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考试试题综合复习题详解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练习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综合练习卷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表为2000~2015年我国流淌人口规模、跨省流淌人口和省内流淌规模及占比统计表。
据此完成1~2题。
A.数量和占比均增加 B.数量和占比均降低C.数量增加,占比降低 D.数量降低,占比增加2.目前,影响我国人口流淌的主导因素是( )A.政治 B.经济C.文化 D.环境人口迁移选择指数是指一个地区实际的迁移人数与全国平均水平上该地区流向另一地区可能发生的期望迁移之比,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大于100%为流淌人口吸引中心,数据越大表示吸引力越强。
下图示意我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省级行政区际流淌人口吸引中心分布。
据此回答3~4题。
3.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流淌人口吸引中心分布变更特征是( ) A.吸引中心流淌人口吸引力在接着增加B.流淌人口吸引中心数量增加C.省级行政区之间流淌人口吸引力差距增大D.沿海省级行政区的流淌人口吸引力增加4.广东省流淌人口吸引力变更的主要缘由是( )A.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惠政策优势减弱,经济发展水平下降B.内地逐步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人口吸引力增加C.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经济发展更快,人口吸引力增加D.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外迁下图为“我国人口和劳动力人口(15~64岁)增长率变更(含预料)图”。
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劳动力人口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段是( )A.1986~1990年 B.2024~2024年C.2024~2025年 D.2026~2030年6.据图推想,2036~2040年我国的人口状况最可能的是( )A.人口总量逐年下降 B.人口诞生率低C.劳动力严峻过剩 D.老龄化现象趋缓近5年来我国的城乡对比关系已经起先出现新的现象。
城镇化的条件起先出现变更,以前农村——城市单向的城镇化过程,可能会出现反向或双向的过程(下图)。
高一地理必修二综合考试题(含答案)

高一地理阶段性考试一、选择题(共34个题,每小题1.5分)读世界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图,完成1~2题。
1.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① B.②C.③ D.④2.四国中,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的国家是A.① B.②C.③ D.④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除流出地“推力”(如气候严寒、文化生活落后等)和流入地的“拉力”(如生活条件好等)外,还要受到“中间阻力”(如技能、费用、亲情等)的影响。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因素中属于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因素是A.城市交通拥挤 B.城市就业机会多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4.造成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主要推力是A.乡村地区环境优美 B.地铁和高速公路向郊区延伸C.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下降 D.城市文化生活落后下图表示某种工业区位选择的历史发展阶段。
读图回答5~6题。
5.区位选择与上图所示发展阶段相适合的工业部门是A.钢铁工业B.化学工业C.纺织工业D.电子工业6.上图反映出,对这种工业区位的选择A.原料地的吸收力越来越强B.燃料地的吸引力越来越强C.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D.交通运输的影响一直很弱我国一些地区的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回答7~8题。
7.这种农业变迁最有可能出现的地区是A. 三江平原B. 华北平原C. 河西走廓D. 珠江三角洲8.这种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气候B. 市场C. 政策D. 交通下图为“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
9.在图中,③区A.是城市的工业中心B.常住居民最多C.人流数量昼夜差别很大D.环境质量最差10.在②区内,应布局A.海港 B.绿化带 C.大型超市D.飞机场11.①、④是住宅用地为主的卫星城,造成它们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不是A.与市中心的距离B.自然环境条件C.基础服务设施D.交通通达度12.右图是“某城市布局规划”图,拟在①、②、③、④四地建火力发电厂、自来水厂、印染厂、服装厂,从经济效益、环境因素考虑,布局合理的是A.①自来水厂、②火力发电厂、③印染厂、④服装厂B.①服装厂、②印染厂、③自来水厂、④火力发电厂C.①火力发电厂、②自来水厂、③服装厂、④印染厂D.①印染厂、②服装厂、③自来水厂、④火力发电厂13.邮政通信的主要业务有①传真②电报③寄信④订报刊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14.下列现代技术中,其功能主要应用于定位和导航的是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 D.自动绘图系统15、《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造成此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 B.土壤 C.地形 D.市场16、为了减少运费,最需接近市场的是A.制糖厂 B.造船厂 C.瓶装饮料厂 D.高级时装厂读我国某地农产品产值百分比构成图,回答17-19题17.该地农业地域类型是A .混合农业B .大牧场放牧业C .乳畜业D .种植园农业18.影响该地农业种植结构的主导因素是A .政策B .市场C .交通D .气候19.该地所产柑橘与地中海沿岸地区相比,皮薄含糖低,主要原因是A .地形差异B .水源差异C .土壤差异D .气候差异图2是“阶段性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读图完成20-21题。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二章复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二章复习题(附答案)第一章大气环流与天气选择题1. 以下有关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气流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两极温差的存在B. 世界上所有气流都是呈横向分布的C. 在同一地区,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常常同时发生D. 气流的方向是相对不变的【答案】A2. 高空急流的形成条件是()。
A. 向上运动气流较强B. 区域内温度差异小,直接产生地转偏向力C. 大范围纬向气流形成了一个宽广的高压纹型,不断地把气流向南或向北垂直纬向转移D. 形成于夏季【答案】B3.以下不属于热带风暴的现象是()。
A. 集中的强降雨B. 多发生在副热带地区C. 中心风速在12级以上D. 中心附近气压很高【答案】D填空题4.地球的4个大气圈依气温降低而分别命名为()。
