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合集下载

有关爱国的美术教育教案

有关爱国的美术教育教案

有关爱国的美术教育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美术教育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 通过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2. 爱国主题的美术作品欣赏与分析。

3. 创作具有爱国主题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1. 爱国主题的美术作品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2. 学生的绘画、创作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展示一些具有爱国主题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考和讨论。

2.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体验,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知识讲解:1. 介绍爱国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包括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热爱、自豪感以及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2. 分析和解读一些具有爱国主题的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关怀。

艺术作品欣赏:1. 展示一系列具有爱国主题的美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书法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品味和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2. 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艺术要素,加深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创作实践:1. 提供一些简单的创作任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爱国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创作具有爱国情怀的美术作品。

2. 指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运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品分享与评价:1. 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鼓励他们表达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和情感。

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通过交流和讨论,增进对爱国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将爱国情怀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用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进一步感受和欣赏具有爱国主题的艺术作品。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以天安门之名,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以天安门之名,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以天安门之名,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爱国主义精神一、教材内容1.天安门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大班幼儿能够通过绘画、手工等活动,体验和感悟天安门的美和历史底蕴。

3.通过活动,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二、活动设计1.天安门的故事讲解(包括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等),以及国旗的含义解释。

2.绘画活动:让大班幼儿在纸上绘制天安门的景象,让他们自己发挥,通过色彩、形状表达出他们对天安门的理解和感悟。

3.手工活动:让幼儿们用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中国国旗和天安门模型,让他们通过亲手制作,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和力量。

4.要素复述:让幼儿们重复国旗的颜色、天安门的形状、历史背景等要素,加深对天安门的记忆和理解。

5.影视教育:播放有关天安门的短视频或动画片,让幼儿在视觉上感受到天安门的庄严和美丽。

三、活动流程1.介绍天安门:讲解天安门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价值等,让幼儿对天安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绘画活动:让幼儿自己动手画天安门的景象,引导幼儿运用各种颜色、形状,表达出自己对天安门的感悟和理解。

3.手工活动:让幼儿用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中国国旗和天安门模型,亲手制作,感受爱国主义的情感和力量。

4.要素复述:让幼儿重复国旗的颜色、天安门的形状、历史背景等要素,加深对天安门的记忆和理解。

5.影视教育:播放有关天安门的短视频或动画片,让幼儿通过视觉感受到天安门的庄严和美丽。

6.总结:在活动结束后,与幼儿展开合理总结,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四、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天安门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形成对天安门的认识和理解。

2.让幼儿通过手工、绘画等活动,感受和表达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力等综合能力。

4.加强幼儿的国旗、天安门等相关要素的记忆。

五、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多种活动手段,让幼儿在玩乐中感受和表达爱国情感,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天安门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

美术课上的爱国主义教育

美术课上的爱国主义教育

美术课上的爱国主义教育作者:姜华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年第02期在每届初中七年级学生入学的第一节美术课上,我都要做一个调查问卷。

问题都是我认为生活学习中学生应该知道的事情。

但是,调查结果让我很意外。

有的学生不知道雷锋是做什么的?只知道是做好人好事的;不知道黄继光、邱少云是在什么战争中牺牲的;不知道刘胡兰是谁;不知道焦裕禄是谁;所以我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地利用艺术欣赏课和互动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理念中提到:“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艺术欣赏是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在欣赏课中,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等多方面组织课堂,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不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还接受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

一、重点课的爱国主义教育例如人美版七年级第十三册美术教材,《格尔尼卡》一课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讲课前,我给学生放映了一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轰炸莫斯科的影片,让学生感受到战争中的悲惨场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自然地把《格尔尼卡》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和战争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孩子的死去,母亲的哀号,跳楼人的绝望,马的嘶鸣,牛的冷漠……学生会在短时间内把画面和战争联系起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和无情。

二、优秀作品的爱国主义教育初中美术课中,有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具体课例,挖掘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等。

这些美术作品,多是表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劳动人民为抵御外辱、反抗压迫进行不屈不挠抗争的画卷,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它们是最好的、最直观的素材。

