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IC发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关于网络思想教育的涵义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把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和信息交往平台,从网络的技术特征角度对网络思想教育进行界定。
曾令辉等同志编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中指出,“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
”杨立英同志在其专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中也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思想宣传的理论和传播学的原理,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教育的一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第二,把网络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从人的本质的角度对网络思想教育进行界定。
如:韦吉锋在《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科学审视》中对网络思想教育的概念的界定,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而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
还有李高海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定义:“所谓人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的本质,针对网络的影响,把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围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在网络空间里开展的旨在提高大学生网民的思想政治品德和网络文明素质的一系列网上虚拟实践活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领域的新方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网络教育的必要性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世界电子时代潮流汹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联网不仅是种通信工具和信息获取方式,更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当今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
从上世纪60年代诞生,90年代开始商用,直到今天,互联网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迅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技术正以势不可挡之势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信仰、伦理道德的加速形成和嬗变。
科技改变教育Technology changes education

教育科技 Technology for education
学校:配置计算机供学生上网。 School: internet-connected computers available
课室:计算机、投影器材,方便教学之用。 Classroom: computers, projector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ange education?
8
科技怎樣改變教育?
How can technology change education?
教育 內容
Content
教育 效能
Effectiveness
教育 創新
Innovation
教育 文化
Culture
9
教育內容 Content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科技的时代,需要懂得使用 科技来生活及工作。 Our students are living in the Era of Technology, and are required to know how to use technology in their life and work.
美國有1,000萬高等教育學生接受網路教學,92%大型公司紛紛開始建立webbased的學習方式 About 10 million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in the US use internet education; 92% large-scale companies start developing web-based learning.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9年1月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 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12月底,中国上网人数达到2.98亿人,宽带上网 人数为2.7亿人,手机上网人数有11,760万。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22.6%。 According to Analysis of the 23rd Statistical Report on the Internet Development in China issued by China Network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re in January 2009, by the end of 2008, 2980 million people in China were internet-connected; 2700 million people used broadband internet; 11.76 thousand people accessed internet via mobile phones; and internet use rate reached 22.6%.
网络使人疏远

方的两个错误。
首先,网络用于交流时,不一定能拉近上网者的关系,本拉登和小布什,他们就算天天网上交流,也不会亲近,而杨过和小龙女,纵然十年不见,也无网络交流,关系也并未疏远。
其次,网络除了交流功能就没有其它功能了吗?它们对人们的亲疏有没有影响呢?对方辩友大谈网络交流的功能而其它功能一概不论,是否有以偏盖全之嫌呢?根据人际关系学原理,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亲疏的因素是各种不同的需求。
而网络这种高效价低的产品出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生活中的部分需求,使人们变得更独立,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需求,使人们疏远了。
所以今天我方的观点是网络使人们更疏远。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网络获取信息的快捷性和低成本增加了人的独立性,降低了对他人的依赖,以前许多必须合作的事,今天我可以独立完成。
SOHO一族只在家办公,他们的蓬勃发展正是如张朝阳所说,原因就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使人们不需要从前那种特别集体化的生活,部分生活中的需求减少了,转移到了网络。
这难道不是疏远了吗?第二,网络的休闲娱乐功能,降低了部分人际交往的需求。
从前我必须跟朋友在一起才能玩扑克,现在上网一样能玩,只要能开心,有多少人会地意对方是谁?是人还是电脑?人们的休闲娱乐的需求从生活中转移到网上。
同时,人际关系从原来的必须变成了可有可无,这就是疏远。
其实对方辩友的论证逻辑就是网络的各种功能,让我们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交流,因此人们就亲近了。
而我们却不难发现,网络不一定增进交流,如果你只是上网查查资料,试问增进了与谁的交流呢?而交流多又不一定亲近,警察和小偷交流再多怕是也无法亲近吧?而疏远更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亲贤臣远小人嘛!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声讨网络离间了人们之间的关系,而是让大家客观地认识网络对人们的的影响,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快捷性和低成本增强了人们的独立性,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所以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才能真正地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不是鼠标动动,等着网络使我们更亲近。
驱动总体网民规模增长的五大原因