【答案】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界面层(也可写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顶部层)5. 大气成分组成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约为()。
【答案】0.04%6. 商业性质最强的热带风暴为()。
【答案】台风第二章水资源选择题1. 以下不属于浅层地下水的是()。
A. 泉水B. 雨水C. 河水D. 湖水【答案】 D2. 用土壤田间持水量基础数据测定水资源量的方法属于()。
A. 注水或井调B. 物理调查C. 数量平衡调查D. 多功能调查【答案】B3. 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A. 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大B. 资源分布不均,南短北长C. 资源利用中主要以农业为主D. 不存在缺水地区【答案】B填空题4. 常用的粗略估算水资源量方法有注水或井调法、比例法和()。
【答案】使劲抽干法5. 我国第一个进行南水北调的工程是()。
【答案】京杭运河6. 直接利用地下水,将地下水开采后用管道输送到城市供应水的方式是()。
【答案】地下水直接供水方式。
人教版必修二高一地理试题综合复习题详解

人教版高一地理试题综合复习题一、单选题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铁路运输是一种适宜于长距离运送客、货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读“我国部分地区铁路分布图”,回答3.从上海到兰州最便捷的线路,依次经过的铁路枢纽有( )A.徐州、郑州、西安B.南京、济南、郑州C.西安、南京、徐州D.南京、武汉、洛阳4.下列铁路线附近,既有观光、文化旅游景点,又有沙漠探险内容的是( )A.沪杭线-京沪线-京哈线B.陇海线-兰新线-南疆线C.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D.陇海线-宝成线-成昆线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地租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读图完成。
5.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区可拓展到( )A.环城路B.三环路C.二环路D.一环路6.近年该市的工业企业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③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⑤人口向郊区迁移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近几年,禽流感在全球呈现蔓延之势。
为了防止禽流感,各地开始大规模捕杀家禽。
下图是网上流传的某视频的截图。
读图回答下列。
7.该视频可以说是家禽向人类发出的呐喊。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人类的这种做法违反了( )A.发展的观念B.公平的观念C.环境的观念D.权利的观念8.为防止禽流感疫情的进一步蔓延,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进一步加大对家禽的屠宰力度,将禽流感病毒消灭在萌芽状态B.实施人口跨区域迁移,远离禽流感病源,减少传染几率C.对疫区及其周边地区实行长期隔离,切断病毒传播途径D.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运用国际力量,有效抑制禽流感的发生与传播下图为我国某地农垦糖业循环经济模式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1

第一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我国人口密度东西差异原因,应该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去综合考虑。
2.【答案】B【解析】要想缩小地区间的人口密度差异,无论是提高人口出生率还是进行移民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地区经济发展上进行努力。
3.【答案】B【解析】根据轮廓可判断A 处是欧洲,B 处是南亚,C 处是东亚和东南亚。
南亚成为人类大陆,即说明其人口分布稠密,这与其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有关。
4.【答案】C【解析】从位置上看,D 处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成为人口孤岛,说明其周围地区人口稀少,而在此区域内人口稠密。
5.【答案】B【解析】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的因素,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在社会经济因素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显著。
另外,历史、宗教、习俗等因素也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6.【答案】C【解析】海拔越高,人口密度越小;湿润地区人口密度大。
两图的纵坐标都为人口密度。
左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
所以本题选择C 选项。
【考点】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7.【答案】B【解析】图中A 点海拔接近4 000 米,可能为青藏高原地区;E 点降水量小,应位于西北地区,可能为塔克拉玛干沙漠;C 点海拔低,应位于东部沿海地区;D 点降水量大,人口密度高,应位于南方沿海地区。
所以本题选择B 选项。
8.【答案】C【解析】从图中信息看,箭头B 代表了国际人口迁移,选项中只有我国明清时期人口移居东南亚和来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9.【答案】A【解析】箭头A 代表的是国内人口迁移,目前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
10.【答案】A【解析】读图分析可知,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曲线在2010~2011 年斜率最陡,由此可判断该时段我国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最显著。
11.【答案】B【解析】人口出生率对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无明显影响;外出农民工户籍转变成城市居民户籍极少,不是影响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近年来国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导致跨省外出农民工数量减少;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对农民工劳动技能要求提高,农民工因劳动技能低,外出就业困难,使外出农民工增量减小。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综合检测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图为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和城市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 D )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B.沿海人口密度大于内陆C.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D.东南人口密度总体最大2.图中M地虽地处沿海地区,但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其缘由最有可能是( B )A.地处山区,地形坎坷,交通不便B.多盐碱地、沼泽,农业发展不利C.降水较少,河流少,水资源缺乏D.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相当严峻[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江苏省人口密度南部大于北部,中部大于东、西部,总体东南部人口密度最大。
