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修复隆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鼻中隔软骨在鼻整形中的应用

鼻中隔软骨在鼻整形中的应用作者:秦丹莹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目的:分析鼻整形中鼻中隔软骨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鼻尖整形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皆采用“开放式”切口,根据患者的鼻尖情况,切取自体鼻中隔软骨,用于整形中,重塑鼻尖形态。
结果:27例患者皆进行>6个月随访,除2例患者(单纯行鼻尖圆钝整形)感觉鼻尖较低外,其余患者皆满意,效果也十分稳定。
结论: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中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对于鼻整形患者值得借鉴。
【关键词】鼻中隔软骨;鼻整形;鼻尖整形;应用【中图分类号】R76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54-01鼻尖低平、鼻尖圆钝在鼻科临床中十分常见,而鼻尖整形在鼻整形中也十分普遍,若能通过手术重塑鼻尖形态,则对鼻尖、鼻部乃至全面部的美感提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临床研究显示,可用于鼻尖整形的材料有很多,诸如耳夹腔软骨、鼻中隔软骨、人工真皮、膨体等[1],但笔者多年临床经验及参阅相关文献认为鼻中隔软骨属于最为安全可靠的材料,取材方法较肋软骨简单方便,手术效果较单纯使用耳软骨效果明显。
为了进一步分析鼻整形中鼻中隔软骨的应用效果,我院针对接诊的鼻尖整形患者展开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接诊的鼻尖整形患者27例,全部为女性患者,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39岁,均值27.5±5.4岁;包括18例鼻尖圆钝(鼻尖表现点不明显)、9例鼻尖圆钝(鼻尖表现点不明显)伴低平(鼻尖突出度不足)。
1.2 方法1.2.1 术前拍摄患者正位、半侧位(45°)、侧位、仰头位照片,打印并设计鼻根、鼻尖高度,设计鼻尖形态。
切口设计和麻醉:本次研究采用统一采取的是鼻小柱处“W”形切口,其余的部分则不作改动。
麻醉方式为:经口腔插管全身麻醉,而手术区则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处理。
鼻中隔软骨雕塑鼻尖在隆鼻术中的应用体会

后鼻 子 的矫 正 效果 ;② 良:任 何两 方满 意术 后鼻 子 的
矫正效果 ③ 一股 仅 有一方满意术后鼻子 的矫 正效果
④ 差 : 三 方 均 不 满 意 术 后 鼻 子 的 矫 正 效 果 , 或 出 现 严
的患者 2 4 0例,将 患者 按照 入 院编号 ,随机 平均 分为
两组, 观 察组和对照组各 1 2 0 例。 其 中, 男性患者 2 0 例,
较两 组患者 的临床效 果和鼻子 情况 。结果 观察组 和对照 组的优 良率分 别为 9 9 . 1 7 %( 1 1 9 / 1 2 0 )和 5 0 . 0 0 %
( 6 0 / 1 2 0 ) ;两 组 比较 ,观 察 组 患 者 的优 良率 、鼻 延 长 长度 和 鼻 尖 突 出增 加 均 明 显 高 于 对 照 组 患 者 ,且 差 异
l O
中 国医疗美容 2 0 1 5 第3 期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a l C o s m e t o l o g y 2 0 1 5 N o3
.
