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主题,教材对应章节为第八章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其在我国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掌握其分类和特点。
2. 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保护意义。
3.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引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
b. 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c. 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现场讲解和演示。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非物质文化遗产》2. 内容:a. 定义、分类、特点b.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c. 保护意义与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b. 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保护意义。
c.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认识。
2. 答案:a. 略b. 略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加强。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具体实施。
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的具体实施1. 邀请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剪纸、皮影戏、昆曲等,确保讲解和演示内容与课程紧密相关。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家庭传承 社会传承 学校传承 创新发展
通过家族传承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授给家族成员 ,保持技艺的纯正和延续。
通过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传授给更广泛的人群,扩大传承范围。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和实 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
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和价值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 求和科技手段,对传统技艺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焕发新的活
0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传承历史文化
维护文化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载 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传承和弘 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和 差异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促进文化创新
增强民族凝聚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
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创新与发展的方向
如数字化保护、跨界融合、社区参与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 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创新与发展的案例
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场景、将非物质文 化遗产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创新表演等。
力。
0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的意义
通过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保护, 同时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旅游开发的模式
包括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 、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 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活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对非遗的活态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活态传承不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基石。
本文将围绕非遗的活态传承进行深入探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日活动、手工艺技能等。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
三、活态传承的意义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它强调的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不仅要保存其原始形态,还要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延续和发展。
活态传承注重的是人的参与和互动,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使非遗在变化中保持其独特性和生命力。
四、活态传承的方式1. 教育传承: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将非遗知识传授给下一代,让他们了解并掌握非遗技能。
2. 社区传承:在社区中开展非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和传承非遗。
3. 媒体传承: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如电视、网络等,传播非遗知识,扩大非遗的影响力。
4. 产业传承:将非遗与现代产业相结合,通过市场化运作,使非遗得以延续和发展。
五、活态传承的实践案例以中国某地的剪纸艺术为例,剪纸艺术作为一项重要的非遗项目,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活态传承:1. 教育传承方面,当地学校开设剪纸课程,让学生了解剪纸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学习剪纸技巧。
2. 社区传承方面,社区定期举办剪纸活动,邀请剪纸艺人现场演示和教授剪纸技巧,吸引群众参与。
3. 媒体传承方面,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展示剪纸作品和制作过程,扩大剪纸艺术的影响力。
4. 产业传承方面,将剪纸艺术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开发剪纸纪念品、文化礼品等,使剪纸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
六、结论非遗的活态传承是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非遗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因此,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人类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无形文化财富,包括各种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手工艺技能等。
非遗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1. 维护文化多样性:非遗是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体现,保护和传承非遗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 传承民族文化精神: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保护和传承非遗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3. 促进经济发展:非遗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通过保护和传承非遗,可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挑战尽管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非遗,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如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资金支持不足、传承人断层等。
此外,现代科技的冲击、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等因素也给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
五、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与措施1. 加强法律保障:制定和完善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2. 增加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3. 培养传承人才: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确保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4. 推动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5. 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合作,共同推动非遗的保护工作。
六、实例分析以中国某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为例,该地区的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记忆、历史脉络和智慧结晶。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加速,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了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非遗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有效进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二、非遗的定义与价值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和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和历史性,更在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如促进社区和谐、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等。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挑战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得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许多非遗项目因缺乏传承人而濒临消亡。
其次,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非遗项目的独特性受到挑战。
此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不足也制约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途径和方法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首先,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
其次,应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推动非遗的现代化发展。
此外,还应加强非遗教育,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非遗在年轻一代中得以延续。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如建立非遗数据库、开展非遗数字化展示等。
这不仅可以保存非遗的原貌,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
此外,可以通过开展非遗旅游、举办非遗节庆活动等方式,让非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案例分析以中国某地的剪纸艺术为例,当地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等方式,有效保护和传承了这一非遗项目。
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建立剪纸艺术数字化展示平台、开展剪纸艺术旅游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剪纸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是人类历史、文明、传统和知识的生动记录。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非遗保护的重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传统的、口头的、无形的文化现象,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统和表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非遗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
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化意义,更在于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部门积极推进非遗的认定、记录、研究、传播和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非遗保护与传承仍面临诸多问题。
如:资金投入不足、传承人断层、社会认知度低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策略针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1. 强化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更加完善的非遗保护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 培养传承人才:通过教育、培训等途径,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建立完善的传承人制度。
3. 推动数字化保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对非遗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非遗保护经验,推动非遗的跨国界传播。
5. 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媒体宣传、展览展示等途径,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五、案例分析以某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为例,该地区的手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但面临传承人断层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二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手工艺人的培训和传承;三是建立手工艺人数据库,记录和保存手工艺技艺;四是推动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创新产品形式,拓宽市场渠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项目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自2008年起,有43个项目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为: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篆刻、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端午节、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妈祖信俗、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南音、热贡艺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西安鼓乐、粤剧、花儿、玛纳斯、格萨(斯)尔、侗族大歌、藏戏、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医针灸、京剧、麦西热甫、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中国皮影戏、赫哲族伊玛堪、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藏医药浴法、太极拳、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2
文创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创产品的主要素材之一,通过创新和设计,可以吸引更多的市场 关注。
3
非遗服装
非遗服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设计元素而成,流行于各个年龄层。在文化利用层面,展 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语和展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传承历史的宝贵财富,它在文化保护、民族团结、文化传承、文化创新 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作为世界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世界各国开展了广 泛的“文化外交和合作”。
世界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世 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协助各国认定和保护自己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交流
国际上,各国开展了多种形 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 动,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泰安九华山道教音乐
泰安九华山的道教音乐,色彩斑斓、富有变化。常 用乐器有太鼓、觱篥、笙、竽等。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曾草书《颜氏家训》、 楷书《十七帖》。而《祭侄文稿》为其草书代表作。
川剧变脸
川剧变脸作为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是中国剧种
花鸟画
由于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花鸟画早在汉代就已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非物质创造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着 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定义和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保护和传 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和增强民族自信心。
文化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
.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的界定
概念——定义
(1)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关系
.
