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魔方复原基本方法和通用公式
三阶魔方复原常用公式大全

三阶魔方复原常用公式大全1.顶面角块归位公式:R'U'RUR'U'RU这个公式会把顶面角块向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用于将上层角块复位。
2.顶面角块调换位置公式:RUR'U'RUR'U'这个公式会交换两个顶面角块的位置,用于调整上层角块的位置。
3.二层棱块归位公式:FRUR'U'F'这个公式用于将二层棱块归位,将错位的二层棱块放到正确的位置。
4.顶层十字公式:FRUR'U'F'这个公式用于在顶面形成一个十字,将边块放到正确的位置。
5.顶层角块定位公式:RUR'URU2R'这个公式用于将顶层角块放到正确的位置,但不一定会正面朝上。
6.顶层角块调整公式:URU'L'UR'U'L这个公式用于调整顶层角块的朝向,将不正确的角块放到正确的位置。
7.打乱魔方公式:RUR'U'R'FR2U'R'U'RUR'F'这个公式用于随机打乱魔方,产生一个新的挑战。
8.魔方复原公式:首先,将底面中心块和底面边块归位。
然后,使用公式1、2、3将顶面角块和二层棱块归位。
接下来,使用公式4和5来完成顶层。
最后,使用公式6来调整顶层角块的朝向。
这些公式只是复原魔方的基本步骤,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和其他额外的调整。
通过多次实践和尝试,你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公式,并逐渐提高你的复原速度和技巧。
除了以上的公式,还有许多其他的高级公式和技巧可以用于复原三阶魔方。
在学习这些复杂的公式之前,建议首先熟练掌握基本的公式和步骤。
三阶魔方七步还原法最简单的公式

三阶魔方七步还原法最简单的公式
三阶魔方七步还原法最简单的公式如下:
1. 底层十字公式:F R U R' U' F',将底层中心块与相邻边块配对,并使底层四个角块归位。
2. 底层角块归位公式:R' D' R D,将底层四个角块归位,但是可能会打乱底层边块的配对。
3. 二层棱块配对公式:F U R U' R' F',将二层棱块配对,并使其归位。
4. 顶层十字公式:F R U R' U' F',在顶层形成一个十字。
5. 顶层角块归位公式:R U R' U R U2 R',将顶层四个角块归位,并使得最后一个角块与底层对应位置。
6. 顶层角块调整公式:U R U' L' U R' U' L,交换顶层两个角块的位置,同时打乱底层的角块。
7. 底层角块归位公式:R' D' R D,归位底层四个角块并重建底层的配对。
以上是简化版的七步还原法公式,适合初学者学习使用。
如果你想进一步提升还原速度,可以学习更高级的公式和技巧。
三阶魔方万能还原公式

三阶魔方万能还原公式
对于三阶魔方的万能还原公式,有不同的方法和理解。
以下是其中一种方法:
1. 白底法还原魔方,使得一面为白色。
2. 进行先层还原,确保一面完全还原,并使第二层完整。
3. 进行顶层还原,可以使用以下算法:
a. 顶部十字还原:F R U R' U' F'
b. 颜色匹配:U R U' L' U R' U' L
c. 扭角调整:R U R' U R U2 R' U' R U' R'
4. 进行顶面角块调整,使用以下算法:
a. 将要调整的角块置于右上角上方。
b. 右手拿着魔方,左右转动上层直到目标角块的颜色与相应侧面颜色一致。
c. 查看目标角块在顶层的位置:
- 位置1:目标角块位于右上角,则执行R' D' R D操作。
- 位置2:目标角块位于右下角,则执行R' D' D' R D R' D' R D D操作。
- 位置3:目标角块位于左下角,则执行D R' D' R D R' D' R
D R'操作。
5. 做完以上调整后,检查魔方可以还原,如果需要更多的调整,请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案。
三阶魔方万能复原公式CFOP

三阶魔方万能复原公式C F O P-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FOP第一类:三缺一R' F R R' u' R 或 R u R'R u' R 或 R' u R'第二类:二缺二相对两个棱块需要复原L R u' R L L R u R L第三类:二缺二相邻两个棱块需要复原R' U R' F R' F R'F' R F R2其他情况举例R2' F R' U R' F2R F R u F' R'基本01、y' (U' R' U R)02、(U R U' R')形态基本规律之切位相连03、(R U R')04、y' (R' U' R)05、U' (R U R' U)(RU R')06、(U' R U' R' U) y' (R'U' R)基本规律之同向相连07、y' (U