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克服学习高原现象》校本课程教案
教育案例-高原现象

教育案例——如何克服“高原现象”李翠丽2011-9-3请注意,这里要说的不是“高原反应”,而是“高原现象”。
所谓“高原现象”是高原地形海拔高,但就其本身的地面而言却比较平坦,人在高原上行走了很长时间,海拔并未上升。
在学习中常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例如,在刚开始复习阶段,学生学习效率高,收获大,进步也很快。
但随着复习的进一步深入,虽然与原先同样甚至更加努力的学习,却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越来越模糊,原来记住的概念、定理在头脑中不再清晰。
有时一点都学不进,甚至走神。
如果学生不能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心理影响,成绩将会停滞不前,甚至下滑。
因此,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我是初二第二学期中途接手16班,当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这让我感到欣慰。
然而,上了初三以后,原来进步的同学不再进步了,甚至还出现了“退步”。
第一次单元考时,我已注意到他们的退步,但是我只是以为那是由于他们一时不能适应初三的学习所导致的,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可是情况慢慢变得让我害怕,连续两次的单元考原来高分层的同学都没有考好。
看来我有必要找这些同学聊聊天了。
我首先找到物理科代表樊某某,我拍了拍她的肩膀,笑着问:“感觉初三物理学得轻松吗?”樊某某很沮丧的跟我诉说:“老师,不好啊,老师,怎么办啊?我觉得还没有初二的电学好学,力学好难啊。
”我问:“听说我们班好多同学都有去补习班上课,你是不是也有啊?”樊某某答:“有啊,不过都没什么效果。
”学生很困惑,觉得自己学习那么勤奋,一点偷懒的机会都不给自己,为什么还不如别人轻轻松松就拿高分。
在聊天中,我还发现她的时间安排太满了,想想,一个本来就勤奋的中学生她平时已经在学校上五天课,周六、日还参加如此多的补习班,说实在的,即使是成年人也承受不了。
其实,人跟弹簧一样不能总是处于工作状态,要适当的放松,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提高学习。
可是学生并不明白这个道理,越是紧张,越是不放松,成绩就越上不去一个新的台阶,总是处于原有的水平时,学习不进则退,稍有退步,心理压力更大,更加不能以轻松的心态去学习。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2019年文档

学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克服办法不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学习达到一定程度或较顺利地取得一定成绩后,满以为会进一步取得更好的成绩时,却事与愿违,感到自己精神疲倦,力不从心、情绪焦躁、茫然不知所措,并由此而造成学习效率明显降低,学习成绩停止不前。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继生先生的话说这是“一种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的现象”。
从学习阶段上看,中学生表现明显;从学习方式上看,自学内容增多和自学要求提高时容易发生;从个体差异上看,学习基础较好,成绩进步快的学生特征明显。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种“高原现象”对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处在“高原现象”中的学生,如不能及时克服,会出现以下情形:有的学生虽意志坚定,不屈不挠,但深感力不从心;有的学生在较强责任心的驱使下,背负沉重压力,硬着头皮前行,总觉心烦意乱,不知所措;更有的学生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半途而?UL “高原现象”还会造成失眠、厌食、乏力、头晕等生理症状。
产生“高原现象”既有外部客观原因又有自身主观原因。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不断加多、复杂化,学生以有的认识结构与目前正在进行的知识学习不能及时相匹配,从而阻滞了学习的继续深入或成绩的提高;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内容由课内扩展到课外,作业量大幅度增加,教学中的个别辅导欠缺,自学内容增多和自学要求提高,造成学生负重累累,学习不得要领,无从下手,学习效率明显降低,连续的挫折感会引起人的“焦虑”,从而影响学生的思维效果,最终导致学习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这是产生“高原现象”的外部客观原因。
产生“高原现象”的更主要原因来自于学生自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学习动机减弱,兴趣降低,产生厌倦情绪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读书无用,受“玩比学好”体验的干扰,面对枯燥的学习内容,反复不断的学习进程,学劲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六如何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高原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六:如何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高原心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认识学习过程中的“高原心理”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让学生学会怎样调节“学习过程中的高原心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克服学习过程中的“高原心理”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讲解: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当学习到了一定的时间或一定程度后,就会感到精神疲劳;既想学习好,复习好,又感到学习或复习的效率下降,情绪不稳,易急躁、厌倦、沮丧,缺乏斗志,精神不振,上课时又心烦意乱.产生一种既想摆脱而又茫然不知所措的心境。
就像被围在了茫茫的沙漠之中、头顶上,烈日炎炎,脚下是滚烫的沙海,既想求生,又弹尽粮绝,不辨东西南北,这就被称为学习过程中的“高原心理”。
简单地讲,觉得自己的学习潜力已经挖尽了。
学习成绩无法再提高了。
于是产生心灰意冷的情绪体验,个别的甚至会厌学或弃学心理。
2、案例分析:如某重高学生吴某:班长,学校的学习尖子,成绩优良,深得老师、家长、同学喜欢。
有一天,她突然不上学了,老师和家长无论怎样劝说,就是不上学,老师不知道什么原因,同学不知道什么原因,家长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连她自己也不知还是什么原因,可就是不想上学,甚至看到书本也非常烦躁,并且脾气也变得非常暴躁.动不动就跟父母大吵大闹。
父母没办法,处处都依着她,老师、同学也替她惋惜。
最后,父母带她去看心理医生,诊断结果:严重的学习高原心理,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后,情绪稳定,完好如初,高三毕业后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只是严重的程度不同罢了。
3、想一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有过这样的情绪体验吗?4、小结: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学习中的高原心理,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调节,这种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克服,不仅学习成绩会直线下降,而且会产生自卑、厌世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不仅对自己会产生极大的伤害,而且会对他人特别是朋友和亲友造成伤害,于人于己都极为不利。
高原常识教育教案 行走高原教案