・
美容外科 ・
鼻 中隔软骨雕 塑鼻尖 在 隆鼻 术 中的应用 体会
徐 荣 阳
深圳希思医疗美容医院 ,深圳 5 1 8 0 0 0
假体应用到隆鼻之后 ,隆鼻术 已变得非 常方便 ;但 是,
要想获得令人非常满意 的手术效果却仍然不 易。因此 , 如何 提高 手术效 果 已成为 当前亟 需解 决的重 要 问题 。 本文 旨在探 讨鼻 中隔软骨雕 塑鼻 尖在 隆鼻术 中 的应 用 效 果与体 会 ,选 取 2 4 0例 我 院行 隆鼻术 的患者 作为 本
均值 ± 标准差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 ? c 2 检验 ( 或者采
鼻中隔软骨应用于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价值研究

鼻中隔软骨应用于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价值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修复中的价值。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我们发现鼻中隔软骨在这两种手术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鼻尖整形中,鼻中隔软骨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和塑形效果,有助于实现理想的鼻尖形态。
而在隆鼻手术失败修复中,鼻中隔软骨的再利用可以有效修复鼻部畸形,恢复自然外形。
结合合适的手术方法和技术,临床疗效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得出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修复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实用价值的结论。
【关键词】鼻中隔软骨、鼻尖整形、隆鼻手术失败、修复术、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并发症、预防措施、价值研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鼻中隔软骨应用于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修复术中的价值研究引言随着整形美容手术的普及和发展,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成为了广受欢迎的美容手术之一。
由于手术技术、医疗水平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出现手术失败的情况。
在隆鼻手术失败的情况下,患者可能面临鼻部形态不自然、功能受损等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困扰。
对于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修复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术选择和治疗方案,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修复中的应用及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通过分析鼻中隔软骨在这两种手术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手术方法和技术,并总结出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通过本研究,希望可以为鼻部整形手术的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深入探讨鼻中隔软骨的应用价值,为鼻整形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整体上,研究目的旨在充分挖掘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修复中的潜在价值,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假体隆鼻联合自体鼻中隔软骨与耳软骨雕塑鼻尖的临床应用效果

假体隆鼻联合自体鼻中隔软骨与耳软骨雕塑鼻尖的临床应用效果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隆鼻手术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常见的美容手术。
而在隆鼻手术中,假体隆鼻联合自体鼻中隔软骨与耳软骨雕塑鼻尖技术已经逐渐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植入假体来改变鼻部形态,同时利用自体鼻中隔软骨与耳软骨进行鼻尖雕塑,以提高手术效果和美观度。
本文将就这种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一番探讨。
1. 技术原理假体隆鼻联合自体鼻中隔软骨与耳软骨雕塑鼻尖的技术原理是在假体隆鼻的基础上,利用患者自身的鼻中隔软骨和耳软骨进行鼻尖的雕塑。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增加鼻部的立体感,还可以更好地避免假体排斥反应及其他并发症。
2. 临床应用效果(1)手术安全性高由于该技术采用了自体软骨,因此手术的安全性相对较高。
不仅能够避免对外界材料的过敏反应,还可以减少因为排异反应而引发的并发症。
(2)外观效果自然利用自体鼻中隔软骨与耳软骨进行鼻尖的雕塑,能够令鼻尖更加自然和立体。
与传统的假体隆鼻相比,这种技术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令鼻部看起来更加和谐统一。
(3)长期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假体隆鼻可能会出现移位或变形的情况。
而采用自体鼻中隔软骨与耳软骨进行鼻尖的雕塑,则可以更好地保持鼻部形态的长期稳定,减少再次手术的概率。
(4)术后恢复快由于采用了自体软骨,手术后的恢复时间相对更加快速。
患者可以较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3. 适用人群这种技术适用于对鼻部外形有较高要求的患者,如对鼻尖形态要求较高的人群。
由于手术的安全性较高,因此也适合于一些对手术较为担心或者有一定健康问题的患者。
4. 注意事项在进行手术前,患者需要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及术后的注意事项,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和讨论。
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具备丰富经验的医生进行手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假体隆鼻联合自体鼻中隔软骨与耳软骨雕塑鼻尖的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而且术后的效果也更加自然和稳定。
自体鼻中隔软骨及耳软骨移植在鼻尖部整形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期. 因此 。 该 病 的死 亡 率 相对 较 高[ 3 ] 。 直肠 癌 的发 病 原 因 尚不 明确 。 但 学术 界普 遍 认 为其 与 人们 的饮 食 、 运 动 等
生 活 方式 有 关 [ 4 1 。 有研究表 明 , 直 肠 癌 发 病 率 与 患 者 接 触 阳光 的程 度 有 关 。 在 阳光 充 足 的地 方 直 肠 癌 的发 病
重 要 的作 用同 。 目前 , 许 多 职 场 白领 每 天伏 案工 作 , 在 室 外 活 动 的时 间非 常 短 , 接 触 阳光 少 , 再 加上 这 部 分 人群 运 动时 间少 , 无 疑增大 了患直肠 癌 的风 险 。
【 2 ] 刘忠 民, 冯 趁霞 , 冯桂 真 , 等. 全 麻 复 合 腰 硬 联 合 麻 醉 在 老 年 直 肠 癌 根治术中的应用[ J ] . 中 国医 药 导 报 , 2 0 1 1 , 8 ( 3 ) : 7 5 - 7 6 . [ 3 】 王宁 , 孙婷婷 , 郑荣寿 , 等. 中国 2 0 0 9年 结 直 肠 癌 发 病 和 死 亡 资 料 分 析 田. 中 国肿 瘤 , 2 0 1 3 , 6 ( 7 ) : 5 1 5 — 5 2 0 .
