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二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选拔赛知识问答题部分答案
语文教师素养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教师素养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谆谆教诲孜孜不倦栩栩如生B. 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别有用心C. 千均一发千钧一发千军一发D. 功亏一篑功亏一溃功亏一篑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B.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乐于助人。
C. 我们一定要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深受读者喜爱。
3. 以下关于文学常识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B.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是元代小说。
C.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是明代小说。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是清代小说。
4. 下列关于古诗词鉴赏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B.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C.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
D.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咏史抒怀的词。
5. 下列关于修辞手法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用了拟人手法。
B.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使用了夸张手法。
C.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使用了排比手法。
D.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使用了设问手法。
6. 下列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言文中的“之”字,通常作为代词使用。
B. 文言文中的“乎”字,可以作为语气助词。
C. 文言文中的“者”字,通常作为助词使用。
D. 文言文中的“也”字,通常作为连词使用。
7. 下列关于现代文阅读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现代文阅读需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B. 现代文阅读需要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C. 现代文阅读不需要关注文章的结构布局。
D. 现代文阅读需要理解文中的修辞手法。
8. 下列关于写作技巧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写作时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安排,做到层次分明。
小语教师素养展示活动“知识素养”竞答题目及答案

小语教师素养展示活动“知识素养”竞答题目1号题一.填空:“鼎”字是(半包围)结构,第6笔的笔画是(竖折折)。
二.诗句补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三.请说出下列发明和成就的缔造者:圆周率(祖冲之)印刷术(毕昇)造纸术(蔡伦)地动仪(张衡)四.判断题:皮皮鲁是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作品中的形象。
(×)五.简述题: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你认为反思教学对于教师有什么意义?如何进行反思教学?请结合实际教学谈一谈。
(参考答案:一、半包围结构、竖折折。
二、在地愿为连理枝。
三、祖冲之、毕昇、蔡伦、张衡。
四、错误。
郑渊洁。
五、反思教学对教师意义重大,它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好的搞教育教学研究,为撰写论文提供素材寻找出教学中的困惑和教学中的闪光点,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等。
对学生意义重大: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揣摩透视学生的内心,做学生心理研究,实现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和互动。
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校本教研提供一手材料。
推动自己专业成长的同时,也是对校本研究的一个推动。
2号题一.填空:在中国浩瀚的史学著作中,有两部史书如同突兀的双峰,并峙于历史峻岭之中,被后世称为“史学双璧”,它们是《史记》和《资治通鉴》。
二.诗句补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请说出下列著名风景区位于哪座城市?浅水湾(香港)月牙泉(甘肃敦煌)趵突泉(济南)拙政园(苏州)四.判断题:音节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的,但是有些特殊的音节没有韵母。
(√)五.简答题:一位老师教《月光曲》问什么是“幽静”?学生答,幽雅安静。
老师问,你从哪里得知?生答,从字典里。
老师说请你举个例描述一下。
学生回答不出。
接着老师放课件:莱茵河畔,小镇的郊外在月光底下一片银色的世界,万籁俱寂,一条小路通向远方……然后启发学生,你们经历过类似的环境吗?请你评述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
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语文素养大赛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语文素养大赛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成语与“画龙点睛”意思相近?A. 画蛇添足B. 画饼充饥C. 点石成金D. 锦上添花答案:C2. 以下哪部作品是鲁迅的代表作?A. 《呐喊》B. 《彷徨》C. 《朝花夕拾》D. 《围城》答案:A3. 《离骚》是哪位古代诗人的作品?A. 屈原B. 杜甫C. 白居易D. 李白答案:A4. 以下哪个字不属于“六书”?A. 指事B. 象形C. 形声D. 转注答案:D5. 以下哪句诗出自《诗经》?A.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B.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C.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D.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答案:B二、填空题6. “天凉好个秋”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_________答案:曹操7. 请补充完整下列名句: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春蚕到死丝方尽8. 请补充完整下列名句: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案:乱花渐欲迷人眼9. 请补充完整下列名句: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沉舟侧畔千帆过10. 请补充完整下列名句:_________,疏影横斜水清浅。
答案:暗香浮动月黄昏三、阅读理解《背影》是现代文学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文章中的一段节选: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天下着大雨,我因为要赶火车,急匆匆地离开了家。
他送我到车站,帮我买好票,然后转身离去。
我看着他的背影,渐渐消失在雨幕中,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感觉。
