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朗诵技巧——精选推荐

朗诵技巧朗诵技巧朗诵技巧1 后来/啊 乡愁/是/⼀⽅/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头 “后来啊”缓慢延长,读得应尤为悠长、深切,似⼀历尽沧桑的⽩发⽼者缓缓站起,离开坐席,慢慢回忆,娓娓道来,充满了感慨、深情。
“啊”语⽓词,要略拖稍长并带有叹息意味。
此处“乡愁”,当⾼起拉长,略停,“矮矮”上声,尾⾳要读上去,但不能过⾼,不能飘⾛,当厚重,转接“坟墓”,当沉重,缓收,给⼈以凄凉、荒芜之感。
这时的“我”,已⼈到中年,“我/在/外头”⾃然要读出“⼈到中年”的成熟情怀,“我”⼀停,“在”⼀停,语速要慢⼀些,“母亲”应⽐上⼀个“母亲”读得稍⽤⼒量,此时的“母亲”已经离去,要读出悲伤与思念之情,似有哭声。
“在⾥头”要读出愧疚与悔恨,“⾥”上⾏渐弱,“头”阳平作轻声,微收,似有颤⾳。
此处朗读,还要注意表情。
既不能没有⼀点情绪变化,也不能像刚失去亲⼈那样悲怆,要在回忆中带着思念、悲伤和深情。
朗诵技巧2 ⼀、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如徐志摩的名诗《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个“愁”字上,⽽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带有⼀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诗歌朗读的语速,有⼀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些; 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些 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就要⼒求平稳、不紧不慢。
” 如我们今天学习的《我爱这⼟地》的语速要慢⼀些。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的长短。
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步”,产⽣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四、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
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些。
气息发声训练方法

气息发声训练方法
气息发声训练方法是声乐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声音的质量和稳定性
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声乐表演中,正确的气息发声训练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质和音量,还可以减少声带的压力,有效地保护声带,预防声带损伤。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气息发声训练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深呼吸是气息发声训练的基础。
深呼吸可以让我们吸进更多的空气,为
声音的发声提供充足的气息。
在进行深呼吸时,要注意用腹部呼吸,即使腹部隆起,而不是用胸部呼吸。
这样可以让我们吸进更多的空气,也可以减少声带的压力,保护声带。
可以通过练习腹式呼吸来提高深呼吸的效果。
其次,气息发声训练中的“呼”和“吸”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呼”和“吸”可以让我们在发声时更加轻松自如。
在进行“呼”和“吸”时,要注意让气息自然流畅地通过声带,不要用力过猛,以免造成声带的压力过大。
可以通过练习吐字和发出长音来提高“呼”和“吸”的效果。
最后,气息发声训练中的声音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声音控制可以让我们在发
声时更加准确地控制声音的音量和音质。
在进行声音控制时,要注意让声音自然流畅地通过声带,不要用力过猛,以免造成声带的压力过大。
可以通过练习发出不同音调和音量的声音来提高声音控制的效果。
总之,气息发声训练方法对于声乐表演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呼吸、正
确的“呼”和“吸”以及声音控制的训练,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质和音量,减少声带的压力,保护声带,预防声带损伤。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方法,提高自己的声乐表演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
朗诵中的一般语言技巧

朗诵中的一般语言技巧朗诵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
