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得曼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得曼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尽管凯恩斯和弗里德曼都追随他们剑桥学派的传统,但是他们的货币需求和货币政策有着很大的差别。
1、产生的背景凯恩斯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理论侧重与解决那个时代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能力被迫闲置,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有效需求,经济萧条的罪魁也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上升,经济就增长。
弗里德曼所面临的是:经济恢复,世界经济有了较大的增长,产出来量接近或达到了充分就业的产量。
首先是通货膨胀,接着转变为更为复杂的“滞胀”,即通货膨胀与失业同时存在。
2、前提假设(1)货币量的层次不同。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非银行公众手中持有的现金以及活期存款,即货币无收益,比较重视货币的交易手段。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则扩大了货币的涵盖内容,将货币量定在M2的层次上——非银行公众手中持有的现金、活期存款以及定期存款。
(2)分析的长度不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侧重解决那时的“有效需求不足”,所以比较注重短期分析,此时的商品市场的价格不变,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也是一定的,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而是产生的背景是通货膨胀、“滞胀”的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
3、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先从对货币的动机开始分析的。
货币需求可以分为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而前三项统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决定于货币收入水平,在个人偏好,社会局势等不变的前提下,收入水平越高,货币的交易需求量越大,两者是正相关关系;Md’=f(Y+)后者称为投机性货币需求,决定于利率的高低,两者是负相关关系。
Md”=f(i-)货币的总需求量为交易性货币需求与投资性货币需求的和。
Md=Md’+Md”=f(Y+,i-)在短期内,人们的收入是相当稳定的,因此决定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是利率的变化,即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随利率的升降呈反方向变化。
比较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相同点: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一方面采纳凯恩斯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思想,采纳了相同的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并利用它把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
不同点:1、货币需求量的决定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可以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决定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是收入水平,而决定投机动机的是利率的高低。
在短期内,收入的稳定决定货币需求的变化主要为利率所影响。
利率经常变动决定货币需求的不稳定。
货币主义则认为,决定货币需求量主要因素是恒久性收入。
利率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很小,而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因为恒久性收入是指人们在长期中的正常收入,这种收入的稳定,决定了货币需求的稳定。
2、货币供给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影响国民收入,因为预期利润率与利率的差额决定投资,投资通过乘数作用决定国民收入。
此外,未来的竞争形势、技术变革、需求大小、政治情况,甚至资本家的情绪和信心都对投资有影响。
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是通过利率的作用来影响投资,相对其它变量,货币供给量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只能是间接的、次要的。
货币主义则认为,从长期看,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国民收入,只影响价格;但在短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既引起价格的变化,也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
货币供给增加在短期中的产出效应最后都转化成价格效应。
所以,货币供给是决定国民收入变动的主要因素,弗里德曼强调"只有货币最重要"。
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影响国民收入的传导变量是利率。
因为,利率不变,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得人们实际持有的货币超过他们愿意持有的量,他们将此超额的货币购买政府债券,结果导致债券价格上升和利率下降。
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增加,通过乘数的作用引起国民收入增加。
反之,人们就反向操作,利率上升,投资和国民收入减少。
货币主义则认为,利率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比其它资产预期回报率的影响要小,所以货币供给本身就是影响国民收入的重要变量。
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理论一、货币需求理论(一)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1.前提条件金币本位制,完全流通金币经济中有足够的黄金贮藏2.逻辑次序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价值商品价格总额需要相应的金币来实现金的数量一定,流通次数,可以使相应倍数价格的商品出售3.主要内容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价格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4.理论扩展:纸币(银行券)与价格关系在金币流通制度下,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是由商品价格总额决定的,银行券流通规律服从于金币流通规律在纸币作为唯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水平会随着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二)货币需求数量理论:费雪方程式1.理论创立1911年美国耶鲁大学欧文•费雪出版了《货币购买力》一书,对古典货币数量论做了清晰的阐述,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T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2.货币数量论:价格的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P=MV/T3.货币需求数量论: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货币需求决定于:(1)名义收入水平PT引致的交易水平(2)经济中影响人们交易方式、决定货币流通速度V的制度因素M = 1/V •PT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比例关系:1/V(三)剑桥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1.理论创立:在费雪发展他的货币数量论的同时,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 •C皮古为代表的剑桥大学古典经济学家进行了同样的研究2.主要内容:人们持有货币是因为货币具有两个属性,交易媒介、财富贮藏,因此货币需求与交易和收入水平有关,货币需求函数为:Md = k •PYY为总产出,P为价格水平,k为以货币形式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3.与费雪交易方程式的区别:(1)对货币需求性质认识差异:费雪强调货币交易媒介属性,剑桥学派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和财富贮藏属性(2)流量与存量的差异:费雪方程式将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剑桥方程式则除了考虑交易流量外,更强调从货币作为资产存量角度分析货币需求(3)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差异:费雪方程式认为货币需求决定于交易量、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强调技术上的因素;剑桥方程式认为货币需求受微观主体资产收益变化的影响,利率是不可忽视的,强调个人选择(四)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1.