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1~4节)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第二章自由落体运动

高中物理第二章自由落体运动

第二章第4节自由落体运动【学习目标】1.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学习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学习难点】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特点【预习自测】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的物体的g值大B.同一地点,轻重物体的g值一样大C. g值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大D.g值在赤道处大于在北极处2.一个铁钉与一个小棉花团同时从同一高处下落,总是铁钉先落地,这是因为( )A.铁钉比棉花团重B.铁钉比棉花团密度大C.棉花团的加速度比重力加速度小得多D.铁钉的重力加速度比棉花团的大3.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重力的3倍,它们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4.自由落体运动的v-t图象应是图中的( )5.某物体从某一较高处自由下落,第1s内的位移是_______m,第2s末的速度是______m/s,前3s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g取10m/s2)【探究案】题型一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吗?猜想: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质量大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比质量小的快吗?(实验小探究)①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枚硬币和一个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可以观察到谁下落得快?②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将其中一张卷紧后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可以观察到谁下落得快?结论: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物体无关.(实验演示)“牛顿管”的实验将羽毛和金属片放入有空气的玻璃管中,让它们同时下落,观察到的现象:将羽毛和金属片放人抽去空气的玻璃管中,让它们同时下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影响落体运动快慢的因素是的作用,没有空气阻力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阅读课本并回答: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特点?注意:若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则物体的下落也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例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大的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大B.从水平飞行着的飞机上释放的物体将做自由落体运动C.雨滴下落的过程是自由落体运动D.从水龙头上滴落的水滴的下落过程,可近似看做自由落体运动针对训练1.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重力的3倍,它们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题型二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按照教材第43页的图2.5—1装置做实验,将一系有纸带的重物从一定的高度自由下落,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在对纸带进行数据处理,图象法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位置0 1 2 6时间(s)0v(m/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推论:在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有v1=(x1+x2)/2T, v2=(x2+x3)/2T……求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后,由加速度的定义:a=Δv/Δt计算出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或选好计时起点作v-t图象,图象的斜率即为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第二章 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4节

第二章 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4节

fx x f
0
1 7 3 9 .... 1 29 2228 18.57( μ m ol/ L) 1 3 .... 1 120
2、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G)
有研究者测定8人血清的抗体效价分别为 1:200,1:25,1:400,1:800,1:50,1:100, 1:50,1:25,求平均抗体滴度。该研究者用倒 数求均数,得平均抗体低度为1:206.25。 1)资料的类型? 2)该研究者对资料的描述是否正确? 3)如何描述该资料的集中趋势?
第二章
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一节 频率分布表与频率分布图
频率分布表(frequency distribution table):
整理原始数据的一种工具,用来表示数据 各观察值在不同取值区间出现的频数分布情 况。 频数分布表: 显示数据分布的范围、分布最集中的区间 和分布形态。
一、离散型定量变量的频率分布 例2-1 某年某山区96名孕产妇产前检查次 数资料如下: 0,3,2,0,1,5,6,3,2,4,1,0,6,5….4,7 试编制产前 检查次数的频率分布表
(1)直接法:直接将所有原始观察值相加, 再除以总例数。
x1 x2 ..... xn x n
x
i 1
i
n
(2 1)
例2-3 某年某医院女性晚期肺癌患者红 细胞计数(1012/L)为4.20,6.43,2.08, 3.45, 2.26,4.04,5.42,3.38。试求其算术均 数。
1.描述变量的分布类型 1)对称分布 2)偏态分布 (1)正偏态分布:峰向左侧偏移 (2)负偏态分布:峰向右侧偏移 2.揭示变量的分布特征 集中趋势:频数向中间组段集中, 离散趋势:由中间组段向两侧,频数逐渐 减少 3.便于发现某些离群值或极端值 4.便于进一步计算统计指标和统计分析

