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岛当代艺术博物馆
安藤忠雄之直岛当代艺术博物馆

安藤忠雄之直島當代藝術博物館----建築師:安藤忠雄作品:直島當代藝術博物館地下室平面圖ㄧ層平面圖二層平面圖三層平面圖立面圖地形模型優點..1.整體建築充滿美感,設計強調簡單線條2.面積雖小,卻能與大地共構,融合了基地特性3.美術館的動線設計,是由專用碼頭與台階式的廣場進入,由水岸空間延伸至陸地,再轉換至美術館的路徑上,多重的體驗感受4. 結合不同的材料;自然等元素,改造成帶有海邊的意象5.自然採光,大量運用來自「頂光」+大面窗的空間意境6.建築物以不打擾自然為主,下挖,高度只是隱約可見,牆飾幾乎是零7.正面有運用板塊,阻擋海風吹襲8.面向海面的方向,巧妙的用高低階層次的牆面+弧線,對應高地不平的山勢9.將量體盡量脫開讓每一面向可以享受到良好的光線跟視野10.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所提供的最佳場域予以量身訂作戶外空間戶外空間配置圖缺點...1.平面上的圓與方接觸部分,易形成死角2.戶外空間無遮蔽,下雨時幾乎無法活動使用3.平面部分空間圍塑,動線較挾長4.大廳空間高大寬敞,缺少小尺度親密空間5.博物館與週遭交通動線距離過長,來往不便1.拆解2.變形3.組合轉換成作品象徵意涵基地位於日本內海直島南端的一塊地勢高起的海岬上。
基地環境非常純淨,大海浩瀚,陽光充沛,景色優美。
安藤的設計構思是他應該成為“一做浮在大海上的文化城市,雖然這座建築背後,有道路通達,但通常人們都是經由一專用碼頭和台階是廣場進入,這棟建築面積為3643平方米,內容主要包括一個大展覽廳,和一個小旅館,設計中安藤既使用了混凝土,也採用了碎塊毛石牆,通過向地下發掘,安藤創造出一種,類似於土木工程的作品。
经典案例分析美术馆

总平面
建筑所处位置正好位于山头,拥有良 好的环形视野。并且北向视野可达高 远
美术馆外观
建筑共四层覆土两层,陆 后方圆形地上两层主要为 展览厅,外部矩形主要为 客房和观景平台。晚上看 建筑似镶嵌在山体中,显 得通透,明亮。
立面图
建筑 细部
户外空间
• 光赋予每一戏剧性,风和雨通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们对人体的作用给生活添加色彩。 建筑是一种媒介,使人们感受自然 的存在——安藤忠雄。
光线 运用
经典案例分析
演讲人:王浩宇
直岛当代美术馆
该美术馆是由安藤忠雄设计,虽然以 展示为主要功能,但是处于地势高起, 的海岬,周围环境观赏价值极高,同 时具备了观景建筑的功能,并且具有 较大高差。
安藤忠雄,日本著名建筑师。1941年出生于 日本大阪,以自学方式学习建筑,1969年创立 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97年担任东京大学教 授。作品有“住吉长屋”、“万博会日本政府 馆”、“光之教会”等[1] 。从未受过正规 科班教育,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 ,成为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 师之一
场地介绍
直岛是日本内海中的一个小岛, 位于日本香川县高松市以北约 1300米的地方。基地环境非常 纯净,大海浩瀚,阳光充沛, 景色幽美。
设计说明
• 直岛美术馆集美术馆和旅馆设施于一体,美术馆的主旨是:“在 某一个场所经由时间来培育艺术”。 • 美术馆主要包括一个大展览厅和一个小旅馆,设计中材质上既采 用了混凝土,也采用了碎块毛石墙,通过向地下发掘创造出了一 种类似土木工程的作品。 • 与传统民居相呼应,最终以低调,素朴 让人与自然保持对话的意 境。
博物空间情感表达

的丰 富意境 , 间不再 是 一 个简 单 的组 合 体 , 是 空 而 有生命 、 张力 的 , 以用 来 蕴 涵 由不 同 功能 区域 有 可
产 生的诸 多 心理 场 , 而 营 造 令 人 动 情 的 精 神 空 从
间 , 才 是 其 真 正诉 求 所 在 。在 这 里 , 这 文物 、 本 标 等 实物与 空 间 融 为一 体 , 满 情 感 的 展 示 与 陈 列 充 空 间烘 托 出 一 个 感 人 的 空 间 意 境 。 观 者 参 与 其 中, 各个 细部层 叠 的效果 慢 慢 作用 于 人 的感 知 , 直 到人们体 会 到它背 后 所 隐藏 着 的 内涵 。展 品 和空
间共 同谱写 了生命 的乐章 , 过 不 同视 角 , 小空 通 大 间交相 辉 映 , 有 的 细 节 也 随 之 涌 动 , 所 汇流 而至 , 空间 由此 上 升 到 了 情 感 的 高 潮 , 才 是 有 血 、 这 有 肉 、 生命 、 有 有灵 性 的设计 。
情 感表 达却 着 墨 不 多 。诚 然 , 物 馆 是 文 物 陈 列 博 与展 览的场 所 , 一 个 自然 标 本 、 件 历 史 文 物 , 但 一 作 为藏 品保 管 于 库 房 与 作 为 展 品 陈 列 于 艺术 空 间, 给人 的感 觉 是 截 然不 同 的 。博 物 馆 是 现 代 人 了解 历史 、 了解传统 的工 具 , 是人 们与 “ 历史 ” 对话 的平 台 。她 不 是 存 放 文 物 的 库 房 , 不 是 对 历 史 也
