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合集下载

苏轼《八声甘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八声甘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八声甘州》原文翻译及赏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译文]有情的风卷来万里潮水,却又无情地将潮水送回。

[出自]北宋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廖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释:“参寥子”,即僧人道潜,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人推崇,是苏轼平生交谊甚深的一位方外友人。

公元1091年,苏轼应召赴京后,寄赠他这首词。

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相得:相投合。

"西州路"三句:据《晋书o谢安传》,太山人羊昙素为谢安所重。

谢安过西州门病死之后,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

"此处是说自己要实现谢公之志,要参寥子不要像羊昙一样痛哭于西州路。

译文1:钱塘江的大潮仿佛是随着大风的感情变化而涨落,潮来潮去似乎没有眷恋,已然不记得有多少次,看到残阳照射中的钱塘大潮了。

也不用思古论今,转眼间物是人非,不必替古人担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

有谁能像我这样呢,泯灭机心,无意功名,淡泊宁静。

记得西湖之畔,我们一同游春,山峰青翠,烟雾迷茫。

你我相知颇深,很少有人能够相提并论。

我希望他年能够与你重返浙东,一同归隐山林,但愿不违背这美好的愿望。

放心吧,我一定不会像谢安那样雅志相违,使你失望的。

译文2:有情的风卷来万里潮水,却又无情地将潮水送回。

问讯钱塘江上,那西兴江边,曾几度映照夕阳的余晖?不必去思量古事今世,俯仰间昔人俱往物是人非。

谁能像我东坡老翁,老来忘机恬静无为。

记得西湖西岸,正值春山景色佳美,晴日碧空阴雨烟霏。

料想诗人情趣投合,如你我者终属稀少。

约定将来还东海,但愿谢公归隐素志莫相违,期君勿似羊昙,西州路上为我悲。

句解: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有情的风不远万里,把海潮卷来;转瞬之间,又无情地送潮而归。

柳永八声甘州详细解析

柳永八声甘州详细解析

柳永八声甘州详细解析【原创版】目录1.柳永八声甘州的背景和意义2.八声甘州的词牌特点3.柳永的写作风格和成就4.柳永八声甘州的艺术价值5.八声甘州的影响和传承正文柳永八声甘州详细解析柳永,北宋著名词人,被誉为“词坛破格的奇才”。

他的词作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善于运用俚词俗语,表现出真挚的感情。

柳永的词作中,以《八声甘州》最为著名,被誉为“绝艳之作”。

一、柳永八声甘州的背景和意义《八声甘州》是柳永创作的一首抒情长词,词牌名为“八声甘州”,取自唐代甘州边塞曲。

该词以潇潇暮雨洒江天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清秋景象。

词中表达了柳永对故乡的思念、对佳人的牵挂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寄托了词人无尽的离愁别绪。

二、八声甘州的词牌特点八声甘州词牌来源于唐代,原为边塞曲,具有豪放、激昂的特点。

后经过柳永等人的创作,逐渐演变为以描写离愁别绪、表现婉约柔情的词牌。

柳永的《八声甘州》以优美的词句、细腻的情感,使该词牌更具婉约柔美的风格。

三、柳永的写作风格和成就柳永的词作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善于运用俚词俗语,表现出真挚的感情。

他的词风优美、细腻、含蓄,以描写自然风光和表现人物感情见长。

柳永的词作,既有豪放激昂的边塞曲风,又有柔美婉约的江南水乡意蕴。

其中,《八声甘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绝艳之作”。

四、柳永八声甘州的艺术价值《八声甘州》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词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象描绘,如“潇潇暮雨洒江天”、“长江水无语东流”等,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其次,词中表现了词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对佳人的牵挂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情感价值。

最后,柳永的词句优美、细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五、八声甘州的影响和传承柳永的《八声甘州》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文人墨客对这首词赞誉有加。

同时,《八声甘州》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传承。

中考文言文《八声甘州》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八声甘州》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八声甘州》全文详细翻译导读:八声甘州
作者:柳永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郎。

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女,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诗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翻译赏析

古诗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翻译赏析

古诗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翻译赏析《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作者为宋朝诗人叶梦得。

其古诗全文如下: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

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前言】《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是宋代文学家叶梦得的词作。

