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记载的八种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伤寒论》发热症治疗八法

《伤寒论》发热症治疗八法

有发热症 的太阳 中风表虚证用桂 枝汤治疗 。本病 为外
邪犯表 ,卫 阳浮盛 ,抗邪 于外而 发热 。桂枝汤解肌祛 风 ,调和营卫 ,使营 ]和 而热 自灭 ! J
《 经 》 云 :“ 者 血 , 肺 者 气 , 血 为 营 ,气 为 难 心
感 受风热 的外感发热症不 能适用 。并且,值得注 意的 是:发汗 能损伤津液 ,而过汗会 使汀出不止,造成亡 阳等不 良后果。所 以一方 面应 掌握适 当剂量,一方面
须考虑患者的体质 。 2 调和营卫退热 法
《 伤寒论 》1 条 云: “ 3 太阳病 ,头痛 ,发热 ,汗
维普资讯







O n
《 伤寒论 》发热症治疗八法
李 芳
u呈 . C

唱 d №

( 甘肃 中医学院
甘肃兰 州 70 0 3 00)

【 摘要 】发 热症在 临床 是种常见症 ,其治疗方法 多种 多样。《 伤寒论 》发展创造 了关于发热症的辨证涵义 ,并
a d v r e . { r a i e o e r 1 d s a e 》 d v l p n r a e t e d a e t c l m l c t o b u n a i d t e t s n f b i e i e s e e o s a d c e t s h i l c i a i p i a i n a o t
[ e w r s t e t s n f b i e d s a e ;h t s m t m , r a m n K y o d ] ra i e o e r l i e s o y p o s ;t et e t

治疗八法是何人归纳总结的

治疗八法是何人归纳总结的

治疗八法是何人归纳总结的治疗八法是古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归纳总结的。

这八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温法、清法、补法、攻法和导法,通过对人体的病理研究和对药物性能的分析,张仲景总结出了这八种治疗方法,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一、汗法汗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促使病人排出大量的汗液,达到发散表邪、解表散寒的目的。

汗法广泛应用于感冒、发热等外邪属表的疾病治疗中,其中代表性的汗法有桂枝汤和麻黄汤等。

二、吐法吐法是通过药物刺激胃肠道,诱导呕吐,以清除胃内积聚的有害物质,通利气血。

吐法常用于食物中毒、中暑等病症的治疗,代表性的吐法如半夏泻心汤。

三、下法下法是通过引导药物通便,促使大便排出,以清肠胃积滞,解除腹痛的方法。

下法适用于腹胀便秘、痰湿阻滞等疾病的治疗,其中代表性的下法有大承气汤和大黄的应用。

四、温法温法是通过温热药物或其他方法,加强体内阳气的运行,以祛寒、温经活络的治疗方式。

温法适用于寒湿内凝、经脉痛痹等疾病的治疗,常见的温法有当归生姜汤和小建中汤等。

五、清法清法是通过寒凉药物或其他方法,清热解毒,以清除热邪、抑制病毒繁殖的治疗方式。

清法多用于感染性疾病、发热等症状的治疗,其中典型的清法有银翘解毒片和黄连解毒汤等。

六、补法补法是通过滋补养护身体,提高体质,以促进机体自身的恢复和抵抗能力。

补法多用于体虚乏力、产后虚寒等病症的治疗,常见的补法有补中益气汤和八珍汤等。

七、攻法攻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以强烈刺激体内的病理因素,如肿块、积聚等,以促进病灶的消散或排出体外。

攻法适用于小肠梗阻、瘰疬等疾病的治疗,其中代表性的攻法有葱蒜研究治疗瘰疬。

八、导法导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引导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以清除堵塞、排毒的治疗方式。

导法适用于尿路结石、黄疸等疾病的治疗,代表性的导法有通淋丸和小柴胡汤等。

综上所述,治疗八法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归纳总结的一套中医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根据病理变化和药物性能而总结出来,通过发汗、吐泻、温补等手段,以调和体内阴阳、平衡气血的变化,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伤寒论治病的方法

伤寒论治病的方法

伤寒论治病的方法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治病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辩证施治:伤寒论治病的方法是辩证施治,即根据病情的不同表现,对症下药。

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对证治病,不可一刀切。

2. 按照六经辨证:中医认为人体有六经,即三阴三阳。

伤寒论治疗病症时,要根据病情的表现,结合六经辨证,确定病人的病位、证候和治疗方法。

3. 治疗原则:伤寒论治疗病症时,要遵循一定的治疗原则,如先清后温、先攻后补、先表后里、先实后虚等。

4. 配合中药治疗:伤寒论治疗病症时,常常采用中药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表现,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的优点是药效温和、副作用小。

5. 配合针灸治疗:伤寒论治疗病症时,可以配合针灸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表现,选择不同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的优点是疗效快、副作用小。

6. 辨证论治:伤寒论治疗病症时,要根据病情的不同表现,进行辨证论治,确定病人的证候和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的优点是针对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总之,伤寒论治疗病症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根据病情的不同表现,对症下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1 -。

《伤寒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方法简介

《伤寒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方法简介

《伤寒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方法简介《伤寒论》中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八种基本方法。

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也称为解表法。

它是治疗外感表证的主要方法,通过出汗使病邪随汗而出,达到治疗目的。

2.吐法:通过患者的呕吐使积聚在胃脘、胸膈、咽喉等部位的毒物和痰等物质得以排出。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治疗痰浊、宿食等病邪在上焦胸部的病症。