在形 式 与 内在 意义 上 真正 的统一 与 协 调 。设计 者
图1 直岛当代艺术博物馆
应 当充 分发 挥 想 象 力 和造 型 能 力 , 动 和使 用 各 调
《直岛当代美术馆》课件

雕塑展示
直岛当代美术馆以其精美的雕塑 艺术品而闻名,这些雕塑令人惊 叹并融入了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直岛当代美术馆坐落在壮丽的岛 屿上,与大自然相融合,为艺术直岛以其独特的艺术装置和建筑, 将艺术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创 造出独一无二的体验。
四、城市化与自然环境保护
1 城市化的冲击
直岛所在的地区正面临城市化的冲击,对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探讨自然环境保护与城市化的平衡点
直岛当代美术馆致力于探索自然环境保护与城市化之间的平衡点,通过艺术创作引发人 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3 直岛当代美术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作为艺术机构,直岛当代美术馆通过举办展览和活动,促进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关注 和行动。
五、总结与展望
1
直岛当代美术馆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
通过其独特的建筑和艺术品,直岛当代美术馆在当代艺术界享有盛誉。
2
对将来的启示
直岛当代美术馆通过创新和环保意识激发了许多人对艺术和环境保护的热情,对将来的发展 有着积极的启示。
3
《直岛当代美术馆》PPT 课件
# 直岛当代美术馆PPT大纲
一、介绍
直岛当代美术馆简介
直岛当代美术馆是世界上最 著名的当代艺术馆之一,以 其独特的艺术品和建筑而闻 名。
直岛岛屿介绍
直岛是日本一座美丽的岛屿, 被誉为艺术之岛,拥有许多 艺术装置和博物馆。
当代艺术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的当代艺术场景逐渐兴 盛,直岛当代美术馆是这一 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建筑与艺术品
建筑总览
直岛当代美术馆的建筑设计融 合了现代元素和自然环境,给 人一种独特而宁静的感觉。
主要艺术家及作品展 示
这里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 级艺术家的作品,每个作品都 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直岛地中美术馆

安藤忠雄之一直岛地中美术馆Dsign. 2010-07-17 23:17:43 阅读21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入口通道天井直岛/贝乐思艺术之家NAOSHIMA / BENESSE ART SITE建筑师安藤忠雄一直偏爱自然光与地下的概念。
之前的“日落美术馆”因完全采用自然光,便有了“日落闭馆”的说法。
而在之前很多次设计构想中,安藤一直想尝试建一座完全埋藏于地下的建筑,以将对自然的破坏降至最低,达致“人与自然的共存”的境界。
这座直岛上的地中美术馆Chi Chu Art Museum便实现了安藤大师的建筑理想。
所谓“地中美术馆”,它真的是一座完全置身于地面下的建筑,从空中俯视,在山顶漫山遍野的绿植与野花掩映中,有一个圆形的屋顶一样的结构埋于地表,那其实是美术馆的天井,除此以外,你休想再看到其他部分裸露在外。
(这是安藤的设计手稿,中间的圆形部分便是采光的天井)直岛是濑户内海中的一个小岛,位于日本香川县高松市以北约1,300米的地方,面积大约8,130平方米,人口约3,600人。
1992年,集美术馆和旅馆设施为一体的“贝乐思之家”(直岛当代美术馆)开馆。
该美术馆的主旨就是“在某一个场所经由时间来培育艺术”。
在这里,艺术没有被建筑所束缚,而是超越内与外的界限,自由地获取场所。
同时,它也掀开了“特定的场所艺术”的新篇章。
众多艺术家们受邀为其进行创作,他们专为直岛创作的作品在这里得到了永久地展示。
2001年直岛本村开始了将本区域残留的旧民居改造为现代艺术空间的“家的项目”,以此为契机,这一活动在直岛得到了全面地展开。
受此影响,自2004年以后,在直岛的现代艺术活动都被统称为“直岛贝乐思艺术之家”。
2004年,它与“地中美术馆” 同期竣工,虽然各自的业主不同,但其理念贯穿于“直岛贝乐思艺术之家”长达13年的建设活动中。