f 4 ] 秦雪玲. 结直肠癌膳食及相关危 险因素的病例对 照研 究【 D ] . 青岛: 青
岛大 学 . 2 0 1 2 .
【 5 ] 彭培清. 老 年 结 直 肠 癌 治 疗 的研 究 现状 【 D ] . 苏州 : 苏州大学 , 2 0 1 5 . 【 6 】 茅力平 , 沈飞, 孙雅君 , 等. 联合检测结 直肠癌术前 血清 C A1 9 9、 C E A 对 预 后 评 估 的作 用 『 J ] . 肿瘤药学 , 2 0 1 5 , 9 ( I ) : 4 2 . 4 5 . [ 7 】 倪 园园, 洛若愚 , 詹丽丽 . 血清 C A1 2 5 、 C A1 9 9、 C E A及 AF P水 平 检 测 对 卵巢 巧 克 力 囊 肿 诊 疗 价 值 的探 讨 [ J / C D ] . 中华 临 床 医 师 杂 志 : 电 子
自体耳及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中的应用

【 绍珍 科手术学M 2 E 人 卫生出 1 降 艮 版 京: 版社,97 5一5. 19 : 7l9 1
[】 乃 江 , 惠 敏 , 面 . 实用 眼 整 形 美 容 手 术 学 [ 】 州 : 州 人 2徐 朱 杨 M. 郑 郑 学 出版 社 ,0 37 .9 2 0 :39 .
手术切 口更 隐蔽 , 并且 切 口外侧 皮肤不 易出现“ 猫耳 ” ③术 ;
中国美容医学 21 0 0年 l 2月 第 l 9卷第 1 2期 C ieeJun l f etei Me iieD c2 1.o.9N . hns o ra o s t dcn .e.0 0V 1 .o1 A h c 1 2
18 79
下睑内翻, 增加皮肤张力 , 阻止轮匝肌超过睑缘 , 手术方法简 单、 可靠 , 术后反应轻 , 既能矫正倒睫。 又可消除下睑松垂, 改 善容貌 , 深受患者的欢迎 。本组通过 4 8例 (5眼) 8 手术 , 体会
中 应 充 分分 离 皮 下 组 织 和 睑板 前 组 织 ,眼 轮 匝肌 缩 短 时 , 肌 肉条 带 宽度 不 宜 小 于 5 m 如 太 窄 , 肉缝 合 不 易 牢 固 : 患 m, 肌 ④
者一 眼 已发 生 老 年 性 皮 肤 松 弛 伴 下 睑 内翻 倒 睫 , 另 一 眼 下 而
DI NG - i, Zu l CHEN Zh-p n CHE T o, e i e g, N a YAN Qio i g C a —l , AO n n Ya g
( e at n f lsi a d C s t ug r,a z iu CM & We tr dcn o ptl a z i a6 0 ,ih a D pr me t a t n o mei S r eyP n hh aT oP c c senMe iieH s i , n h u 1 0 0Sc u n aP h 7 C ia hn ) Ab ta t Obet e T i u s o meo g f cs o h uo e o s o c a c rl e o a rn s ls pa src: jci o ds s c s tl y ef t fte a tg n u c n h l at g fe ro a a e tl v c o e i a
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应用

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 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应用李 静,陈 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医院耳鼻喉科,新疆 阿勒泰 836099)【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应用情况。
方法 从来我院进行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的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个人意愿按照统计学分配原则,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实施硅胶材料修复、鼻中隔软骨修复技术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
结果 对接受手术的100例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调研,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明显比对照组更优,两组比较差异比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且能够有效提升外观美感,从而达到患者的内心期许,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鼻中隔软骨;鼻尖整形;隆鼻手术;修复术;疗效对比【中图分类号】R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7882.2020.02.120.02近年来随着公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审美观念不断转变,接受隆鼻手术和鼻尖整形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可以看到随着鼻部不良外观形态整形手术实施越多,出现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越来越多,影响了手术效果和患者鼻部美观度,对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
