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

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

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摘要:概述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方面主要讲述了臭氧层变薄的危害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生物修复技术在水污染中的应用,总结了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 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人类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引言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经历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以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构成了现实威胁。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1.人与环境的关系2.人类,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并不在乎人类的存在,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

所以,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不然,就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会随之发生。

3. 2.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1’臭氧层变薄及其危害4.成因:主流假说认为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等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进入平流层后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产生氯游离基,高效催化臭氧分解,使臭氧浓度减少,造成臭氧层严重破坏甚至出现空洞。

危害:威胁人类生存,使皮肤癌、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发病率上升。

(紫外线会损伤眼角膜和晶体,引起白内障、晶体变形等;从医学上来说,较短波的紫外线辐射杀伤能力最大,能杀死细胞,破坏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NA,严重时会导致生物的遗传病,产生突变体,导致人类的皮肤癌。

)臭氧每减少1%,具有生命破坏力的紫外线辐射将增加1.3%,而臭氧则能阻挡、吸收99%以上的紫外线辐射。

环境微生物学期末结课论文

环境微生物学期末结课论文

环境微生物学期末结课论文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也是最丰富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中,对环境和人类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态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性以及与环境保护、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性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对于我们对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和功能,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微生物在有机物的分解、循环和转化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同时也参与了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了解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二、环境微生物学与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微生物具有高度的代谢活性和生态适应性,可以通过分解和转化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如石油类化合物、重金属等。

利用微生物来降解和清除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提高环境质量。

此外,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还有助于建立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机制,促进生态农业、生物防治等环保技术的发展。

三、环境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环境微生物学对于人类健康也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与我们密切接触。

研究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控制与微生物相关的疾病。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为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水质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保障人类身体健康。

四、环境微生物学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微生物学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微生物在土壤形成、植物生长和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持土壤和植被健康,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利用微生物资源可以开发绿色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结论: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态功能和相互作用的重要学科。

环境生物学论文

环境生物学论文

雾霾天气成因与对策摘要:近年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详细分析了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列举了雾霾的影响与危害,以及我国近期为防止大气污染已经采取的多项措施,提出从根本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在制度上实现保障,从源头上进行防治,建立长效的协同治理的联动机制。

关键词:雾霾;大气污染;成因;对策1 雾霾天气简介雾霾天气,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

因为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

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

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天气,是指造成城市里大面积低能见度的情况。

在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的是雾; 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

2 雾霾的成分及形成原因据专家介绍,雾气看似温和,里面却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20多种,包括了酸、碱、盐、胺、酚等,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气水滴的几十倍。

2.1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

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而现在空气的高频词汇PM2.5就是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

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2.2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

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

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2.3是北方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2.4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

比如冶金、机电制造业的工业窑炉与锅炉,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

环境污染生物论文2900字_环境污染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环境污染生物论文2900字_环境污染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环境污染生物论文2900字_环境污染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环境污染生物论文2900字(一):简析环境污染控制中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对于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开展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论述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探讨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环境污染;生物修复一、环境生物技术的定义环境生物技术又称环境生物工程。

其主要是在保护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而衍生出的一门新的技术和学科。

随着细胞融合技术融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的发展,现在的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四个方面。

其中基因工程又是环境生物技术的核心。

环境生物技术主要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微生物生化环境的能力,是现代生物技术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一项关键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功能,高效净化环境污染,同时生产较为有用的物质的工程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证明了环境生物技术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以及独特性。

环境生物技术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及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的目标,具有速度快、成本低、低能耗的特点。

因此,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上的应用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

二、环境生物技术1.生物过滤法生物滤池内部填充活性填料,废气经加压预湿后从底部进入生物滤池,气体中的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或恶臭物质与填料上附着生成的生物膜(微生物)接触,被生物膜吸收,最终被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或其它成分,处理过的气体从生物滤池的顶部排出。

该方法的特点是设备少、操作简单、不需外加营养物、投资运行费用低、去除效率高,但反应条件较难控制、占地面积较大。

2.生物洗涤法生物洗涤法分为废气吸收和悬浮液再生两个阶段,通常由一个装有填料的洗涤器(吸收设备)和一个装有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的生物反应器(再生反应器)构成废气从吸收设备底部进入,向上流动,与顶部喷淋向下的生物悬浮液在填料床中相互接触,经传质过程进入液相,再进入微生物细胞内或经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作用分解,净化后的气体从吸收设备顶部排出。