自然与建筑、艺术家之间的冲突与对话,他们相互间激发灵感的关系,是该场所具有活力的动力源泉。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双年展 讲解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双年展讲解一、介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位于我国上海市浦东新区,是我国首家专门展示当代艺术的博物馆,也是我国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机构之一。
博物馆建筑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米,展览空间充裕,展览内容丰富多样,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前来参观。
二、双年展的概念和意义1. 双年展的起源与发展双年展是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艺术展览活动,以两年为一个周期举办一次。
最早的双年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艺术交流活动的不断加强,双年展正式成为了当代艺术展览的重要形式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双年展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了当代艺术交流与展示的重要评台。
2. 双年展的意义与价值双年展的举办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当代艺术的最新成果,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双年展,艺术家们可以共享彼此的创作成果,激发创作灵感,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作品。
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双年展的特色1. 国际化的展览内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双年展不仅邀请了国内艺术家参展,还有着众多的国际艺术家参与其中。
展览内容涵盖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与创新成果。
2. 多样化的展览主题每届双年展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主题设计旨在突出当代艺术的热点问题和社会关切,着力体现艺术家们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创作思考。
主题可能围绕着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科技进步等方面,以此来聚焦人们共同关心的议题。
3. 互动体验式的展览形式博物馆在双年展期间还会举办一些互动体验式的展览活动,如工作坊、演讲、导览等,让观众能够更加亲身地参与其中,增强展览的教育性和趣味性。
四、深度解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双年展1. 文化交流与对话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艺术盛会,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双年展不仅是我国当代艺术与国际艺术对话的评台,同时也是世界各地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直岛当代美术馆分析

上 上
垂水平流 线 分 析
(“毛毛虫”,有方向性)
从水平流线颜色来看共有四种流线,五个独立 入口,其中包括一个主要入口,一个次要入口, 四个入口和五种流线之间各自独立,互补干扰
住宿流线 参观流线 后勤流线 展品流线
地下室平面流线
一层流线
二层楼梯位置分析 顶层楼梯分析
从楼梯坡道分析,
楼
他们所处的位置分别
地下一层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动动静分区
从动静分区来看,静区和闹区分隔开来,而闹区处在外侧, 静区处在内测,而且静区之间相互联系,住宿作为休息区域,
为防止人流干扰,布置在靠外围的高层
第二部分 分析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
大空间和小空间结合设计,使空间更加富有变 化,视觉效果更加突出
矩形空间和圆形空间相互结合,使流线变得更 加有趣,同时具有视觉导向感
梯
在空间的角落,这样坡Biblioteka 既不影响空间的品质道
和大小,同时也满足
分
了交通的需要,对人
析
流疏散,也有很大的
帮助
4
一层平面 地下层平面
小结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后续还有直岛当代美术馆(3),(4)
85%来自自己分析 15%来自网络
剖面功能分析
住宿位于顶层可,获得足够的光线和日照,同时可享受周 围的景色
地下室功能