美术课堂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美术课堂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州 02旬 2 月刊 1 () 2 下 年
3 反 向训 练 。 养对 比联 想 培
I9 C4 S— N6 S5 / N01I 7 1 11 — 0 4 0 1
典型 的主 要情 节及 形象 描 画 出来 , 同时 在 色彩 的运 用 上 , 也应 扣 住 原 因 ( 字 ) 从 文字 中揣 摩 、 理地 分析 色彩 因 素 , 文 , 合 这样 通 过造 型 和 色彩 两 方 面 的分析 与表 现 , 种新 的 表现形 式— — 插 图即结 果 就产 生 了。不 仅 如 一 此 , 师还 应引 导学 生通 过 由结 果 ( 教 画面 ) 证 原 因 ( 字 ) 看 画面 是 否 求 文 , 准确 、 形象 地表 现 出了文 字 的 内 容 与思 想 。这 样 , 生 通 过多 次推 理 训 学 练 , 化 了因 果联 想能力 。 强 5 发 散训 练 , 养 自由联 想 培 要善 于培 养学 生 从不 同 角度 、 同 侧 面考 虑 问 题 , 不 拓宽 解 决 问 题 的 思路 , 这样 能有 效地 培养 学生 自由联 想能 力 。 如第 四册 第 7课《 太 空 ? 去 旅行 》 本 课教 学意 图 是使 学 生 了解 太 空 、 想太 空 是 什 么 样 子 , 挥 其 , 幻 发
美 术 课 堂如 何 对 学 生进 行 爱 国主 义教 育
刘魏魏
( 北 省 肥 乡县 第 二 中学 河 北 肥 乡 河
【 中图 分类 号1 3 . 5 G6 3 9 5 【 文献 文章 编 号】 O 9 o 1 2 1 2 3 2 2 1 O —5 7 ( o 2 O —0 2 -0 J
爱 国主 义教 育 , 是学 校对 学 生 进 行思 想 教 育 的基 本 内容 之 一 , 也是 塑造 形象 过程 中, 培养他 们 对传 统 民族 美 术 的兴 趣 和 爱 好 , 养继 承 发 培

美术课堂中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美术课堂中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美术课堂中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腾飞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

加强爱国教育是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

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新人全面发展个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在美术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美术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我们去培养,美术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凭借教材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绘画基础知识,技能与陶冶美好心灵和谐发展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去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用审美的规律去感受和欣赏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让我们为我们的祖先骄傲和自豪,教育德为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我在教学中曾做一番尝试,就是把美术课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但从哪些角度中又怎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这是许多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困难的问题。

其实美术课在做这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美术教学内容包括欣赏、绘画、工艺三大课业,它们对于渗透爱国主义各有所长。

如专题欣赏中的许多课题体现了民族的精神,注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理念,便于学生了解祖国的美术遗产和优良的艺术传统,对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绘画课业对爱国主义也极为有利,特别是中国画学习在绘画中占有很大比重,这对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有作用。

工艺课业可以使学生认识我国历史上辉煌的工艺美术成就,通过手工制作,以小见大,真培养学生的爱国观念。

下面就我在工作中所捕捉到的一些角度,谈谈本人的点滴认识:(一)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

每件作品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创作背景,而许多作品的创作背景则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如在让学生欣赏《开国大典》时,我给学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中国的成长坎坷与不平凡,她的每一步都要为13亿中国人民造福啊!1949年以前,中国处在一个整日弥漫着战火销烟的黑暗中,但笼罩不住中国人民向往自由、和平、幸福的心。

中国画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画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味 地说教 , 这也是 利用美术教 学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的优 势所
在 。特别是 中国画作 为具有悠久历 史的 美术形式 , 包含 了丰富
的民族文化底蕴 , 而且 中国画教 学在 美术教 学中占有很 大比重 ,
无 疑 是 对 学 生进 行 爱 国 主 义教 育 的 最好 方 式 。利 用恰 当的 方式
画教 学 中, 体哪 些环 节和 方法可 以被用 来 自然并透 具
彻地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 呢?