11. 以下哪个词语最能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A. 离别B. 背影C. 父爱D. 感动答案:C12. 以下哪句话最能表现朱自清对父亲的感情?A. 我看着他的背影,渐渐消失在雨幕中B. 那天下着大雨,我因为要赶火车,急匆匆地离开了家C. 他送我到车站,帮我买好票D. 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感觉答案:A四、作文题13. 请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1号)1、请你在黑板上写出(主持人:这个字)“臼”字的正确读音和正确笔顺。
2、新课标规定高年级段学生的默读速度应达到一分钟()。
字3、请背诵古诗《长歌行》。
这首是汉乐府的诗,请问乐府指的是什么?4、分析题“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说明了语文教育的什么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适应这一特点组织教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2号)1、请写出“爽”字的正确读音和正确笔顺。
2、()和()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填空题: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在天愿作比翼鸟,()。
山重水复疑无路,()。
4、分析题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指出:“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请你谈谈对这一提法的理解和看法。
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3号)1、请在黑板上默写出十六个整体认读音节。
2、请你说出五岳分别是哪五座山?3、请说出含有数字的四字成语至少10个。
4、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请你谈谈对这基本性质的理解,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这一性质特点。
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4号)1、《论语》的作者是谁?它主要记载的内容是什么?2、诺贝尔奖的创始人诺贝尔出生在斯德哥尔摩,请问他是哪国人?3、文革中,被称为“四人帮”的反革命集团的四个成员是谁?4、论述:怎样理解和在教学中实践“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知识问答题目(5号)1、选择题让学生默读这一要求是在哪个学段提出的?A低段B中段C高段2、《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谁?3、有个典故说的是成语“一枕黄粱”的来历,请为大家讲述这个典故。
4、一位老师教《月光曲》,问学生:什么是“幽静”?一学生回答:“幽静是幽雅安静”。
师问:“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生答:“我是从字典里查出来的”老师又问:“请你举个例描述一下。
”生回答不出来?接着,老师就放课件: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郊外,在月光底下一片银色的世界,万籁俱寂,一条小路通向远方……然后启发学生,你们经历过类似的环境吗?请你评述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开始为什么回答不出,后来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让学生理解。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试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每题5分,共30分)1.以下哪个成语与“路”字无关?A. 路人B. 一路顺风C. 来路D. 入门之路2.下面哪个词语的读音不同于其他三个?A. 手表B. 蜡烛C. 香蕉D. 面包3.句子“她心思剔透,善解人意。
”中,“心思剔透”表达了人物的哪种品质?A. 心地善良B. 果断坚定C. 深思熟虑D. 聪颖敏锐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她是我们班上会算术的最好的女生。
B. 我们班上有三位同学喜欢参加文学社。
C. 天气非常的寒冷,需要多穿点衣服。
D. 这个问题难不倒他,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5.请选出与“明天”意义相近的词语。
A. 今日B. 古时C. 事后D. 新的6.关于汉字的起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汉字的形状多与事物的形态相似。
B. 汉字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程有关。
C. 汉字的创制是一种自然发展的结果。
D. 汉字的基本构造是由象形演变而来。
二、阅读理解 (每题10分,共40分)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做题。
1. 这是一篇讲述小狗成长故事的文章。
小狗从一只可爱的小幼犬成长为一只机灵活泼的大狗,它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以下哪个标题最适合这篇短文?A. 从小到大B. 笑看小狗C. 狗狗的成长D. 美好的回忆2.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小狗的成长过程来向读者传递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A. 忧伤B. 生气C. 喜悦D. 惊讶3. 文章中强调了小狗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有趣的事情”,从这句话可以推断出作者对小狗成长的态度是什么?A. 冷漠B. 热爱C. 无所谓D. 厌恶4. 通过这篇文章,你觉得小狗在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A. 外貌的变化B. 能力的提升C. 性格的转变D. 经历的事件三、作文题 (30分)题目:请你用300字左右的篇幅,写一篇关于健康饮食的作文。
要求:1. 简要介绍什么是健康饮食;2. 列举几个常见的不健康饮食习惯;3. 分析不健康饮食习惯的危害;4. 提出保持健康饮食的建议。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选拔赛知识问答题修订稿

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选拔赛知识问答题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一、填空题: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
二、连线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理论素养(30分)一、填空题。
(5分)1.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要求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以上。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2.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三、简答题(5分)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四大理念、五大领域分别指什么?答: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大理念是:全民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五大领域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学科素养(40分)一、填空题(17分)1.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5分)(1)流水不腐,户枢不蝼_。
(2)____世事洞明皆学问_,人情练达即文章。
(3)身无彩凤双飞翼,_心有灵犀一点通_。
(4)删繁就简三秋书__,领异标新二月花.(5)纸上得来终觉浅,__绝知此事要躬行_。