三基第二章1-4节

三基第二章1-4节

三基第二章1-4节一、名词解释1、哮喘持续状态:2、阿斯综合征:3、心肌梗塞:4、高血压危象:5、败血症6、污染伤口7、感染伤口8、外科热9、完全胃肠外营养(TPN)10、反常呼吸11、心包填塞12、嵌屯性疝13、腹膜刺激征14、晚期妊娠15、高危妊娠16、早产17、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18、惊厥19、新生儿窒息20、新生儿呼吸困难二、填空1、双侧气胸应同时行(),切忌()。

2、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可以减少(),解除(),增加()。

3、急性肺水肿有大量白色泡沫样痰时,应给(),(),并使其通过盛有()。

4、室性早搏心电图的特点:()提早出现,形态宽大畸形,时限(),提早出现的QRS波之前无相关的()。

5、心房纤颤的心电图特点:()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均绝对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频率为(),在()导联较明显。

6、心室颤动时应即刻进行()除颤,能量一般是(),一次不成功,可以加大能量重复除颤。

7、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常有三种情况,即()、()和()。

8、心脏按压有效的指标是能扪及()搏动,上肢收缩压大于(),()和()转红润,瞳孔(),()恢复、睫毛反射恢复等,只要出现其中()项指标,心脏按压就应继续。

9、脾肿大伴有()、()和()减少者称脾功能亢进。

10、急性胰腺炎起病急骤,多在饱餐或饮酒后()小时突然发生。

11、慢性肾小球肾炎常见病发症有()、()和()。

12、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人()增高,当高热时不能用()进行物理降温,因其可使()、(),易诱发()。

13、糖尿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是()。

14、()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大量脂肪酸在()经B-氧化产生(),酮体包括()、()和(),其中()和()的酸性较强,易产生酸中毒,即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5、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是()、()和()。

16、脑出血通常突然起病,几乎都是在()、()时发病,可有()、()的诱因。

17、胸腔闭式引流管安置()小时后如肺完全复张,8小时内引流液少于(),无气体排出,病人无()即可拔管。

第二章 第四节_免疫调节

第二章 第四节_免疫调节

时间 初次抗原刺激 二次抗原刺激
细 胞 免 疫 过 程
抗原
直 接 刺 激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 呈递 T细胞(识别后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
同种抗原 与靶细胞结合并 再次刺激 释放淋巴因子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 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抗原暴露,与抗体作用 被吞噬细胞消灭
【注意】 (1)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大体上都可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应阶段 对抗原处理、传递和识别; 第二阶段:反应阶段 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包 括二次免疫应答); 第三阶段: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免疫调节的作用: (1)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2)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等)
2免疫细胞
:体液中各种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3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定居、繁殖的场 所,也是对抗原发生免疫反 应的场所
1)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免疫中起作用。( × )
2)淋巴细胞只有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 效应细胞。(√ ) 3)只要接触一次某抗原,记忆细胞就能长期记 住该抗原的特征。(× )
4)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练 习一
5)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 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 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 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 m/s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