高原常识教育教案行走高原教案第一章:高原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原的定义及其特点使学生掌握高原的分布和主要高原地区培养学生对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1.2 教学内容高原的定义与分类高原的特点与影响高原地区的分布及主要高原地区介绍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高原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主要高原地区的特点及生态环境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第二章:高原地理与气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原地理与气候的特点使学生掌握高原地理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2 教学内容高原地理特点:高原地形、地貌及水文特征高原气候特点:温度、降水、风等气候要素高原地理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生产、城市建设、旅游业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高原地理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了解高原地理分布及气候分区实例分析法:分析高原地区典型的人类活动案例第三章:高原生物与生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原生物与生态的特点使学生掌握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3.2 教学内容高原生物特点:植物、动物及其适应性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脆弱性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生态恢复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高原生物与生态的特点及保护措施观察法:观察高原植物、动物图片或视频,了解其适应性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第四章:高原人文与民俗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原人文与民俗的特点使学生掌握高原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4.2 教学内容高原民族文化:藏、蒙、彝等民族的民俗风情、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高原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高原民俗活动与节日:藏历新年、那达慕大会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高原人文与民俗的特点及发展情景教学法:模拟高原民俗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第五章:高原旅游与探险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原旅游与探险的特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掌握高原旅游与探险的基本技能5.2 教学内容高原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等高原旅游与探险的特点及注意事项:高原反应、气候变化、野外生存等高原旅游与探险的基本技能:徒步、露营、摄影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高原旅游与探险的特点、注意事项及技能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高原徒步、露营等体验活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高原旅游与探险的安全保障措施第六章:高原农业与牧业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原农业与牧业的生产特点使学生掌握高原农业与牧业的发展现状及挑战6.2 教学内容高原农业特点:作物种植、农业技术、灌溉等高原牧业特点:畜牧种类、养殖技术、草原管理等高原农业与牧业的发展现状及挑战: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退化、市场需求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高原农业与牧业的生产特点及发展现状案例分析法:分析高原地区农业与牧业的成功案例及问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高原农业与牧业生产现场第七章:高原资源开发与保护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原资源的种类及开发利用使学生掌握高原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7.2 教学内容高原自然资源:矿产、水能、生物等高原资源的开发利用:矿产开采、水电建设、生态旅游等高原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高原资源的种类、开发利用及保护措施案例分析法:分析高原地区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成功案例及问题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高原资源保护的合理途径第八章:高原城市化与人口流动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原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使学生掌握高原人口流动的原因及趋势8.2 教学内容高原城市化特点: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高原城市化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高原人口流动原因:经济发展、教育资源、政策引导等高原人口流动趋势: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高原城市化的特点、影响及人口流动原因数据统计法:分析高原地区城市化及人口流动的数据变化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高原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的发展策略第九章:高原文化与教育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学生掌握高原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挑战9.2 教学内容高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高原教育发展:教育资源、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等高原教育挑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师资短缺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高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及教育发展现状案例分析法:分析高原地区文化教育成功案例及问题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高原教育与文化发展的策略第十章:高原未来与发展规划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高原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学生掌握高原发展规划的主要方向10.2 教学内容高原未来发展趋势: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等高原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高原发展政策与措施: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国际合作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高原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发展规划数据统计法:分析高原地区发展规划的数据变化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高原发展的合理规划与实施路径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高原常识教育教案行走高原教案”展开,共分为十个章节。
认识“高原现象”,携手走出“高原期”教案-高中心理健康

