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史
中国近代商业史

中国近代商业史中国近代商业史中国的商业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而在近代,随着国家的逐渐开放和现代化的发展,商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根据行业类别,对中国近代商业史进行分类叙述。
一、铁路运输业铁路运输业是近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起点,伴随着铁路网的逐渐完善,商品的流通逐渐加强。
在清朝末期,俄国人在中国东北建起铁路,控制了这些铁路的经营权,其后日本也随之进入中国,建造了长春至热河的铁路线。
此外,官营的京汉、广汉铁路也纷纷开通。
值得一提的是,由身为武昌起义元勋之一的李根源所领导的湘军,曾在湖南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山区铁路“洋务线”,为商业运输提供了便利。
二、金融业金融业在近代中国商业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银行业。
在清朝时期,虽然中国有着许多地方性的钱庄,却缺少可大规模发行货币的金融机构。
随着近代国家的建立,各国银行先后进入中国,比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也有一些国内的银行如兴业银行、交通银行等,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现代金融业中的重要力量。
三、矿产业矿产业自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以来,便成为了中国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民会遇上须启银行贷款, 飞机制造、机械制造等都离不开矿产的供应。
在近代中国,煤炭业、钢铁业、铝业、电力等成为了矿产业中的重要支柱。
比如河南焦作煤矿、安徽马鞍山铁矿等,逐渐成为了中国矿产业的代表性企业。
四、纺织业纺织业是中国商业史中发展最久远的行业之一,在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洋布进入中国市场,这也给中国的纺织业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深刻的变革,许多国内纺织企业开始向机械化生产转型,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市场品牌。
如太原钢铁、上海纱厂等,这些企业成为了近代中国纺织业的代表性企业。
五、餐饮业新时代的餐饮企业,其实是灵活应变瞄准人群的。
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餐饮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餐饮业可以追溯到1903年的天津,当时一位英国人创立了一家餐厅,开始向中国市场推广西式餐饮文化。
中国商业史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在明朝中后期,在江浙一带的部分生产部门零星的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条件;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了30多座较大的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数关于经营者富裕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去当雇佣工人,于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
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力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就是工人。
这种资本主义萌芽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丰富了人民的市场选择,活跃了市场,推动了相应部门生产力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这些作用在封建自然经济下的效果是有限的。
然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小农的自然经济下产生和发展是相当的缓慢的,发展环境较为恶劣。
政府重农轻商的思想作怪,对商品收以重税,在全国设立重重关卡;明清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人民贫穷,无力购买商品;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同样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一,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土地可以任意转让或出卖。
由于中国社会中的“以末致财,用本守业”的文化传统,使得具有货币财富的地主和工商业者竟相购买土地,而不投资于工商业,那么自然就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成长。
第二,沉重的封建剥削使自然经济的生产状况不能得到长期的改变,从而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在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民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但是自然经济长期受到封建剥削,农民在困苦的生活情景下,农民自然没有能力发展生产,不可能突破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
所以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第三,传统的“重农抑商”对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到了约束的作用。
中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封建秩序,基本上都奉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中国商业史

简述中国发行和使用纸币的历史过程,分析中国历史上屡次出现的纸币严重贬值的根源。
针对问题一:(一)北宋"交子"和南宋"会子"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宋真宗时期(998年-1022年)由成都富商印制、发行的“交子”。
益州(成都)在北宋时期是一个商业繁荣、商品交易发达的地区,当地盛产的盐、丝、茶销往全国各地, 然而当地使用的货币是铁钱。
这种铁质钱币十分笨重,却价值很低。
据说当时人们要买一匹布,须支付约七八十斤重铁钱,遇上大宗买卖就更麻烦了,这对于商人来说极不方便。