第2题,M地区的地势低平,为坦荡的平原,拥有湖泊,有大面积滩涂、沼泽;长期受海水浸渍,盐碱化程度高,对农业发展不利,造成人口较少。
投资移民是指具有肯定资产,以投资的方式取得外国永久居留权的移民。
近年来,投资移民人数迅猛增加,成为我国海外移民大潮中的突出现象,美国是我国海外投资移民的优选。
读图,完成3~4题。
3.迁入美国的中国移民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段是( D )A.1990~2000年B.2000~2006年C.2006~2010年D.2010~2013年4.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热衷投资移民美国的主要因素有( A )①教化质量②环境质量③食品平安④医疗水平⑤治安状况⑥就业机会A.①②③④B.①②⑤⑥C.①②③⑥D.①③④⑤[解析] 第3题,移民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等于每个时段起止的移民人口数量之差除以该时段的年数,计算可知2010~2013年移民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最快。
第4题,美国目前在教化质量、环境质量、食品平安、医疗水平方面优于我国,这是吸引我国海外移民的主要缘由。
图甲是成都地铁线分布图,图乙是该城市某地铁站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
读图,完成5~6题。
5.据图甲分析,A、B、C、D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B )A.D地B.B地C.C地D.A地6.据图乙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 B )A.商业区B.居住区C.工业区D.文化区[解析] 第5题,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镇中心、交通便利的区域。
高一地理必修2第四章章节综合复习题(附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2第四章章节综合复习题(附答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
xx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地理必修2第四章章节综合复习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氮肥,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机动车排放的尾气,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等,使氮污染已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据此回答1~2题。
1.据卫星传回的全球二氧化氮污染图显示,欧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大城市上空二氧化氮密度很高,这最有可能与这些地区()A.大量使用氮肥有关B.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氟氯烃有关C.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机动车辆有关D.规模化养殖场排放的畜禽粪便有关2.我国是世界上氮素化肥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无机氮的化合物随江河大量排入我国近海,带来的后果是()A.抵制海水水面蒸发B.水体富营养化C.水循环速度改变D.海生植物大量死亡解析:欧洲和北美洲城市中二氧化氮增多,主要是大量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
氮磷化合物排入水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在河湖等内陆水体中产生水华现象,在海洋中产生赤潮现象。
答案: 1.C 2.B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
预计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地区。
有资料表明,伴随水资源危机而出现的环境难民在1998年达到2500万人,第一次超过战争难民的人数,据预测,在2025年之前,由水荒导致的难民多达1亿人。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3~4题。
3.世界性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不合理地开垦荒地B.酸雨和臭氧层的破坏C.气候变化D.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4.在目前状况下,缓解水资源紧张的主要方法是()A.减少浪费和污染B.加强海水淡化C.发展生态农业D.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解析:本题组考查资源短缺问题的相关知识。
第3题,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紧张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全球性水资源紧张则主要是由于生产生活对水的需求增长过快。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综合检测卷A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综合检测卷(A)(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某国某地区人口密度与海拔的相关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的过渡地带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的过渡地带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的过渡地带2.该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区域人口密度低,其缘由是( )A.气候湿热,不相宜人类居住B.地势低平,洪涝灾难频繁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2.A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位于海拔1000~1500米处,东非高原与刚果盆地的过渡地带位于赤道旁边,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1500米处的东非高原上。
四川盆地海拔在200~500米,恒河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巴西高原海拔低于1000米。
第2题,该地区500米以下的区域位于刚果盆地,因位于赤道旁边,加上海拔低,气候过于湿热,自然条件恶劣,不相宜人类居住。
近年,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夫工,起先逆向流淌、返乡创业。
据统计,近年返乡创业的农夫工人数累计达到450万。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着该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农夫工返乡创业,这将给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行估量的影响。
据此完成第3~5题。