毕竟,朗诵不同于演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朗诵的基本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1.熟悉朗诵的基本手段。
2.把握作品的基调。
3.适当运用体态语及其他辅助手段提高朗诵水平。
朗诵艺术中的一般语言技巧一、停连1.停顿包括:文法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情感)停顿。
连中带停法:运用停顿来突出重音,几乎每个主要的重音都离不开它。
● 文法停顿:第一种按照行文的标点符号进行停顿,第二种由文章结构决定的,这种停顿是为了表示文章的层次,段落,部分等所作的停顿。
停顿是有思想,有内容的,并不是空的。
● 语法停顿:由句子的语法结构造成停顿。
①某些介词前面或后面②方位后③动词后④某些连词前面或后面(因为,如果,和等)●逻辑停顿:一般较短,只相当于顿号所作的停顿。
有强调性停顿,并列式停顿,呼应性停顿(有些词具有领属关系,比方说,是、想、要、有、像、如等,其后要停顿)领词,尾词停顿。
●心理停顿:由心理情绪决定的,常有激发诱导的意味。
达到的效果“此时无声胜有声”“虽无言,却有情;虽无声,却意无穷”感情停顿; 说话要有节奏,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该起的时候起,这样有起伏有快慢,有轻重,才形成了口语的乐感和乐耳动听,否则话语不感人,不动人,口语中有带规律性的变化,叫节奏,有了这个变化语言才生动,否则是呆板的,有位意大利的音乐家,他上台不是唱歌,他把数字有节奏的、有变化的从1数到100,结果倾倒了所有的观众,甚至有的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可见节奏在生活中是多么重要。
另外,在人数较多或场合较大的地方讲话时,发音要轻松自然,处理还节奏,停顿,特别是起音要高低适度,控制好音量,充分利用共鸣器的共鸣作用,要运用"中气"的助力来说话,不能直着嗓子叫喊,否则,声带负担过重,会导致声带很快不堪重负,变得嘶哑,影响效果。
出字是指声母和韵头(介音)的发音过程,立字是指韵腹(主要元音)的发音过程,归音是指音节发音的收尾(韵尾)过程。
普通话与经典诵读第四章

除作品 的内容、感 情外,语速 的快慢还和 作品的体裁 以及人物的 年龄性格等 有关。
第四章 诵读基础
第五节 诵读技巧
四、语调
(一)语调概述
句调我们称为语调, 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的 变化。
第四章 诵读基础
第五节 诵读技巧
(二)语调的类型
1.高升调(↗)
2.降抑调(↘)
3.平直调(→)
4.曲折调(~)
第四章 诵读基础
第一节 朗读 朗诵 诵读
(二)朗诵与朗读的区别
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 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 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 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 语帮 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 听众共鸣。
第四章 诵读基础
第一节 朗读 朗诵 诵读
三、诵读
(一)诵读概述
诵读,从字面含义 看,即读出声音来,熟 读,背诵。
有时,可在重读词的前后有短促的停顿,使 语速明显慢下来或有意停顿,来突出重音。
第四章 诵读基础
第五节 诵读技巧
三、语速
(一)语速概述
语速是指说话或诵 读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 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
第四章 诵读基础
第五节 诵读技巧
(二)语速的类型
语速可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类。
1.
快速
2. 3.
中速
慢速
第四章 诵读基础
第四节 诵读气息与发声
三、共鸣控制 (一)
口腔共鸣
(二)
胸腔共鸣
(三)
鼻腔共鸣
返回
第四章 诵读基础
第五节 诵读技巧
一、停顿
停顿即语言进行中的间歇,指的是诵 读中声音的暂时中断和延续。诵读作品时 我们不可能一口气把整篇作品读完,中间 需要换气和间歇,这就是停顿 ; 停顿之后, 又要继续读下去,这就是连接。二者是统 一的,密不可分的。
现代诗朗读技巧

现代诗在内容和形式都有自己的特色。
朗读时要认真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安排合适的重音、停顿,选择恰如其分的语气,读出新诗的艺术美。
⑴语法重音指根据语法结构特点而重读的词语。
由主语谓语构成的诗句,谓语是说明主语情况下,一般要重读。
例如:“我们新鲜。
我们净朗。
我们华美。
我们芬芳。
”(郭沫若《凤凰涅槃,凤凰更生歌》)主谓宾结构的诗句,宾语重读。
例如:“月光恋着海洋,海洋恋着月光。
”(刘半农《情歌》)谓语前加上修饰语的诗句,则修饰语重读。