认识“高原现象”,携手走出“高原期”活动背景不少进入高三的学生,因为有了比较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态度更端正,学习更认真刻苦,成绩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但大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会发现自己到了一个瓶颈期,好像再怎么努力,成绩都徘徊不前,排名有时还会有所下降,很多同学为此感到苦恼和烦躁。
通过本节主题班会,力图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知道这是学习上的“高原现象”,能正确认识和看待这种学习上的“高原现象”,并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分享、体悟以及教师的引导,找到应对“高原现象”的对策和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学生努力走出“高原期”,继续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锲而不舍的良好品质投入到高三的学习和备考中。
活动对象高三年级学生活动目标1.知识与技能: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高原现象”,让学生了解“高原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高原现象”,帮助学生掌握应对“高原现象”的对策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更好地走出“高原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性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品质,以及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生活态度。
活动形式情景剧表演、小组讨论、活动体悟、小组分享、观看视频等。
活动准备1.制作PPT。
2.8张4开白色卡纸,磁力贴若干,不同颜色的水笔。
3.学生按4大组(8个学习小组)坐好,以便讨论和分享。
4.每个小组派发1张白色卡纸,不同颜色的水笔若干。
活动重难点1.活动重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高原现象”,并学会采用积极正确的方式对待。
2.活动难点:如何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以及如何让学生积极配合完成活动体悟、分享的环节。
活动过程(一)认识“高原现象”1.情景剧导入王强同学刚刚进入高三的时候,端正了学习态度,与之前相比,学习认真刻苦了很多,成绩也进步很大。
经过不懈的努力,已非常接近预测的重本行列。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无论他再怎么努力,成绩却一直停滞不前,排名有时还会有所下降。
王强感到非常困惑和烦恼,明明自己很用功,成绩为什么就不能继续提升呢……教师:同学们,你们在高三备考过程中,有没有出现王强的这种烦恼?学生(大部分在点头):是的是的……教师:同学们有去过海拔高的地方旅行吗?比如四川的稻城、亚丁及西藏等地方?(部分学生在微微点头)老师我2014年暑假去了一趟西藏(边播放PPT图片),在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我们也感觉到了心跳加速,双腿有点发软,无法用力呼吸,头有点晕眩,仿佛有点飘浮——这其实是一种“高原反应”。
高原现象 教育心理学

高原现象教育心理学
高原现象是指在教育环境下,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原有的知识水平与教学内容的不匹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焦虑、困惑或者沮丧等负面情绪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新生或者是跨学科学习中,因为他们面对的课程内容与以前所学习的不同,需要重新适应。
高原现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积极性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学生需要重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逐渐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学科知识。
因此,学生需要在教师和家长的支持下,采取正确的学习策略,积极的参与课堂和其他学习活动,才能克服高原现象,逐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教师和家长也需要重视高原现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在面对高原现象的学生中,教师可以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家长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在家庭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高原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心理问题,学生、教师和家长都要认识到其对学生学习影响的严重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认识“高原现象”,携手走出“高原期” 教案高中心理健康