R' U' R)(U'2 R' U R)08、U' (R U R' U2)(R U'R')09、y' U R' U2(R U'2 R'U R)10、U' (R U'2 R' U2)(RU' R')基本规律之底色切位11、y' U' (R' U2)(RU')(R' U R)12、U (R U'2)(R' U RU')R'13、U2 (R U R' U)(RU' R')14、y' (R' U R U'2)(R'U' R)15、U' (R U'2 R' U)(RU R')16、U' (R U' R') U2 (R U'R')17、y' U(R' U' R U')y(R U R')18、U' (R U R'U) y' (R' U'R)19、(R U R' U') 2 (R U R')20、(R U' R' U) y' (R' U R)21、U' R U2 R' U y' (R' U' R)22、y' U (R' U R U')( R' U' R)23、(R U' R' U) 2 U (R U' R')24、U' (R U' R' U)(R U R')25、(R U R')U2(R U' R' U)(R U' R')26、(R U' R' U2) y' (R' U' R)27、(R U' R' U)(R U'2)(R' U R U' R')28、(R U R' U')(RU'2 R' U' )(R U R')29、R2 y (R U R' U') y' (R' U R')30、(R U' R )y U (R U' R')F231、(R U'2 R' U) 2 y' (R' U' R)32、U (R U' R' U') y (L' U L)和y'(R U)(R U R U')(R' U' R')33、(U' F' U F )(U R U'R')和(R' U' R' U')(R' U)(R U R)34、y' (R' U2)(R U R' U' R)35、(R U R')U2 (R U R' U')(R U R')36、(R U2 R' )(U' R U R')37、(R U R' U)(R U'2 R' U)y' (R' U R)38、y' (R' U)(RU')(R' U R)39、(R U R' U')(R U R')40、(R U' R' U)(R U' R')41、y' (R' U' R U)(R' U' R)点+系列01、(R U'2) R' U'(R U' R')02、(R U) (R' U) (R U2 R')和U' (R' U2) R U (R' U R)03、(R U R' U) (R U' R' U) (R U2 R')和(R U'2) (R' U' R U R' U') (R U' R')04、R U'2 (R'2 U') (R2 U') (R'2 U'2R)05、(r U R' U')(r' F R F')06、(R U R' U R U'2 R')U (R U'2 R'U' R U' R')07、F' (r U R' U')(r' F R)点系列08、(R U'2)(R'2 F R F')U2(R' F R F')09、(F R U R' U' F')(f R U R' U' f')10、(f R U R' U' f')U' (F R U R' U' F')11、(f R U R' U' f') y (F R U R' U' F')12、(R U R' U)(R' F R F')U2(R' F R F')13、F(R U R' U) y' (R' U2)(R' F R F')14、r' (R U R U R' U') r (R'2 F R F')15、r' (R U R U R' U') r2 (R'2 U R U') r'16、f (R U R' U')2 f'17、(R' U' R U' R' U) y' (R' U R B)一系列18、(r U r')(U R U' R' ) 2 (r U' r')19、(R U' U')(R'2 U')(R U' R' U2)(F R F')20、(r U' r' U') (r U r') y' (R' U R)21、(R' F R U R' F' R) y' (R U' R')7系列22、(r' U' r)(R' U' R U)(r' U r)23、(r U r') (R U R' U')(r U' r')24、(R U R' U')(R' F R F')25、F(R U R' U') F'T系列26、(R U R' U' r)(R' U R U') r'27、(r U R' U') (r' R U)(R U' R')1+2点28、(r U' r' U' r) y (R U R' f')29、(R' F R U R' U') (F' U R)系列30、(R' U' R U) y (r U R' U') r' R 31、(R' U')(R' F R F') (U R)6系列32、(R' U' F)(U R U' R' F' R)33、(R U