驱动总体网民规模增长的五大原因作者:赵慧斌来源:CNNIC 发表日期:2009-06-11(作者为 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分析师)根据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 %[1])。
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图 2000-2008年中国网民规模与增长率中国网民规模的快速增长与如下因素密不可分:第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互联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的基础。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在年均GDP增长9.8%的背景下,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相当的实力。
随着全民整体收入的增加,人们在信息需求上的投入会越来越多。
同时,良好的经济环境为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并促使产业内的并购和商业模式升级。
互联网的产业价值会有很好的前景,最终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网民群体,使更多的人成为网民。
第二、为保证我国信息化健康发展,国家制订并发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所推动的信息化正在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愈加深刻,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成为其中的重要部分,也在逐渐成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了让信息技术与服务惠及亿万农民群众,落实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的目标,政府主管部门和电信运营企业正在积极推进自然村通电话和行政村通宽带工程。
城市化进程为更多大众接触互联网创造了条件。
这里的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村的城市化,另一方面是城市的集群化。
前者的发展直接带来了生产生活等硬件设施的升级,乡村因为城市面积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乡村会被划到城市的范围之内,带动可以上网的人群增加。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各单元测试卷(共4个单元,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测试卷第一单元《丰富的社会生活》一、选择题(第1—8小题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第9—15小题为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3分,共45分)1. 如果说社会是张网,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A.网上的一个结点B.漏网之鱼C.互不相干的个体D.一条线2. 小王在家里主动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校努力学习,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在社区主动担任卫生监督员。
小王的这些行为表明()A.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B.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C.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D.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和参加劳动3. 在郁郁葱葱、石壁林立的会昌汉仙岩景区中,坐落着一处凉爽的免费茶摊。
这便是由80岁当地老人周文荣经营的茶摊。
23年来,周文荣几乎每天都往返于汉仙岩崎岖的山路。
这位身体硬朗的老人表示,自己没有生过大病,而只要自己走得动,就会继续来这坚持经营茶摊。
周文荣的事迹启示我们()A.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养成亲社会行为是公民义不容辞的法定义务B.主动关心社会、奉献社会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C.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D.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4. 2017年元宵节,服役于福建莆田武警支队的江西遂川籍‚兵哥哥‛赖洪福,在执勤时,捡到一个无人认领的黑色双肩包。
经查看,包内有现金41104.1元,经过多方联络,终于将这些‚救命钱‛物归原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生活需要我们养成亲社会行为B.实现人生价值不应追求个人利益C.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立的D.传递了爱岗敬业的正能量5. 2016年春晚,孙涛、邵峰、王宏坤、李屹伦表演的小品《放心吧》是紧扣当下泛滥的网络诈骗问题,引发不少网友点赞。
网络诈骗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A.要善于明辨是非,拒绝不良诱惑B.上当受骗都是因为免费的东西太诱惑人C.生活中处处是陷阱,防不胜防D.减少网络诈骗只需国家健全法规、加强监管6. 2017年的前三周,中国政府网开设的‚我向总理说句话‛就收到海内外网民留言超过10万条。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舆论监督三大优点: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行为具有交互性,效果具有直接性和三大缺点:无序性,软弱性、单一性,提出要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政府的监管和引导是关键。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一种,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媒体对政府公权力的运行提出批评、建议等。
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
(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
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这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拓宽了人民群众发表社情民意的渠道,打破了传统监督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隔断,使人们得以迅速而且充分地表达自身诉求。
据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
如此庞大的网络应用人群,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天然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大提升了监督的几率与范围(2)监督主体具有高度独立性。
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网络上的公众,他们几乎不会受制和依附于被监督者,对于监督的高涨热情和强烈要求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勇于追根问底。
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泛。
这种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立性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
这种权利范围与能量的扩大及网络监督成功事例的传播又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监督力量不断增强,监督热情保持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是给传统的监督提供了案源、线索和舆论支持。
中纪委信访室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职能介绍中已经明确列入“从互联网上收集群众举报”,网络反腐已经受到高度重视。
“天价烟”局长事件,就是网友从周久耕网上的一张会议照片中发现线索,经过不断搜索、揭露,促使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周久耕以受贿罪被判刑。
搜索引擎关键词广告的调查报告

题目:搜索引擎关键词广告的调查报告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搜索引擎关键词广告的调查报告摘要:随着信息化生活的到来,网络营销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如何进行网络营销呢?搜索引擎营销关键词广告是最常用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本文从搜索引擎营销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分析了搜索引擎关键词广告应用的现状,更好的服务于这一广告形式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网络营销;SEO;搜索引擎关键词广告目录一、引言 (4)二、搜索引擎营销关键词广告的定义 (5)三、搜索引擎营销关键词广告的常见方式 (6)四、搜索引擎关键字广告的特点 (7)五、搜索引擎关键字广告应用情况分析 (9)六、营销策略中广告的运用 (11)七、Google关键词广告的专业操作 (16)八、总结 (18)九、参考文献 (19)一、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Internet作为信息沟通渠道的商业使用,网络营销的商用潜力被挖掘出来,网络营销对于人们来说早已不再陌生。
根据 2009 年1 月1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比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赶超全球平均水平。
目前搜索引擎作为互联网中的基础应用,使用率为68%,在各互联网应用中位列第四。
目前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2.03亿,与2007年相比,2008年全年搜索引擎用户增长了51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33.6%。
其中有41%万网民为商业决策相关人士,在商业决策相关人士有69.6%的人把搜索引擎作为在互联网上获得信息的最主要的方式。
近几年来,中小企业问题是目前各国普遍关注的世界性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温州是民营企业的前沿阵地,中小企业更是林立。
相对于大型企业,其最大的劣势就是其规模的劣势,人才短缺、信息不畅、资金不足、管理不善等,进而导致了市场机会少、交易成本高、客户关系差、合作伙伴少等问题。
网络成瘾的概念与测量1

