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线变形的监测技术(实操分享)

地下管线变形的监测技术(实操分享)
地下管线变形的监测技术(实操分享)

地下管线变形的监测技术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打桩施工期间间接测量地下管线变形的监测技术。重点分析了侧向位移监测的精度及配合使用孔隙水压力监测的预警效果。

一、引言

随着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各类大型、超高层的建(构)筑物越建越多,埋设在城区地下的各类管线也大大增加。在加载预压、沉桩、强夯、降低地下水位等建(构)筑物的基础施工期都会对周围环境及地形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会影响到地下管线的安全。特别是那些天然气(或煤气)管、水管及通讯光缆管等,一旦因变形受到破坏,常常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为确保地下管线的运行安全及施工的顺利进行,在进行城市改(扩)建工程施工中必须对施工区附近的埋设管线进行变形监测,特别要加强对天然气(或煤气)管、水管及通讯光缆管等的监测,以有效指导施工、控制施工速度,确保施工及管线的正常运转,避免事故的发生。传统的监测方法是采用开挖布点,直接对地下管线进行沉降位移观测,也就是常说的直接测量法。然而在实际施工中绝大部份区域是没有开挖条件的,有的施工区域即使有开挖条件,但也很难一次性较为准确地找到所要布设测点的管线;同时,制作窨井式标志周期长、费用大。因而采用直接监测的方法较难实施。

总结我们多次进行管线及建筑变形观测的经验,我们对地下管线的监测提出了一种间接监测(不用开挖地面埋测点)的方法。同时,为能提高管线监测工作的预警效果,我们对地下管线附近的土体进行了孔隙水压力的观测,通过对孔隙水压力监测及沉降位移监测的双重控制与预警,收到了较好的监测效果。

二、管线变形的间接监测技术

2.1 常规测量方法

测点的布设:采用直接开挖地面的方式,找出埋设在地下需要监测的管线,清除其周围土体后利用钢箍将观测标志固定在管道上,然后制作窨井式测量标志作为直接监测的对象。

测量方法:水平位移采用方向观测法进行测量;沉降观测按二、三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

主要特点:测量点的布设所需要的空间大、时间长,成本高,作业不是很方便,不能满足较密布设测点的要求;其测量成果的直观性强。

施 力 侧

P

A B

基准线地下管线

地下管线受力后的位移趋势

1)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6测回观测,方向数多于3个时应归零。方向数为2个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左角、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差值不大于±

4.88″。

2)半测回归零数≤±4″;一测回中2倍照准差变动范围≤8″;同一方向各测回较差≤±4″; 3)观测时为了减少望远镜调焦误差对水平角的影响,每一方向的读数正倒镜不调焦完成; 4)方位角闭合差≤±2.8″*

n (n 为测站数);

5)测距应往返观测各两测回,并进行温度、气压、投影改正。

沉降观测按二、三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为提高测量精度,便于不同观测频次的测量成果相比较,水准路线一般全布设为闭合环线,水准环线闭合差要求不超过±0.3n ~±1.0n mm 。

孔隙水压力观测:孔隙水的测定是反映土体应力变化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孔隙水的测定,可以比较迅速的反映出土体的受挤压情况,可达到及时预警的效果。孔隙水压力计一般分层埋设,各层测点间距4~5m ,即分别在距离地面5m 、10m 、15m 的地层段埋设。有钻孔埋设式、压入式和填埋式等埋设手段,由于采用钻孔式埋设的孔隙水压力计的测量效果较好,不易破坏,因而比较常用。

间接测量技术的主要特点:测点的布设灵活性大,埋设简单、方便。同时,测设精度较高,预警效果显著。 其中常规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技术中的水平位移测量与沉降测量方法与精度都一样,所以本文就不重复再做介绍

三、应用实例

物贸大厦是一幢21层的高层建筑。该大厦的基础采用桩基础,打桩区东西长约88 m ,南北宽约68m 。打桩区距2#路中心约25m ,距1#路中心大约30m ,共打500×500mm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309套,其中JZHB-350-13,13,13,7-C 型桩共272套,入土深度45m ;JZHB-15,16-C 共37套,入土深度30m 。总排土量约3300m 3。