B' U')(R' U R B R')34、x' U' F' R' F R U35、f (R U R' U') f'田系列36、F(R U' R' U')(R U R' F')37、R U'2 (R'2 F R F')(R U'2 R')38、(r' U2)(R U R' U) r39、(r U2)(R' U' R U') r'2系列40、r' U' R U' R' U2 r41、r U R' U R U'2 r'42、r' (R2 U)(R' U R) U'2 (R' U R') r43、r (R'2 U')(R U' R') U2 (R U' R) r' 44、(R' U' R) y' x' (R U' R' F)(R U R')45、(R U R' U)(R' F R F') (R U'2 R')L系列46、(r U2)(R' U' R U R' U')(R U' r')47、B' (R' U' R U)2 B48、r' U2(R U R' U')(R U R' U) r49、F(R U R' U')2 F'50、R' F R2 B' R'2 F' R2 B R'51、R B' R'2 F R2 B R'2 F' RL+2点系列52、(R2 U R' B')(R U' R'2 U)(R B R')53、(R U R' U')(R U' R' F') U' (F R U R')54、(R' U R U'2 R' U') y (L' U L U F)55、(R U' R' U2 R U) y (R U' R' U' F')56、(R U R' U)(R U' R' U')(R' F R F')57、(R' U' R U')(R' U R U)(R B' R' B)三棱换或三角换(11步)01、(R2 U)(R U R' U')(R' U')(R' U R')(11步)02、(R U' R)(U R U R)(U' R' U' R2)(09步)03、(l U' R)D2(R' U R)D2 R2(10步)04、x' R2 D2(R' U' R)D2(R' U R')三棱换且(12步)05、(R'2 u' R U' R)(U R' u)(R2 f R' f')三角换(13步)06、(R U R')y'(R2' u' R U')(R' U R' u R2)(12步)07、(R2 u)(R' U R' U')(R u') (R2' F' U F)(12步)08、(R' d' F) (R2 u) (R' U) (R U' R u' R'2)邻角换且邻棱换(14步)09、(R U R' F')(R U R' U')(R' F R2 U' R' U')(13步)10、z (U' R D') (R2 U R' U' R2 U) z' (R U')(14步)11、(R' U2)(R U2')(R' F)(R U R' U')(R' F' R2 U') (14步)12、(R U'2 R' U2) (R B' R' U') (R U R B R'2 U) 和?x'(R2 u' R' u)R2 x' y'(R' U R' U')R2(14步)13、(R U R' U')(R' F)(R2 U' R' U')(R U R' F')(17步)14、F(R U' R' U')(R U R' F')(R U R' U')(R' F R F')(19步)15、z (U' R D') (R2 U R' U')z'( R U R')z (R2 U R')z' (R U')(15步)16、L U' R U'2 r' F r R' U' R U'2 r' F R' F平行线(17步)17、(U R' U')(R U' R)(U R U')(R' U R U)(R2 U')(R'U)(18步)18、(R' U R' U') y x2 (R' U R' U' R2) y x (R' U' R UR)(15步)19、 L x' (R U R')(D R U')(r' R' F) r D' r' F' 和(R' UR' U')B' D B' D' B2 R' (B' R B R)(18步)20、U'(R' U R U') R'2 F' z R' F R D z' x (U R' U'R2)四棱交换(07步)21、M'2 U' M'2 U2 M'2 U' M'2顺时针90度逆时针90度顺时针180度逆时针180度前层F(front)后层B(back)右层R(right)左层L(left)上层U(up)下层D(down)整个魔方以R的方向转动整个魔方以U的方向转动整个魔方以F的方整个魔方以R'的方向转动整个魔方以U'的方向转动整个魔方以F'的方说明1、x(整个魔方以R的方向转动),y(整个魔方以U的方向转动),z(整个魔方以F的方向转动);2、斜体是用右拇指转动,下划线用左食指,公式中的括号一般是为了方便记忆而加上的符号,括号里面的公式一般是一组常见的基本手法,在记忆整个公式中,可把括号里面的公式浓缩成一个符号来记忆。
三阶魔方七步还原法公式

三阶魔方七步还原法公式在魔方市场上,三阶魔方是最受欢迎的拼图之一。
