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富营养化

合集下载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危害: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

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

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在形成"绿色浮渣"后,水下的藻类会因得不到阳光照射而呼吸水内氧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水内氧气会逐渐减少,水内生物也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

死去的藻类和生物又会在水内进行氧化作用,这时水体也会变得很臭,水资源也会被污染的不可再用。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新定义的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

海藻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化学法
1.化学除磷技术:化学除磷常用的化学药剂有3类:石灰、铝盐、铁盐。投加石灰与磷酸盐 反应生成羟基磷酸盐沉淀。投加的铝盐主要为硫酸铝,与磷酸盐反应形成磷酸铝沉淀。铁 盐主要为三氯化铁、氯化亚铁、硫酸亚铁、硫酸铁等,与磷酸盐反应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铁 沉淀。化学除磷去除磷效率较高,去除率达到85%以上。使氮磷比例失调,营造不适宜藻 类繁殖的的水体营养环境。但由于该法成本较高,同时有二次污染的可能性,在饮用水源 地应禁止使用。
水体富营养化机理
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 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 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 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 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 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 植物的过度生长。
奥 运 森 林 公 园 水 环 境 生 态 工 程
治理案例
谢谢!
4.紫外线法。藻类等微生物在受到 紫外线照射时, 藻细胞内的 DNA 螺旋体被紫外线的电磁能所破坏, 导致细胞无法增殖,达到灭活效应。 紫外线法除藻工艺的运行成本低, 不会生成有害消毒副产物,但该技 术目前在生产上的应用还不成熟, 推广应用有限。
5.机械法除藻 /除草。机械法适用于藻类和水 草严重泛滥的富营养化水体,是一种应急处理 方式,但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 6.曝气技术。曝气的作用是增加水中的溶解氧, 使溶解氧与水体充分混合,供应微生物呼吸之 需,使其生长繁殖,已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该技术适用于溶解氧含量较低(一般低于 4mg/L)的封闭或缓流水体。
6.噬藻体。噬藻体( Cyanophage) 是以蓝藻为寄主的浮游病毒类群 ( 也称蓝藻病毒) ,因其能特异性 地感染蓝藻并导致其死亡,是蓝藻 “水华”潜在的控制因子。

水体富营养化名词解释

水体富营养化名词解释

水体富营养化名词解释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过多的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的生物生长过度和生态系统紊乱的现象。

一般来说,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超过了水生生物的生长所需,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如农业、畜牧业、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等。

农业和畜牧业的过度施肥和养殖废弃物的排放,会使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中。

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中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也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生物和水体生态系统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首先,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中藻类和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形成藻华。

藻华会使水体变绿并降低透明度,阻碍光的穿透,影响水下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藻华的死亡和分解还会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使其他生物生存困难。

其次,水体富营养化还会改变水体的水质,使水体富集了过多的营养物质,导致水体变为浑浊,臭味难闻,并且水中富集的磷、硝酸盐等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

最后,富营养化还会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破坏水生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链的稳定性。

为了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采取一系列措施是必要的。

首先,应加强对农业和畜牧业的管理,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合理施肥,避免养殖废弃物的排放进入水体。

其次,加强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减少有害物质和富营养物质的排放。

此外,也应加强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和评估,定期对水体进行调查,及时采取措施以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B、排除内源、最大限度的减少内源对富营养化的“贡献”
(3点)。
1、生物-生态性措施:通过放样控制藻型生物、构建人工湿地、回复 高等水陆生植物等重建水生生态环境,使水体恢复其功能。 2、物理工程性措施:底泥疏浚、深层曝气 3、化学方法:1)凝聚沉降:投加化学试剂使营养物质生成沉淀而沉 降;2)化学药剂杀藻:效果较好,但会受时效、大水域、水体流动 的局限,而且死藻分解后仍会释放磷。
A、控制外源,减少水体中的外来营养物质(8点)。
1、废水排放前必须达标,控制氮、磷含量不超标 2、尽量增加无机肥的有效使用效率,提高有机肥的使用量 3、制定营养物质排放标准和水质标准 4、根据水体的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 5、合成洗涤剂禁磷和限磷 6、实施截污工程或引排污染源。 7、在农业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8、保护绿化带、集中收集饲养场的家禽粪便
我国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不容忽视。
8
3
2010
26
4
2015
61
10