生物和环境小论文

生物和环境小论文

生物和环境小论文导读:生物和环境小论文范文一:生物课程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不能把教材看作唯一的资源,应视实际需要适当开发教材以外的课程环境资源。

关键词:环境资源课程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不能把教材看作唯一的资源,应视实际需要适当开发教材以外的课程环境资源。

三年来,我牢牢把握这种理念,并带领学生做了大量尝试。

一、围绕教材开发生物课环境资源新课程倡导“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认为“用教材教”其实就是要利用好围绕教材开发的课程环境资源,它包括对教材的筛选补充、顺序的调整以及根据需要所选用的材料、所制的教具、课件等等,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熟读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独创性开发相关的课程环境资源。

1.充分利用教材中所给的图片。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图文并貌,力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2.充分利用教材中所给的习题。

教辅书已不仅仅是作为教材的辅助与延伸了,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所给的习题,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编写实用性比较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辅书。

二、围绕学生开发生物课程环境资源学生是课程环境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主人。

教学实践中有大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需要学生来开发。

所以,当一个孩子表现得与众不同时,我们宁可先把这看成是孩子的特点,而不要轻易地看成是缺点,也许孩子看似荒唐的举动,便是宝贵的课程资源……1.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是课程环境资源。

《环境生物学》论文 - 环境生态学的进展与展望

《环境生物学》论文 - 环境生态学的进展与展望

环境生态学的进展与展望摘要:通过简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而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解决生态问题,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它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关注。

本文对现阶段环境生态学研究领域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总结了现在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环境生态学研究方向。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生物监测生物净化保护生态学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1]。

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是环境的改造者。

人口的增加使得人类的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继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依赖环境到利用环境,再到改造环境,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环境问题分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人类向自然环境过度排放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有毒物质污染等,另一类是因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而引起的生态破坏,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资源缺乏等。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人类社会处于农业文明阶段时,人类采取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并没有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正常功能,因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不严重,没有危害到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处于工业文明阶段时,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增强。

例如18世纪后半叶开始,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放污水、废气、废渣,这个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环境污染,但当时的环境污染还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高度注意和重视。

19世纪30年代以后,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这个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生态破坏,原因是大规模的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其自净能力和恢复能力。

关于生态环境的生物论文

关于生态环境的生物论文

关于生态环境的生物论文摘要:生物圈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基础,我们理应珍惜它、爱护它,然而现在却有一部分人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不惜去破坏它,致使整条生物链,以至整个生物圈受到严重的破坏,正文:很多年前,在宇宙的深处,有一个美丽的星球,他就是我们千千万万条生命赖以生存与栖息的地球。

这里森林茂密,绿草丛生;这里鸟语花香,春意盎然;这里生气勃勃,百花争艳;这里欣欣向荣,呈现出浓浓的绿韵。

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里安详而又快乐的生活着。

这里每天,小鸟在枝头低吟浅唱;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花儿在天空下会心微笑…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里共同合奏起生活的交响乐,美妙的音符充实着我们的地球家园。

然而,当人类进化最高等的生物,成为地球的主宰者时,这里却时不时地演奏出不和谐的音符。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幅幅美妙的蓝图,将会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个梦想,永远地留藏在我们心里…人类是自私的,为了满足一时的经济利益,便大量乱砍滥伐,使得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开始逐渐地衰退,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从最初的50%一度降至16.55%,而世界森林平均覆盖率为27%,将近是我国的两倍!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我国的有关专家曾经做过一项测算,测算的结果表明:如果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按照现在的速度减少,那么在未来三百年内,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将低于10%!难道我们不应为此感到震惊吗?不仅仅是我国,现在世界各国的森林覆盖率也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据有关专家预测:如果人类不立即采取行动来保护森林,那么八百年后,世界上的沙尘天气将频繁出现,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将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是贪婪的,我们所在的整个生物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动植物种类极其丰富。