理论创立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2.主要内容:货币需求动机分析(1)交易动机,人们持有货币首先满足交易的需要,交易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存在稳定的关系(2)预防动机(或谨慎动机),人们为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而持有货币的动机(3)投机动机,人们持有货币是出于贮藏价值或财富,与收入水平有关,同时利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比较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比较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都是通过一定的前提假定和理论模型推导出来的,下面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他们的异同点:前提假设方面:相同点: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前提假设方面有三个相同点,第一,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齐一的市场利率表达;第二,无论在时段上还是时点上,货币与实物资产是替代品;第三,生产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产单位面临同一技术水平.不同点:前提假设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凯恩斯的理论是在经济大萧条的背静下问世的,因此理论侧重于解决那个时代的当务之急—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能力被迫闲置.所以凯恩斯假设在短期分析内,需求上升不会导致价格上升,即商品市场上价格是不变的,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是不变的.然而弗里德曼是从长期分析考虑,他假设在长期中价格变量是变动的,对国民收入是有影响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或多或少会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在滞胀条件下价格影响名义国民收入.其次,凯恩斯把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弗里德曼扩大了货币的涵盖内容,他认为货币总量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同时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所以他把货币定义在M2层面上.货币需求理论模型:相同点: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理论都采纳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他们都是通过一定的理论进行逻辑推理推导出货币需求理论函数,从而推导出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各个因素.不同点:(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从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分析开始的,他把货币需求动机分为四类: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又把交易动机和营业动机统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它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即Md’=f(Y),而且Y和Md’是正相关的关系.把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统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即Md”=(i),而且i和Md”是负相关的关系.则货币的总需求量Md=Md’+Md”可以表示为:Md=f(Y,i),写成线性关系为Md=aY-bi(a>0,b>0).弗里德曼则是在古典货币数量说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的基础上,运用消费者选择理论进行逻辑推理.他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数量主要受两类因素的影响:持有货币的成本和持有货币的收益.因此弗里德曼把货币需求理论函数表述为:Md=f(P, Rb, Re, Rm, gp, w, Y, u), 其中,P为价格指数,它与货币需求量Md是正相关的,Rb为债券预期收益率,它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Re为股票预期收益率,它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Rm为货币预期收益率,它与货币需求量正相关.gp 为预期物价变动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Y为恒久收入,它与货币需求量是正相关的.w为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u为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它随机因素,w和u与Md的关系都是不确定的.(2)凯恩斯模型和弗里德曼模型都和剑桥方程式做了比较,其中凯恩斯模型由Md=aY-bi和剑桥方程式Md=kPY可得k=a-bi\y,但是凯恩斯的K和马歇尔的K不同,凯恩斯的K是由a,b,Y,i 共同决定的函数.在弗里德曼模型中经过简化可得k=f(1/Yr, w, Rm, Rb, Re, gp, u),它也是一个变量,这里的K同样和凯恩斯的K是不同的.它比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精密.(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胆的假设,他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的假说,就是说当利率已降至某一不能再降的低水平值的时候,货币需求会变为无穷大,这时候货币需求量的增加与利率无关了.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在古典数量说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说基础上的理论创新.(4)弗里德曼理论强调了货币量在经济中的枢纽作用,纠正了凯恩斯学派忽视货币量的偏颇.同时首先设置了预期物价变动率这一独立变量.确立了预期因素在货币理论中的地位.(5)凯恩斯理论模型没有明确的把名义量和实际量区分开来,但是弗里德曼模型严格地把它们加以区分.。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异同不同点:1.假设不同: ①弗氏的是长期分析,价格起作用,而且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也起作用,侧重于解决通货膨胀、“滞胀”问题。
在短期内,P变,Y 也变;在长期内,P变,Y不变. 凯氏的是短期分析,即假定价格不变.将价格变量排除在模型之外. 理论上侧重于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即大量的生产能力被迫闲置的问题。
②弗氏的货币量的层次为M2,即包括货币和准货币M2与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最大,要分别大于总量中各个组成部分郁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
凯氏的货币定义在M1层次上货币无收益,仍较注重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
2.对货币需求的分析不同:凯氏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交易动机、营业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并由此得出结论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市场利率负相关。
弗里德曼采纳了凯恩斯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核心思想,利用这一思想把货币数量说改造成货币需求函数;基本上可定了货币数量说的长期结论,即长期中,货币量变化只影响物价、名义利率、名义收入等,不能影响就业、实际收入、实际利率等。
3货币需求理论函数不同:弗氏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为Md / P = f (Yr, w, Rm, Rb, Re, gP, u ).实际恒久收入(Yr),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w),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m),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b),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Re),预期价格变动率(gP),还有影响持有货币效用的其他随机因素(u)都是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凯氏的理论函数为Md = aY-bi.货币需求包括交易货币需求和投机货币需求.国民收入影响交易货币需求,利率影响投机货币需求.相同点:1弗氏跟凯氏都视货币为一种资产.凯氏与弗氏都假设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极为发达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齐一的市场利率来表达,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利率是公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2凯氏认为在个人偏好,社会局势等不变的前提下,收入水平越高,货币的交易需求量越大.而弗氏认为,在长期中,如果确认收入增加的话,那么消费者对货币的需求则会增加.。