例如:“霖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沈尹默《月夜》)“呼呼”“明明”这两个修饰语就取代了重音的位置。
⑵强调重音指为强调语意重点而重读的词语。
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朗读时要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来确定。
下面几种情况应处理为强调重音: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很重要的词语。
例如:“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好”是人民对周总理最高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和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敬意。
表示对比,有突出句意作用的词语。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重读“死”和“活”,使两种人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艺术感染力。
与上文有照应关系的词语。
例如:“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重音只有落在“灯笼”上,才能与上文“你看那朵流星”挂起钩来,构成比喻关系。
为了强化听者印象,诗句中列举的同类成分。
例如:“我们对着高山喊,我们对着大地喊,我们对着森林喊……”重读“高山”“大地”“森林”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语法重音没有强调重音明显,一旦句中出现强调重音,语法重音便要服从强调重音。
2、停顿:停顿表现在诗歌的朗读中主要指节拍。
朗读时,根据诗句内部词语的疏密将其分成几段,以体现节奏的鲜明,语言的韵味,这样的停顿方式称为节拍。
朗读新诗,不能机械地依据字数来划分节拍,要兼顾诗歌的内容和结构,各行的节拍数要匀称、均衡,使其有一种和谐整齐的韵律美。
气息训练技巧

气息训练技巧气息训练技巧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 闻花香:用鼻子吸气,要自然轻松,避免猛吸导致胸部上抬。
体会这时小腹放松、胸腔放松,小腹微微隆起,则为吸气时的状态,小腹内收则为呼气状态。
注意力放在小腹的变化上,一定要保证胸腔舒展通畅。
- 吹蜡烛或吸尘土:想象自己朗诵作品的时候,在嘴前有个点着的蜡烛,所唱出来的每个音所用的呼吸都均匀的吹在这蜡烛的烛心上,但是还要保证这个蜡烛不会灭。
这个想象练习是训练在朗诵过程中的均匀用气,让气息缓缓的平平的流动起来。
- 快吸慢呼发“s”音:用口鼻同时快速深吸气,感受小腹的隆起,保持住十秒,然后让气息从齿间摩擦而出,发出“s”的送气音。
做这个练习的时候,体会的是腰腹之间的对抗力,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长短配合的练习。
- 通过压力练习:身体平躺在床上,在小腹上施加重物然后吸气,体会对抗的压力。
吸气后保持住,体会腰腹间的扩张,呼气时慢慢缓缓的送出均匀的气息来。
- 音阶练习:主要目的是加强对气息的控制上,要严格按照换气点换气,要做到让声音搭在气息上富余的进行。
在起音的时候就要为以后的每个音做好气息准备,不能一张口就漏掉一大部分的气,换气时要做到快而深,气息需要控制着使用。
- 挡气练习:主要针对挡气,用“u”这个元音是比较有效果的。
练习时要注重这个元音的发音,“u”元音在发声时要主要控制住气息,不能漏气,但是又不能发出特别明亮的声音色彩,如果音色很明亮的话,证明自己本钱的东西用了太多。
- 连线练习:吸气将气息控制在腰腹间,体会腰腹间的扩张力,起音就要保证不漏气。
盯好一个点,不要扩大,换音的时候也要保证气息不要漏出来。
这条练习是一个大连线的练习,所有的音都要被气息牵着走,赖在气上,注意气息走在声音的前面,带动声音。
- 跳音练习:这条练习要求在念的时候速度不要太快,要断开每个音,干净利落,但是还不能靠喉咙帮忙,每个音都是在气上做出来的,体会小腹的弹跳腰腹之间的变化。
换气速度要快,但是气息还要深,不能浮在胸腔,换字的时候注意不要漏气。
诗歌诵读标准

诗歌诵读标准1. 诗歌诵读啊,就像唱歌一样,得有个准调儿。
你看那些唱歌跑调的,那歌还能好听吗?诵读诗歌也一样,要是声调乱了,就像炒菜没放盐,寡淡得很。
比如说读李白的《将进酒》,那得把诗人的豪迈劲儿读出来,该高的时候高,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句就得有那种从天而降的磅礴气势。
2. 诵读诗歌,咬字得清楚,就像你给人讲故事,要是含含糊糊的,谁能听懂呢?就好比你在市场上买菜,摊主说话不清不楚的,你肯定急眼。
像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每个字都要清清楚楚,让人能感受到那种轻柔的氛围。
3. 感情在诗歌诵读里那可是灵魂啊。
要是没感情,就像木偶在说话。
我有个朋友诵读《游子吟》,就像读课文似的,干巴巴的,一点都没有那种母子之间的深情。
真正读这首诗的时候,应该像自己就是那个游子,怀着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思念,声音里都带着温度。