据科学家的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的生物种类大约在500万——1亿中之间,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啊!这么多的生物共同造就了欣欣向荣、生气勃勃的生物圈。

而我们人类懂得珍惜这可爱美妙的生物圈。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将大自然淘汰。

保护环境的生物论文3600字_保护环境的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保护环境的生物论文3600字_保护环境的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保护环境的生物论文3600字_保护环境的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保护环境的生物论文3600字(一):论环境保护与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论文摘要:指出了传统的治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环境治理的需求,需要借助一些新的治理方法。

基于此,分析了当前环境保护的现状,研究了当前应用于环境保护工作的环境生物技术,探讨了将其运用于环境保护中的思路。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1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工作形势十分严峻。

以南阳市为例,通过两年来的暑期社会实践学习研究活动,发现工农业活动带来的工业“三废”、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废弃塑料等固废带来的白色污染等等,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极端大气污染天气频繁出现,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降低,许多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水资源污染严重,因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环境问题必须得到我们应有的重视。

如何应用新技术,提高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已成为其中一种重要方式。

2我国环境保护现状我国目前已形成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环境保护做为一项基本国策已写入宪法,并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以大量单行法律、法规、规章为主体的环境法律体系,以及大量的环境经济政策。

如完成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等法律制订修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同时,环保部门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取得了积极进展。

与此同时,中央环保督察、问责力度加大。

如2017年7月,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对外通报,措辞严厉,包括3名副省级官员在内,甘肃诸多官员被问责。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对天津、山西等7个省市,进行为期一月的督查,对于存在的环保问题,督察组提出严厉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前言: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 微米。

有些颗粒物因粒径大或颜色黑可以为肉眼所见,比如烟尘。

有些则小到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观察到。

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

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

对粗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病。

细颗粒物可能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空气污染,疾病1 可吸入颗粒物1.1 可吸入颗粒物简介当今,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新闻媒体上,每天都发布“昨日空气质量”,其中常有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PM10)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

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烟囱与车辆。

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组成依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

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在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

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

对粗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病。

细颗粒物可能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

因此,对于老人、儿童和已患心肺病者等敏感人群,风险是较大的。

另外,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还是降低能见度的主要原因,并会损坏建筑物表面。

1.2 可吸入颗粒物来源监测表明,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汽车排放的废气和燃料不完全燃烧所形成的烟雾,还有家庭厨房油烟、吸烟及某些建筑材料释放出的颗粒物等。

目前,汽车废气的污染是相当严重的,约占总污染物的40%—60%,许多柴油车、助动车、摩托车等的排出物内也含有大量颗粒物。

1.3 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

对粗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病。

细颗粒物可能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

因此,对于老人、儿童和已患心肺病者等敏感人群,风险是较大的。

另外,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还是降低能见度的主要原因,并会损坏建筑物表面。

2 可吸入颗粒物与健康当一束阳光透过窗户玻璃射入室内时,我们会看到光柱中有无数上下飞舞的细小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灰尘,这些灰尘就是可吸入颗粒物吗?我们所说的灰尘,它们的个头儿其实是大小不等的,有些灰尘直径100微米,有些灰尘直径仅零点几微米,在专业术语上,它们被统称为“尘埃”。

这些尘埃,又被分成“降尘”、“飘尘”两种。

直径大于30微米,在空气比较稳定时,容易沉降下来的尘埃,是降尘。

由于降尘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比较短和人们呼吸时也可以将其有效地滞留在上呼吸道内,因而降尘对人体的危害较小。

直径小于30微米,能较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的尘埃,是飘尘。

飘尘中,有一部分直径小于10微米,可以被人吸入呼吸道深部,对人体危害较大,就是可吸入颗粒物。

我们肉眼所见的灰尘不是可吸入颗粒物,那些能被我们吸入呼吸道深部的、直径小于10微米的尘埃才是可吸入颗粒物。

2.1 可吸入颗粒物毒理PM10进入肺内后,首先与肺泡巨噬细胞、肺上皮细胞作用,刺激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导致肺炎症和肺纤维化。