3.农夫工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缘由是( )A.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B.国家实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C.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撂荒D.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峻4.返乡创业的农夫工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的升级(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建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返乡创业人员( )A.技能与素养的提升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5.农夫工返乡创业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B.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C.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4.A5.C3题,依据材料分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量农夫工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因此农夫工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实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地理试题综合复习题一、单选题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2.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铁路运输是一种适宜于长距离运送客、货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读“我国部分地区铁路分布图”,回答3.从上海到兰州最便捷的线路,依次经过的铁路枢纽有( )A.徐州、郑州、西安B.南京、济南、郑州C.西安、南京、徐州D.南京、武汉、洛阳4.下列铁路线附近,既有观光、文化旅游景点,又有沙漠探险内容的是( )A.沪杭线-京沪线-京哈线B.陇海线-兰新线-南疆线C.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D.陇海线-宝成线-成昆线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地租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读图完成。
5.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区可拓展到( )A.环城路B.三环路C.二环路D.一环路6.近年该市的工业企业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③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⑤人口向郊区迁移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近几年,禽流感在全球呈现蔓延之势。
为了防止禽流感,各地开始大规模捕杀家禽。
下图是网上流传的某视频的截图。
读图回答下列。
7.该视频可以说是家禽向人类发出的呐喊。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人类的这种做法违反了( )A.发展的观念B.公平的观念C.环境的观念D.权利的观念8.为防止禽流感疫情的进一步蔓延,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进一步加大对家禽的屠宰力度,将禽流感病毒消灭在萌芽状态B.实施人口跨区域迁移,远离禽流感病源,减少传染几率C.对疫区及其周边地区实行长期隔离,切断病毒传播途径D.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运用国际力量,有效抑制禽流感的发生与传播下图为我国某地农垦糖业循环经济模式图。
读图,回答下面。
9.该地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A.黑龙江B.新疆C.山东D.广西10.该循环经济模式( )A.没有产生任何废弃物B.受市场影响最为显著C.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D.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生产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
读图完成。
11.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12.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A.①处和③处B.①处和④处C.②处和③处D.②处和④处读我国山东某地生态农业系统图及该地农产品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表,回答。
A.生产过程1B.生产过程2C.生产过程3D.以上都是14.该市农村地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用这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塑料袋,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A.减轻大气污染B.减轻"白色污染"C.促进生物多样性D.减轻酸雨危害15.关于我国农村推广各类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B.农业生产过程不能达到清洁化C.经营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D.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富文荣勘测实验小组发现: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
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承栽能力,环境逐渐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
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6.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中最理想的是( )A.甲B.乙C.丙D.丁17.和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 后治理”的老路,这是因为( )①我国自然资源贫乏②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③国际社会制约增强④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
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
读图回答。
18.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A.2000年B.2005年C.2007年D.2011年19.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下图为上海港口迁移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
20.港口区位迁移形成的拓建模式是( )A.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干流港B.深海港→门户港→干流港→支流港C.干流港→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D.支流港→干流港→门户港→深海港21.洋山港建设对上海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 )A.促进城市内部功能的变迁B.加速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C.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D.推动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近代,我国滇、藏、川之间的贸易是通过“茶马古道”进行的,它是以马帮(骡马)运输为基础,实现川、滇的茶叶和西藏马匹、药材的交易,故称“茶马古道。