每个魔方玩家都梦想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还原魔方。
而这一目标实现的最快方法之一就是通过“三阶魔方七步还原法公式”。
这七步法公式是基于魔方的标准设计,它所包含的步骤和方法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几分钟内解决魔方还原问题。
下面是三阶魔方七步还原法公式的详细介绍:第一步:中心块还原首先,要将每个面的中心块复原。
在三阶魔方的正面上找到中心块的颜色,然后将魔方转动将中心块对准相应的颜色,即可完成还原。
第二步:四周边块还原接下来,要解决魔方上的边块。
这主要包括将四周边块的颜色与它们所面向的面配匹相同。
要将其复原,可以通过加入颜色组合,并将其放在合适的位置即可成功还原。
第三步:第一个角落还原把一个角落的三面块还原,这里需要将角落部分转至下图所示的位置,如下图所示,使用L R' L' R来还原。
第四步:第二个角落还原像第三步一样还原另一个与目前所处位置相当的角块,使用U R U' L' U R' U' L来达成。
第五步:第三个角落还原像前面两个步骤一样还原第三个角块,如下所示。
这里需要将角块部分转到下图所示的位置。
L U R U' L' U R'第六步:监视边部一旦完成了角块的还原,下一步就是要还原所有的边块。
这里只有两种情况会出现,在任何情况下都与魔方的整体的配对方向有关。
只要使用合适的公式,便可以成功还原。
第七步:最后还原对于最后一步,只需将魔方翻过来,就能得到完全还原的三阶魔方。
总结在这七步法公式中,每一步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如果你已经熟悉了还原魔方的过程,那就可以自由组合不同的步骤来还原魔方。
无论是哪种方法,都需要全神贯注,并为成功还原魔方而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
三阶魔方还原公式大全

三阶魔方还原公式大全三阶魔方是一种经典的益智玩具,它的还原过程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公式。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为大家总结整理三阶魔方的还原公式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三阶魔方的还原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三阶魔方的基本结构和还原原理。
三阶魔方由26个小立方体组成,其中包括8个角块、12个边块和6个中心块。
在还原过程中,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公式,将混乱的魔方还原成初始状态,使得每个面都是同一颜色。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三阶魔方还原过程中常用的公式:1. 底面十字公式,F R U R' U' F'。
这个公式可以将底面的四个边块还原成一个十字形状,是还原过程的第一步。
2. 底面角块归位公式,R U R' U R U2 R'。
这个公式可以将底面的角块归位,是还原过程的第二步。
3. 中间层边块归位公式,U R U' R' U' F' U F。
这个公式可以将中间层的边块归位,是还原过程的第三步。
4. 顶面十字公式,F2 U L R' F2 L' R U F2。
这个公式可以将顶面的四个边块还原成一个十字形状,是还原过程的第四步。
5. 顶面角块归位公式,R U2 R' U' R U' R'。
这个公式可以将顶面的角块归位,是还原过程的第五步。
6. 顶面角块调整公式,U R U' L' U R' U' L。
这个公式可以调整顶面的角块,是还原过程的最后一步。
以上就是三阶魔方还原过程中常用的公式,通过这些公式的组合运用,我们可以完成整个三阶魔方的还原过程。
当然,还原魔方需要一定的练习和技巧,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探索,掌握更多的还原技巧,成为一名优秀的魔方玩家。
总结,三阶魔方的还原过程需要掌握一定的公式和技巧,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探索,我们可以完成整个还原过程。
希望本文总结的三阶魔方还原公式大全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魔方的还原过程,享受到这项益智玩具带来的乐趣。
三阶魔方复原常用公式大全

三阶魔方复原常用公式大全三阶魔方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益智玩具,复原魔方可以让我们感到成就感和乐趣。