参观区布置有通高的圆形,在参观区之前设置矩形入口大 厅,可引导气氛
一层功能
展厅楼梯
剖面功能分析
旅馆室内
展区空间
后勤区设计在展区后面,住宿下面, 有利后勤工作的开展
“盒子”(住宿和后 勤),做辅助空间
动静分区分析
直岛当代美术馆案例综述

材料选取自然,简练朴素。
5.巧妙利用光线,创作成流动空间,并且多种流线使得空间丰富,
6.平面形态处理。方形与圆形平面空间的交接。
7.流线。流线的多种处理手法,包括折线直坡道、阶梯、弧形坡道等。并非一 种的单一。
8.尺度与体量。除了高大宽敞的大厅外也许有小尺度的宜人空间。
总结
直岛美术馆提醒我一些设计中应该避免的地方:
材料----淳朴而稳重的简介
1.直岛美术馆建于1992年,安藤是以“自然环境与人”的思考, 作为设计思维点。 2.直岛美术馆是座集自然、历史和艺术三位一体的“环境美术 馆',隐藏于山头,却以下挖形式的860平的人造艺术堡垒,巧 妙地躲在森林丛木之间。安藤这次大量运用来自「顶光」的空 间意境,该美术馆的主旨就是“在某一个场所经由时间来培育 艺术”,在这里,艺术没有被建筑所束缚,而是超越内与外 的界限,自由地获取场所。 3.建筑面积:3643平方米 4.功能:大展厅,小旅馆 5.主要材质:混泥土、毛石
1、挡风用的碎块毛石墙,随地形而建,另一侧的植物景观使入口空间更灵动。 2、沿坡道向上,进入建筑,石墙起引导作用。
细部-建筑节点透视
总结
1.面向海面的方向,巧妙的用高低阶层次的墙面+弧线,对应高地 不平的山势。 2.建筑物结合基地,融合自然,采取下挖形式,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人与自 然主题
3.面向海面方向,高低巧妙处理墙面和弧线手法处理,对应高低不平的地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岛当代艺术博物馆基地分析09城市规划乙班刘君男3009206138动线分析09城市规划乙班符佳琪3009204002功能分析09城市规划甲班唐婧娴3009206121空间分析09城市规划乙班王琛芳3009206142一、基地分析(刘君男09规乙3009206138)我主要对基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条件、流线、和建筑条件进行了分析。
㈠基地自然条件分析1、地理位置:直岛是濑户内海中的一个小岛,位于日本香川县高松市以北约1,300米的地方,面积大约8,130平方米,人口约3,600人。
基地位于直岛南端的一块地势高起的海岬上。
基地环境非常纯净,大海浩瀚,阳光充沛,景色优美。
2、直岛当代美术馆(Naoshima Contemporary Art Museum)于一九九二年落成,因为该项目处于景色宜人的国家公园内,所以大部分建筑体块被埋入地下,以免破坏如诗如画的整体风景。
安藤是以「自然环境与人」的再思考为题,作为设计思惟。
隐藏于山头,却以下挖形式的八六○坪人造艺术堡垒,巧妙地躲在森林丛木之间。
直岛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一期二期尝试的都是半埋地下的手法,到了三期就是全埋地下的的手法,。
让建筑物以不打扰自然为主,下挖,高度只是隐约可见,墙饰几乎是零。
3、气候建筑采用半埋地下的处理手法除了是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外,还与基地的气候有关。
日本的37万平方公里国土中大部分属于温带,加之四面环海,因而基本上可以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季节特征分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台风”和“晚霜”频繁光顾。
安藤说他第一次来到这里就对山顶那种看海的感觉与炎热的天气留下了印象。
因为山顶气候较为炎热,而且冬季海风凛冽,对于旅馆而言条件不宜。
下沉后一方面不会太热,同时也降低了海风的干扰。
另外还采取了正面运用板块的手法,也有效的阻挡了海风的吹袭。
日本夏季为东南季风,冬季为西北季风,为利于通风,建筑的长轴与主导风向有适当倾角,同时为了防风,避免在迎风面设豁口。
4、建筑选址在建筑选址上有三个备选项,分别为山顶、山谷和山坡。
从左图中可以看出建筑都建在了山顶上,这主要与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的关系以及建筑的建造条件有关。
①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看按照安藤的设计想法,建筑应该尽可能的隐藏于自然环境中,鸟瞰时,建筑都可见,人视点观察时,建于山顶和山谷均可达到较好的隐藏效果,而建于山坡则不能。
②从建筑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看基地景色优美,三面环海,将景色尽收眼底是理想效果,只有把建筑建于山顶才能达到四面观景的目的③从建筑的建造条件看山顶地势平缓,建造难度相对较小基于以上三种原因,博物馆的一期和二期均建在了地势平坦的山顶。
㈡基地人文条件分析1992年,集美术馆和旅馆设施为一体的“贝乐思之家”(直岛当代美术馆)开馆。