网络成瘾的概念与测量学生:指导教师:摘要网络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特别是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使得网络心理障碍现象日益突出,它已经成为社会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对网络成瘾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该现象的定性描述和理论探讨上,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网络普及最早、最广的美国,研究方法多以在线调查方式进行。
国内对此研究起步稍晚,对网络心理学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有关此方面的认识大多只是陈述网络成瘾的现象及对策,或单一的从一个方面(如:年龄,性别等)进行的探索,缺少对网络成瘾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和行为动机的理论研究。
资料来源:以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为检索词,全面检索www.baidu.com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关于网络成瘾研究方面的所有相关文献。
资料选择:对获取的资料筛选出综述主题文献,并对重点文献的主要参考文献进行检索追踪相关全文。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9篇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其中12篇选用为参考文献。
结论: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上的对网络的依赖,需要从心理层面进行探讨。
研究者应当从网络本身的特点及被试者自身的心理特征以及社会因素出发,对网络成瘾这一概念进行科学、准确的界定。
基于这一界定,根据心理测量学的原则,编制出严格科学的测量工具。
研究者还应当综合运用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网络成瘾的特点及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成瘾;病态网络使用;心理机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200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10~19岁的青少年所占比重最大(35.2﹪),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NNIC发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作者:来源:CNNIC 发表日期:2009-05-22
互联网发展研究部刘冰发布报告
会场照片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首超全球水平价值应用时代悄然到来
2009年1月1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
同时,随着3G时代的到来,无线互联网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
而在网络求职、网络购物等实用型互联网应用率大幅增长的同时,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娱乐型应用的使用率则呈现下行趋势,我国互联网正经历着由娱乐化应用向价值应用时代的转变。
2009年1月1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国家CN域名数达1357.2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一。
同时,随着3G时代的到来,无线互联网将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
而在网络求职、网络购物等实用型互联网应用率大幅增长的同时,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娱乐型应用的使用率则呈现下行趋势,我国互联网正经历着由娱乐化应用向价值应用时代的转变。
互联网规模继续扩大网络商业价值倍增
CNNIC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经接近3亿,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 % )。
这是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一举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调查显示,过去半年来,90.6%的中国网民使用过宽带接入互联网,也就是说,2.7亿中国网民使用了宽带访问互联网,较2007年增长一个多亿。
另外,作为国家域名,CN域名注册量较2007年增长50.8%,CN域名下的网站增幅更达到了120.3%。
作为我国互联网的重要基础资源,CN域名已经广泛地应用在金融、汽车等各个行业中。
手机上网用户超一亿爆发式增长即将来临
相对于在线互联网的快速增长,中国无线互联网的增幅也相当惊人。
CNNIC报告调查数据显示,随着运营商的重视和手机硬件成本的不断降低,2008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较2007年翻了一番还多,达到1.17亿。
手机上网已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网络接入方式,并悄然流行起来。
网民应用习惯分化“娱乐为王”出现向下拐点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入,互联网高速增长之后出现的网民应用趋势分化在第23次报告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曾经在网民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娱乐应用其规模仍然快速增长,但整体应用率首次呈现下行趋势。
CNNIC报告显示,在主要互联网应用使用率调查中,网络求职、更新博客和网络购物位列增长最快的应用前三甲。
而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娱乐性应用的使用率则明显呈现下降的趋势。
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有望逐步缩小
互联网的普及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的均衡性。
CNNIC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较2007年增长3190万,增长率超过60%,增速远远超过城镇。
农村网民规模的大幅提升,城乡差距有望逐步缩小。
同时报告显示,在我国的各个省份中,西部地区网民数增长最快。
其中增长率在60%以上的八个省份中,六个在西部,包括青海、云南、贵州等三个增长最快的省份,显示出我国互联网正迈向全面协调发展。
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互联网建设日趋成熟的今天,农村和西部地区对互联网还有很强的需求,这将成为未来中国互联网发展中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