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第五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五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CO2含量增加 温度升高
打破了碳 循环平衡
2、“温室效应”的危害
会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 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2)禁止乱砍滥伐,同时大力植树造林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物质循环
特点 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范围 生物圈内,具全球性
食物链、食物网
6、碳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哪些?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7、碳以什么形式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
CO2
讨论:从图片分析中,我们可以得
出什么结论?
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 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下图是一幅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宣传画
循环过程: 无机环境
二.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
CO2 含碳有机物
2、碳在生物群落中以什么形式存在?
3、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有哪些?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4、碳以什么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CO2
二、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
5、碳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途径是什么?
思考:温室效应的控制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
为此1997年12月11日联合国在日本东京有关温室 气体的排放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这基于物质循 全球性 环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物质循环的特点:
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三、“温室效应”的形成、危害及防止措 施
1、“温室效应”的形成
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人类乱砍滥伐
2、判断下列表述是否准确: 1、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 无机环境之间。( √ )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 相对独立的过程。( × )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课件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课件
氮的损失
部分无机氮通过淋溶、径流和挥发等途径损失出生态系统 ,对环境造成潜在影响。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影响
工业革命后氮肥的大量使用
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使用氮肥, 导致土壤和水体中氮含量增加,对生 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速氮循环
城市化进程中人类活动密集,加速了 氮的转化和循环过程,对城市生态系 统产生影响。
水循环过程及机制
降水
水蒸气在空中遇冷凝结成云, 进而形成降水(雨、雪等)返 回地面。
地下渗透
部分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 水。
蒸发
地表水在太阳辐射下蒸发成水 蒸气升入空中。
地表径流
降水在地表形成径流,汇入河 流、湖泊等水域。
植物蒸腾
植物通过叶片气孔将水分以水 蒸气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
物质循环意义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稳定和持续发展 的基础,它保证了生态系统中各种元 素的平衡和再利用,维持了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途径
水循环
碳循环
水在生态系统中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 流和地下渗透等途径进行循环,实现了水 资源的再利用。
碳在生态系统中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和燃烧等途径进行循环,实现 了碳元素的转化和再利用。
化会减少碳汇的容量。
04
氮循环
氮在生态系统中作用
氮是生命体基本组成元素
氮参与生态系统能Βιβλιοθήκη 流动氮是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等生命物 质的基本组成元素,对生命体的结构 和功能至关重要。
氮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传递,影响生 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氮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
氮的可利用性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生 产力,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 一。

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共34张PPT)学习演示PPT课件

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共34张PPT)学习演示PPT课件
(1)体液各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 组织液与血浆及细胞内液间都是双向交换,组织液 与淋巴以及淋巴与血浆之间都是单向交换,因此图 1 中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联前系后]
巧用单、双箭头判断相关成分或结构间的相互关系
(2)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关系: 垂体与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之间为双向箭头,其 他腺体与下丘脑以及下丘脑与垂体之间为单箭头,故图 2 中 1 是下丘脑,2 是垂体,3 是其他腺体如甲状腺、肾上腺等。
4、循环过程:
CO2
无机环境
光合组作成用生、物化体能的合元成素作用
生物群落
呼吸反作复用循、环分解作用、化
石燃料燃烧
练习巩固1:
判断正误
(1) (2014·江苏)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温室效应的原因及缓解措施:
4.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 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 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 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 急剧增加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 作用
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 物的分解作用
必修③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默写: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__态__系_统__组___成__成_分_, _营_养__结__构_。 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哪些?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__食__物_链___和_食__物__网___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 系统的_能_量__流__动__ 和_物__质_循__环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先灭菌,然后接种某种细 菌,最后置于适宜条件下
A.方案一
B.方案二
C.方案三
D.三个方案都不能达到
解析 欲证明树叶的分解是由“某种细菌”所引起
的,应先将树叶灭菌,排除其他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
干扰,同时应将灭菌后的树叶分两组,一组接种该细
菌,另一组不接种,两组均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以
便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 用、________、________。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 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__。 (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________,①过程表示的是________。 (3)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 内储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__。每平方 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
实验现象 ①如果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 ②如果不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解析 题目未要求确定某种微生物,而是将土壤微生物 作为整体予以研究。总体思路:本题为探究性实验,要 先作出“是”或“否”的假设;据所给药品可知,碘是 检验淀粉的,斐林试剂是检验还原性糖的(即淀粉水解产 物);据实验步骤(2),可知实验分为A、B对照;所以综 合起来讲,围绕假设通过A、B的显色情况作出结论。
答案 B
碳循环
【例1】 右图是生态系统中
碳循环示意图,“→”表示
碳的流动方向,其中代表分
解者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⑤