随着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改善患者鼻尖美感,提升患者满意度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人对所在院开展的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就诊的鼻尖整形或者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的患者中选取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对照组患者50例,女41例,男9例,年龄21~39岁,平均(29.3±2.0)岁。
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应用研究

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应用研究高云之【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7(008)022【摘要】目的分析鼻中隔软骨在鼻尖部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0年2月—2016年6月住院接受鼻尖整形、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的216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在数字表法的应用下随机分为观察组(108例)、对照组(10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硅胶材料进行修复,观察组患者接受鼻中隔软骨修复,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分析两组并发症、鼻部外观满意度等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8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1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鼻尖高、鼻尖矫正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鼻尖宽、鼻尖角、后旋角、表现点、鼻背高度等指标方面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尖整形、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患者在术中应用鼻中隔软骨的效果显著,操作方便,简单易行,安全且可靠,外观恢复良好,有效满足患者的内心需求,进而提高满意度.【总页数】3页(P71-73)【作者】高云之【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美容外科,福建厦门361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相关文献】1.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应用 [J], 高山2.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应用研究 [J], 孔旭3.鼻中隔软骨应用于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价值研究 [J], 朱耀华4.鼻尖整形和修复隆鼻手术中应用鼻中隔软骨的效果 [J], 袁方5.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应用 [J], 李静; 陈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修复隆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目的:研究分析在鼻尖整形和修复隆鼻手术中应用鼻中隔软骨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5年9月在本院实施鼻尖整形和修复隆鼻手术的患者50例,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在整形和隆鼻术中应用鼻中隔软骨,观察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对实施鼻尖整形和修复隆鼻术的50例患者施予4个月~1年的随访,在随访期间实施隆鼻手术的所有患者鼻尖都抬高,同时鼻形理想。
