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合集下载

血红蛋白测定(精)

血红蛋白测定(精)

二、沙利氏血红蛋白测定法

沙利氏血红蛋白计由比色架、标准比色柱、血红蛋白测定管及血红蛋白吸
管组成。测定管有两个刻度标志,一侧的2~24刻度表示100ml血液中含有的血的百分数。

测定时,在测定管内加人1/l0m0l盐酸溶液至刻度2处,用血红蛋白吸管吸
三、正常值

动物血红蛋白正常值见表
动物种类 马、骡 牛 水牛 羊 猪 鸡
血红蛋白值(g/100ml) 11.0(9.0~13.0) 10.0(9.0~11.0) 8.3(8.0~9.0) 9.8(7.8~11.6) 10.5(9.5~12.0)
12.5(10.0~14.5)
四、临床意义

(1)血红蛋白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腹泻、呕吐、大汗、多
血红蛋白测定
一、血红蛋白试纸法
• 红细胞遇酸溶解,游离出血红蛋白,并被酸化为褐色的酸性血红素 ,稀释后与标准色柱比色,即可求得血红蛋白的含量。
• 器材应备有测定血红蛋白试纸和4g%~15g%血红蛋白标准比色板。 测定时,取试纸一条,吸附被检血液一小滴,待血完全浸透后,立即置于 所附标准色板的小孔下,肉眼与色板色泽进行比较,选择颜色相同或近似 者,即得100ml血液所含血红蛋白的克数。
骤处理。
取供检血液至20mm刻度,拭去吸管外壁附着血液后将其插人测定管,压出血液,
并用管内盐酸吸洗数次,然后用小玻璃棒充分搅拌混合,置比色架内静置l0min,
最后向测定管分次加人蒸馏水,随加随搅拌混合并与两侧的标准色柱相比较,直
至测定管内颜色与标准比色柱颜色一致为止,读取测定管内液体凹面最低处刻度
数,即为100ml血液所含血红蛋白克数或百分数。
尿及肠梗阻等。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实验综述报告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实验综述报告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实验综述报告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亚铁血红素等组成,作为红细胞内的一种机能蛋白,在生物体内起到传输氧气、传递电子等功能,与氧和能量代谢有关的重要活动。

在临床上出现各类贫血、白血病及心脏病等症状常与血红蛋白异常有关,因此,人体血液中和尿液的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是临床检测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常用血红蛋白内的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在血液中的总浓度来表示。

血红蛋白成分的评价应用范围较广,其涉及动物学、医学、体育学、生物工程学等领域。

目前,随着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目前,血红蛋白含量检测方法主要有比重法、比色法721分光光度仪法、光电比色、电流阻抗法、胶体金法溶血测试条等6个不同方法测定。

1 比重法比重法是血红蛋白测定的最原始的方法,在血库或大量的献血员采血时为了节约时间,看是否贫血,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滴于溶液中,通过其浮力方法是否大于排开水的重量如果沉入杯底,可以献血,血滴漂浮为贫血。

通过血滴在水中的比重变化来观察人体是否贫血,此方法是基于对血滴重量和在水中浮力进行测量,通过肉眼观察,粗略估计而得出的。

是依据阿基米德原理,血红蛋白是由各种亚铁血红素等构成的,血红蛋白内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的量多少,直接影响血红蛋白含量多少,因此通过血红蛋白比重法可推算出是否贫血。

该方法不需要特定的设备,操作简单,但准确度低,没有准确的文字描述,不适合推广。

只用于一般体检且对受试者体能状况有一定的要求,故对体质较弱的人群不要采用。

2 血红蛋白目测比色法血红蛋白目测比色法是对比重法的替代,此测定器材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比色管,一个是参照比色槽。

取0.1mol/L稀盐酸溶液2-3滴加于比色管中,再加20ul血液于比色管中,混匀、静置15分钟,不断加蒸馏水于亮光处与比色槽颜色相对照一样,液体的高度即可读取刻度即血红蛋白含量。

由于指定颜色与刻度存在对应关系,进而可以推算出受试者的血红蛋白浓度。

比色法的优点是受试者可以准确知道血红蛋白含量。

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

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

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存在于红细胞内的铁蛋白化合物,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

测定血红蛋白水平在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中非常重要,常常用于评估贫血症和其他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

常用的血红蛋白测定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带氰和苏丹III染色法:这是一种常规的血红蛋白测定方法。

首先将一定量的血液样品加入带氰溶液中,使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氰离子形成氰亚铁衍生物。

然后加入苏丹III染色剂并进行比色测定。

苏丹III会与氰亚铁衍生物形成红色复合物,其浓度与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成正比。