劣Ⅴ
轻度富营养
中度富营 养
重度富营 养
5
12
6
10
11
2
1
4
4
12
2
0
数据引自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3. 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原因
湖盆演化历史
自然湖泊有从贫营养、中营养、 轻度富营养、中度富营养、重度富营 养、沼泽发展的过程。
自然条件下湖泊的形成、发育、 衰老和消亡的自然演化过程是非常缓 慢的,但是人类活动加速了湖泊富营
养化的进程。
3. 水体富营养化产生机制
氮、磷的过量排放是造成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 水体中过量的氮磷引起藻类的疯长。而浮游藻类的生命周期通常 很短,会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又很快大量死亡,增加天然水体有机 物浓度。造成: (1)促使好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机物消耗大量水中的溶解氧, 形成厌氧环境,导致厌氧细菌大量繁殖,产生硫化氢等恶臭气体。 (2)水华还形成很多有害物质使局部水域污染,破坏生态和水资 源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

1.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2. 水体自净能力:广义的水体自净是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受污染的水体逐渐自然净化,水质复原的过程。

狭义的水体自净是指水体中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净化的作用。

3.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即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的快慢。

4. 凝聚:胶体颗粒的聚集亦可称为凝聚或絮凝。

5. 絮凝:从工艺上看,是指絮粒通过吸附、交联、网捕,聚结为大絮体沉降的过程。

6. 脱稳:不用的化学试剂能使胶体以不同的方式脱稳,脱稳的机理有:1.压缩双电层:胶体的稳定性取决于静电斥力力与范德华力(分子间作用力)何者占主导地位,当距离很近时,范德华力占优势,合力为引力,两个颗粒可以互相吸住,胶体脱稳.当距离较远时,库仑力占优势,合力为斥力,颗粒间相互排斥,胶体将保持稳定.7. ζ电位:是指双电层中扩散层与固定层交界处的电位与自由溶液电位之差,亦即扩散层内外界之间的电位差。

ζ-电位控制着扩散层的厚度和结合水的数量,因而对粘性土的工程地质性质有重要影响。

8. 胶体稳定性:胶体因质点很小,强烈的布朗运动使它不致很快沉降,故具有一定的动力学稳定性;另一方面,疏液胶体是高度分散的多相体系,相界面很大,质点之间有强烈的聚结倾向,所以又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一旦质点聚结变大,动力学稳定性也随之消失。

因此,胶体的聚结稳定性是胶体稳定与否的关键。

9. 异相絮凝:指由布朗运动引起的颗粒碰撞聚集。

10. 最佳投加量:有两种涵义,一种是指处理后水质达到最优时的混凝剂投加量;另一种是指达到某一特定水质指标时的最小混凝剂投加量,这在生产中更具有实际意义。

11、搅拌强度:单位时间的转数,相当于速度梯度G值,即某个方向上的速度差。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环境问题,它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体中生物生长过度的现象。

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氮、磷,这些物质会促进水中植物和藻类的生长,极大地改变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人和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下面将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原因、危害及预防控制进行详细分析。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剩,导致水体中植物和藻类生长过度,水质下降,甚至出现断氧、酸化等现象。

富营养化是以过量的营养物质为主要特征的水体污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海洋、湖泊、河流等各种水体都可能出现富营养化问题。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包括工业、农业、城市化等。

具体原因如下:1.过度的施肥。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会随着雨水一同进入水体中,导致水质污染。

2.排放废水。

工厂、居民污水直接进入水体,营养物质浓度增加,大量的废水排放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速度。

3.城市化。

城市的人口密度高,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放置在江河、湖泊边容易导致水质下降。

4.物种引入。

人为引进非本地物种,会对原有物种造成影响,使得某些物种数量明显增加,水质下降。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藻类过度繁殖,砍断光线,使得水中生物短缺氧气,甚至造成断氧现象,严重威胁水生物存活。

2.过多的藻类会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导致水体污染,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3.水体富营养化会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导致种群结构失衡,生态系统演替过程被打乱。

4.水体富营养化会破坏湖泊、海洋风景,对旅游业产生负面影响。

四、预防和控制方法1.合理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防止化学物质通过雨水入侵水体。

2.加强城市垃圾综合治理,减少废弃物对水体的污染。

3.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保持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形成防止和减轻富营养化的过滤功能。

4.消减工业废气废水排放,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措施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措施