PM10与细胞作用后,释放活性氧(ROS)和自由基,氧化损伤组织细胞和遗传物质并引起细胞增生和分裂紊乱,最后可能导致恶变。

2.1.1 可吸入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PM10在呼吸道内转移方式有如下几种:(1)通过呼吸道纤毛—黏液运动排出体外或进入消化系统。

(2)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后进入淋巴系统,由淋巴液带到淋巴结,最后被清除,或者长期滞留在肺间质形成病灶。

(3)某些颗粒或组分通过肺的内呼吸进入血液从而到达其他器官。

PM10进入呼吸道后,大部分可被呼吸道表面的纤毛—黏液层黏附或清除,但过多的微粒沉积会对气道产生刺激,并导致平滑肌收缩慢支炎、肺气肿患者气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性降低,清除能力减弱,使较多的颗粒物进入小气道和肺泡,加重了对肺功能的损害。

PM10与肺组织细胞接触后,可通过腐蚀刺激或其成分的毒性作用对肺组织细胞造成损害,导致细胞及其生化成分发生改变。

研究指出颗粒物会刺激肺部中性粒细胞聚集增加。

同时研究认为空气颗粒物刺激肺上皮释放的黏液素及抗菌蛋白等增加。

赵毓梅研究发现细颗粒物可使肺灌洗液中生化成分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中性白细胞增高,乳酸脱氢酶(LDH)、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唾液酸(SA)等有变化。

它们的改变反映了肺组织细胞受损和防御功能降低。

大气中某些颗粒物除本身具有自由基活性外,还可以作用于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使它们释放活性氧或活性氮[20]。

这些颗粒物进入肺组织后,可激发体内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使体内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失去平衡。

一方面使得脂质过氧化酶(LPO)增高,另一方面使体内的抗氧化系统耗竭,表现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下降和LPO/GSH-Px增高,导致谷胱甘肽转化为氧化型、上皮细胞受到损伤、细胞通透性增加,引起肺损伤和肺疾病,如肺功能下降、肺纤维化、慢支、肺气肿等。

2.1.2 可吸入颗粒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证明,PM10损坏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国外有研究认为,PM10中的细颗粒物进入肺内后,肺泡巨噬细胞将整个颗粒物吞噬,并释放出一系列细胞因子和前炎症因子。

前炎症因子或沉积于肺部的颗粒物进一步作用于肺上皮细胞、成纤维母细胞、内皮细胞等后分泌黏附分子及细胞因子,而这些黏附分子及细胞因子使各种炎症细胞聚集,从而导致炎症发生。

黄丽红等实验结果表明,随PM10中细颗粒物粒子浓度的增加,巨噬细胞存活率和吞噬功能下降,巨噬细胞出现凋亡,并且降低抗原的提呈能力,使免疫活性细胞功能及组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改变,从而降低肺局部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导致局部防御力降低,而引起局部炎症感染。

另外,PM10也损坏特异性免疫功能。

免疫反应的核心是细胞增殖,颗粒物由于影响细胞增殖而影响免疫。

脾脏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转化是反映免疫功能的有力工具。

有研究表明,汽车尾气颗粒的有机提取物可抑制T 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且有剂量—反应关系。

其抑制机理可能与钙稳态失衡和钙信号传递干扰有关。

白细胞介素(IL-2)和NK细胞在机体和肿瘤免疫中分别起调节和监视作用。

汽车尾气颗粒的有机提取物可通过干扰IL-2(或其受体)介导信号而抑制T淋巴细胞产生IL-2。

通过对不同粒径颗粒物中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免疫毒性研究认为,Pb、Ni、As、Zn等能使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表现为淋巴细胞转化功能、IL-2活性、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改变。

2.1.3 可吸入颗粒物对循环系统的影响苯类化合物及其代谢物酚能在体内产生原浆毒性,可直接抑制细胞核分裂而对骨髓造血细胞产生损害,又常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造血系统和血液内有形成分改变。

接触PM10后,释放出来的细胞因子使肝脏释放前凝聚因子,它使血管白细胞移动改变,从而导致血液流动性降低,这可能与颗粒物引起心血管疾病和死亡增加有关。

另外,由于PM10可以引起肺纤维断裂而发生慢性肺气肿并导致局部纤维增生,因而肺泡受损,使氧在肺泡内失去弥散交换功能,引起低氧血症。

肺泡壁的纤维增生、变性,损害肺泡壁上的微细血管,导致小动脉和小静脉狭窄阻塞,造成肺部血管阻力增加,使肺动脉压升高,进而右心室出现肥大,最终导致肺性高血压和肺心病。