在复原魔方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常用的公式能够提高效率。
下面是一些三阶魔方复原常用公式的详细介绍。
1.底层还原公式1.1底角还原公式底角是指魔方底层的4个角块,还原底角的公式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1.1.1拼接角块的公式将当前角块的颜色与对面面块的颜色对齐,执行以下公式:RUR'U'1.1.2将底角还原到底层使用以下公式将角块还原到底层。
URU'L'UR'U'L1.2底棱还原公式底棱是指魔方底层的4个边块,还原底棱的公式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1.2.1拼接边块的公式将当前边块的颜色与对面面块的颜色对齐,执行以下公式:RUR'URU2R'1.2.2将底棱还原到底层使用以下公式将边块还原到底层。
FURU'R'F'2.中层还原公式2.1魔方顶层中心棱块还原公式找到顶层与中层对应的棱块,将中层块的颜色与顶层块的颜色一致。
使用以下公式将中层棱块还原到顶层。
F'LFL2F'L'F3.顶层还原公式3.1顶角定位的公式使用以下公式完成顶角定位:R'U2RUR'URU'R'U2R3.2顶角调整的公式使用以下公式完成顶角调整:RUR'URU2R'4.顶棱位置调整公式4.1顶棱位置调整的公式使用以下公式完成顶棱位置调整:RUR'U'RU'R'U'RUR'URU2R'以上是一些三阶魔方复原常用公式的详细介绍。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更高效地复原魔方。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公式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多次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因此需要多花时间进行实践。
祝你玩得愉快!。
常见三阶魔方公式说明汇总及入门玩法教程

常见三阶魔方公式说明汇总及入门玩法教程魔方,又称魔方立方体,是一种三维拼图玩具,最早由匈牙利建筑师鲁本斯兰矢于1974年发明。
它由3x3x3个小立方体组成,每个立方体的六个面用不同的颜色涂色。
魔方的目标是将所有小立方体的颜色重新拼回原来的六面色块。
要想顺利解得一个魔方,我们首先需要掌握几个基本的魔方公式。
下面是常见的魔方公式说明汇总及入门玩法教程:1.顶面十字公式RUR'URU2R':将顶面的四个边块归位,形成一个十字。
2.第一层角块归位公式RUR'U'R'FR2U'R'U'RUR'F':将第一层底面的四个角块归位。
3.第二层边块归位公式URU'R'U'F'UF:将第二层魔方边块归位。
4.顶层角块定位公式RUR'URU2R'U'RUR'U’RU2R':将顶层角块定位。
5.顶层角块调整公式URU'L'UR'U’L:将顶层角块正确调整。
6.顶层边块定位公式RU2R'U'RUR'U'RU'R':将顶层边块定位。
7.顶层边块一字排放公式FRUR'U'F':将顶层边块一字排放。
以上是初级魔方的入门公式。
为了更快速地解出魔方,可以进一步学习更高级的公式,例如 Fridrich 方法,该方法基于公式集合 CFOP (Cross-F2L-OLL-PLL)。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魔方的入门玩法教程。
解魔方的基本步骤如下:1.寻找一个颜色作为底色,并选定手法。
选择一个颜色作为底色,例如白色或黄色,这样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看清底面的颜色。
2.组织底层边块。
将魔方底层的四个角块正确归位,然后组织底层的边块,使得底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十字。
3.二层边块归位。
通过公式URU'R'U'F'UF,将魔方的二层边块归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下两图:
这类情况要怎么办呢?我们先从顶层随便找个块“还原”到前右的位置(不论是不是含有黄色的棱块,都可以!),那蓝红块自然会移到顶层(被替换出来了),接着适当转顶层就会出现和步骤二开头介绍的两种情况之一
最终效果第二图为另三面效果
步骤三、
公式R2F2R’B’RF2R’BR’
图解:
注:如果没有两个位置正确的角块,我们可以转动魔方顶层,将两个位置正确的角块在对角线上,然后任意找一面拧一遍上面的公式即可得到两个位置正确的角块在一面。
(四)顶层棱块
最后一步还原顶层棱块还是用到上面讲的左手公式和右手公式,有以下四种情况:下面的图也是俯视图.