在 欣 赏 课上 , 赏爱 国 主义 画 家 的作 品 入 自己的创造 性想 象 , 以学 生通 常是喜 欢 写 生 的。 欣 所 并 了解 其生 平 是直接 进行 爱 国主义 教 育的表 现 了解学 生这样 的心理 , 师就 可 以带他 中的爱 国 主义教 育
口缪盈盈

要 : 国主 义 精 神 是 一 个 民 族 赖 以 生存 和 发 展 的精 神 爱
鸿 、 白石 、 天寿 、 海粟 、 齐 潘 刘 林风 眠等 , 他们 以各 自的
旗帜 , 是一个国家得 以发展和进 步的思想动力。在学校实行爱 国主义教 育, 是培养青少年爱 国主义精神的必要途径 , 也是思想
人 对 于 自然 、 会 及 与之 相 关 联 的政 治 、 学 、 社 哲 宗教 、 道
成和 发展过 程又是 怎样 的 , 独特 的 中国画是如何 显现
个 性特征 和艺术特 性 的, 些 内容都是 中华 民族特 有 这 的, 了解这 些历史和 特性 , 受到 民族 文化 的熏 陶 , 会 会

中国爱 国主义 画家从 古至今 从来 都不缺 , 们 用 他
个 性鲜 明又 颇 有 艺术造 诣 的作 品寄 予深切 的爱 国情 怀, 传达 真 挚的爱 国精 神。他们 的爱 国事迹 更是广 为

美术教学课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美术教学课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智慧课堂美术教学课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胡晓琴初中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美术课应使学生初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启迪心灵,开发智力,培养孩子即会用脑又会用手,成为心灵手巧,智能商数较高的人。

现代中学美术教学应该是完整而又具有科学性的,它应当承担两方面的职能。

第一,是一种以艺术的形式进行美育教育,向青少年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建立起对美的追求和美的欣赏能力,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借以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美的情操。

第二,它还应当是一门培养和形成青少年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课,是培养爱国情感的敏感期、关键期。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美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在欣赏课二是在技法课这样两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即通过欣赏美等审美教育和表现美等课业实践来实现,开辟一个贯穿爱国主义教育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新天地。

一、欣赏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美术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1.利用我国著名画家的事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代表性的美术家,有大量的内容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

在有关美术欣赏课中,可供选择、介绍的艺术家主要有:任伯年、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黄宾虹、潘天寿、董希文、罗中立、关山月、傅抱石、等。

小学美术第七册 第1课《祖国在我心中》教学反思

小学美术第七册 第1课《祖国在我心中》教学反思

小学美术第七册第1课《祖国在我心中》整体教学目标甘州区花寨乡中心学校保庭鹏1.情感目标:通过绘画和黑板报的设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认知目标:(1)通过绘画设计让学生尝试和探究人物的比例和神情动态的画法,并初步学习选择运用什么色调来烘托气氛。

(2)学习设计黑板报,了解黑板报由哪几部分组成,了解出黑板报时应注意的问题等。

3.技能目标:(1)通过特定的场景绘画,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

(2)设计制作黑板报的方法及步骤。

(3)能从某个角度或某部分场景来对主题进行表现。

反思:成功的课堂导入是我本节课的最大收获。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美术教学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四年级美术《祖国在我心中》美术课教学以祖国在我心中为题,渗透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在这节课上,我先让学生听赏一遍《国歌》,然后提出相关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可以听到国歌?”“升国旗的时候,你们看见国旗飘扬,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你们谁知道还有什么能代表中国?”“国徽”、“国旗”、有的同学很快答出。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时,大屏幕出现了一幕幕国旗升起的激动场面,将学生引入一个充满神圣感、自豪感的氛围中。

这时我谈谈自己的创作设想,尽量要求构思与众不同,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有了好的构思后,学生着重考虑画中的情景、国旗的位置,人物的位置、动作以及相关环境的位置分配。

导入环节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步骤,甚至关系到一节课成败的因素之一。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求知欲望。

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机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这节课的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又引发了学生的深刻思考,使课堂一开始便充满了乐趣,这样的课堂导入,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各方面智能的舞台,每个个体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挥,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建立了信心,有效地增加了教学成功的概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21世纪是崭新的世纪,学校要培养跨世纪人材,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而且要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美术教学大纲中也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现在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观念越来越强,人际关系危机越来越严重,一些人走向社会后不能适应社会中复杂的人际交往状况,也缺乏社会责任感。

原有的美术课教学,课程的综合性与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淡化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本课题试图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综合学习理论对美术教学进行研究实践,实现美术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而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的情感教育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美术新课标的教学内容体系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在四个领域都隐含着情感教育的内容。