铁钱使用不便,促使一些商人在交易中发明了一种制楮(纸)的券。
当时这种楮卷被称为“交子”,它的性质与现在的存款凭据相近。
1105年,宋代朝延将“交子”改称为“钱引”,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通用。
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铜币的制造已经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再加上南宋经济主要靠海外贸易,导致钱币大量流失海外,民间由此出现可以用于交易的“会子”,公元1160年临安府知府钱端礼率先统一由政府出面发行“会子”,随着他升任为户部官员,“会子”也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到了元代,进一步完善了纸币制度。
纸币的产生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经济发达的象征。
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的重大进步,在经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金元时期以纸币为主的流通货币因无银本位而导致经济动荡中国自北宋产生纸币以来,由于历代统治者利用纸币来满足巨额的宫廷消费、官吏俸禄和军费等财政性开支,无节制地发行纸币,最后导致纸币的膨胀、贬值,乃至纸币制度的崩溃,从而加剧了封建统治危机。
南宋铜钱年铸造额减至十万贯左右。
最多的年份也不过十五六万贯。
由于大量铜钱外流,钱荒愈益严重。
除了铸造铁钱外,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
官府没有足够的铜钱和铁钱作为兑换本钱,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又大量滥印纸币。
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币价贬值,通货膨胀,使广大人民的生活遭受很大痛苦,而政府的财政危机也愈益严重。
中国商业史论文

论大生纱厂经营管理上的缺失目录:一、资本积累不足1、设备陈旧,未及时更新2、利润分配制度不合理二、“急进务广”的战略推进方式1、“急进”主要表现(1)以大生一厂为原点的纱厂扩张(2)、以纱厂为中心的企业多头扩张。
(3)、以纺织工业为基础的垦殖业扩张。
2、务广三、落后的管理体制1、管理者素质2、传统管理的指导思想3、领导体制.摘要:张謇苦心经营,曾以其独到的经营管理,直接促进了大生纱厂的发展。
但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促使大生纱厂走向了衰落。
后期在经营管理上的缺失,是大生纱厂衰败的原因之一。
大生资本积累不足,而张謇盲目投资新企业,多数赔累不堪,成为大生沉重的经济包袱。
这种东拉西扯式的经营和发展企业的做法,不仅严重地抽空了大生纱厂的资金储备,动摇了其发展的根基,而且更增加了新企业对大生的依赖性,不利于新企业的发展。
当大生纱厂由盈转亏时,整个大生资本集团就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关键词:张謇经营管理大生纱厂衰败张謇(1853-1926年)是近代中国有影响的政治人物,更是享誉全国的状元实业家。
1894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张謇大魁天下,登上了科举梯级的金字塔尖,从而为仕途的飞黄腾达铺平了道路。
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割地赔款的屈辱,使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愈益明确,他毅然放弃仕途的追求,走上了“下海”办实业的道路。
张謇一生创办了近40家企业(不含20家盐垦公司) ,而大生纱厂则是其发家企业,也是整个大生系统企业的支柱企业。
本文试图从张謇经营管理企业的角度,探讨大生纱厂衰败的原因一、资本积累不足1、设备陈旧,未及时更新长期停滞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和闭关俄国政策,最终扼制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此时的欧洲,整整超越我们一个世纪,以纺织业为主导的英国产业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动力纺织机器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纺织机器;大规模集中性纺织工厂挤垮了手工作坊生产。
而张謇起初在南通为创建大生纱厂筹款历经磨难、百计俱穷。
只得求助于张之洞,将湖北南纱局“官机”2.04万枚纱锭领用,折价25万两作为“官股”,这批官机虽是从欧洲引进的纺织机,但自从1893年订购之后,由于张之洞湖北造船遇挫,机器也随着张之洞的调任辗转挪运,一直未派上用场。
学习中国商业史的意义

学习中国商业史的意义
从商业史的角度,深刻认识中国千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永远铭记中国千年铸就的历史伟业,赓续传承中国千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从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学习中国商业史,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学习中国史,研究中国的商业发展,包括商业政策、商业体制、商业思想等,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将有利于赓续传承中国千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把握新时期的前进方向,砥砺奋进中国的崭新征程。
历史上的商业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商业文化对比中国的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经过数千年来的发展,先人造就了灿烂的商业文化。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差异也很大,这就使中国商人有着许许多多各自的地域特征。
我们以明清和近代的商帮为主要分析对象,以此探究中国历史上的商业文化。
1 晋商山西地处中部,北邻内蒙古,东接京津冀,内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山西商业文化。
晋商以与蒙古交易发家,后从单纯经营商品货物发展到经营金融产品,成为中国早期的比较高层次的市场经济的代表。
晋商文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①重商业。
明清时期,山西人认为“学而优则商”。
1724年,山西巡抚刘於义奏称:“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
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