主要监测对象是埋设在1#、2#路下的煤气管及上水管。

报警值为:日位移(沉降)增量不超过±3 mm ,沉降累积增量不超过±20mm ,侧向位移累积增量不超过±15mm 。孔隙水压力报警值:孔隙水压力累积值不超过40Kpa 。 3.1 测点的布设

施工区域

地下管线

1路

2路

#

#

水准基点

B2

B3

B4

B1

3

1

2

4

5

6

M1

M2

M3

M4

M5

M6

M7

侧向位移

监测基点

图例监测点

沉降位移孔隙水压力监测点

视准线

视准线

观测基点埋设:在距离打桩区45m 以外的地方布设观测基点,将Φ50×3000mm 钢管打入土中,其中露出地面约1200mm 并浇筑混凝土做为观测墩,中间埋设强制对中螺丝;共设立两条基准线B1~B2、B3~B4(如图3所示)。

沉降位移观测点的埋设:分别在B1、 B3观测基点上架设全站仪,分别瞄准B2、 B4 点,然后沿视准线布设M1~M7各测点。用Φ20×1200mm 的螺纹钢筋打入管线内侧的施工区土中,然后在钢筋头上焊接强制对中接头,各测点的点位偏离视准线不超过200mm 。1#路侧的基准线以B3为测站点,定向点为B4点,B3~B4点间的基准线长约160m ,其中最远点M5距基点B3约100m ;2#路侧的基准线以B1为测站点,定向点为B2点,B1~B2点间的基准线长约180m ,其中最远点M4距基点B3约120m 。

孔隙水压力观测点的埋设:采用钻孔埋设法,利用钻机在视准线内侧钻6个孔(如图3所示),每孔各埋三个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探头,分别位于地面以下5m 、10m 、15m 。其中3#、6#孔距离地下埋设的煤气管线分别为8m ,6m 。 3.2测点监测方法

沉降位移及孔隙水的观测周期为每天观测一次。 ①侧向位移观测 1)极坐标法

极坐标法是利用数学中的极坐标原理,以两个已知点为坐标轴,以其中 一个点为极点建立极坐标系,测定观测点到极点的距离,测定观测点与极点连线和两个已知点连线的夹角的方法。如图:

βA

C

B

A、B已知点,C、C'

点为待求坐标点S

C'

S '

β'

π

α/1800?--=

B

A B

A BA X X Y Y

测定角度β和边长BC ,根据公式

计算BC 方位角: βαα+=BA BC

计算C 点坐标:

()BC B C COS S X X α?+=

()

BC B C SIN S Y Y α?+=

2)小角度法

小角度法主要用于基坑水平位移变形点的观测。是利用全站仪精确测出基准线与置镜点到观测点视线之间的微小角度,并按下式计算偏离值:

P P

P S L ?=

ρα

P

A

B

S

β

A、B已知观测墩,P、P1点为待求坐标点P1

β'

②沉降观测

地表沉降控制点与工作基点的联测按国家一级规定,变形点测量按国家二级规定,具体限差见下表

一、二等水准观测限差

等级

视线长度(m ) 前后视距差(m )

任意测站上前

后视距差累计

(m )

视线高度 (下丝读数)

一级 ≤30 ≤0.5 ≤1.0 ≥0.5 二级

≤50

≤1.0

≤3.0

≥0.3

一、二等水准观测限差

等级

基辅分划读数之差(mm)

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mm)

往返较差或闭合差(mm)

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之差(mm)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mm)

一级

0.3

0.4

二级 0.4 0.6

监测中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铟钢尺,用高程监测网的控制水准点(基准点)对监测点进行测量。基准点每月进行检测一次。监测点按国家二等水准要求观测,以附合或闭合路线在水准路线上联测各监测点,以水准控制点为基准,测算出各监测点标高。同一测点相邻两次标高差即为本次该测点沉降量,第一次沉降量累加至本次沉降量即为该测点累计沉降量。计算公式如下:

1--=?i i i h h h

)(21i h h h h ?++?+?=?

n

3.0≤n

2.0≤n

45.0≤n 0.1≤n 7.0≤n

5.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