2. 光学法:光学法根据血红蛋白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光度来测定其浓度。

常见的光学法包括比色法和比浊法。

比色法利用光密封溶液或比色计来测定样品吸光度,然后根据对照溶液的吸光度和标准曲线来计算血红蛋白浓度。

比浊法则利用血红蛋白颗粒在溶液中散射光线的特性来测定血红蛋白浓度。

3. 血色素法:血色素法是一种常用的行动免疫法。

该方法利用具有特异性的抗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可见的复合物或反应产物,并通过光度计等仪器测定血红蛋白浓度。

血色素法具有灵敏度高、精确度好的特点。

4. 气体分析法:这是一种依靠气体分析来测定血红蛋白浓度的方法。

利用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的特性,通过测定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分压差来计算血红蛋白浓度。

气体分析法对仪器要求较高,但具有准确性高和操作简便的特点。

上述方法各有优缺点,选用测定方法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一些新的测定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中,如利用生物传感器、质谱分析等技术,在血红蛋白测定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之,血红蛋白测定是临床中非常重要的检测项目之一。

目前存在多种测定方法可供选择,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对于准确、快速、方便地获得血红蛋白浓度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相信会有更加准确、敏感、高效的血红蛋白测定方法不断出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

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血型鉴定

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血型鉴定

停机伪差
系Ⅰ、Ⅱ、Ⅲ导联的记录。Ⅰ、Ⅱ导联最后一个T波形状 变窄,Ⅲ导联最后一个QRS-T波群都变窄,PR段缩短。这 是由于变换导联时,机器在行将停止运转时走纸速度减慢 所致。
走纸不匀
心电图机由于纸轴运转发生故障,走纸速度不均匀,可使波 形发生改变。第3个搏动的T波窄而尖,第9个搏动的P波小而 尖,与前一P波距离缩短,PR间期与QRS波群时间缩短,这 些是由于走纸速度突然减慢所致。
调节基线旋动基线调节钮,使基线位于适当位置。
输入标准电压。打开输入开关,使热笔预热10min后, 按动1mV定标电压按钮,再调节灵敏度(或增益)旋钮, 标准方波上升边为10mm。开动记录开关,记下标准电 压曲线。
记录心电图。旋动导联选择开关,依次记录Ⅰ、Ⅱ、Ⅲ 等导联的心电图。
记录完毕,应解松电极,洗净擦干,以防腐蚀。将心电 图机面板上的各控制钮转回原处,最后切断电源。
判断红细胞凝集,要有足够时间(10-15min) 载玻片须清洗干净;
测压时室内须保持安静,以利听诊。
戴听诊器时,务使耳具的弯曲方向与外耳道一 致,即接耳的弯曲端向前
压脉带裹绕要松紧适宜,并与心脏同一水平。
重复测压时,须将压脉带内空气放尽,使压力 降至零位,而后再加压测量。
心电图机必须接地良好,以防交流电干扰。 电极板和皮肤间要接触良好。 受试者应呼吸平稳、肌肉放松,以防肌电干扰。
心率的测定
测定相邻的两个心动周期中的P波与P波或R波 与R波的间隔时间,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求出 心率。如心动周期的时间间距显著不等时,可将 五个心动周期的P-P或R-R间隔时间加以平均, 取得平均值,代入下列公式:
60 心率(次/min)= P P或R — R间隔时间(s)
注意事项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实验综述报告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实验综述报告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实验综述报告前言血红蛋白(Hb)是人体内比较常见的一种蛋白质,它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和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的一些相关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验材料1.血糖试剂盒2.血红蛋白含量测定仪器3.暗室4.血液样本(采集自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实验方法步骤1:血液样本处理采集完血液样本后,需要先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

首先,需要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与血糖试剂盒中的试剂混合均匀,并置于暗室内培养15分钟。

步骤2:测定吸光度在血液样本和试剂混合物培养完毕后,需要使用血红蛋白含量测定仪器测定样品的吸光度。

这里介绍一下使用光度计进行吸光度测定的具体步骤:1.取出测定仪,并将其插到电源插座上,接通电源后打开电源开关。

2.选择合适的波长。

这里以540 nm为例。

3.利用去离子水调零,将样品装入比色皿并置于光度计中,读取吸光度值。

步骤3:计算血红蛋白含量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得到样品的吸光度值,接下来需要根据吸光度值来进行血红蛋白含量的计算。

具体来说,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血红蛋白浓度(g/L)=吸光度值(nm)/系数A总血红蛋白(g/L)=血红蛋白浓度(g/L)×Dilution Ratio×Correction Factor(其中系数A、Dilution Ratio和Correction Factor具体数值因测量仪器不同而异)实验注意事项1.在进行操作时,需要按照正常的实验操作流程进行,比如避免测量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2.对于各项材料的使用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需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实验结果我们在实验中使用的是三大健康人群的血液样本。