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78张PPT)

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78张PPT)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它会
使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海平 面上升,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 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 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 南北极地冰川将大幅度融化,导 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 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 包括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几 个国际大城市。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 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A
练习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描述的是( )A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 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物中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 水合成糖类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并将 无机氮的化合物通过反硝化作用返回到大气中
,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
生命。
碳的循环过程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 光合作用,使CO2中的“C”变成为有机物中的“C”,再通过
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 还有化能合成作
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不难看出,碳在生
(画出该生态系的结构模型)
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关系:


茎叶加工物叶Biblioteka 水稻粪粪尿




鱼粉 猪
粪尿
粪尿
提示:将废料变原料,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利用。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21张PPT)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21张PPT)


注意:
1.物质: C、H、O、N、P、S等基本元素。
2.范围: 生物圈
3.循环: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4.特点: 全球性,反复循环利用。
二、碳循环的过程
思考讨论: 1 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2
碳是如何分别进入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各个环节的?
3 碳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出生物群落的?
1 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问题探讨:
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 所需大量物质,例如 氧、水、氮、碳和许 多其他物质,亿万年 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 所消耗完?
• 你所呼出的CO2都 去了哪里?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基本元
素,在 生物群落 和 无机环境 之间往返循环利
用的过程,又称为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温室效应的危害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3、缓解“温室效应”措施 (1)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的洁净能源。
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为载体
主要是无机物
特点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全球性、反复循环利用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b 进入无机环境 呼吸作用 微生物的 分解作用
小结:碳循环的特点
(1)循环形式:主要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4) 与循 环有关 的活动
1.碳进生 光合作用 物群落 化能合成作用
2.碳在生物 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通 体之间传递:过食物链(网)进行。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46张PPT)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46张PPT)

(5)碳进入大气的活动: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年 份 1860 1960 19世纪末
浓度
283
320
(ppm)
375--400
冰川融化
城市淹没
热带风暴
土地干旱
社会热点: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CO2过多
2、CO2增多的原因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2NH3+3O2 亚硝化细菌 2HNO2+2H2O+能量
第二步:硝化细菌把亚硝酸盐转变为硝酸盐。
硝化细菌
2HNO2+O2
2HNO3+能量
3. 硝酸盐被植物吸收,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等含 氮有机化合物,在生物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这些含氮的有机化合物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又会使氮以代
谢产物(尿素和尿酸)的形式重返氮的循环圈。
1、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既能使CO 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
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
D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绿色植物
2、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
A.内B质网和高尔基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D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
C循环的图解
化石燃料 形成石油、天然气等
生产者
大气中的CO2
消费者
分解作用
分解者
碳的循环过程:
1、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 CO2和H2O合成糖类,进一步合成脂类和蛋白质等有机物,使CO2中 的碳成为有机物中的碳。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

形式
进入生物 生物群落 群落 内部 含碳有机 CO2 物 光合作用
返回无机环境
CO2 ①生产者和消费 者的呼吸作用
通过食物
3.温室效应 (1)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 大量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 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缓解措施: ①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增加CO2去路)。 ②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燃烧(减少 CO2来源)。


3.碳循环的过程
4.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主要是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 CO2 燃烧使大气中 ________含量迅速增加,打破 海平面 了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 (2)危害: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 _________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 的生存构成威胁。


[思考探讨] 1.右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 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什么?