该美术馆的主旨就是“在某一个场所经由时间来培育艺术”。
在这里,艺术没有被建筑所束缚,而是超越内与外的界限,自由地获取场所。
同时,它也掀开了“特定的场所艺术”的新篇章。
众多艺术家们受邀为其进行创作,他们专为直岛创作的作品在这里得到了永久地展示。
2001年直岛本村开始了将本区域残留的旧民居改造为现代艺术空间的“家的项目”,以此为契机,这一活动在直岛得到了全面地展开。
受此影响,自2004年以后,在直岛的现代艺术活动都被统称为“直岛贝乐思艺术之家”。
2004年,它与“地中美术馆”同期竣工,虽然各自的业主不同,但其理念贯穿于“直岛贝乐思艺术之家”长达13年的建设活动中。
自然与建筑、艺术家之间的冲突与对话,他们相互间激发灵感的关系,是该场所具有活力的动力源泉。
直岛文化村,被誉为是自然、艺术及建筑三者融合为一的室外个性旅馆。
直岛文化村上遍布着各种艺术品,有处于不同角落上的雕塑艺术、在直岛文化村上的入口有趣味十足的椅子。
安藤设计的这组关联建筑是文化村的行政核心部分,由于大部分重要的艺术行为和作品实际上已经分散到了全岛的各个角落,美术馆只是提供一个较为正式的讨论和聚会的场所。
基于这一目的,美术馆应使全岛各个地方都容易到达,所以建于山顶部分就成了不二的选择。
博物馆建管的初衷是为了接待乘船直达此地的游人,因此设计构思是让游客乘船到达岛后即可参观。
为达到这一目的,在入口台阶下建造了一座直岛美术馆主体的附属展厅,也是游客接触的第一个展厅。
㈢基地动线分析安藤的设计构思是它应该成为“一座浮在大海上的文化城市,虽然这座建筑背后有道路通达,但通常人们都是经由一专用码头和台阶式广场进入。
这样可以获得更多更强的视觉体验。
下面就跟随小人的脚步,漫步直岛吧。
到达直岛的第一站是一个码头,从码头看直岛,翠翠青山,博物馆消隐于山间,经过码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的台阶式广场,起到了引导人流的作用,下一目的地便是直岛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期,连接台阶式广场和博物馆的是一条长长的坡道,人们漫步于坡道上可以尽情欣赏自然风光,获得不同的视觉体验,心情慢慢得到平静。
继续前行,博物馆一期慢慢浮现。
穿过一期工程下一目的地就是博物馆二期,两期工程是用缆车相连的,这种交通方式可以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㈣基地建筑条件分析1、基地对建筑形态的影响在建筑的形体设计上,安藤采用的是简单几何形体的穿插,这与纯净的自然环境很好的契合在一起。
几何元素的穿插是沿地形动线而扭转,使建筑形体在整个自然中的地位就可很清楚的跳脱界定,自然和建筑几何图形产生互动。
几何形体构成了整体的框架,也成为周围环境景色的屏幕,人们在上面行走、停留、不遇期的邂逅。
安藤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最佳场域予以量身订作。
2、建筑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此基地最具特色的就是他的自然性,安藤在建筑设计上采用了多种手法力求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基地的特点要求建筑与自然要产生很强的对话对话手法一:入口长坡道安藤在入口处尽可能使用长长的路径,让人体会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对话。
这种长长的坡道,带来了新的空间可能性。
顺着这种路径,人们不时感受到时断时续的“场景”保持自己的方位感,建筑本身不会自行完善,它的特性来源于与自然环境交融中的感知。
对话手法二:顺应山势面向海面的方向,巧妙地用高低阶层次的墙面和弧线,对应高低不平的山势对话手法三:中庭在下沉建筑中,很容易造成人与外界环境分离,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安藤设计了中庭,巧妙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下沉的建筑中加入中庭,让人们在建筑内部与自然对话,通过感官享受自然中不断变换的风、雨、阳光、日出与日落对话手法四:屋顶花园二期扩建的建筑中,屋顶式花园是周围绿色背景的延伸,建筑与花园融入自然环境中,散发出一种强烈而独特的自然韵味对话手法五:台阶平台为了尊重自然,入口的台阶平台既是垂直交通又是屋顶平台。
大踏步既有垂直交通的作用,还是的博物馆入口,也可以当作露天演出的舞台。
在此,游客还可以感受海与天的交融,欣赏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总结:读安藤的建筑我们可以感受到建筑与场所的对话、建筑与自然的对话。