通过计算,得出他们的血红蛋白浓度如下:志愿者编号血红蛋白浓度(g/L)001 128.4002 146.7003 135.9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三名志愿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对三名志愿者的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比较,发现存在一定差异。

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实训报告

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实训报告

####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血红蛋白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2. 掌握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3. 学会使用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进行血红蛋白定量分析。

4. 通过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 二、实验原理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红细胞内的一种含铁蛋白质,主要负责氧气的运输。

血红蛋白含量是衡量血液携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本实验采用邻甲联苯胺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该方法是利用血红蛋白中的亚铁离子与邻甲联苯胺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通过测定该化合物的吸光度来计算血红蛋白含量。

####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血浆样本- 邻甲联苯胺试剂- 盐酸- 水浴锅- 分光光度计- 移液器- 试管2. 实验仪器:- 邻甲联苯胺试剂- 盐酸- 水浴锅- 分光光度计- 移液器- 试管#### 四、实验步骤1. 样本准备:取适量血浆样本,置于试管中,用移液器加入适量的邻甲联苯胺试剂,混匀。

2. 反应:将混合后的样本置于水浴锅中,加热至60℃,反应5分钟。

3. 冷却:将反应后的样本取出,冷却至室温。

4. 测定:使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处测定样本的吸光度。

5. 计算: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血红蛋白含量。

####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的制作:根据不同浓度的血红蛋白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

2. 血浆样本的测定:根据实验步骤,测定血浆样本的吸光度。

3. 血红蛋白含量的计算: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血浆样本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4. 结果分析:通过比较实验结果与正常值,分析受试者的血红蛋白含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了使用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进行血红蛋白定量分析。

3. 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4. 认识到血红蛋白含量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 七、实验讨论1. 影响血红蛋白含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2. 邻甲联苯胺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的优缺点是什么?3. 如何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八、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血红蛋白测定实验报告

血红蛋白测定实验报告

血红蛋白测定实验报告血红蛋白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血液蛋白,它能够携带氧气到达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

血红蛋白测定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能够提供有关患者体内氧合情况的重要信息。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定参与实验的人员的血液样本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来了解其体内氧合情况及贫血情况。

实验步骤:1. 收集血液样本:准备工作台和所需器材,包括带有一次性安全针头的注射器、耗材等。

选择一个适当的部位,通常是患者的指尖。

在清洁皮肤后,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血液样本。

2. 采用血红蛋白计测定仪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将血液样本倒入已经预装了染剂的检测管中,混合均匀。

将检测管放入血红蛋白计测定仪中。

根据血红蛋白计测定仪的说明书,操作仪器进行测定。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中测得参与者A的血红蛋白含量为X克/升,参与者B的血红蛋白含量为Y克/升,参与者C的血红蛋白含量为Z克/升。

讨论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不同参与者的血红蛋白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血红蛋白含量的正常范围可能因个人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血红蛋白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并将氧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因此,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往往与身体的氧合情况有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成年男性的正常血红蛋白范围为130-170克/升,成年女性的正常血红蛋白范围为120-150克/升。

如果血红蛋白低于这个范围,就可能存在贫血的情况。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机体内的红细胞数量或质量的减少,导致无法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

贫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缺铁、缺维生素B12或叶酸、慢性疾病等。

血红蛋白测定不仅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而且在科研领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测定血红蛋白的含量,可以了解机体的氧合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总结:通过本次血红蛋白测定实验,我们了解到血红蛋白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

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贫血等疾病的依据,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血红蛋白测定参考方法

血红蛋白测定参考方法

血红蛋白测定参考方法血红蛋白测定是常见的一种体检项目,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可以判断人体的贫血程度。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血红蛋白测定的参考方法。

一、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血红蛋白测定是基于血红蛋白的吸收光谱原理进行的。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有铁元素的蛋白质,可以与光谱吸收的波长产生特定的反应。

在测定过程中,将血样与某种试剂混合后,产生的反应物质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发生变化。

根据血红蛋白的吸收光谱变化,可以测定出血红蛋白的含量。

二、血红蛋白测定的参考方法1.静脉血法静脉血法是一种比较准确的血红蛋白测定方法,适用于对血红蛋白含量有精确要求的实验室检测。

在采集静脉血时,需要注意消毒、穿刺和采血的技术操作规范。

2.指尖采血法指尖采血法是一种简单的血红蛋白测定方法,适用于现场采集和快速测定。

采血时需先用清水和消毒液清洗手指,再用采血针穿刺手指取血。

3.自动化测定方法现代医疗技术已经发展出一些自动化的血红蛋白测定仪器,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血红蛋白含量。