物质循环及与能量流动的关
1.物质循环系 C、H、O、N、P、S等元素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不断进行 着的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又从生物 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 ①全球性:物质循环的概念中所说的“生态 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 全球性——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 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具有__________特点。 反复利用 ②循环性: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 落__________,即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循环利用,周而复始 地进行循环,不会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碳以( CO2 )形式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 7、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 CO2 )形式进
行循环。
练习巩固 生C产者
左图为碳循环的示
意图,请分别回答如下
③① ⑦
② 问题:
大气中DCO2


1、图中A、B、C、D各 指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
2、 图中①~⑤又分别
分A解者

消B费者指什么生理作用?
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
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
关系是(D )
A 甲乙
B甲乙
丁丙
丁丙
C 乙 甲 丙 D甲 乙丙


3、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既能使CO2
进入生物群落,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
的生物是( D )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绿色植物
2021/1/26
表1.中国主要土类微生物数量 (万个/1克土)
土壤 细菌 放线菌 真菌
棕壤 1234 39
36
红壤 1103 123 4
砖红壤 507 39
11
磷质石 2229 1105 15 灰土
黑土 211 1024 19
实验课题: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提出问题: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吗? 作出假设: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设计实验:探究性实验要遵循哪些原则?这个实验的
课后练习: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基本元素( B )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的复杂过程。
B.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的反复循环。
C.在组成生物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 内反复循环。
D 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
级递减的全过程。
2、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
C.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减少的
D.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 间反复出现、循环利用
二、碳循环
建立一个碳循环的简图:请用箭头和简
短的文字表明碳元素在下述各成分之间的联
系。
生产者
消费者
大气中CO2 分解者
(一)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通过( 光合作用 )和( 化能合成作用)两种代谢
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应该 要怎么控制?
进行实验: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供选实验材料:土壤浸出液(含有土壤微生物)、 蒸馏水、淀粉溶液、烧杯、试管、量筒、碘液、 斐林试剂等
A1、A2取 自加入土壤 浸出液的一组
碘液检测
B1、B2取 自加入蒸馏水 的一组
斐林试剂检测
• 实验证明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利用,循环利用,全球性
渠道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
联系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2)物质是能量流 动的 载体,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 动力。
巩固练习?
1、以下有关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叙述错误的是(D)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 本功能
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但又具有不 同的特点
C、在物质循环中,无机环境的物质可被生物群落循 环利用
D、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伴随物质的循环而循环
四、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实验背景
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真菌 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数量是极其繁多的, 这些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可以将其他生物的 遗体或粪便分解掉。
3、与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线__粒_体__、_叶. 绿体
4、生物的下列过程中,与碳循环无直接关系的是 C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微生物分解作用
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宣传画
温室效应的控制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 为此1997年12月11日联合国在日本东京有 关温室气体的排放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关于生态系统的物 质循环 (3)
生态鱼缸为什 么要放在有光的地 方?生态鱼缸是密 闭的,可以不需要 外界提供物质,在 密闭的环境中,各 种生物所需物质如 何得到?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空气中的氧
气为什么不

会被耗尽呢




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一.物质பைடு நூலகம்环的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基本元 素,在 生物群落 和 无机环境 之间往返循环利 用的过程。P101
这基于碳循环具有_全__球__性____的特点。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年份
1860
1960
19世纪末
浓度(ppm) 283
320
375--400
(二)温室效应
1、原因 2、危害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主要原因)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气温升高 极地和高山冰川加速融化 海平面上升 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反应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3、碳在生物体内以( 含碳有机物 )形式存在。
(一)碳循环
化石燃料
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 有机物)形式传递,通过 (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传递。
5、碳通过(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 化石燃料的燃烧 )返回到无机环境。
(一)碳循环
生态系统(范围):生物圈,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物质: C、H、O、N、P、S
循环过程: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特点: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全球性
全球性
在农田中大量使用DDT杀虫剂为什 么会殃及南极的企鹅?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 P、S等化学元素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3.缓解措施 开发新能源
保护植被,增大绿化面积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特点 渠道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利用,循环利用,
全球性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
联系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 画出能量流动的图解
太阳能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画出碳循环的图解
大气中C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