读图完成。
22.滇藏川运输方式采用马帮的主要原因是( )A.当地畜牧业发达,骡马数量多B.当地经济落后,发展马帮可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C.可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D.骡马适应性强,可满足当地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需要23.在建设通往西藏的交通线时,国家坚持了先公路后铁路,其原因是公路运输 ( )A.连续性强B.对地形适应性弱C.工程造价高D.灵活性强二、综合读图题24.港口是交通运输网中重要的点,其区位条件分水域和陆域两部分,水域要求深水、避风;陆域要求地形平坦、城市依托和经济腹地等。
下图是东亚某沿海地区示意图,乙是传统的港口城市,丙是新建港口城市。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制约乙城港区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
丙城是以装卸、仓储、造船为主的港口城市,其港区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A线和B线是连接甲城和丁城的公路选线方案。
较合理的是_____线,简述你的理由。
25.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
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简述福建省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
(2)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答案:1.D; 2.A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迁移的人口中,以20〜3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这种迁移最可能是由经济因素引起的。
2.图中乙年龄段的年轻人外出务工时,常常会将自己年幼的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导致甲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数量也较大,即这二者之间的迁移具有相关性。
答案:3.A; 4.B解析:3.读图,从上海到兰州最便捷的线路,依次经过的铁路枢纽有徐州、郑州、西安,A对。
4.铁路线附近,既有现光、文化旅游景点,又有沙漠探险内容的是陇海线一兰新线一南疆线,B对。
其它选项线路,没有沙漠探险内容,A,C,D错。
答案:5.B; 6.A解析:5.①线和②线的斜率介于另外两条线之间,所以为介于三个功能区中间的住宅区。
当①线变为②线时,从一环一直到三环,住宅区的付租水平最高,所以,住宅区可以延伸至三环路。
6.工业区占地面积较大,且对环境有污染。
所以,随着城区地租上涨,工业成本升高,加之缓解污染的要求,工业区向郊外迁移,同时,不断完善的交通网改善郊区的交通环境,为工业区的布局提供了便利条件。
答案:7.B; 8.D解析:7.由题干可知,过去几年,禽流感在全球呈现蔓延之势,为了防止禽流感,各地开始大规模扑杀家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人类的这种做法违反了公平的观念。
故选:B。
8.为防止禽流感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需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运用国际力量,有效抑制禽流感的发生与传播,D项正确。
进一步加大对家禽的屠宰力度,会导致物种灭绝,违背公平性原则,A项错误。
实施人口跨区域迁移,会导致流感的进一步扩大, B项错误。
对疫区及其周边地区实行长期隔离,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C项错误。
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答案:9D; 10.C解析:9该循环模式实现了对上个环节产品的再加工、对上个环节的废弃物再利用,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10.该循环模式实现了对上个环节产品的再加工、对上个环节的废弃物再利用,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答案:11.B; 12.A解析:11.通过读图分析,该图中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林地分布在城区之间,并且面积较大,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B正确项;但这种布局延长了居民出行距离,不利于各区之间联系,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因此A、C、D错。
12.根据所学知识和风频图示:物流园区应布局在交通便利、地租较低、面积较大的①处;而化工园区应布局在风频较小的③处或④处。
但④处位于河流的上游,易污染水源,并且④处距离城市较近,易污染城区大气,因此化工园区布局在③处较合适。
答案:13.C; 14.B; 15.B解析:13.读图可知,生产过程1是粮食生产,生产过程2是乳、肉、蛋生产,生产过程3是沼气发电,所以生产过程3的环境效益最大,C项正确。
14.“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
该市农村地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的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
用这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塑料袋,可减轻“白色污染”,故B项正确。
15.我国农村推广各类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方面进行分析具体表述如下:形成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农业生产过程达到清洁化;经营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答案:16.D; 17.B解析:16.由材料可知.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承载能力.环境逐渐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
从图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关系.丁曲线在经济起飞阶段,环境污染程度最低,所以是最理想的发展模式。
17.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故①错误。
②③④是我国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原因。
.答案:18.D; 19.B解析:18.所谓绿色出行是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即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如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步行、骑自行车出行等。
图中2011年以后,小汽车出行方式占比减小,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占比增加。
19.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功能区的布局状况,与出行方式的变化无关,A项错误。
小汽车的出行量减少,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会减轻,B项正确。
城市的服务功能包括方方面面,不受出行方式的影响,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