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8《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第2课时教案1.出示图片——西北地区的草原景观,你发现了什么问题?2.出示西北地区畜牧业图。
提出问题:找出西北地区主要的畜牧业区?这两类草原以贺兰山为界。
3.对贺兰山东西的自然条件:在我国新疆天山、阿尔泰山地区有许多“山地牧场”。
它们随着海拔的变化,从低处的荒漠草原到高处的高山草地,类型不一而足,草种也有明显差异。
牧人们不浪费每一处资源,根据气候、地形和牧草长势,在牧场之间按季节迁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转场”。
4.提问:找出西北地区优良畜种有哪些?5.开拓视野:(1)三河牛是中国培育的乳肉兼用品种。
产于额尔古纳市三河地区,三河分别是:根河、得耳布尔河、哈布尔河。
(2)三河马外貌清秀,体质结实,动作灵敏,奔跑速度快、挽力大、持久力强等特点,优良的乘挽兼用型马。
(3)新疆细毛羊,不仅产毛量高,而且羊肉细嫩味美,很受各族人民喜欢。
来到伊犁的人们在品尝细毛羊的羊肉后,都会赞不绝口地说:“伊犁的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
”(4)伊犁马是我国珍稀的动物资源。
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
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
6.阅读拓展: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蒙古包是区的传统民居。
它常用木杆作支架,外面罩有白色羊毛毡;有一个门、一个窗;顶部可以打开,以便透光通气,下雨、寒冷时便遮起来。
蒙古包便于拆卸、搬运和安装。
为了使畜群吃到充足鲜嫩的草,牧民会根据草场和季节变化,赶着畜群,携带“房子”,从一个草场转移到另外一个草场。
蒙古包就成了“可移动”的房子。
1.出示图片——种植业分布图提出问题:请找出西北地区的主要种植业和分布地区?2.请结合资料分析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点拨补充: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习目的】1、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能分析青藏地区高和寒为特色的自然特征3、青藏地区的主要牧区【学习重点】4、青藏地区“高”和“寒”为特色的自然特征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畜牧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新课导入】播放歌曲《青藏高原》教师:听着优美的乐曲,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青藏高原。
青藏地区多年来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有课,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到青藏地区一游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到青藏地区进行短暂的一游。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4——89页回答:1.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我国部、以西、以南,南至国界。
2.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 ”。
“ ,”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3.气候: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气候,、年温差,日温差。
由于海拔,空气,日照,太阳辐射。
成都和拉萨都位于北纬300附近,但两地1月和7月的气温车别很大,原因是受因素的影响,拉萨位于海拔高。
气候冬寒夏凉,气温年较差,但日较差,藏族的传统服装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而设计的。
4.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受干扰少大部分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生长着、、等多种高原特有动物。
5.湖泊: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高原淡水湖是6.高原之舟:高原之舟指的是,它的毛皮可以保持体温,预防寒冷、体身,可以载负重物。
【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7.牧区:青藏高原是我国的牧区,主要的牲畜有、、,他们都能适应、、等特殊高原环境。
8.河谷农业区: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的气候条件是气温较,有利气候条件是日照。
主要的农业区有南部的谷地,东部的谷地,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好处是:气温较,土质较肥沃。
适合喜温凉的、生长。
9.生活习惯: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为了抵御严寒。
人们都爱喝酒,民居多为。
因为青藏高原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当地人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石块为原料房屋墙体。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情况。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从而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一些具体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地区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掌握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农业发展需要适应自然环境,保护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情况。
2.难点: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自然特征发展农业。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具体地区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资料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自然特征多样性,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具体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的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湿热气候和水稻种植,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和畜牧业发展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自然特征与农业关系的理解。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记住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记住南方地区主要的山脉、地形区、半岛、岛屿、河湖等分布。 3、知道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会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知道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及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5、知道南方地区丰富的有色金属矿,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 6、知道南方地区的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 过程与方法: 读图知道南方地区的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的分布,并学会分析其临海分布对经济 发展的有利之处。 了解南方地区的有我色金属资源及水能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南方地区的学习,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激 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1、发现学 生存在共性或 个性问题,为 导疑作准备。
2、培养学 生自学过程中 发现问题,小
组讨论、互助
学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独立
学生通 过读图、填 图、归纳
一、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城市
学习、合作学
1、位置: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邻东海,南 习的能力。
邻南海。
2、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台湾
设计意图
引出课 题,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情。
1、学
(二)展示学习目标:
1、让学生
生齐读学习
1、记住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
明确本节课的
目标;
2、记住南方地区主要的山脉、地形区、半岛、岛屿、河湖等
学习目标。
2、教
导 师解读学习
学 目标时圈点
3、知道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会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教学设计

b.选择题:判断以下关于自然特征与农业的陈述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c.简答题:请简述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农业发展上的主要差异。
3.进行一次家庭访谈,了解家人对当地农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分析其合理性,并撰写一份访谈报告,不少于300字。
b.学生互相交流,补充遗漏的知识点。
c.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从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分析其对农业的影响,并撰写一篇小论文,不少于500字。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特别是关于自然特征与农业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设计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4.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状况,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农业发展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的愿望。
4.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使其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5.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与他人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如气候、地形、土壤等,以及这些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的相关知识,并且学习了中国地理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学习了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有了一定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具备了知识的横向与纵向对比分析能力以及学习区域地理的经验。
因此本节知识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去分析发现地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与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的范围。
2.能够在地形图上找出西北地区主要地形区。
3.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4.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区域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及其他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策略充分运用教材,结合地图、图片、多媒体课件以及文字资料,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进而总结并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并学会独立分析问题。