4. 节奏也是诗歌诵读的关键呢。
这节奏就像人的心跳一样,有规律才正常。
你读那些古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都有各自的节奏。
像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要读出那种一停一顿的节奏感,要是读得像机关枪似的,可就全乱套了。
5. 重音的把握很重要哦。
重音就像敲鼓时用力的那一下,能突出重点。
读《沁园春·雪》的时候,“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个“今朝”就得重读,强调出那种对当下英雄的歌颂和自信。
要是读的时候每个字都一样重,就像一马平川,没有起伏了。
6. 诗歌诵读时的语调也有讲究。
语调就像画画的色彩,不同的语调能表达不同的情绪。
你读欢快的诗,像杨万里的《小池》,语调就得轻快些,就像小麻雀在枝头跳跃。
要是读悲伤的诗,语调就得低沉压抑,比如读杜甫的《登高》,那悲苦的感觉要从语调里透出来。
7. 停顿也不能乱来呀。
停顿就像音乐里的休止符,让诗歌有呼吸的空间。
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 / 生活 / 欺骗了你”,这样适当的停顿能让诗句更有韵味,要是不停顿,就像人憋住一口气,难受得很。
演讲小窍门如何控制气息三篇

演讲小窍门如何控制气息当你要参加一次专题演讲时,你就要根据演讲题目和听众的情况进行充分的准备。
⑴撰写讲稿根据演讲专题,你要确定“讲什么”和“怎样讲”。
“讲什么”就要确定演讲的立意和选材,“怎么讲”就要确定演讲的语言和结构。
演讲的立意应该鲜明、集中、独到、新颖,演讲的选材应该鲜活、生动、典型、恰当。
一位演讲者参加“21世纪,我为祖国做什么”专题演讲,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环保,从“我们每一个人开始”,即因为是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获得了成功。
演讲稿,主要是靠口头语言传达信息,它不是书面语言,供人眼睛阅读。
因此,你在撰写演讲稿时,不妨边讲边写,使演讲语言琅琅上口,适合于口头表达。
⑵熟悉讲稿熟悉讲稿,最好能背诵讲稿,这是演讲成功的重要条件。
善于演讲的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经验之谈是“写下讲稿,把它记在脑子里,然后把它扔了”,许多演讲者的切身体会是“无稿不上台,上台应无稿”。
在反复诵读讲稿时,对演讲的内容、语言和结构可能会产生新的感受,你不妨记下这些感受,以进一步完善讲稿。
⑶设计演讲演讲不能只是念讲稿,如果没有眼神的交流,没有恰当的手势,就没有现场交流的生动效果。
但演讲者应以讲为主,以演为辅。
重演轻讲,就会喧宾夺主,冲淡演讲的内容,削弱演讲效果。
关于演讲小窍门如何控制气息没有气息,声带不能颤动发声。
但只是声带发出声音是不够的。
想要嗓音富于弹性、耐久,需要的是源源不断供给声带气流。
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气息控制的方法,帮助大家控制气流,进而控制声音。
一、胸腹联合呼吸法吸气后两肋扩大,横膈膜下降,小腹微收。
胸腹联合呼吸法是朗读时应该掌握的方法。
这种呼吸活动范围大、伸缩性强,可以使气息均匀平衡。
理想的状态是做到“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气断情不断,声断意不断”。
练习方法:1、慢吸慢呼总体的要求——站稳,双目平视前方,头正,肩放松,象在旷野呼吸花香一样,慢慢吸足气。
要感觉到腰腹之间充气膨胀,气入丹田,但是要收小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诵读中的气息
所激发出 来的
情
气
使用胸腹联合式呼吸 法所获得的发声动力
闻花香——吸气训练中常借用“闻花香”动作来体验气息 的深入、自然、柔和。一股花香飘来,“闻”到后自然就 会“兴奋从容两肋开”了。“闻花香”要真“闻”,产生 愉悦的感觉,仿佛要贪婪地将花的全部精髓都吸入肺中。 除了“闻花香”,也还可以“闻”苹果、香蕉一类的东西, 或“闻”饭菜香。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半打哈欠——平时人在打哈欠时胸部和喉头都是 完全松弛的,嘴张得老大。这里的“半打哈欠” 要求只将嘴张得半大,它进气最后一刻的感觉与 运用胸腹联合呼吸法吸气最后一刻的感觉相似。
基础;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胸腹联合呼吸的要领: “胸腹联合呼吸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课题,很强的意
识控制呼吸方式。比较难以掌握,必须通过长期锻炼,使 吸气与呼气肌肉群的韧性增强,纵控自如,逐步成为一种 得心应口的无意识的自然呼吸方法。 即:兴奋从容两肋开,不觉吸气气自来。 ①吸气要领:气要吸得深,吸到肺底;两肋打开;腹壁 “站定”。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喊人练习——假设远处有个熟人,用发音响亮的 音节组成该人的名字,如“老张——”、“小兰— —”等,试图喊住他。站在山顶,面对空寂的山谷 做这种练习,回声可帮助你找到这种感觉,并可 使之得以强化。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单纯音的呼吸训练 有了纯呼吸练习的基础,可快速将气吸好,控制1—2秒,