上片怀古,描写八公山地形,追述淝水之战。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勾画出了谢氏子弟少年英武的形象以及东晋军队的威武雄姿。

“沸浪骇奔鲸”形容前秦军轰然崩溃,如洪汇鲸奔。

下片由古思今.用笔曲折深妙,逸出常境。

八公山下,断崖荒草,云涛吞吐,历史上的英豪一去不返,再也无处寻觅了,既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又婉转地表示了对主和派的不满。

接着又正话反说,以否定谢氏叔侄、否定自己,来诉说心中强烈的愤懑之情。

结拍三句,以谢安自况,写出词人空怀抱负,却受到猜忌,不为重用的痛苦境遇。

全词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慷慨苍凉,声情激烈。

【注释】1、寿阳楼:指寿春(今安徽寿县)的城楼,东晋改名寿阳。

八公山在寿县北,淝水经此入淮。

公元三八三年,东晋谢安、谢玄以八万精兵大败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2、故都:指北宋都城汴京。

作者写此词时,汴京已残破,所以用“故”。

3、长淮:淮河。

当时宋、金以淮河为界。

4、孤城:指寿阳城。

5、乌衣:乌衣: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是晋代王、谢等名门贵族之地。

6、年少:指谢安的子、侄一班在淝水之战中表现出色的年轻将领。

7、芝兰秀发:源于《世说新语》中谢玄的话:“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8、戈戟云横:一语双关,明喻晋军的武器像阵云一样横列开去,暗用《世说新语》中”见钟oRG士季(会)如观武库,但睹戈戟”的典故,赞誉谢安等足智多谋,满腹韬略。

9、奔鲸:奔逃的鲸鱼,这里形容苻坚兵溃如鲸鲵之窜逃。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

柳永《⼋声⽢州》(对潇潇暮⾬洒江天)赏析⼋声⽢州北宋·柳永【原词】对潇潇暮⾬洒江天,⼀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语东流。

不忍登⾼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妆楼颙望,误⼏回,天际识归⾈。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注释】⼋声⽢州:简称《⽢州》,⼜名《潇潇⾬》《宴瑶池》,唐边塞曲。

据王灼《碧鸡漫志》卷三:“《⽢州》世不见,今‘仙吕调’有曲破,有⼋声慢,有令,⽽‘中吕调’有《象⼋声⽢州》,他宫调不见也。

凡⼤曲就本宫调制引、序、慢、近、令,盖度曲者常态。

若《象⼋声⽢州》,即是⽤其法于‘中吕调’。

”今所传《⼋声⽢州》,《乐章集》⼊“仙吕调”。

因全词共⼋韵,故称“⼋声”。

九⼗七字,前后⽚各四平韵。

亦有⾸句増⼀韵者。

唐⽞宗时为教坊⼤曲,后⽤为词调。

潇潇:象声词,⾬势急骤的落⾬之声。

霜风:晚秋的风。

凄紧:寒⽓劲疾逼⼈。

关河:旅途所经的关⼝和河道。

残照:落⽇的余辉。

是处:处处,到处。

红衰翠减:意谓花⽊凋零。

李商隐《赠荷花》:“翠减红衰愁杀⼈。

” 苒苒:通作“冉冉”,缓缓移动的样⼦,指光阴流逝。

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凋残。

⽆语:即指流⽔⽆情。

⾼蟾《秋⽇北固晚望》:“何事满江凋怅⽔,年年⽆语向东流。

”渺邈:遥远。

归思:思家的⼼情。

淹留:久留。

顒望:即举头凝望。

颙,头不转动的样⼦。

争:怎,怎么。

恁:如此,这样。

凝愁:愁思凝结不解。

【赏析】本词是柳永抒写羁旅之愁的名作。

在表现⼿法上,其情景分写,界限较分明。

上⽚写黄昏⾬后的秋景,于江天、关河之下,暮⾬、清秋、霜风、残照,成功地渲染出⼀个凄清苍莽的境界。

下⽚写游⼦思乡之情,波澜起伏,转折翻腾,有剥茧抽丝、回环往复之妙。

⽽结句倚阑凝愁,遥应词⾸,⼀切景物,都倚栏所见;⼀切归思,皆愁凝所思,具有⾸尾照应,结构严密的特点。

本词写离⼈愁绪,但调⼦苍凉激越,境界⾼远雄浑。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象阔⼤,被苏轼称为“唐⼈佳处,不过如此。