国际案例
莱茵河
莱茵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之一,也曾面临严重的富营养化问 题。主要原因是沿岸工农业快速发展,排放大量污染物。后 来通过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治理措施,莱茵河的水质得到 了显著改善。
五大湖
五大湖是北美洲最大的淡水湖群,也曾面临严重的富营养化 问题。主要原因是周边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农业废水排 放量增加。通过建立湖泊管理机构和实施治理措施,五大湖 的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
形成原因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工农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畜禽养殖 和土壤侵蚀等自然和人为因素。
特征
特征一
特征二
水体透明度降低,水质变差。由于藻类大 量繁殖,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增多, 导致水体透明度降低,水质变差。
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由于藻类过度繁殖 ,其他水生生物受到压迫,导致生物多样 性降低,生态平衡被破坏。
面临的挑战
资金投入不足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技术研发、 设施建设和日常维护等,目前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防治工 作的重要因素。
公众意识有待提高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目前公 众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认识程度和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
跨区域协调难度大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往往涉及到多个地区和部门,需要跨区 域协调和合作,但目前协调难度较大,需要建立有效的合 作机制。
生物操纵
通过引进或消除某些生物种群,调节水体生态平衡,抑制藻类的过 度生长。
微生物治理
利用微生物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转化,降低富营养化程 度。
04
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与评估
监测方法
物理监测
通过观察水体的颜色、浑 浊度、气味等物理特征, 初步判断水体富营养化的 程度。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1概念2案例3水体富营养化4预防5状态6危害7产生原因概念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随着河流夹带冲击物和水生生物残骸在湖底的不断沉降淤积,湖泊会从平营养湖过渡为富营养湖,进而演变为沼泽和陆地,这是一种极为缓慢的过程。

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将大量繁殖,使生物量的种群种类数量发生改变,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大量死亡的水生生物沉积到湖底,被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水质恶化,以致影响到鱼类的生存,大大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往往使水体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叫水华(水花),在海中叫赤潮。

在发生赤潮的水域里,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使水变成红色,因此叫“赤潮”。

这些藻类有恶臭、有毒,鱼不能食用。

藻类遮蔽阳光,使水底生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阻碍而死去,腐败后放出氮、磷等植物的营养物质,再供藻类利用。

这样年深月久,造成恶性循环,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而有腥臭,造成鱼类死亡。

案例我国的武汉东湖、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济南大明湖、抚顺的大伙房水库,都曾受到富营养作用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沿海的赤潮也时有发生,如1989年8~9月,河北黄骅县到天津塘沽百余里的沿海出现世界上罕见的大规模赤潮,使养虾业遭到严重损失。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与氮、磷的含量及氮磷含量的比率密切相关。

反映营养盐水平的指标总氮、总磷,反映生物类别及数量的指标叶绿素a和反映水中悬浮物及胶体物质多少的指标透明度作为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一组指标。