和手术前相比较,手术治疗后患者凹陷症状与萎缩症状均得到改善,同时患者鼻头在不同程度上均缩小,未见显著手术瘢痕和肿胀现象。
全部患者在手术后均未出现鼻尖萎缩、血肿及鼻软骨吸收等相关并发症,且患者对本次手术效果均比较满意。
结论:在鼻尖整形和修复隆鼻手术中应用鼻中隔软骨,操作简单便捷,安全可靠,可获得显著且理想的效果,可行性强,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均比较高。
目前在整形外科手術中隆鼻手术所占比重非常高,所谓隆鼻手术就是指于鼻位置植入和人体不起拮抗作用的材料,以此对鼻子的外形以及高度予以调整,以获得良好鼻形的一种手术[1-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结构的变化,对自身形象的要求也逐渐增高,对医疗美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到医院实施隆鼻手术的人员也随之增多。
从目前国内隆鼻手术的情况来看,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用硅胶假体隆高鼻尖与鼻梁,但是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利用这种假体来隆高鼻尖,随着时间的延长,鼻尖皮肤于假体持续压力下容易出现缺血穿孔等各种并发症,影响隆鼻效果,故患者对常规整形法并不是很满意[3-4]。
针对这种情况,为提高鼻尖整形和隆鼻修复效果,本院近年来在鼻尖整形和修复隆鼻手术中应用了鼻中隔软骨,就应用情况来看,获得了比较理想且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5年9月在本院实施鼻尖整形和修复隆鼻手术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的情况下签署同意书,并表示愿意配合完成整个研究。
为确保研究的准确性,本次研究已排除并有严重肝肾心肺疾病、伴有急性感染、既往存在出血史及随访失联的患者。
50例患者中男5例,女45例,年龄22~43岁,平均(32.43±2.34)岁。
31例患者有隆鼻手术史,手术时间为5~6年。
隆鼻手术患者之前的手术切口都是一侧鼻小柱旁切口,在鼻尖位置均可触及到比较硬的假鼻体,同时鼻内假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下滑现象,部分隆鼻手术患者在天气比较寒冷的时候鼻尖位置颜色变白,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鼻尖位置的皮肤处于菲薄状态,在侧面进行观察时可见鼻假体出现异常突起现象;其中假体取出患者15例,在其鼻尖位置可见皮肤萎缩、鼻长度缩短及皮肤变硬。
19例患者未实施过鼻整形手术仅予以鼻尖整形。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指导其完成各项检查,均采取静脉适度镇静,予以局部麻醉。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在手术区实施局部浸润麻醉,选用利多卡因和肾上腺素,按照浓度1%利多卡因和1∶200 000肾上腺素的比例混合药物进行麻醉。
指导患者保持平卧的状态,嘱咐其放松,对手术位置按照常规要求进行消毒和铺巾,在手术期间为避免血液倒流进入到咽喉,需在鼻孔内进行纱布的填塞。
接着于鼻中隔软骨双侧位置进行局部麻醉,注入麻药,当鼻黏膜肿胀发白的时候,从右侧鼻孔至距离鼻中隔前端大约1.5 cm位置自上往下切开鼻黏膜,和鼻中隔软骨方向持平直状态,分离至鼻中隔软骨位置。
在操作期间需确保鼻黏膜完整性,同时和软骨表面紧贴进行剥离。
切透软骨时所采取的分离方法和鼻黏膜一样,在操作时动作需轻柔且小心。
借助于旋转刀切下适中的鼻中隔软骨,接着再对切口进行间断缝合。
处理原假体的时候,于患者双侧鼻孔边缘通过鼻小柱做外切口,形状为W形,將鼻小柱的外瓣向上翻起,而后取出之前的假体,将假体的包膜剪去。
如果患者假体下移程度比较严重,则于包膜下进行新腔隙的分离;如果假体下移程度比较轻,可使用原鼻背腔隙。
在处理了原假体和新假体以后,将其放置在鼻背腔隙位置,一直到假体下段达至鼻背软骨位置,为防止手术后假体出现下滑现象,可用尼龙线把假体下段和软骨位置缝合固定。
置入鼻中隔软骨的时候,需结合患者鼻头具体情况,事先对新取出的鼻中隔软骨进行分割,将其分割成为三部分,其中一部分当作支撑杆,用于支撑鼻小柱软骨;一部分修建成为叶状,用于延长鼻小柱;剩下的一部分作为备用。
而后避开血管对双侧软骨进行分离,把支撑软骨放在双侧鼻翼软骨内脚中间。
在操作期间,注意置入的支撑杆软骨须到鼻小柱鼻棘位置,接着再使用6.0尼龙线自上往下对三者进行缝合固定。
放置叶状软骨的时候,需注意鼻尖两侧表现点,须将其体现出来。