八声甘州-辛弃疾-诗文赏析

八声甘州-辛弃疾-诗文赏析

八声甘州-辛弃疾-诗文赏析1. 八声甘州概述《八声甘州》是辛弃疾的一首咏史七绝,全诗共七句,每句七个字,共四十九个字。

诗中描绘了南唐灭亡的景象,以及辛弃疾悲愤神慨的情感。

该诗以绝句的形式表现出辛弃疾对祖国沦亡的忧愤和对英烈英名的永远怀念。

这首诗长期流传至今,不但成为辛弃疾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中国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标志之一。

2. 诗歌赏析(1)八调歌头“八调歌头”即歌谣开头,是诗歌形式的一种。

辛弃疾的《八声甘州》中,“绿肥红瘦”四个字是歌头。

绿色代表着春天的新绿,红瘦代表秋天的萧索。

这两种颜色的对比,反映了兴盛繁华和衰落败亡的对比,预示了下文的主题。

(2)写景手法辛弃疾的《八声甘州》最先描写了南唐繁华城市的景象。

他写道:“绿肥红瘦,极目黄山小。

” 诗中反映了南唐时的欣欣向荣,写出了城市风貌的繁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这一朝代的灭亡,城市风貌迅速衰落,一片萧条。

此外,辛弃疾还通过描绘自然风光突显城市沦陷之悲哀。

他用“极目黄山小,闾阎扑地魂”,反映了南唐繁盛城市面临的真实窘境,黄山作为一座大山,被辛辣地嘲讽为“小”,而且城市上空弥漫着浓郁的“闾阎鬼怪”。

(3)歌颂英烈辛弃疾在《八声甘州》的结尾以“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梦中见此图。

”来描述自己对南唐的留恋之情。

此外,诗的最后一句“且共仙人论此事,一醉累月不知昼。

”也意味深长,是对南唐的悼念和为国家发展而献身的英雄饮泣婉约的抒情。

3.《八声甘州》是辛弃疾词艺故事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历史和文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首诗无疑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真实且行动的历史视角。

它描绘的境况简单明了,达到了“雕虫小技,不如闲庭信步”的境界。

在辛弃疾作品的词歌中,他以其宏伟的思想和灿烂的才华,将历史尘封中的英雄描绘的栩栩如生,用本真的情感为他们铸成了浴火重生的铜雕。

这是我们现在仍爱他的原因,因为他的词能够让我们看到我们的祖先,而辛氏所慨叹的那些不值得留恋的东西,从我们今天来看,依然存在。

《八声甘州》精品课件全

《八声甘州》精品课件全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 停留在异乡?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 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 深重。
合作探究
❖ 1、词人“不忍登高”中“不忍”的原因是什 么?
鹤冲天(1022年)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 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 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 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 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 低唱。
❖创作背景:
❖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有 求仕用世之志。因天性浪漫和有音乐才能, 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首都歌楼妓 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 妓为伍,初入世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 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于是浪迹天涯, 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 《八声甘州》即此类词的代表作。
艺术特色
❖ 一、赋体铺叙与白描手法。所谓赋体铺叙就 是将同一层意向层层铺开,尽力渲染。如上 片写景的三层画面。下片抒情的两种视角; 所谓白描,即直接进行描写,不作比拟,不 作婉饰。
艺术特色
❖ 二、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上片写景,景中 有情;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将情与景融为 一体。
艺术特色
❖ 三、领字特色。领字,领起一句或数句或全 篇的句首字。领字在词曲中常用,但像柳永 这样,在一首词中连续频繁使用的并不多见 。如词中领起数句的“对”、“渐”、“望 ”、“叹”、“想”,领起一句的“不忍” 等。
者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

八声甘州-辛弃疾-诗文赏析

八声甘州-辛弃疾-诗文赏析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出自集子《稼轩长短句》。

此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

词人借李广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不平,表达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怀抱,是典型的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磊之作。