“气下沉”——就是导引气息沉至肺的底部存贮起来,即约 在上衣最下面一个纽扣的位置。 “两肋开”——说的是吸气时肩胸部在放松的状态下从容不 迫地将肋骨(主要是下肋)打开。一般的感觉是左右打开的幅 度明显大于前后,后腰大于腹部,腰部发胀,腰带渐紧。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小腹收”——是指小肚子的运动。趋向是腹部表层肌肉 上下左右均向脐下三指处(“下丹田”)聚结,腹壁保持 不凸不凹的“站定”状态,即“气走丹田”,实际上这种 “站定”也不是小腹一点都不动,应当允许它略微往里收 缩。
声
依据稿件,使 用发声器官运 用诵读技巧所 发出的表达思 想感情、包容 大量信息并通 过电声设备进 行传播的规范 化、艺术化的 有声语言。
1、情声气之间的关系
情是内涵、主导 声是形式、载体 气是基础、动力
气随情动 声随情出 气生于情 而融于声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以情带气,以气托声,以声传情。情是神, 声是形,气是纽带。只有三者充分发挥,运 用得当才能得心应口,神形兼备。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2、呼气练习: 吹灰、数数、或数葫芦、发 hei音、喊人, 由远而近或由近而远,帮助自己找到气息自下而上流动的 感觉。
“吹灰”训练——想象桌面上落满灰尘,要把它们“吹” 下去又不至使尘土飞扬,就得用较轻缓、均匀、有控制的 气息去吹。如果用强有力的气猛地一吹,灰自然是可以吹 掉的,但却不是我们呼吸训练所要求的。 呼气练习要注意:尽量保持两肋张开的支撑感;着重体会 靠腹肌收缩往外送气流的感觉。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慢吸快呼方式——保持慢吸的正确状态吸气之后,可以一 口气尽可量的说又多又快的话,比如简单的重复说绕口令 等。
(2)数“123—223—323—423—523—623—723— 823—923—1023-923—823—723—623—523—423—
323—223—123”。争取一口气数完。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3)数枣儿训练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儿, 拿着杆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
一个枣,两个枣,三个枣,四个枣,五个枣, 六个枣,七个枣,八个枣,九个枣,十个枣; 九个枣,八个枣,七个枣,六个枣,五个枣, 四个枣,三个枣,两个枣,一个枣。 这是一个绕口令,一气儿说完才算好。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2、腹式呼吸 —— 也称深呼吸、膈呼吸。 这种呼吸方式主要靠膈肌的力量完成吸气动作,
肋间外肌是不起作用的,呼吸时虽然腹肌在一鼓 一憋的运动,但是由于得不到肋间呼吸肌肉群的 支持,胸腔是停滞在不动的固定状态上,常常形 成齐声不挂构。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腹式呼吸的特点: ①压肩。吸气时,为使气息快速下沉,必须夹住
两臂使双肩下压。 ②扼喉。气流不畅、阻塞,无持久性。 ③音色沉闷、浑浊、空泛、发憋,听着不舒服。 ④不适应高音用声;当需要高音共鸣时气流会供
应不足。 (一些男性为了追求所谓的阳刚之气,多用这种 呼吸方式)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3、胸腹联合呼吸—— 也叫胸膈呼吸。(靠肋间 肌、膈肌与腹肌共同的运动完成呼吸动作)胸腹 联合呼吸,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动用了所有的 呼气肌肉群、吸气肌肉群及呼吸器官参与了呼吸 运动。而且是在两组肌肉群相互作用下才能完成 的呼吸方式。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胸腹联合呼吸的特点: ①两肩自然放松、气息容量大; 由于 肋间肌、膈肌以及腹肌的共同运动使胸腔容积充分
扩大而得到所需要的气流量,以保证用声的需要。 ②吸气全面、气沉肺底、饱满、便于持久使用; ③增强呼吸的稳劲感,有利于对气息的控制; ④气息流动感强、变化自如,便于表情达意用声; ⑤易于产生坚实、响亮、优美的音色。是丰富多彩音色的
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广西民族大学 熊 艳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气息——声音的“原动力” 气为声之本,音之帅。有什么状态的气息就产生
什么样的声音。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一、胸腹联合呼吸法
1、胸式呼吸——也叫浅呼吸、肋式呼吸、锁骨 式呼吸。