P31第2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常见的物理现象.本章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现代技术中声的利用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将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本章共有4节:1.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述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以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2.第2节“声音的特性”,介绍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探究了决定它们的因素,以及超声波、次声波.3.第3节“声的利用”,介绍了声与信息、声与能量.4.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介绍了噪声的来源、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途径.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教学安排了若干个实验探究活动,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声音的传播”、“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物理实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和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决定它们的因素;知道声能传递信息和能量;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的,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参观和播放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习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等相关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引导学生清楚地了解声在社会生活、科技中的利用.【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第2节声音的特性………………………1课时第3节声的利用………………………….1课时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转换法:在认识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过程中将看不见的振动通过水花飞溅、纸屑跳动、乒乓球跳动等现象体现出来.2.比较归纳法:通过比较物体发声和未发声的区别以及对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3.实验推理法: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时,应用了实验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备课笔记声音的产生备课笔记思想方法:在认识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过程中,将看不见的振动通过水花飞溅、纸屑跳动、乒乓球振动等现象体现出来.规律总结: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规律总结:1.(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3)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都能听见,如蝴蝶振翅时的发声;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2.(1)打击乐器(如鼓、锣等)靠鼓面或锣面等的振动发声.(2)弦乐器(如二胡、小提琴等)靠弦的振动发声.(3)管乐器(如长笛、箫等)靠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备课笔记声音的传播声速和回声备课笔记特别提醒:在研究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时,由于实验操作过程中,不可能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因此只能通过声音的逐渐变小,推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实验推理法.特别提醒: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快的说法不对,例如声速表中的软木属于固体,但是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液体要小很多.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教师鼓励学生试着描述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师: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生:那么耳聋是怎么回事?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备课笔记技课外链接:双耳效应人们听声音时,可以分辨出声音是由哪个方向传来的,从而大致确定声源的位置.人们之所能分辨声音的方向,是由于人们有两只耳朵的缘故.例如,在人们的右前方有一个声源,那么,由于右耳离声源较近,声音就首先传到右耳,然后才传到左耳,并且右耳听到的声音比左耳听到的声音稍微强些.如果声源发出的声音频率很高,传向左耳的声音有一部分会被人头反射回去,因而左耳就不容易听到这个声音.两只耳朵对声音的感觉的这种微小差别传到大脑,就使人们能够判断声音是来自右前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双耳效应”.备课笔记规律总结:通常人们感知自己的声音主要利用骨传导,而听外界的声音是利用空气传导.解析: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由图可知听到叉子撞到坚硬物体上的敲钟似的响声不是由空气传来的,而是由固体传导来的,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好线和手指(固体)解:结论:桌子(固体)可以传声,固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好【教材P31“动手动脑学物理”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第二章-气体混相驱

第二章-气体混相驱
(温度和原油组成恒定)
细管实验所测得的采收率并不能代表油藏的混相驱采收 率,但是获得的最小混相压力数值可以代表油藏的注入气体 与原油之间的混相压力。因为油气混相的动态平衡过程与岩 石性质无关。在细管实验中要尽可能排除不利的流度比、粘 性指进、重力分离、岩性的非均质性等因素对最低混相压力 测定结果的影响。
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方法主 要是细管实验法。细管实验装置 如右图所示,主要由填砂盘管、 高压正向驱替泵、毛管玻璃观察 窗、回压调节器、湿式气体流量 计、液体计量器装置和恒温空气 浴等组成。
图2-6 细管实验装置
上图实验装置从毛管玻璃观察窗来观察、判断注入气体 与原油在试验中的混相特征。但是,从毛管玻璃观察窗中, 不能判断最低混相条件。如果注入气体与原油未达到混相, 注入气体突破后,从观察窗中可看出界面清晰的两相流。如 果注入气体与原油达到混相,观察到的是浅色的液体,而不 是原油的颜色。如果混相过程中有沥青沉淀,那么,混相后 液体的颜色要比原油的颜色浅得多,而且有暗黑色的段塞通 过观察窗。
(13)相包络线:体系中存在的单相和两相的分隔线,它 是由泡点线和露点线在临界点连接而成。
(14)系线:两相区内两个平衡共存相的连线。其两端的 坐标位置分别代表体系的两个平衡相的组成。
(15)极限系线:三元相图中过临界点的切线。用于判断 达到混相的气、油组成条件。
二、三元相图
三元相图是描述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三组分或多组分体系相 态特征的等边三角形。如果组分数目超过三个,三元相图就称
三、最小混相压力
最小混相压力(Minimum Miscible Pressure,简称MMP) 是指在油层温度下,注入气体与原油达到混相所需的最低压 力。最小混相压力是注气提高采收率方法筛选的一个重要参 数。如果采用注气提高采收率,那么油藏平均地层压力必须 高于注入气与地层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才能获得较高的采 收率。