2.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6分)《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朝花夕拾》——(鲁迅)《岳阳楼记》——(范仲淹)《三国演义》——(罗贯中)3.巴金的《爱情三步曲》是《家》、《春》、《秋》,《激流三步曲》是《雾》、《雨》、《电》(6分)二、选择题(23分)1.“允”字的部首是?。
(B)A.ㄥ?B.ㄙ?C.儿16.下列三个字中,笔画数正确的是?。
(B)A.“像”字14画?B.“婢”字12画?C.“嚓”字17画17.下列词语中,“叠”字用错的是?。
(B)A.层峦叠嶂?B.佳作叠出?C.叠罗汉18.下列语句中,“一”字表示序数的是?。
小学语文素养大赛试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素养大赛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查秋毫B. 变本加利C. 一愁莫展D. 风声鹤唳答案:D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句诗的作者是()。
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白居易答案:B3. 下列成语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他做事总是一视同仁,从不偏袒任何一方。
B. 他做事总是一视同仁,从不偏袒任何一方。
C. 他做事总是一视同仁,从不偏袒任何一方。
D. 他做事总是一视同仁,从不偏袒任何一方。
答案:A4.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句诗描绘的是()。
A. 秋天的景色B. 冬天的景色C. 春天的景色D. 夏天的景色答案:C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经过老师的帮助,我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B. 他虽然学习刻苦,但是成绩总是不理想。
C. 他不仅学习刻苦,而且成绩总是不理想。
D. 他不仅学习刻苦,但是成绩总是不理想。
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写出“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____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________》。
答案:孟子3.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作者是________。
答案:苏轼4. 请写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下一句:__________。
答案:每逢佳节倍思亲5.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出自________的《春江花月夜》。
答案:张若虚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了知识之后,要经常复习和实践,这样不仅能够巩固所学,还能从中得到乐趣。
2. 请简述《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观点,即人在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
这是《三字经》的开篇语,强调了人性本善的理念。
四、阅读理解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小学语文素养大赛试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素养大赛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应(yīng)付蹒(pán)跚应(yìng)届生B. 濒(bīn)临应(yīng)届生蹒(pán)跚C. 应(yīng)付蹒(pán)跚应(yìng)届生D. 濒(bīn)临应(yìng)届生蹒(pán)跚答案:C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再接再励穿流不息B. 再接再厉川流不息C. 再接再励川流不息D. 再接再厉穿流不息答案:B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谦虚谨慎,从不骄傲自满。
B.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骄傲自满,从不谦虚谨慎。
C.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谦虚谨慎,从不骄傲自满。
D. 他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是骄傲自满,从不谦虚谨慎。
答案:A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B.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C. 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D. 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答案:B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B.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C.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D. 他问我:“你明天有空吗”?答案:C6.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B. 他像一只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C. 他像一只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D. 他像一只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答案:A7. 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准确的一项是()A. 他可能明天会来。
B. 他明天可能会来。
C. 他明天可能不会来。
D. 他明天一定不会来。
答案:B8.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不拘小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选拔赛知识问答题部分答案1号题
一、填空题:根据句子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应的体现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成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教学相长)
2、学不躐等。
(循序渐进)
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因材施教)
二、连线题:
《西厢记》崔莺莺
《桃花扇》李香君
《牡丹亭》杜丽娘
《长生殿》杨玉环
三、判断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汉语拼音重在考察学生的认读和拼读能力。
B、“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对”是“对面”。
C、教师普通话标准不能低于三级甲等。
四、选择题:
北岳恒山位于我国( C )省
陕西;B. A.山东;
D. 湖南。
C.山西;
五、简述题: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说明了语文教育的什么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适应这一特点组织教学?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由于个人
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的差异性,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千差万别的不同,这个说法尊
重了读者在文学鉴赏过程中的主观感受,承认阅读审美过程是私人化个体化的
过程
2号题
一、填空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目标要求可有8个字来概括,这就是:文从字顺
具体明确
()、()。
二、连线题:
《三国演义》蒋干
《红楼梦》柳湘莲
《水浒传》顾二嫂
《西游记》罗刹女
三、选择题:
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是:( C.秦岭;淮河
)
A.天山;
祈连山;B.
