年。

唐代改大兴城为长安,并且增修宫殿,成为当时大唐盛世绚烂繁荣的象征。

今天的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