全词将史事典故、前人诗句与自己的感慨情绪化为一体,鲜明地体现了辛词善于用典的特色。

➢作品原文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谭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生平不详。

晁楚老:《上饶县志》卷二十三《寓贤》:“晁谦之字恭祖,澶州人,渡江亲族离散,极力収恤,因居信州。

仕宋,官敷文阁直学士,卒葬铅山鹅湖,子孙因家焉。

”按:晁楚老始未详,疑即谦之之后人也。

⑵解雕鞍:卸下精美的马鞍,指下马。

⑶桃李无言: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略云:“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

广骑曰:“故李将军。

”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诸广之军吏与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与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一.词人简介: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

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

有《乐章集》。

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二.相关材料:
1.《望海潮》展示其铺陈特点。

形式上,柳永的词是慢词长调,多铺排、叙述。

他有浪漫的性格,还特别有音乐的才能。

他不能像李后主、冯延巳那样,把感情凝聚在一起,那么密那么浓地喷发。

2.《夜半乐》展示其志意追求与落空(叶嘉莹语)。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

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

断鸿声远长天暮。

内容上,柳永把他志意的追求和落空结合进了外边高远的景物。

这是柳永词最值得注意的一个特色,最大的一个好处。

柳永的词,往往是前边写得很现实,很平俗,很婉转。

但是他忽然间出现一两句,就把全篇的气格都振作起来了,带领人达到一
个高远的境界。

像上面这首词,前面是他委婉曲折的铺陈叙写,后面他说“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然后是写他自己的志意的追求与落空,“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末二句就写得意境高远。

3.《鹤冲天》展示其个性和命运。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4.叶嘉莹写柳永三首诗
休将俚俗薄屯田,能写悲秋兴象妍。

不减唐人高处在,潇潇暮雨洒江天。

斜阳高柳乱蝉嘶,古道长安怨可知。

受尽世人青白眼,只缘填有乐工词。

平生心事暗销磨,愁诵当年《煮海歌》。

总被后人称腻柳,岂知词境拓东坡。

三.注释:
潇潇:雨声急骤;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关河:关山河流;残阳:夕阳;是处红翠衰减:是处:到处;红翠衰减:花朵调零,绿叶枯萎。

苒苒:茂盛的样子;
物华休:美好的景致已不复存在;淹留:久留;顒:抬头;天际识归舟:多少次将远处来的船误认作是丈夫的归舟,极写思情之深。

争知:怎知;恁:如此,这样。

凝愁:愁思凝结难解。

四.赏析词文:
1.赏析“洗”字。

A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

B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

2.“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三句有个领字,请圈划出来。

领字所起的作用是在语意转折处总领下文若干句子,便于铺叙。

请找找全文有哪些领字。

“对”“渐”“望”“叹”“想”等。

“是处”“惟有”等也在转折处起到衔接作用。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的“对”字要停顿。

柳永的铺陈。

词里有时要用一个领字,带出一个段落,一段一段地向前铺展,才能敷衍成这样的长篇慢词。

3.苏轼曾赞叹“渐”字领起的三句词,说“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请概括这三句意境的高处。

A“唐人高处”:把山水自然和自己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且表现得开阔博大。

B苍茫寥廓、高远雄浑。

如“江天”“霜风”“关河”“残照”等意象。

4.“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对前三句景物的总结。

并和“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形成对比、比喻的关系。

从中,你能生发出怎样的感慨来。

“无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羁旅愁思、时光易逝、岁月蹉跎的感慨。

5.总结:上片写景。

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

“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

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

“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

“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

柳永将秋士的悲慨跟相思怀念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了,这是柳永的拓展。

6.“不忍登高临远”表意婉曲,请结合以下几个例子,加以概括理解。

A“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B“楼高莫近危阑倚”
7.“想”字几句是虚写,与上文写自己形成实虚结合的手法,回顾其作用。

从对方写起,实虚结合,情同境异,既丰富了内容,也深化了思归之情。

8.理解“虚写求实”即“实写从虚”写法。

佳人怀念自己,出于想像,一是虚写,却用具体细节来表达其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真切细腻。

倚栏凝愁,本是实情,却从对方设想,“争知我”,又化实为虚,感情曲折,文笔变化。

9.总结:下片抒情。

“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