D. 大行山。
四、判断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睡觉的家具”。
B、“小俩口”中的“俩”用错了。
C、新课标规定:修辞知识要作为小学语文考试内容之一。
五、简述题: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指出:“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请你谈谈对这一提法的理解和看法。
3号题
一、填空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四种语文能力,它们是: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选择题: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诗人(雪莱)的诗。
A. 歌德
B. 雪莱
C. 泰戈尔
D. 艾青
三、判断题:文革中,被称为“四人帮”的反革命集团是( C、江青、王洪文、姚文元、张春桥。
)
A、江青、姚文元、陈伯达、张春桥。
B、林彪、江青、王洪文、张春桥。
四、连线题:
白金汉宫英国
克里姆林宫俄罗斯
爱丽舍宫法国
白宫美国
五、简述题: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请你谈谈对这基本性质的理解,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这一性质特点。
4号题
一、判断题: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
A、“七月流火”的意思是指“天气转凉了”。
B、量化和客观评价是语文评价的主要手段。
C、《论语》的作者是大教育家孔子。
D、恩格尔系数与家庭生活水平成正比。
二、填空题: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三、连线题: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马卡连柯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叶圣陶
“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维果斯基
四、选择题:下面画横线的字读音错误的是()
A. 追本溯sù源
B. 自怨自艾yì
C. 心广体胖pàng
D. 博闻强识zhì
五、简述题:
怎样理解和在教学中实践“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是的,作为母语,语文无处不在,而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其内容是何其有限。
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认识语文教育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
所谓教材只是例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后,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举一反三,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得到提高。
5号题
一、选择题:
中国民歌《茉莉花》是()省的民歌。
A. 江西
B. 云南
C. 湖南
D. 江苏
二、连线题:
“清静无为,逍遥而自得”庄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道即自然,自然即道”老子
三、判断题: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提出了8条道德规范要求。
6条
B、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秦朝。
夏
C、“喟然长叹”的“喟”在普通话中的正确读音是:kuì。
D、诺贝尔奖的创始人诺贝尔是法国人。
瑞典
四、填空题:
传统戏剧中的四大角色是:(生旦净丑)。
五、简述题:
一位老师教《月光曲》,问学生:什么是“幽静”?一学生回答:“幽静是幽雅安静”。
师问:“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生答:“我是从字典里查出来的”老师又问:“请你举个例描述一下。
”生回答不出来?接着,老师就放课件: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郊外,在月光底下一片银色的世界,万籁俱寂,一条小路通向远方……然后启发学生,你们经历过类似的环境吗?
请你评述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开始为什么回答不出,后来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让学生理解?
6号题
一、填空题: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听)、(说)、(读)、(写)能力。
二、连线题: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三、判断题: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屡见不鲜”中的“鲜”本意是指“新捕的鱼”。
B、佛教诞生于古代中国。
C、世界读书日是每年的 4月23日。
D、安放在世博会展览的丹麦“小美人鱼”铜像是根据安徒生的童话《美人鱼》而创作的。
四、选择题:
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旅游标志的图案是()
A. 大熊猫
B. 司母戊鼎
C. 马踏飞燕
五、简述题:
在教《月光曲》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提问启发学生:
师:贝多芬来到了什么地方?生: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师:贝多芬在干什么?生:散步。
师:在什么时候散步?生:秋天。
师:秋天的什么时候?生:一天夜晚。
师:贝多芬听到了什么?生:断断续续的琴声。
师:附近有什么?生:一所茅屋。
请你评述这位老师的提问启发设计。
你认为课堂提问要注意些什么?
7号题
一、填空题: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语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宗旨是:(“更快、更高、更强”)
二、连线题: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破釜沉舟项羽
指鹿为马赵高
三、判断题:下面说法正确的一句是( c )
A、世界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的作者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苏霍姆林斯基
B、异体字在地名中也不可以保留使用。
如果异体字被正体字替换,随即产生歧义甚至改变地名原有含义时,应酌情保留异体字。
C、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D、“画地为牢”的“牢”在古代是指“监牢”.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
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四、选择题: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 . 挺而走险向隅而泣
B . 脍灸人口揣揣不安
C . 病入膏盲万马齐音
D . 草菅人命瞻前顾后
五、简述题:
我国一位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请你结合语文新课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与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