”雍正皇帝朱批道:“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可见山西人经商风气的盛行,传统的“士农工商”职业排序观念在山西发生了变化,人们把商业排在了各业之首。
这种观念和风气一直延续到清末。
②义利相通观。
他们主张以义制利,强调在经商活动中以伦理道德为先,见利思义,讲求“君子爱财,生财有道”;“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仁中取利真君子,义中求财大丈夫”。
晋商认为:高明的商人虽利而不污,他们是先义而利,以义制利。
这种以义制利的观念是晋商长期雄踞商界的重要思想基础。
③敬业精神。
敬业是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
他说过“执事敬”、“修己以敬”。
晋商始终把商业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来对待,如山西榆次富商常麒麟说:“子贡亦贤人也,吾从子贡。
”子贡作为孔子的学生,经商后富可敌国,孔子赞他“经商有道”,常常以子贡为榜样,自然不存在儒尊贾卑的看法。
④进取精神。
晋商在中国商业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晋商在中国商业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中国商业史上,晋商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业实体之一,晋商在近代中国商业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晋商的发展史是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商业的缩影。
一、晋商的起源与发展晋商起源于中国北方周边的晋、冀、鲁等地,据传统史书记载,晋商起始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唐宋时期。
晋商以汾阳为中心,经地域逐渐向西北、东南扩展,形成了以乡贤为代表的团队。
随着皇权的倾覆,农民起义的不断发生,局部经济受到破坏,形势迫使晋商将经营领域拓展到国际贸易上。
所以,晋商逐渐发展到南方繁华地区,逐渐形成以山西晋城、临汾为三大支柱,以本世纪盛名的冯式群财为老中流,齐鲁、淮南、江南、闽南和广东沿海等地为发展区域的财政系统和经济实体。
晋商曾经历了几次的生死存亡。
13世纪末,从北方传来蒙古帝国的铁骑,在借助海上贸易的催势下,晋商在南方得以复兴。
16世纪中叶,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地下红白会所带来的新的政治势力,不少商人也加入进了这个盈利不菲的行业,晋商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到了19世纪末,由于各种原因,晋商走向低迷。
二、晋商在中国商业史上的地位1.贸易晋商以汾阳为东北出发点,沿着汾晋大道向南,逐渐拓展了广西等地的贸易方向,开展广阔的商业活动。
而晋商在内地贸易、海外贸易和与少数民族及独联体国家贸易领域中,成效显著。
在晋商的经营活动中,阿婆识字、结白银包、夹带金银子、用肚兜来存放珠宝,被后来的商业先驱们大量采用。
缘起稳定而互相支持的家族族群间结成的商业网,互相连通成为了系统的贸易组织,这也是晋商贸易经营的重要特点之一。
2.金融作为一批多才多艺的商人,晋商的金融活动是该行业中的佼佼者。
晋商在金融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和广泛的人脉网络,往往能够凭借自身的资金优势对市场进行影响和掌控。
晋商体系中的信用中介机构,比如赊票、典押、投放投资等方式在中国经济发展大周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两千年的中国商业史给我的心灵震撼

两千年的中国商业史给我的心灵震撼两千年的中国商业史给我的心灵震撼——吴晓波《浩荡两千年》读后感作者花了8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具有中国商业史意义的著作,我花了两天时间读完,忍不住花个晚上整理下读后的心灵震撼。
以前从来没有站在如此长的历史视野和如此高的社会维度来思考中国政治和中国商业紧密发展的历史。
读完这部著作,心中很多纠结的微观问题赫然开朗,对现实的中国经济的理解也深入了许多。
一、我对中国历史上的几次著名的变法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我们传统的历史书上,将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变法,而从中国商业史角度看,商鞅变法、桑弘羊变法、王安石变法是真正影响整个中国发展历史的重大变法。
简单整理如下:3、他们都是在奋发图强的年青的皇帝的极力支持下进行改革的;4、他们的改革都大幅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这是皇帝实现政治理想的基础,是后来秦统一六国和汉武帝建立了一个真正完备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重要保证;5、他们的变法和思想对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重要影响;6、他们的变法都有很多重大缺陷,尤其是实际造成的民间的苦难;7、他们都将“限制民间工商业”作为主要政策之一,甚至发挥到及至;8、他们的变法在当朝皇帝去世后都被废黜;9、他们三人都是悲凉甚至是悲惨的结局:商鞅更是被处于车裂极刑,并被诛灭全家;王安石抑郁而终;桑弘羊被以谋反的罪名处于灭族的酷刑。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总结出很多不同与相同,还可以总结出很多在我们今天看来影响深远的观点。
对我而言,重要的是,跟随《浩荡两千年》的笔墨,我第一次这样深刻地认识了这些“历史”上的变法和变革者。
二、《盐铁论》和弘羊难题改变了我看待中国现实问题的方式如今,我们看惯了微博上的“叫骂”,我们对国家垄断机制下诸多不合理和民营企业发展艰难进行呐喊,我们对官二代的权贵经济不满。
其实,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下盐铁会议和《盐铁论》,就知道这些问题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公元前81年,那些当时的“国家精英”就开始认识并讨论这些严肃的问题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在明朝中后期,在江浙一带的部分生产部门零星的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条件;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了30多座较大的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数关于经营者富裕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去当雇佣工人,于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
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力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就是工人。