有文献报道,当总磷浓度超过0.1mg/l(如果磷是限制因素)或总氮浓度超过0.3mg/l(如果氮是限制因素)时,藻类会过量繁殖。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富营养湖的几项指标量为:平均总磷浓度大于0.035mg/l;平均叶绿素浓度大于0.008mg/l;平均透明度小于3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体营养化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杨刚
1971年的某一天早晨,日本濑 户内海的渔民正要出海打鱼, 忽然发现了一种奇妙的景象: 海水在一夜之间由蔚蓝色变成 了赤红色,好像是在海湾上铺 了一块硕大无比的红地毯,一 时间,消息不胫而走,附近的 人们都来观看这闻所未闻的奇 景,有的人还赞不绝口,为自 己大开眼界而高兴。
世界海域富营养化分布图
世界海域富营养化分布图
成因
一、总磷、总氮等营养物质超标
一般来说,总磷和无机氮分别为20mg/m3和300mg/m3, 就可以认为水体已处于富营养化的状态。富营养化问题的 关键,不是水中营养物的浓度,而是连续不断地流入水体 中的营养盐的负荷量,因此不能完全根据水中营养盐浓度 来判定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据研究,如进入水体中的磷大部分以生物代谢的方式 流入时,则贫营养湖与富营养湖之间的临界负荷量是:总 磷为0.2~0.5g/m3年,总氮为5~10 g/m3年。总之,对发 生富营养化作用来说,磷的作用远远大于氮的作用,磷的 含量不很高时就可以引起富营养化。
•7
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湖泊水体中各种生物都处于 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一旦水体受到污染而呈 现富营养状态时,水体的这种正常的生态平衡就 会被扰乱,某些种类的生物明显减少,而另外一 些生物种类则显著增加。这种生物种类演替会导 致水生生物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降低,破坏了湖泊 生态平衡。
防治 对 策 • 富营养化的防治是水污染治理中十分棘手而又代 价昂贵的困难问题---原因有三:
1 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
a.制订营养物质排放标准和水质标准
b.根据湖泊水环境磷容量,实施总量控制
c.实施截污工程或者引排污染源 d.合理使用土地,最大限制地减少土壤侵 蚀、水土流失与肥料流失
2 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
a.生物性措施 b.工程性措施
c.化学方法
3 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质
a.铁盐凝聚沉降法 b.铝离子交换法
在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中,湖泊会由贫营养湖发展为富营 养湖,进一步又发展为沼泽地和干地,但这一历程需要很长 的时间,在自然条件下需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但由于水体 污染而造成的富营养化将大大促进这一过程。
• 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 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 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 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 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c.石灰凝聚与氨气提法
殊不知,这并不是什 么奇景,而是一场灾 难。没过多久,海风 带来阵阵难闻的恶臭, 死鱼大批漂向岸边, 这时,渔民们才恍然 大悟:啊呀,我们的 (参考图)凶恶赤潮“劫”走4万鲍鱼 生计完了!
这就是 海洋的灾难 ----赤潮!
而在中国 赤潮的情况是
1933年,浙江镇海、定海和台州一带 海域就曾发生过夜光藻赤潮 70年代以来发生赤潮的海域和次数逐 渐增多 ……
其次,湖泊藻类死亡后不断向湖底沉积,不断地腐烂分解,
也会消耗深层水体大量的溶解氧,严重时可能使深层水体的溶 解氧消耗殆尽而呈厌氧状态,使得需氧生物难以生存。这种厌氧
状态,可以触发或者加速底泥积累的营养物质的释放,造成水体
营养物质的高负荷,形成富营养水体的恶性循环。
4、水质碱化
在日光照射下,水体表层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要消耗大量 的CO2,使水体中HC03-、CO32-离子,作为CO2利用消耗, 引起水体中OH-浓度增加,pH值上升水质碱化。 HCO3- → CO2+OH- CO32-+H2O → C02+2OH- 在光照强烈的午后,富营养化水体pH值可由清晨时的中性 状态上升至8--10,夜间光合作用停止,大气中CO2进入水体, pH值逐渐恢复中性。
近年危害较严重的赤潮事件
1998年 ,渤海,赤潮面积约 5000平方公里,范围遍及辽 东湾,造成经济损失约5亿 元 1998年,粤港海域,赤潮面 积自香港西贡海面到长州 等特大面积造成大量鱼苗 及养殖鱼死亡, 其中包括名 贵鱼种石斑鱼等,共损失达 3.5亿元 2000年,长江口舟山海 域,特大赤潮面积7000 多平方公里
危害
• 1 使水味变得腥臭难闻
在富营养状态的水体中生长着很多藻类,其中有一些藻 类能够散发出腥味异臭。藻类散发出这种腥臭,向湖泊四周 的空气扩散,直接影响、烦扰人们的正常生活,给人以不舒 适感觉,同时,这种腥臭味也使水味难闻,大大降低了水质 质量。
• 2
降低水体的透明度
水体富营养化后藻类种类逐渐减少,并由以硅藻和绿藻 为主转为以蓝藻为主,而蓝藻有不少种有胶质膜,不适于作 鱼饵料,而其中有一些种属是有毒的。另外,蓝藻浮在湖水 表面,形成一层 “绿色浮渣”,使水质变得浑浊,透明度明 显降低,富营养严重的水质透明度仅有0.2米,湖水感官性状 大大下降。
二、缓慢的水流状态(水的流速和水库水深)