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

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及借鉴意义杨中东(100091 北京)货币理论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货币,就要探讨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给。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有费雪(1911),马歇尔和庇古等经济学家完善起来的古典理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现代数量论。
相对货币需求理论而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要晚一些。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西方的货币需求理论,以求有所借鉴。
一、古典货币理论1、货币数量论现金交易数量说古典经济学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货币数量理论,是一种探讨总收入的名义价值如何决定的理论。
因为该理论揭示了对既定数量的总收入应该持有的货币的数量,并且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对古典数量论作了最清晰的阐述。
其理论内容主要反映在费雪交易方程式中。
费雪交易方程式是M× V= P ×Y其中M是给定年份的货币数量,V 是给定年份货币流通速度, P是给定年份的价格水平, Y是给定年份的交易量。
该方程式表示货币数量乘以货币使用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
费雪认为短期内V,Y是不变的,因为V有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所以长期内比较稳定。
同时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商品和劳务总交易量,即Y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一个因素。
这样,交易方程式就转化为货币数量论。
而且,货币数量论提供了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解释:价格水平变动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当M变动时,P作同比例的变动。
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
如果用货币需求量表示 M ,M ×V= P ×Y可以写成×V= P× Y两边同时除以 V得= × P ×Y因为短期内,V为常量,名义收入决定了其所引致的货币需求量,因此,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是没有影响的。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货币需求理论比较研究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货币需求理论比较研究摘要:对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进行比较,有利于进一步认识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和现实意义,进一步研究我国市场经济中的货币供求关系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西方经济学;货币需求理论;比较研究货币流通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
货币流通量是指在商品流通中需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需要量或必要量。
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虽然有相通或相似之处,但却存在本质差别,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研究我国市场经济中的货币供求关系问题。
一、对两种货币需求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目的研究两种货币需求理论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在于揭示两种理论的联系、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进而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量公式M=PT /V和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实际上是把货币需求看作是流通中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即:货币需求量Md=f(PT,V)。
在这个等式中,Md为货币需求量;PT代表商品价格总额;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
费雪的货币交易方程式把商品的范围扩大到金融资产,而马歇尔、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则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但经过整理仍能回到马克思和费雪的简单的货币需求模型。
研究两种货币需求理论在于明确:一方面,复杂的货币需求模型与简单的货币需求模型具有渊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复杂模型是简单模型发展而来,因此,要承认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在货币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复杂的货币需求模型体现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承认复杂货币需求模型对经济现实的解释力。
两种货币需求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资产选择货币需求理论,如,凯恩斯的利率变化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从而影响货币需求量的理论,对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理论所揭示的若货币供给超过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必要量,则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有借鉴意义。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是经济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们都对货币需求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将会探讨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资本论》中。
在马克思看来,货币是商品流通的媒介,是价值量的量度。
马克思认为,货币需求来自于商品交换的需要,即人们购买商品需要使用货币。
他注意到货币不仅是购买商品的手段,还是资本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强调了货币在商品流通和资本运行中的作用。
费雪是20世纪初著名的货币学派经济学家,他在自己的著作《货币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MV=PT)。
他认为,货币的总量和流通速度决定了商品价格总水平和商品交换量。
费雪关注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强调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的平衡关系。
他的货币需求理论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方法来分析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剑桥学派是20世纪初以剑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为核心的一批经济学家。
剑桥学派关注货币需求与收入、财富等因素的关系。
他们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财富积累。
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货币供应对经济的影响,主张通过调整货币供应来实现经济稳定。
凯恩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在《通论》中提出了“总需求决定总产出”和“货币是经济活动的关键因素”的观点。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与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相关,而总需求的变化会对经济产出产生影响。
他强调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和稳定。
弗里德曼是20世纪后期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货币需求函数”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货币的机会成本。