这种呼吸方式是生活中大多数人常用的呼吸 方式,只由肋骨的动作,使胸腔扩大。气息 只能进入到胸腔的上部(俗话说嗓子眼儿)。 (一般女性多用这种呼吸方式)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3、胸腹联合呼吸控制训练
(1)端正心理状态 ①保持稳定的、积极的,迫切要求训练而兴奋的心 理状态。 ②明确所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按计划加以训练。 ③结合语音规律,以字带声进行训练。 ④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训练不会有效果。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2)呼吸控制训练 具体要求是:吸气时要吸得多,吸得快;呼气时
这里要注意所谓“收腹”,不是要收连在胸廓下面的大腹, 而是仅仅收紧小腹,因为大腹在吸气时的收缩会阻碍横膈 肌的下降,把气瘪死。丹田,它在人的肚脐下二至三指处, 是小腹的中心位置,即气海穴至关元穴的范围。寻找丹田 气并不是指望它产生气息或扩大气息量,而是靠它起“顶 气”的作用,强化丹田这部分肌肉的意识,不让它和大腹 一起鼓起。
对于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认识准确了,还要 使思想感情随之运动起来,只有真正的动起 来了,才可能气随情动,才能动得自如。所 以,调动思想感情的运动至关重要,只有思 想感情动起来了,有了强烈的播讲愿望,呼 吸才能自如地变化,语言也会富有色彩。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2、对气息的控制要求及注意事项:
(1)吸的深,气沉肺底,容量大; (2)呼的匀,稳劲持久;气息均匀的流动,语流才 可流畅。否则会造成语句不清或出现蹦字儿的现象。 (3)通畅无阻,行走自如;小腹的坚挺才能保证气 息不僵不挤 。 (4)灵活而变化的流动; (5)集中有力;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 (6)口腔控制与小腹收缩紧密配合;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胸式呼吸的特点: ①抬肩、上胸部上抬是这种呼吸方式的特点。为了满足
所需要的气流量使胸腔扩大,只有用抬肩的动作帮助吸 气肌肉群收缩,迫使胸腔扩大。 ②吸气浮浅、吸入及呼出的的气流量既少又浅而且很弱, 不能持久。 ③吸与呼交换的速度极快,造就肩胸紧张增加了喉的压 力,负担过重,易疲劳。时间长了嗓子发干,咽壁有疼 痛感,久而久之声带受损。 ④呼出的气流强度变化小难于控制。音色纤细、单薄。 ⑤吸气时有杂音。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3、练习呼与吸的配合方式: 慢吸慢呼方式——吸气时有意识的注意腹壁的状态,即:
上腹外凸,小腹向里向上用力,两肋后部及腰的两侧自然 张开、撑起,气息吸到肺底、腹壁从松弛的状态渐渐绷紧 站定的感觉。当吸到比平日自然吸气量稍多的一瞬间立即 慢慢的呼。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慢吸慢呼练习: 静坐3秒钟;轻松自如地将气息从口鼻同时吸入肺底;控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抬重物的动作——感觉与“倒拔垂杨柳”差不多, 都必须把气吸得很深,憋着一股劲儿。后腰膨胀, 腰带渐紧才不至于将腰肌拉伤。此时腰、腹部的 感觉与胸腹联合呼吸法吸气时最后一刻的感觉相 似。但这只是一种物类相似的体验,还代替不了 吸气的专项训练,做“抬重物”训练的目的只是 在于寻找并培养吸气最后一刻的感觉。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7) 正确换气;气息必须在使用中及时不断的补充, 才能持久地发挥动力作用,才能保证发出悦耳的声音。 ①句首换气,无声到; ②留有余地,随用随吸; ③吸气不要过满; ④气神贯通,补气不露痕迹,把握一气呵成; (8)情感作用到位; (9)运用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中音; (10)调节腹肌的发力状态;这是实现控制气流变化, 增加声音色彩的手段。
要呼得省、呼得匀、呼得慢。 呼吸是全身运动的一部分,经常跑跑步、做做操,
进行游泳、太极拳等体育运动项目的锻练对呼吸 肌肉群力量的增长都是有益的,尤其是仰卧起坐 的练习对增强腹部肌力更为有效。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吸气的基本要领: 吸气要吸到肺底,两肋打开,腹壁“站定”也可概括为“气 下沉,两肋开,小腹收”。
诵读中气息的运用
②呼气要领:稳劲、持久、自如。
稳劲——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开始发音时气息出得较多,句 头较重,然后气息越来越弱,这是对气息缺乏控制的表现。 因此,我们在发声时不要使气息前强后弱、忽大忽小,而 要保持气息的恒定。
持久——稿件中长句较多,为表达完整的意义,我们常常 要一口气说出较多的话,如果气息不够用,表达就会困难, 因此要求呼气的时间持续比较长。但要注意不要过于苛求 时长,否则气息容易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