水库水流状态较缓慢,流速一般较小,污 染物在该类水域内的扩散作用相对较弱,与外 域的交换相对较慢,致使自净能力较差。污染 物浓度特别容易富集并超过水库的水环境承载 能力,富集到一定程度,将爆发富营养化。
三 适宜的温度
• 水温升高,可以促进藻类的生长繁殖,尤其20℃--35℃ 范围内,生物量除随温升有较大增加外,且藻类多样性 指数下降,优势种突出;
⑴ 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既有天然源,又 有人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既有点源,又有 非点源,这给控制污染源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⑵ 营养物质去除难度高。至今还没有任何单一的生 物学、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去除废水中的氮、 磷营养物质。通常的二级生化处理方法,只能去除 30%--50%的氮和磷。 ⑶ 某些处理措施在理论上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 行的,但是,在实际上或者在大范围内,则往往达 不到预期效果。
内源污染源
底泥及沉积物
底泥是湖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 有机碳、氮和磷,以及活泼元素铁、锰和硫,在有的 湖泊氮磷的90%分布在底泥中。 严重污染的湖泊水体都已沉积了大量的淤泥,这些淤 泥包含着历年积存的各种有害有毒污染物。 随着湖泊条件的变化,经常引起底泥中氮磷的吸收和 释放,对湖泊富营养化有着非常重要作用。 根据调查研究,杭州西湖沉积物每年磷的释放量达到 1.3t,几乎相当于年入湖磷负荷量的41%;安徽巢湖 沉积物磷的释放量220t左右,是入湖磷负荷量的21%。 因此底泥作为“内污染源”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
五大淡水湖均己具备发生 富营养化的条件 中型湖泊大部分已处于富 营养化状态 城市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我国富营养化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 下游湖区、云贵湖区,部分东北山地 及平原湖区与蒙新湖区
我国五大淡水湖水体中的营养盐以大大超过氮磷富营养 化发生浓度。
中型湖泊的氮磷已接近或超过富营养化发生浓度,同时这些 湖泊滞留时间较长,水体浅,所以大部分湖泊已进入富营养 化状态,部分水体已达严重富营养化水平,如滇池、洱海等
以上现象都是我们今天 要为大家介绍的---
水体富营养化
定义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 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 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 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 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发生在湖泊时叫水华 发生在海域时叫赤潮
5、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
某些优势藻类大量繁殖后能够分泌释放有毒性的物质,例 如:不定腔球藻、微囊藻等可分泌有毒的藻青蛋白,能导致鱼 类死亡,引起饮用此水的家畜肠胃消化系统中毒,产生疾病, 甚至死亡。
•6
影响供水水质并增加制水成本
首先是在夏日高温藻类增殖旺盛的季节,过 量的藻类会给制水厂在过滤过程中带来障碍,需 要改善或增加过滤措施。 其次,富营养水体由于缺氧而产生硫化氢、 甲烷和氨等有毒有害气体,而且水藻产生的某些 有毒的物质,在制水过程中,更增加了水处理的 技术难度。既影响制水厂的出水率,同时也加大 了制水成本费用。
• 同时,水温升高,使水体溶解氧有较大幅度下降,既加 剧了菌类分解水库中存积生物残体的活动,又加剧了 厌氧性真菌的繁殖,加快了有机物的氮、磷分解速度, 使藻类生长繁殖有更多的营养物质,促进藻类大量生 长,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水库爆发富营养化
污染源
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 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有机垃圾和家畜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中 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的大量化肥。
• 3
影响水体的溶解氧
富营养水体的表层,藻类可以获得充足的阳光,从空气中
获得足够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而放出氧气,因此表层水体有 充足的溶解氧。但是,在富营养湖泊深层,情况就不同:
首先,表层的密集藻类使阳光难以透射入湖泊深层,而且
阳光在穿射过程中被藻类吸收而衰减,所以深层水体的光合作 用明显受到限制而减弱,使溶解氧来源减少。
一 外源污染源
1点源
• •

工业废水 城镇生活污水 固体废物处理场
2面源 城镇地表径流 农牧区地表径流 矿区地表径流 大气降尘 大气降水 水体养殖投铒 水面娱乐活动废弃物 水土流失及土地侵蚀
• 大多数情况下,氮主要通过面源进入水体,磷主 要通过点源进入水体。
•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农业施肥经流失造成的,其 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大量施用化学肥料造成的。我 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化肥施用量已达1亿t,施用 化肥水平比世界化肥施用水平高出2.6倍,而施肥 利用率仅有30--50%的水平,大量氮磷成分通过各 种途径进入水体。 • 磷的主要来源是家庭洗涤剂的使用,其磷的污染 强度约占总的磷污染负荷的50%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