先做左手公式,转动魔方,做右手公式。
(一)顶层十字
完成了第二层,接下来是在顶层架“十”字,先不管角块的颜色到底如何,只关注棱块,而且只看顶面的颜色(即黄色),完成第二层后顶层会有以下三种情况:
针对上述三种情况,我们只需记住一个公式即:
公式MUMUMUUM’UM’UM’UU
助记口诀:上顺上顺上顺顺下顺下顺下顺顺
图解: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使得顶面变成这样 ,如果你的魔方顶面已经是这样了,那这一步就可以直接跳过,不过不是每次都会这样幸运的,公式还是需要背的。下面就是顶层三种状态和拧法。
三阶魔方复原基本方法和通用公式
步骤一、完成一层- 3 -
一、
魔方是3x3x3的三阶魔方,英文名Rubik's cube。是一个正6面体,有6种颜色,由26块组成,有8个角块;12个棱块;6个中心块(和中心轴支架相连)见下图:
学习魔方首先就要搞清它的以上结构,知道角块只能和角块换位,棱块只能和棱块换位,中心块不能移动。
公式
状态1
RB—公式—B’R’
状态2
公式整体转动魔方公式
状态3
(二)顶层平面
顶层拧完十字以后,只需学习以下两种左右公式:
第一种公式(左手公式):
经过公式L’U’LU’L’U2L就变为
图解:
第二种公式(右手公式):
经过公式RUR’URU2R’就变为
图解:
下面我们学习把魔方顶层拧成十字后遇到的7种情况,下面就是顶层角颜色的7种情况和拧法。
魔方的标准色:
国际魔方标准色为:上黄-下白,前蓝-后绿,左橙-右红。
二、认识公式
公式说明:实际上就是以上下左右前后的英文的单词的头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三、拧魔方的步骤与口诀
步骤
(一)
第一种情况如图所示:
公式为R2
第二种情况如图所示:
(白色下面颜色为橙色,为方便观察,特意翻出颜色)
橙白块要移到上右的位置,现在橙白块在目标位置的下面。但其橙色片没有和橙色的中心块贴在一起。为此我们先做D’ F’ 即把橙色粘在一起,接着
第一种:
左手公式
第二种:
右手公式
第三种:
左手公式 左手公式
第四种:
右手公式 右手公式
第五种:
左手公式 右手公式
第六种:
右手公式 左手公式
第七种:
右手公式 左手公式 右手公式 左手公式
(三)
魔方的顶层颜色统一后,我们开始还原魔方角的位置,首先转动魔方顶层,找到两个位置正确的角块,将有两个角块的那一面放在靠右手掌心处,然后用下面的公式转动魔方,就可将角块还原到正确位置。
先做R’ 角处于后下右的位置,而且白色是可见的,然后做D 或D2 移到后下左或前下左,接着要再做R 把白橙还原回去!再把那角移到前下右就是上面第二种情况了!
最后还有两种情况,就是角块的位置已经对好,但颜色没对好,如下图:
我们仍然要把上面的块移到底层并且要保持白色是可见的,然后令其归位。
左图情况的做法是:先做R’DR 化成第一种情况,然后用第一种情况的公式。
(二)完成第一层角块
依然把十字放在顶层,还原角块时,我们首先在底层找有没有我们要还原的角,没有的话再到顶层去找!基本的两种情况为:
公式:D’R’DR 公式:R’D’R
图解:
公式:D’R’DR
公式:R’D’R
然而还可能会出现下面这种情况:
白色在底面!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不可见,在还原时我们要做的就是令它的白色可见,同时它要位于底层!
先做右手公式,转动魔方,做左手公式。
遇到这两种情况先任意找一面做左手(右手)公式,然后转动
魔方做右手(左手)公式,就可以得到上面的情况,再还原即
可。
到这魔方已经还原了!
右图情况的做法是:先做R’D’RD 化成第二种情况即可!
最终效果第二图为背面效果
步骤二、
接着我们就要开始还原第二层了,首先我们把魔方倒过来,也就是把做好的第一层放到底层,如左图:
我们可以开始还原第二层,第二层找块时首先在顶层找有哪些块是可还原的。由于白的对面是黄色,所以在顶层见到没有黄色的棱块均是要还原到第二层的。第二层比较容易,来来去去也就三种情况,由于有两种是互为对称,其实也就只有两种情况而已。
如下图:
y’ RURURU'R'U'R'U’R'U'R'U'R'URURU
助记口诀五顺五逆五逆五顺
图解:
y’ RURURU'R'U'R'U’
五顺五逆
R'U'R'U'R'URURU
五逆五顺
小贴士:上面两个公式互为对称,都是10步,最后一步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加入令口诀更加容易记住而已,可以不做第10步!
R 还原到顶层,,F 是把蓝白橙还原到正确的位置(上面的F’使蓝白块向左移了九十度)。
公式为D’F’RF
图解:
其它的一些情况
如下图:
橙白块的位置己对好,但颜色反了,我就先做R2化成第二种情况,然后用还原第二种情况的公式即可!
上面两种情况都为前右的块要移到上后的位置。我们先做R’ D’ 移到前下的位置,再做R “把橙白还原上去对称情况亦是按类似上面的思想来还原!如果刚开始时橙白块也还没对好,直接做R’ D 移到后下位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