初二科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初二科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第1节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2节天气和气温1、天气是什么?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第3节大气的压强1、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A、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逻辑或(逻辑加)OR、+、∨
运算规则:只要有一个为1时,结果为1。
0∨1=1 1∨0=1 1∨1=1 0∨0=0
说明: 两个多位二进制数进行逻辑运算时, 按位独立进行,相邻位之间没有关系。
39
二进制运算举例
1.执行下列二进制逻辑乘运算(即逻辑与运算)
01011001∧10100111
其运算结果是:

A. 00000000
B. 11111111
C. 00000001
D. 11111110
2.执行下列二进制算术加运算
11001001十00100111
其运算结果是:

A. 11101111
B. 11110000
C. 00000001
D. 10100010
40
2.4 数值型数据的表示及处理
2.4.1 整数(定点数)的表示 2.4.2 实数(浮点数)的表示
5
101
6
110
7
111
22
思考:
• 怎样实现二进制与十六进制相互
转换? • 怎样实现八进制、十六进制与 十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
23
(3) 二进制与十六进制间的转换 二进制转换为十六进制:
方法: 自小数点开始,四位分组, 不足位数两端补0,然 后依次将四位二进制数用一位十六进制数表示。
例5: 将(111001011010.1011101)2转换为十六进制数。
l只需将十进制数中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连接起来即可。 因为: (307)10=(100110011)2 故: (0.8125)10=(0.1101)2
(307.8125)10=(100110011.1101)2
16
注意:并非所有的十进制小数都能用
有限位的二进制小数来表示。
例:将(0.63)10转换为二进制。 小数部分乘2会无限循环下去
例如:
+a-1×2-1 + … + a-m×2-m
(101.01)2=1×22+0×21+1×20+0×2-1+1×2-2
=(5.25)10
(1)2+(1)2=(10)2 (11)2+(1)2=(100)2 不等于12
常用数制
3.八进制 特点:基数8,数字为0~7,逢八进一。
一般表示形式: s8 = an×8 n-1 + … + a1×8 0 例如: + a-1×8-1+…+a-m×8-m
位权与基数的关系:位权的值等于基数的若干次幂。
(anan-1 ... a1. a-1a-2 ... a-m)R =an×Rn-1+an-1×Rn-2+...+ a1×R0
+a-1×R-1+a-2×R-2+…+a-m×R-m
进位制的对应表
二 十 十六 八 二 十 十六 八
0000 0
0
0 1000 8 8 10
- 1110
11001
1101
2. 逻辑运算
(1)逻辑数据的表示 “真”“假”、“是”“非”、 “对”“错”、“有”“无”
(2)逻辑运算 逻辑非 逻辑与 逻辑或
36
✓ 逻辑非
0=1 1=0
✓ 逻辑与(逻辑乘)AND、×、·、∧
运算规则:两个均为1时,结果为1。
0∧1=0 1∧0=0 0∧0=0 1∧1=1
第2章 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
常用数制 数制间的转换 二进制数的运算 数值型数据的表示及处理 文字的表示和处理
1
常用数制
2.1 常用数制
数制:按进位的原则进行计数,称为数制。
如: 十进制,二进制,七进制,八进制, 十二进制,十六进制,六十进制……
基数:每种进位制都有固定的数码,称为基数。
(1)二进制 ==> 十进制 计算按位权展开式的和
(2)十进制==> 二进制 整数:“除2倒取余”直到商为0 小数:“乘2顺取整”直到小数部分为0或取
近似值。
19
3.二进制与八进制或十六进制的转换
(1)二进制数转换为八进制数
方法:
以小数点为中心,向两边分组,两端补“0”, 将二进制数的整数与小数部分分别补足为3的
S16=an×16 n-1 +...+ a1×160 + a-1×16-1+...+ a-m×16-m
例如: (F5.4)16=15×161+5×160+4×16-1 = (245.25)10
(F)16+(1)16= (10)16 (9)16+(A)16=(13)16