这种资本主义萌芽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丰富了人民的市场选择,活跃了市场,推动了相应部门生产力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这些作用在封建自然经济下的效果是有限的。
然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小农的自然经济下产生和发展是相当的缓慢的,发展环境较为恶劣。
政府重农轻商的思想作怪,对商品收以重税,在全国设立重重关卡;明清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人民贫穷,无力购买商品;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同样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一,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土地可以任意转让或出卖。
由于中国社会中的“以末致财,用本守业”的文化传统,使得具有货币财富的地主和工商业者竟相购买土地,而不投资于工商业,那么自然就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成长。
第二,沉重的封建剥削使自然经济的生产状况不能得到长期的改变,从而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在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民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但是自然经济长期受到封建剥削,农民在困苦的生活情景下,农民自然没有能力发展生产,不可能突破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
所以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第三,传统的“重农抑商”对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到了约束的作用。
中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封建秩序,基本上都奉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通过沉重的税收和层层关卡的盘剥,往往严格限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而明清时期这种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从而使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不能顺利的发展。
第四,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之所以发展缓慢是由于明清政府推行“闭关自守”政策的结果。
明清政府为了防止外国殖民主义与海盗的骚扰和巩固封建秩序,从而实行了“闭关自守”的政策。
这些都制约着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与此同时,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扩大了商品市场,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货币财富,从而客观上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生产方式来看,中国既有封建生产方式,也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开始融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潮中,半封建社会形成。
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势力相勾结,共同压迫民族资本主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之后有了比较快的发展,1912—1919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此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工业经济。
总的来看,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工业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它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其主要特点有:①民族工业的发展以轻工业为主,小工厂多,大工厂少,表明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②中国的民族工业虽然较前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③中国的民族工业是趁欧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压迫的空隙发展起来的,因而这种发展只能是暂时的、畸形的。
有的工业产品服从于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反映·了它对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依赖性。
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兴旺的景象,只是昙花一现。
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同一时期资产阶级
的政治斗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条件。
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②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
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③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主要是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④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
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发展后被外国资本主义扼杀,中国近代后的资本主义是外国人带来的。
班级:11贸经2班
姓名:朱少康
学号:20113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