3.下法: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积聚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实证,通过泻下病邪从大便排出。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得以缓解。

这种方法强调调和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之恢复平衡。

5.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方法,清除体内的热邪。

适用于里热证,如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脏腑等热证。

7.补法:通过补益气血、阴阳等方法,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抵抗力。

补法分为清补、温补、平补、峻补等多种方式,以适
应不同体质和病情的需要。

8.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软坚散结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这种方法适用于气、血、痰、湿、食等所致的积聚、瘕、痞、肿等病证。

这八种治法并非孤立使用,而是根据病情的需要,灵活运用,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伤寒论中祛湿的方子

伤寒论中祛湿的方子

在《伤寒论》中,针对不同部位的湿气,提出了相应的去湿方剂。

以下是部分去湿的方子:
1.湿在皮肤:麻黄加术汤,用于治疗皮肤病症。

2.湿兼表证:桂枝附子汤,对应症状为舌苔白厚身沉。

3.湿在肌肉:麻杏薏甘汤,用于治疗皮肤干燥及关节病。

4.湿在关节:甘草附子汤,用于治疗关节病痛。

5.湿在血脉:防己黄芪汤,用于治疗肥胖症。

6.湿在中焦:白术附子汤(大便坚)和桂枝附子加术去桂汤(大便溏)。

7.湿在肺:小青龙汤,对应症状为肺寒。

8.湿在脾:白术茯苓厚朴汤,对应症状为中满。

9.湿在胃:理中丸,对应症状为泄泻。

10.湿在肾:五芩散,对应症状为淋漓。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也提到了一些去湿的方子,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等。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伤寒论经方分类方法

伤寒论经方分类方法

伤寒论经方分类方法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讲述了伤寒(一种传染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等内容。

根据经方(方剂)的不同,可以将伤寒论的经方分类如下:
1. 温里剂:温里剂是通过药物的温热性质来调节人体内虚寒的状态。

主要包括桂枝汤、附子汤等。

2. 清里剂:清里剂是通过药物的清凉性质来清理人体内的热毒。

主要包括白虎汤、石膏汤等。

3. 甘露剂:甘露剂主要通过药物的甘温性质来补养人体。

主要包括甘草汤、大枣汤等。

4. 寒热同治剂:寒热同治剂是针对伤寒病程中既有寒热症状的患者,并结合具体症候来选择合适的方剂。

主要包括麻黄汤、柴胡汤等。

5. 清热泻火剂:清热泻火剂主要用于治疗伤寒过程中的高热和烦渴等症状。

主要包括龙胆瀉肝汤、银翘散等。

以上是伤寒论经方分类的主要方法,根据具体病情和症状的不同,医生会选择合适的经方进行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任何经方前,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伤寒论经方讲解

伤寒论经方讲解

伤寒论经方讲解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许多经方治疗伤寒病的方法。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经方的讲解:
1.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适用于初期感冒、头痛、身痛、恶风寒等症状。

2. 甘草汤:由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适用于轻微感冒,咳嗽、寒热交替等症状。

3. 五苓散:由茯苓、白术、泽泻、桂枝、半夏组成。

适用于水肿、胸闷、腹胀等症状。

4.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组成。

适用于发热、口渴、恶心、呕吐等症状。

5. 防己地黄汤:由防己、生地、山药、泽泻组成。

适用于发热、口渴、多汗、尿少等症状。

以上是《伤寒论》中的一些经方讲解。

需要强调的是,中药治疗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合理搭配,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记载了113方,这些方子用了91味药物(由于统计标准不同,各家稍有差异),比《内经》大大地发展了。

这113个方子概括为八种治法:汗、吐、下、和解、温、清、补、消。

一是汗法,“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有太阳表证的时候,用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大小青龙等方子解决太阳表证。

二是吐法,“病在上者,因而越之”,痰实阻滞胸中膈上,有瓜蒂散解决胸膈实证。

三是下法,阳明里实或太阳蓄血,用三承气汤等方子解决胃肠与太阳实证。

四是和解法,用柴胡剂治疗少阳半表半里证。

五是温法,太阴里虚寒和少阴寒化,用四逆汤类解决三阴虚寒证。

六是清法,用黄芩、黄连等治疗内里有热的热证。

七是补法,气血两虚,用人参、甘草等治疗正气亏虚。

八是消法,用虻虫、水蛭等消磨瘀血。

《伤寒论》中所包括的不仅是八法,还有镇逆之法、收涩之法等等。

在用每一个方法时,尤其是汗法、吐法、下法,都要从药和人体多个方面看问题。

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荣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是《伤寒论》的第一张方子,是群方之首,也有禁忌证:“酒客病,不可服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并且“常须识此,勿令
误也”。

刘渡舟教授总结为,既要了解药的功能作用,又强调不能无视人体的差异。

药为标,人体正气为本。

药必须作用于人体,两者相合才能起到祛邪作用。

不能说桂枝汤就祛了风了,麻黄汤就祛了寒了,那是见药而不见人。

发汗发的太多了,就伤了机体的抗邪能力,不能完全把邪气祛掉,疾病就好不了。

其他方法也是这样。

《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是环环相扣的,八法来源于辨证。

先有证,如太阳证、中风证,然后有相应的法。

杂学博记,学以归真
博学广记,溯本清源,返璞归真,专注健康、科技、职场、手工等领域。

本文由杂家归真原创,转载请注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