他主张通过稳定货币供应来控制通货膨胀,并对货币政策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对比这五位经济学家的货币需求理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共同点和区别。
首先,他们都认识到货币对经济的重要性,都强调了货币需求与经济活动的密切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费雪、剑桥学派、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区别与联系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1、流通中必须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M=P*Q/V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因素。
2、执行流通与支付手段的流通中货币量
一定时期内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需要量=(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支付的总额-相互抵消的总额)/同名货币流通次数
3、流通中全部的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
流通中的全部银行券所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
单位银行券代表的货币金属价值=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金属价值/银行券流通总量
注意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强调商品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商品价格总额决定货币必要量,而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没有决定性影响。
这个论断只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适用。
货币必要量公式提供了对货币需求进行理论分析的思路,但直接运用这个公式测算实际生活中的货币需求,还存在很多困难。
反映的是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即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要量。
二、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
1. 费雪方程式
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
MV=PT
P=MV/T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交易量T在短期内基本不变,可视为常数;所以公式中仅有P与M的关系是可变的。
而且物价P的水平随货币量的变化而变化。
三、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剑桥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重视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剑桥学派认为,决定人们持有的货币多少的因素有:个人财富水平、利息率的变化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
M
d
=Kpy
M
d
为名义货币总需求;y代表总收入,即实际生产总量;p代表价格水平;K是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即名义所得与货币量的比例。
剑桥与费雪方程式的区别
(1)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费雪侧重于商品交易对货币的需求;剑桥侧重的是资产职能的货币需求。
(2)费雪方程式重视货币的流量分析,剑桥方程式则是从货币存量的角度研究货币的存量需求。
(3)两个方程式对货币需求的分析度和所强调的决定货币需求因素有所不同。
费雪方程式是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剑桥方程是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
剑桥方程式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四、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理论
(1)交易动机
(2)预防动机
(3)投机动机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消费性货币需求(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投机性需求
(1)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所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y的水平,与收入正相关。
(2)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有关,与利率负相关。
M= M
1+ M
2
= L
1
(y)+ L
2
(r)=L(y,r)
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列入货币需求范围五、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Milton Friedman 继承了凯恩斯把货币视为资产的观点但把财富形式扩展到股票、债券、实物资产等更大的范围。
持有货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第一类因数是预算约束,也就是说,个人所能够持有的货币以其总财富量为限。
并以恒久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
恒久收入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平均数,即长期收入的平均数。
弗里德曼注意到在总财富中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
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
弗里德曼将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作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
2、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二类因数是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包括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预期物价变动率。
3、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三类因数是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Friedman 的货币需求函数:
归结:收入水平、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资产结构)、效用(嗜好、兴趣)
弗里德曼的研究表明,尽管货币需求是多种复杂变量的函数,但是,由于起决定作用的变量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制度等因素制约,从长期来看,不会发生大的变动,尤其是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恒久性收入这一因素对货币需求起主导作用。
一些易变因素如利率、价格变动率等对货币需求的作用十分有限。
因此,从总体上看,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经过努力,货币需要量是可以预测的。
问题的关键只在于,货币当局能否按货币需要量控制货币供应,使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因此应保持货币供给的稳定增长,即单一规则。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相机行事的货币政策,而主张以既定的数量规则来防止货币政策的摇摆性。
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与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相联系着的,那就是,私营经济具有其内在的稳定性,短期经济不稳定的基本原因就是政府当局反复无常的干预,认为政府的唯一任务就是为私营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
因此,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使货币供给量不要限制国民收入的自然的增长。
1(,,,,,,)d P m b e M dP f Y w r r r u P P dt =(,)d M f y i P
=
弗里德曼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
相同点:
1、两者都是在剑桥方程式和费雪方程式的基础上发展的,都一定程度上根据剑桥方程式
和费雪方程式加以研究,最后形成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函数;
2、都认为货币需求量与收入与利率相关。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在形式上反映了凯恩斯的影响。
3、两者的理论都有鲜明的特色,都是一种创新,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很大的贡献;但两者也存在不足,受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