认识“高原现象”,携手走出“高原期”教案--高中心理健康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高原现象”的定义、特点及成因。
让学生明白“高原现象”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普遍性。
1.2.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识别和应对“高原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1.2.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面对“高原现象”的信心和勇气。
培养学生相互支持、携手共进的团队精神。
第二章:什么是“高原现象”2.1 课程内容介绍“高原现象”的定义:在持续学习或训练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进步速度突然放缓或停滞,甚至出现暂时性的退步现象。
分析“高原现象”的特点:普遍性、阶段性、波动性。
探讨“高原现象”的成因:生理、心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原因。
2.2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高原现象”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高原现象”。
第三章:识别和应对“高原现象”3.1 课程内容教授学生如何识别自己是否处于“高原期”。
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心态,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高原现象”。
分享克服“高原现象”的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信心。
3.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判断自己是否存在“高原现象”。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应对“高原现象”的方法。
4.1 课程内容分析良好心理素质对克服“高原现象”的重要性。
教授学生培养积极心态、增强自信、调整学习策略等方法。
4.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自我评估,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
第五章:携手共进,克服“高原现象”5.1 课程内容强调团队合作在克服“高原现象”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学会相互支持、鼓励,共同进步。
5.2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建设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克服“高原现象”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悟。
第六章:了解自己的生理状态解释“高原现象”与生理状态之间的关系。
认识“高原现象”,携手走出“高原期” 教案高中心理健康

认识“高原现象”,携手走出“高原期”——高中心理健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高原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及表现。
2. 培养学生识别自己是否处于“高原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应对“高原期”的方法和策略。
4.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高原现象”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2. 识别“高原期”的方法。
3. 应对“高原期”的策略。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高原现象”与成长过程中的挫折的关系。
2. 引导学生运用策略克服“高原期”。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案例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PPT课件,引入“高原现象”的概念。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探索“高原现象”(10分钟)1. 教师简要讲解“高原现象”的定义、产生原因及表现。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高原现象”的理解和经历。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高原现象”与成长过程中的挫折的关系。
三、识别“高原期”(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识别“高原期”的方法。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高原期”。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应对“高原期”的策略(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应对“高原期”的策略。
2. 学生分享自己在面对“高原期”时采取的有效方法。
3. 教师总结并强调积极应对“高原期”的重要性。
五、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呈现一组关于“高原期”的案例。
2. 学生分小组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应对“高原期”。
3. 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高原现象”,学会识别和应对“高原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挫折,提高心理素质。
教师还需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实践演练:克服高原期(10分钟)1. 教师设计一个模拟“高原期”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服学习高原现象
教学任务:
1、让学明确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倒退背后的原因;
2、对症下药找出解决的方法。
具体内容:
学习者在学习进程中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
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和和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
由于学习者不了解它的规律,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结果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的四个阶段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开始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力,因此一开始速度的提高较慢。
迅速提高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重要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并因此受到鼓舞,提高兴趣,树立信心,因而进步很快。
学习高原期:这时由于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剩下的多是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学习进步速度突然放慢,尽管每天的练习也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有时甚至成绩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克服高原阶段:当学习者坚持学习不断改进探索方法,克服了学习途径上的困难,掌握新的规律或技巧后,学习成绩又开始逐步上升。
可见,学习知识技能,必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提高前进,一般来说要经过以上四个阶段。
当进入高原期,你要认真诊断,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就能冲上去到达到另一个台阶,即克服高原现象,取得新的成绩,否则会止步不前。
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
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很多,下面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
变换学习方法
学习阶段开始所用的方法,到高原期不一定再合理,所以当到了高原期,学习者要尽早探索适应该阶段的学习方法。
另外,学习者的学习方法
在使用过和中会逐渐暴露出缺点,学生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克服原有缺
点。
例如,学习数学时,解题方法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的常量代换,套用
公式,套题型的方法上,那么进一步解决需要运用空间想象力的问题时就
必然有一个不适应的阶段,形成停滞不前,因此学习者此时必须变换学习
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差,学习质量不高,更容易产生学习停滞现象。
传统的“填鸭式”的训练使许多学生的能力不全面,形成不良的思维定势,影响思维方式的变化与转换,因而要克服高原现象,学习者必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用脑琢磨规律。
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学习班者学到一定程度时,会感受觉到非常疲劳,学习动机会下降许多,这时就需要学习者坚持下,保持强要的动力系统,遇到困境时,具有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有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高原现象”。
丰富知识。
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很容易遇到“高原现象”。
知识基础不足的学生在学习上欠债太多,因而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打下丰富的知识基础。
提高心理素质。
有些学生在困难前易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而灰心,进而影响学习进步,所以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如增强意志力和耐挫能力等,以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去克服“高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