在直岛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设计中,安藤充分考虑了基地的特殊性,为了不破坏基地的自然环境而采取了建筑下沉等一系列手法,从而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动线分析(符佳琪09规乙3009204002)1.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动线进行分析●基地周围动线分析●建筑内部动线分析2.直岛当代艺术博物馆鸟瞰图3.基地周围动线分析4.游览路线及交通方式5.基地周围动线—重要节点分析节点一:游船码头这里的码头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作为水陆交通转换的枢纽,更成为了游览参观的一部分。
当从一望无际的海面到达这座码头时一种欣喜和好奇的冲动就会促使你继续向前走下去6.基地周围动线—重要节点分析节点二:阶梯状广场这个露天的广场是有许多大踏步组成的,具有很强的连贯性。
沿着踏步往上走,仿佛就像有一种莫名的牵引力,吸引着你一直往上走。
大踏步分为四阶,当上之最高一阶,环顾小岛周围时,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感油然而生7.阶梯状广场的接待处就像一个小景框,它将面码头广场以及海上的风光都尽收其中,别有一番滋味。
8.基地周围动线—重要节点分析节点三:地下展厅在阶梯状广场的地下部分设立了一个博物馆的附属展厅,使这个广场不再孤立于建筑主体之外。
在游客们还未进入建筑主体之中,就能感受到岛上浓重的文化氛围。
9 . 这是阶梯状广场的最高一阶,从这里可以看到建筑主体的毛石墙,几个菱形的雕塑既作为建筑入口的引导性标志,又增添文化气息;从这里欣赏海景也是不错的选择10.直岛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期工程11.建筑内部动线分析入口分析主入口—第一层围绕毛石墙而上的坡道不但将人的视线转移至建筑主体,亦塑造一个个幽闭宁静的空间将人引导入室内。
建筑入口的与众不同的处理手法体现了安藤对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呼应。
安藤在入口处尽可能使用长长的路径,让人体会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对话。
这种长长的坡道,带来了新的空间可能性。
顺着这种路径,人们不时感受到时断时续的“场景”保持自己的方位感,建筑本身不会自行完善,它的特性来源于与自然环境交融中的感知。
12.建筑内部动线分析——主入口分析毛石墙东面、西面13.建筑内部动线分析——次入口分析地下一层外部的楼梯可以直接到达第一层。
此处也作为乘船游客入住的入口,也在此验证了安藤的作品“处处是入口的说法”。
14.建筑内部动线分析分层流线分析—地下一层进入博物馆地下一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圆柱状的三层高的吹拔空间,这里是博物馆的主展厅之一Gallery G。
从该展厅出来后,经过一小段狭窄的走廊和三级踏步,就来到了只有一层高的Gallery C,再往前走就是两层通高的一个共享空间,而在其尽端隔过一层通透的玻璃可以看到一个与室外连通的下沉庭院。
15.公共空间的交通组织垂直交通—地下一层C、D展厅设置了一个通高的共享空间,而坡道就是在这个共享空间里。
坡道的存在不仅将C、D展厅联系在一起,而且也活跃了空间的气氛。
从图片展示的角度看,右手和尽头的落地窗让整个展厅显得很通透,尽头的室外有一个下沉庭院,但是是围合的,这样让共享空间的空旷感受到了控制。
16.公共空间的交通组织垂直交通—地下一层展厅G中设有一附墙的弧形坡道,经由弧形坡道可以从一层到达地下一层。
当人从条状的展廊F进入展厅G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盘旋而下的弧形坡道能让参观者更好的观察展品和体会展厅的空间,使参观者享受到一种全新的观展体验。
17.公共空间的交通组织垂直交通—地下一层在展厅G里有一个三跑楼梯,人们上去之后只能原路返回。
这也是安藤特意设置的一个体验之处。
除了弧形坡道旋转的观察展览品,人们可以上到二层高度俯瞰。
或许这样看这个楼梯的设置显得很牵强,但安藤想要传达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而是人在建筑中的体验18.建筑内部动线分析分层流线分析—第一层从博物馆的主入口进入,经过一个弧形的走廊空间(兼作展廊Gallery F)之后,游客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进入Gallery G中观展;第二种是继续前行,穿过画室和露天平台进入Gallery D以及方圆相交部分的Gallery E中观展,如果这还不能满足你的话,那么来到来到直线+弧线片墙所围合成的室外露天展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欣赏到许多珍奇的展品,还可以同时领略到直岛周围美丽的海景;第三种是住宿的人流要进入博物馆的使用功能区,再经由楼梯或电梯到达博物馆二层的客房区19.公共空间的交通组织水平交通—第一层安藤的作品最注重的就是人在建筑中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