第三部分软骨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将其修理成为小片,通常情况下放置在支撑杆上部,放置片数一般为2片或者3片,从而达到增高鼻尖的目的。
完成上述操作以后利用尼龙线缝合切口。
2 结果50例实施鼻尖整形与修复隆鼻手术患者予以4个月~1年的随访,在随访期间实施隆鼻手术的所有患者鼻尖都抬高,同时鼻形理想。
和手术前相比较,手术治疗后患者凹陷症状与萎缩症状均得到改善,同时患者鼻头在不同程度上均缩小,未见显著手术瘢痕和肿胀现象。
全部患者在手术后均未出现鼻尖萎缩、血肿及鼻软骨吸收等相关并发症,且患者对本次手术效果均比较满意。
典型病例术前术后对比及手术示意,见图1~4。
3 讨论鼻尖也就是鼻头,鼻子美丽与否主要取决于支撑鼻头支架构造,主要起作用的为鼻翼软骨内外侧脚与穹窿部,其次为鼻侧软骨和鼻中隔软骨部[5]。
因鼻子在人脸部中部,故其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美丽,且也会间接影响人的自尊心。
所谓鼻尖整形就是指主要经手术的方式对先天或者后天鼻尖不正、肥大进行纠正。
西方人与亚洲人的鼻解剖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方人鼻翼软骨和鼻中隔软骨为鼻尖,由鼻翼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亚洲人鼻翼软骨和鼻中隔软骨比较弱,多依靠韧带与软组织的连接支撑,鼻尖支撑力较差,再加上亚洲人皮肤和皮下组织比较厚,因此很容易造成鼻尖低平、轮廓感差、鼻尖圆顿和肥大等[6-7]。
从鼻子的生理美学角度出发,要对称、角度适合、鼻梁的高度和宽度比例适当,再从鼻子与整个面部,乃至整个身材,以及个人的气质、职业习惯等等联系起来,可以推导出鼻子的和谐曲线,这是一个感性的判断,需要对人体美学和面部美学、心理美学等有精深的把握。
这是一种考虑鼻体结构的几何美感,兼顾鼻体与人体面部及气质等和谐共存,并产生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感的处理方式。
鼻子长度的2/3是鼻子的高度。
另一方面,鼻子与颜面的角度,男性是36°,女性是34°。
鼻翼的宽度大约在两内眦的垂直线之间,鼻骨的宽度要小于两内眦的距离。
传统隆鼻术通常是用柳叶形假体抬高鼻根和鼻背,对于鼻尖的重视度不是很好;或者用L形假体短臂支撑鼻尖,但是多因鼻尖张力过大引起鼻尖皮肤发白、感染或者假体外露等并发症[8]。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鼻尖特殊性,比如容易被碰触、毛囊比较多以及皮脂腺分泌过多等造成在鼻尖位置放置任何异体材料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增加感染、排斥等风险发生的概率,对此在鼻尖整形中控制以及保持鼻尖位置、形状也变得非常重要[9-10]。
鼻中隔可为鼻尖提供足够的支撑,鼻中隔软骨是一种透明软骨,具有存活力强、获取容易、强度硬、无异物排斥反应及可塑性强等优势[11-13]。
有报道研究指出,硅胶、曼特波和膨体等异体材料于鼻尖位置作为支撑,易造成伤口不愈合、黏膜破裂、伤口感染、假体外露或者皮肤破裂等问题;而鼻中隔软骨可有效避免上述缺点[14-16]。
本研究笔者就鼻尖整形和修复隆鼻手术中鼻中隔软骨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选择了5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使用鼻中隔软骨,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经过4个月~1年的随访,所有患者鼻尖和鼻梁都抬高,且外形理想良好。
和手术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患者鼻头在不同程度上缩小,未见显著切口瘢痕和肿胀现象。
无患者出现鼻中隔穿孔、鼻尖萎缩、鼻软骨吸收和血肿等严重并发症。
通过研究结果的分析可知,应用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术和修复隆鼻手术,其和周围鼻头组织可以自然融合生长,能够快速重建血运,为手术的实施提供可靠且稳定的依据;另外在手术中经鼻内切口取鼻中隔软骨,其邻近手术位置,切口比较隐蔽,故不会出现其他伤口[17-19]。
鼻中隔软骨属于平整薄片,容易雕刻,术中置入后缝合比较方便,且稳定性好,不容易移位[20]。
综上可知,在鼻尖整形和修复隆鼻手术中应用鼻中隔软骨,操作简单便捷,视野开阔,可在直视下安全地获取足够的鼻中隔软骨,安全有效,可行性强,可获得良好且理想的效果,具有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在临床实践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当获得其同意后可优先使用该材料实施整形和修复。
另外要注意,在手术期间双侧鼻孔边缘可经鼻小柱作W形外切口,经V-Y缝合延长鼻小柱皮肤,能够减少张力,为手术安全且顺利地完成提供相应的保证。