这些仪器通常包含一个血样处理模块和一个光学检测模块,能够自动完成血样处理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三、血红蛋白测定的注意事项1.在进行血红蛋白测定之前,务必清洗手部、消毒针头和瓶塞,避免细菌感染和交叉污染。

2.采集血样时,注意不要把气泡吸入采血器中,否则会影响测定的准确性。

3.参考值仅供参考,具体结果仍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综合判断。

总之,血红蛋白测定是一项重要的身体健康指标,需要进行科学、规范的操作。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测定方法,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并为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发表时间:2011-04-27T15:02:00.6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马骅1 刘海虹2
[导读] 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很多,如比色法、比重法、血氧法、血铁法等,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为首选测定法。

马骅1 刘海虹2
(1黑龙江省临床检验中心 150008)(2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黑龙江省管理中心 150008)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049-02
【关键词】血红蛋白生理检测
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的结合蛋白质。

每个血红蛋白分子有4条多肽链,每条折叠的多肽链中,包裹1个亚铁血红素。

亚铁血红素由原卟啉和1个铁原子组成。

血红蛋白分子量为64 458D。

(一)血红蛋白生理
每分子血红蛋白中的4个亚铁血红素含有4个Fe2+原子,可结合4个氧分子。

因此,64 458 g血红蛋白,含铁4×55.84,可结合4×22.14 L氧,即每克血红蛋白含铁3.47 mg(即铁占0.347%),可结合氧1.38 ml。

血红蛋白除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外,尚能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种血红蛋白衍生物。

它们具有特定的色泽和吸收光谱,在临床上,可用以诊断某些变性血红蛋白血症或做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二)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
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很多,如比色法、比重法、血氧法、血铁法等,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为首选测定法。

现就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介绍如下:
1.原理血红蛋白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新生或的高铁血红蛋白再与氰结合成稳定的棕红色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在规定的波长和液层厚度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吸光系数,根据吸光度,可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2.方法取HiCN转化液5ml,加末梢血20μl,混匀后静置5分钟,用光径1.0 cm,波长540 nm的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OD(以水或稀释液调“0”),求得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

(三)血红蛋白测定的质量控制
血红蛋白测定的质量控制除了所用量器必须事先校准外(允许误差,5 ml吸管为2.5%,血红蛋白吸管为1%),还要进行下面几项质量控制。

1.多仪器的线性校正取50 g/L、100 g/L、150 g/L、200 g/L的HiCN标准参考液,在λ540 nm测出其A值(以HiCN转化液为空白),标准状态下其值应分别为0.135、0.271、0.407、0.543,如测定值与理论值不符合。

日常工作中测得的A值×367.7×K=Hbg/L或者将一血红蛋白含量较高的样品,分别稀释成1/4、1/2、3/4和原液四个梯度进行线性校正,仪器在200 g/L范围内应有良好线性,重复性试验 CV应≤2%。

2.比色皿的光径和透光度标准比色皿的光径和透光度应符合下述标准:光径1 cm的比色皿误差应<0.005 cm。

3.质控物的应用用来校准仪器和控制实验准确度的制品称为参考品;用于控制实验精密度的制品称为质控品(物)。

4.质控要求手工操作OCV≤3%,RCV≤6%,EQA DI≤2。

(四)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通常情况下,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与血红蛋白量大致呈平行的相对应关系。

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比例约为100:3,故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

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发生改变的贫血时,两者的减少程度往往不一致。

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降低程度较红细胞明显,大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数量减少程度比血红蛋白下降程度明显,因此同时对患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进行比较,对诊断就更有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正常参考值高限。

一般来讲,经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 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 g/L时即认为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一般分为相对增多和绝对增多两类:
(1)相对增多:指因血浆容量减少,造成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疾病。

(2)绝对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增多的症候群。

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非造血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②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

其特点是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甚至可达(7~10)×1012/L,血红蛋白180~240g/L,全身总血容量也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有不同程度增多。

本病属慢性病和良性增生,但具有潜在恶性趋向,部分可转变为白血病。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都低于正常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

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①轻度:血红蛋白<参考值低限至90g/L;②中度,90~60g/L;③重度:60~30g/L;④极重度:<30g/L。

参考文献
[1]刘兰廷,黄如衡.高铁血红蛋白简易测定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86年03期.
[2]陈耀强,王婧,万家义,谢均.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及与其载氧功能相关的药物研究进展[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沈高山,谷怀民,闫天秀,魏华江.亚硝酸钠和氧合血红蛋白反应的拉曼光谱[J];中国激光;2008年09期.
[4]李清文,高宏,黄昊,王义明,冯军,罗国安.血红蛋白与NO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表征[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