2.1.4 可吸入颗粒物的“三致效应”(致癌、致突变、致畸)PM10内含有各种直接致突变物和间接致突变物,可以损害遗传物质和干扰细胞正常分裂,同时破坏机体的免疫监视,而引起癌症和畸形。

PM10的化学组分或活性氧直接损害遗传物质而导致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遗传物质改变,进一步可能导致肺癌。

许多研究利用一些短期遗传毒性实验(Ames实验、UDS 实验、微核实验等)从基因、DNA、染色体不同水平说明颗粒物具有潜在的致突变及致癌性。

有研究发现,PM10中的许多有机成分均能损伤DNA,以多环芳烃最明显,并且致癌作用与免疫毒性往往是一致的。

国外研究认为,接触颗粒物可导致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内的细胞因子增加,污染物作用于细胞产生的一些细胞因子如生长因子,可能导致细胞周期失去正常调节,从而使细胞分裂增加,进一步形成肿瘤。

颗粒物可通过影响细胞间隙通讯功能的改变而导致细胞进一步恶化。

研究认为柴油机排出的颗粒物可抑制细胞间隙的通讯功能,具有致癌作用。

2.1.5 其他毒理作用许多研究证明,PM10还能损害生殖系统,降低生育能力,引起胎儿畸形等。

烟雾中有毒金属元素可以干扰卵母细胞的成熟分裂,降低生殖能力。

此外,PM10还能使儿童所受的紫外辐射量减少,妨碍了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使钙磷代谢处于负平衡状态,造成骨骼钙化不全。

3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室内可吸入颗粒物分为几类:1.室内的装饰材料、地毯、衣物、家具等;2.人的活动,像人在室内办公、行走,都会产生可吸入颗粒物;3.室外渗入或带入,像外面刮大风,就会有一部分可吸入颗粒物渗入密封性不好的室内;4.吸烟、厨房油烟等。

可吸入颗粒物很轻,不容易沉降,因而它们总是飘浮在空气中,在阳光的照射下,使天空显得灰蒙蒙的。

入可吸入颗粒物以后,一部分可吸入颗粒物会随人的呼吸被排出体外,一部分可吸入颗粒物则会沉积在人的肺泡上,并且体积越小的可吸入颗粒物越容易沉积在肺泡上(直径1微米左右的可吸入颗粒物,80%会沉积在肺泡上),且沉积时间很长,有些可达数年。

大量可吸入颗粒物沉积在肺泡上,会引起肺组织慢性纤维化,可能引发肺心病、心血管病等。

不过,也不必一提起可吸入颗粒物就诚惶诚恐,毕竟只有过量地吸入可吸入颗粒物,并且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如有烟民在公共室内场合里吞云吐雾,将会大大增加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

3.1 典型性室内可吸入颗粒物3.1.1 石棉室内空气中矿物颗粒的种类较多,以石棉的危害最为普遍。

石棉纤维是一种白色纤维状的含硅化合物,其粉尘颗粒细微,能在空气中长期滞留。

石棉纤维被用于包括天花板、瓷地砖、管道隔离混凝土和音响设备的绝热绝缘材料中。

这些石棉材料经过长期磨损、机械震动和老化,均可产生一定量的石棉粉尘,使室内空气受到污染。

长期在含石棉纤维的空气中易患石棉沉着症、胸膜疾患、肺癌和胸-腹腔间皮癌。

一般而言,石棉者的患肺癌率比不且不吸烟者高5倍。

还可能导致其他部分的癌症,如胃、肠、食管等。

3.1.2 吸烟研究表明,香烟烟雾中含有尼古丁、CO、NOX、丙烯醛及致癌性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达几百种,且颗粒形态比重较大,小颗粒物数量较多,燃烧1毫克烟草可产生18微克的颗粒物,香烟烟雾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最高可达430μg/m3,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随吸烟人数的增加而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