六、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法、多媒体展示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八、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维吾尔族歌舞、展示西北地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西北地区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让我们伴随维吾尔族姑娘曼妙的舞姿一起走进西北地区。
提问:通过“西北风光”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草原与沙漠)教师: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我们生活的南方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8.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农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农业知识相对较为薄弱,对于农业的分类、特点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地理知识与农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2.难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农业案例,使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特点。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答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案例资料,如我国主要农业产区的图片、数据等。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小组讨论问题,如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主要农业产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农业案例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和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1、要求学生读P75~76图文资料,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题。
2、了解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
三、梳理归纳
四、评价园地
小组合作完成
交流反馈
小组合作完成
交流反馈
思考回答
演示课件
解释说明
演示课件
解释说明
课件展示
板书设计
第一节: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草原和荒漠
二、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1、指图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看图说出本区包括的省份。
3、找出主要山脉和地形区,概括地形特点。
4、要求学生根据位置和地形特点来说出本区的气候特征及河流特征。
5、完成教材73页活动题,检验学生所学。
转承:干旱的气候对河湖、地表植被影响很大,那对农业的发展又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二部分: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欣赏西北地区的景观图
根据自主学习单自学完成任务
学生总结
思考回答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出对西北地区的直观印象。
播放课件,解释说明。
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并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教师应对措施
(二)、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牧区:
1、要求学生读图8.5和P74—75课文,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题。
2、总结
转承:本区农业虽然是以畜牧业为主,但是在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地方,也零散地分布着一些种植业,下面我们接着学习本区种植业的分布及特点。
教材简析
学习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农业特色。
学习难点
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导学关键
读图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方法
情景设置法、合作探究法、读图观察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北方地区
镇海中学陈志海
第一节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1.教学分析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及自然要素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诗词导入
教师出示《沁园春·雪》的诗句及相应景观:毛泽东有一首著名的诗词《沁园春·雪》,我们班哪个同学朗诵最好、最有感情,给我们朗诵一下这首意境壮丽的诗词?
学生朗诵
教师引导:这首诗词、这些景观反映的是哪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反映了这个地区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引出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诗词朗诵、景观欣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创设与课节密切相关的情境,可以让学生的思绪快速进入课堂,进入本课学习情境。
二、探究深入,走近北方地区
情景一:认识北方地区自然特征
教师引导设问: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中国地理时,认识了中国的自然环境,那么北方地区在哪,都包括哪些范围,具有什么样的自然特征呢?今天我们将从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来认识北方地区。
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地图,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交流讨论,完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学习。
问题:
1.范围:大体位于大兴安岭、_________以东、_________以南,_____________一线以北,东临_____海和_____海。
2.地形:以_______和_________为主。
东部有广阔的_______平原和_______平原;西部有__________的黄土高原。
3.气候:地跨我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温度带),大部分地区属于_____________(气候类型)。
大部分属于__________(干湿区)。
4.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_______”。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________”。
全班交流展示,找代表指图讲述,教师点拔提升:
完成活动: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气温石家庄高于齐齐哈尔,石家庄寒冷时间短,这是纬度位置的影响,齐齐哈尔纬度比石家庄高;降水石家庄冬夏季都多于齐齐哈尔,这是海陆位置的影响,石家庄距海比齐哈尔近。
3.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气温石家庄比延安高,原因是延安比石家庄地势高;降水石家庄比延安多,原因是石家庄比延安距海近。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前边中国地理的学习,对于整个中国地理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已经很熟悉,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问题,这样既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又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转:由于北方地区的这种自然特征深刻地影响了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北方地区农业的特点。
情景二:认识北方地区农业特征
教师引导思考:北方地区作为我国一个重要旱作农业区,都有哪些农作物?它发展农业有什么有利条件呢?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教师继续启发:气候特点对农业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气候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教师追问:北方地区的气候对农业产有没有什么不利的影?联系学过的知识,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
请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及时进行反馈总结。
【教师总结】
华北平原春季气温回升很快,而降水量都很少。
由于这期间华北平原的气温较高,降水很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很大,加上此时正值冬小麦返青,作物需水量很大,所以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所以经常会发生春旱。
解决措施:采取地膜覆盖、建塑料大,减少风干和水分蒸发;培育抗旱的新品种;种植耐旱的作物;打机井,采取喷灌等。
教师启发提问:北方地区是所有的地形区都春旱严重吗?春旱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春旱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东北平原气候冷湿,不经常受春旱影响,但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教师总结: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目前,国家采取了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空间变化、修建水库调节降水的时间变化等措施解决华北平原的春旱,但是从长远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华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设计意图】本情境主要认识北方地区的农业特征及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设计思路是先认识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再分析不利影响,再到解决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既全面立体地认识了北方地区的农业,又使学生地理思维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渐进的发展。
三、拓展交流
教师创设情境:我国首都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也属于北方地区,华北平原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有什么特点呢?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土质及农业生产方式几方面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让学生多关注身边的地理,同时也是对本节知识内容的一个印证和拓展。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也明确了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可以看出确实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经历的就是一个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人地和谐发展的过程。
【素材积累】
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
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
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2、摘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
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地毯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
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
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真好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