同时在切除鼻中隔软骨的时候,为防止患者发生鼻中隔塌陷问题,鼻中软骨上端与前端应保留大约1 cm的宽度,从而保证整形效果和修复效果。
参考文献[1]李增健,张斌,刘强,等.鼻软骨支架重组联合鼻中隔软骨移植整复成人单侧唇裂鼻畸形25例分析[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1,22(12):734-736.[2]齐向东,张斌,赵卉,等.利用耳后筋膜及鼻中隔软骨的二次鼻整形术[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3,24(12):711-714.[3]曾高,马海欢,薛志强,等.鼻中隔偏曲歪鼻畸形的矫正[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1,17(4):257-259,265.[4]王璐,朱莹,陈旻静,等.自体鼻中隔软骨联合膨体聚四氟乙烯与自体耳软骨移植在鼻尖整形中的对照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47(7):594-596.[5]孔晓,梁俊刚,牛永敢,等.以鼻中隔软骨为鼻小柱支撑移植物在鼻尖整形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4):283-286.[6]陈晓华,何晋龙,于攀,等.鼻中隔软骨联合自体真皮组织在鼻综合整形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4,25(7):418-421.[7]徐荣阳,田方文,高山,等.鼻中隔软骨联合ePTFE鼻成形术35例分析[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1,22(10):614-616.[8]郑亚荣,李锋,张其清,等.自体软骨在短鼻畸形鼻尖整形术中的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3,29(1):67-68.[9]刘海,丁庆丰,杨中凯,等.鼻中隔软骨联合耳软骨雕塑鼻尖在假体隆鼻中应用效果[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0):3923-3925.[10]尹卫东,王金波,李成龙,等.自体鼻中隔软骨及耳软骨移植鼻尖部整形手术的应用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79-81.[11]赵煜楠,陈振雨,冷向锋,等.应用自体鼻中隔软骨与自体真皮组织修复假体隆鼻术后远期并发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4,25(6):339-341.[12]李保锴,孙明磊,石小田,等.自体肋软骨移植构建鼻尖软骨复合体在鼻整形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7):1049-1051.[13]肖翔辕,黎冻,周翔,等.L形硅胶假体结合耳廓软骨综合鼻整形应用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6,25(4):1-4.[14]王昕,陈小平,林金德,等.X形自体鼻中隔软骨扩展移植矫正短鼻的临床效果[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5,21(6):321-324.[15]殷勇,王一丞,唐大虹,等.假体隆鼻术后继发性鼻头畸形矫正中鼻中隔软骨的应用经验[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7):2121-2122.[16]马海欢,庄飓,任冲,等.自体鼻中隔软骨联合膨体聚四氟乙烯假体修复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3,19(5):331-333.[17]蹇洪,黎瑞红,谭晓燕,等.自体肋软骨片移植矫治鼻孔外翻及鼻端延长术[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2,18(5):344-346.[18]梁晓健,熊明根,徐宇红,等.耳软骨在鼻尖美容整形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1,22(4):233-234.[19]李伟东,蔡静敬,沃晓宇,等.鼻中隔软骨在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矫治术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3,19(1):12-14.[20]吴碧映,温作珍,张丽萍,等.应用自体鼻中隔软骨及MEDPOR假体矫正唇腭裂术后鼻畸形围手术期护理[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5,15(5):64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