常用数制
任意(R)进制数
l 每种进位制都有固定的数码——基数 l 按基数进位或借位——逢R进一 l 用位权值来计数
(2) 纯小数部分的转换: “乘2顺取整” 直到小数部分为0或取近似值(乘不尽时)
例: 将(0.8125)10转换为二进制数。
×
0.8125 21 .Βιβλιοθήκη 6250 ×21. 2500
×2
0 .5000
×
2
1 . 0000
高位
故:(0.8125)10=(0.1101)2
低位
15
2、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例:将(307.8125)10转换为二进制数。
和十进制与二进制转换类似
➢ 八、十六进制→十进制
按位权展开
➢ 十进制→八进制
除8倒取余和乘8顺取整
➢ 十进制→十六进制
除16倒取余和乘16顺取整
27
4、十进制与八进制或十六进制间的转换
(1) 八进制或十六进制转换为十进制
按位权展开,各项相加即可。
例1. 将(16A.B)16转换为十进制数。 (16A.B)16=(1×162+6×161+10×160 +11×16-1)10 =(256+96+10+0.69)10 =(362.69)10
(1110 0101 1010 . 1011 1010)2 E 5 A. B A
=(E5A.BA)16
24
(3) 二进制与十六进制间的转换
十六进制转换成二进制
方法:每一位十六进制数用四位二进制数表示。
例2. 将(4C.2E) 16转换为二进制数。
(4
C. 2
E )16
=( 0100 1100 . 0010 1110 )2 = ( 01001100. 00101110 )2
故取近似值:(0.63)10=(0.1010)2
17
l 例:将(0.63)10转换为二进制。
l
0.63
(高位)
×2
1.
×26 2 0.
(0.63)10=(0.1010)2
×52 2 1 . 04 ×2
(近似值 )
0.
(低位)
因为,0小8数部分乘以2 最后一位 会无限循环下去,故
取近似值
18
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转换
(365.2)8= 3×82+6×81+5×80 +2×8-1 = (245.25)10
(7)8+(1)8= (10)8 而不等于8 (6)8+(5)8= (13)8
常用数制
4.十六进制 (逢十六进一) 特点:每位可取数字0~9和英文字母A-F。
A(10)、B(11)、C(12)、D(13)、E(14)、F(15)。
13
例:将(307.8125)10转换成二进制数。
(a)纯整数部分的转换:“除2倒取余”直到商
为0
例1:将(307)10转换为二进制数。
2 307 2 153
2 76 2 38 2 19 29 24 22 21
0
余1 低位
余1
余0 余0 余1 余1 余0
余0 余1
高位
故:(307)10=(100110011)2 14
0001 1
1
1 1001 9 9 11
0010 2
2
2 1010 10 A 12
0011 3
3
3 1011 11 B 13
0100 4
4
4 1100 12 C 14
0101 5
5
5 1101 13 D 15
0110 6
6
6 1110 14 E 16
0111 7
7
7 1111 15 F 17
常用数制
十进制(Decimal) 二进制(Binary)
输入/输出 计算机内部
八进制(Octal)
书写、阅读、记忆
十六进制(Hexadecimal)
后缀表示:123D,1011B,137O,35A2H
3
常用数制
1.十进制
特点:基数10,数值每位用0~9表示,逢十进一。
203.49=2×102+0×101+3×100+4×10-1+9×10-2
41
数值型数据的分类
无符号整数:45,172 整数 数值型数据 (定点表示) 有符号整数: +43,-56 实数:123.4,-5.43
倍数位,再将三位二进制数用一位等值的八
进制数表示。
例3:将(11110111.100010101)2转换成八进制数。
整数部分从低位向高位
( 011 110 111 . 100 010 101 )2 =(367.425)8 3 6 7. 4 2 5
小数部分从高位向低位20
(2) 八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十进制
十进制 整数:除2或8或16倒取余 二、八、十六进制 小数:乘2或8或16顺取整
以小数点为中心三位或四位分组,两端补0
二进制
八进制、十六进制
每一位8或16进制数用三位或四位二进制表示
2.3 二进制数的运算
二进制数运算: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1. 算术运算:
加法:0+0=0 0+1=1 1+0=1 1+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