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好教材内容,去挖掘美术作品中融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验作品中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使学生进行自主的自我教育,丰富自己的情感,对于新课程的教学至关重要。

1、体验学习法
一些学生看一些美术作品象经历一些生活事件一样,因为事不关已,虽然看了,经历了,但如过眼烟云一样,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他亲身心地去经历、去体验一些东西的时候,就会形成强烈的印象,在内心有强烈的震撼。

为使学生深刻地了解齐白石的人格魅力,将齐白石的“卖画不卖官”与“看你横行到几时”的爱国事件编成了一个短剧,由学生编排,在课堂中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齐白石作品中浸透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

《格尔尼卡》是比较不容易理解的一幅反映战争事件的作品。

毕加索又是以立体画派的表现方法来表现的。

如果只是仅仅分析、讲解,学生也只能停留在理性的了解方面。

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进行表演,不仅参演的学生,而且其他观看的学生都如亲身经历了一场战争一样,深切体会到毕加索对自己的祖国——西班牙的浓厚的爱国热情。

毕加索虽然身在异乡,
但他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2、情景假设体验法。

情景体验法中的情景也可以是假想的,学生可以假想处在一种情景中,通过这种假设,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热烈感情,体验爱国情感与民族气节。

相传张作霖为日本人写书法,把“墨”字写成了“黑”字,他身边的人提醒他:“大帅,字写错了。

”张作霖则镇定自若地说:“没错,对日本人,我是寸土不让。

”提出这个故事,让学生去假设体验,这样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毕加索在公共汽车上听到格尔尼卡被轰炸的消息后,义愤填膺,回到住所,提笔连夜画下了这幅反映战争的著名的立体画作品。

让学生闭目去体验,假设自己处在类似的情景中,会如何去对待?通过一些情景的假设性的体验,学生会将情感内化,成为热爱生活的一个动力。

3、探究学习法
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以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挖掘美术作品中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齐白石的作品《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怎样才能画好虾?齐白石画笔下的虾与生活中的真实的虾有何区别?齐白石为何喜欢画虾?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从而使学生了解齐白石为了画好虾而养虾,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熟悉虾的结构和习性。

然后深入探究,顺作画时齐白石运用中国画的笔墨特点对虾进行提炼加工、艺术处理,使虾既感真实又有艺术意味。

进而剖析齐白石在《虾》的作品中融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我给学生讲解齐白石闭门谢绝日本及汉奸事件激励学生去深入认识。

齐白石在自家门上书写“中外官长要买齐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齐白石以在门上画深水中的虾来表明心迹。

在画上题字:“从来画翡翠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翡翠奈何?”为使学生深入了解齐白石的人格魅力,举例说明齐白石骂日本人画水墨螃蟹,并在画上题字:“横行到几时。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入探究以及与他人合作探讨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从中了解了画家的做画的特点,而且也自然地从中得到了思想教育。

美术课中类似的作品有很多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利用手头上的材料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国大典的作者董希文亲身参加过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通过想象深入体会作品中蕴涵的爱国情思。

4、比较学习法
比较学习法可使学生在比较的活动中寻找作品中的异同,来深入探究作品的深刻内含。

例如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第十三册美术的第一课《在美术世界中遨游》,将《父亲》与《秋瑾》进行对比。

学生很自然地可以从版画《秋瑾》的作品中看出版画家借伙瑾这一革命家、巾帼英雄,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思,向人们展现秋瑾的民族气节。

而要让学生从《父亲》这一作品中看到这一些,则必须要认真比较,深入探究。

他表现的是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的一个特写。

我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中国的人口结构反思,对农民的劳动进行深思。

从而引导学生从作品中看出作者虽然没有直白,但也道出了爱国的情思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教材中,选入了许多作品,如《开国大典》、《烈士墓群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马赛曲战士》、《格尔尼卡》等作品本身就是直接反映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方面的作品。

学生在欣赏时,不能流于形式,应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用一些情节感染学生,使其从内心去体验,在心里形成强烈的震憾。

将美术与情感教育进行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也是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

当我们不能将一种文化现象与另一文化现象隔裂开的时候,我们只有将他们整合为一个整体,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在对他们进行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对他们进行德育与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健全地发展,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人,成为一个爱国的与具有民族气节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