一、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定义
1、目的
号召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采取行动对那些被 认为是民间集体的保管和记忆的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进行鉴别、 保护和利用。
2、“非物质遗产”定义
• 舞蹈表演过程中乐队演奏庄严的音乐为其伴奏,一支女子合唱 队用歌声为剧情的发展以及舞蹈所传达的情感进行解说。 这些 高雅的舞蹈者被人们看作是国王. 与上帝和祖先之间的信使。
中国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
• 昆曲 2001年 • 古琴 2003年 •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5年 • 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5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分类范围
文化表现形式10类:
文化空间1类:
按传统习惯
民间(口头)文学、传统音乐、 的时间场所
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
举行的大型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
综合性民众
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
民间文化活
药、民俗(含生产商贸习俗、
动,如传统
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
节庆、歌圩、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口述与非物质遗产包含了人类无限的情感,这是一个民族 一个社会赋予生命价值的感动,无论是这个民族的语言、 传统知识,还是她的物质文化产生方式、价值体系,抑或 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和语言均囊括于其中。随着当今社 会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正逐渐失去她往日的光彩,所以 我们现在必须运用通过现存的图片传播和推广民俗文化普 遍价值的方法来保护和丰富世界民俗文化遗产。
.Leabharlann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物质遗产
乐器/文物
非物质遗产
古琴制作工艺 古琴演奏技巧 古琴传统曲谱 古琴相关习俗 古琴传授方式
.
物质遗产
乐器/商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
象脚鼓制作工艺/鼓谱 /打击技巧/鼓舞动作/套 路/相关民俗/技艺传承
.
物质遗产
非物质遗产
剪纸作品&文化商品 剪纸技艺&剪纸民俗
.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认定 范围——分类
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
庙会等。
(原16类)
.
文化表现形式&文化空间形式
回族花儿演唱形式
甘肃临夏一年一度的松鸣岩花儿会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表现形式的 多样性: 一个遗产项目 若干个子项目
.
分 类 认 定
:
木 偶 制 作 工 艺
X
木 偶 戏
.
项目类别具体认定的参考实例
东蒙短调民
舞龙、舞狮、高跷、 江西南丰跳傩·······
• 菲律宾 • 2001 • 伊夫高是一个以开梯田种水稻而著称的族群。他们在播种和
收获季节以及守丧仪式上,都要咏诵哈德哈德圣歌。伊夫高 人是母系氏族文化,妻子通常在圣歌中担任主角,其兄弟的 地位在丈夫之上,所以哈德哈德具有人类学价值。 • 圣歌的叙事语言充满形象词组和重复句,多用象征、明喻和 暗喻等修辞手法,所以很难用文字记录。所有的圣歌通篇只 有一个曲调,每个曲调在当地都通行,直至目前,这一文化 现象的文字印迹几等于无。
剧
山西朔州秧歌戏··· ······················戏 剧
山东胶州秧歌······ ··············民间舞蹈
福建漳州木偶······· ···············手工技艺 福建泉州木偶戏··· ·······················戏 剧
辽宁锦州皮影······· ···············手工技艺 甘肃环县皮影戏··· ·······················戏 剧
.
3、“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 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 表演艺术 •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 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
伊夫高族群的哈德哈德 圣歌
Hudhud Chants of the Ifugao
.
柬埔寨皇家舞剧 (2003年)
The Royal Ballet of Cambodia
• 柬埔寨皇家舞剧,也叫高棉古典舞, 已有1000多年的渊源。
• 这种舞蹈以其优雅的手势和色彩艳丽的服饰而著称。在王室的 各种庆典和仪式上,诸如加冕礼、婚礼、葬礼或是高棉人的节 日等等,都有这种舞蹈表演。
• 古典舞剧一共有四种角色类型:女人(Neang),男人 (Neayrong),巨人(Yeak)和猴子(Sva),每种角色都有其独特 的色彩、服装、化妆、面具和手势。这些程式化的手势和姿态 ,要求多年的训练才可掌握,它表现人类的七情六欲,诸如恐 惧、愤怒、爱与欢喜等等。
歌··········
旱船················民俗 ···············民间舞蹈
··············民间音乐 龙舞、狮舞、高 苏州吴歌··············· 跷········民间舞蹈
河北武安傩戏······· ·······················戏
··············民间文学
.
非物质文化遗产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汉语习惯语的对应词语
物质/精神 物质产品/精神产品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有形文化/无形文化
汉语逻辑思辨对应语
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
英文 Intangible Cultural 中译文: 1、触摸不到的文化 2、不可捉摸的文化 3、难以确定的文化 4、无形文化(日、韩文采用) 5、非物质文化(中文采用)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 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 、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 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的条件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 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陕西商洛花鼓······· ······················戏 剧
安徽蚌埠花鼓灯··· ··············民间舞蹈
山西翼城花鼓·······
···············民间舞蹈
安徽凤阳花鼓·······
·······················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