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

合集下载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1因论先生之门,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识见上用功。

先生曰: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

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这一段是王阳明评论他的弟子们闲聊,他们把跟王阳明学习分成了两种,第一种是在涵养上用功,简单说就是修心;第二种是在知识上用功。

王阳明肯定了第一种人,同时也否定了第二种人。

只要修行过的人都清楚,修心这个事儿实际上是最难的。

当我们下的功夫越多的时候,越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也会发现自己的渺小。

我们从出生到现在受了太多的习染,而且随着修行的深入,发现刚开始的习染是比较能容易去掉的。

这些毛病我们能看见,别人也能看见,改起来简单也见成效。

随着扒洋葱的深入,发现越来越难。

只要你用功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学习知识正好相反,只要我们看书下功夫学习,你就会发现你学到了东西,当我们学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所谓的自信心就变成了傲慢心,这些傲慢心,恰恰是蒙蔽我们先天美好品德的。

阳明心学最后的目的就是致良知,也就是明明德。

所以在知识上下功夫的这一类人,从出发点就开始走错了。

所以王阳明才说修心的人一天一天的进步,因为他们离明明德越来越近。

学知识的人一天一天的退步,因为他们离明明德越来越远。

反过来观我自己现在,从我自身而言,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寂在疯狂的学习知识当中。

而且有大部分知识在现实当中都很难用上,只是在与人聊天的时候过个嘴瘾,感觉到自己比别人厉害一点。

这个时候我就是王阳明说的第二种人,学习知识的人。

师父反复强调启予国学门是修身的,师父不希望我们变成学者,这也不是他创办启予国学门的目的。

我们现在看的书、写的读后感、做的日课、写的反思、练习的格物,都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更好的修身。

目的就是让我们找回明德,修身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要沉下心,让自己每走一步都踏踏实实。

《传习录》读后感2问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

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通用(1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传习录》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习录》读后感1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

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

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

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

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传习录》看完之后发现原来古人也和我们现在的人犯同样的错误。

我理解的上达功夫,就是知识里说的本体论。

现在的.人对于自己越是不了解的、感觉神秘的东西,就越是感兴趣。

以前我也这样,总是想追求一些形而上的知识,自己能不能理解是一回事,说出去让别人听不懂,自己感觉到很有面子,这也是其中的一个目的。

这里面王阳明讲的很清楚,上达和下学是一个功夫,不追求下学的上达全是空中楼阁。

下学就是上达,《中庸》里讲“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不从基础的理论开始,想直接到达哲学的顶峰,那是不存在的。

尤其是儒家,我们是入世的学说。

追求的就是立功、立言、立德。

所以儒家的一切知识都要以现实为出发点,学的东西要在现实当中可以应用的上。

只谈理论,不落实到实践上,就达不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举的树生长的例子特别的实际。

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设定出树长什么样子,你只有不断的去浇水、培育、养护,它才会向上生长。

至于树能长什么样我们控制不了。

就像儒家说的我们不可能改变任何人那样。

想要追求上达要从自己内在做起,向内求。

心擦亮了,明德显现,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上达也就实现了。

《传习录》读后感2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12篇)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12篇)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12篇)《传习录》读后感(通用12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习录》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习录》读后感篇1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

及曾皙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

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矣。

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

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

”——《传习录》三种志向,三种人生态度。

王阳明解读的不是谁对谁错,是前三个弟子在立志向的时候,有“意必固我”跟着,只有曾点在立志向的时候是没有“意必固我”的。

我以前在给自己立志向的时候都是想当然,认为自己肯定能达到。

自己没有评估自己的能力,还没有像孔子那三个弟子一样,虽然说还在跟孔子学习,但本身实际上已经具备这个能力了。

孔子认为他们可以达到那个境界,所以孔子没有批评他们。

曾点的境界就更高一点,没有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而是从自身的心境出发。

自己现在也没有达到曾点的境界,还是想很多世俗的东西,都是跟物质利益有关。

进入师门之后和很多人聊天,都会问到他们的愿景是什么,大家在谈愿景的时候,不知不觉也会犯“意必固我”的毛病。

比方会有人说我一定要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也会有人说我必须要成为一个慈善家,而且越说越觉得自己的事是真的,这样就跑偏了。

而且后来说三人是器,把自己框住了。

人生没有变化是因为自己懂的少,所以才要“博学”。

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缺哪补哪。

知道自己的位置,要素其位而行。

我一直都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听天命。

做好自己,别有遗憾。

《传习录》读后感篇2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传习录》读后感1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观点。

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和宗旨。

卷下主要是致良知,体现了王阳明晚年的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传习录》是一本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书。

其中包含儒学、理学、佛学、心学等多种学问方向的理解和分析。

作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即“致良知”学说。

他倡导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认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但我认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观点,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并不是简洁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

知行如何分得开?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学问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假如领会了这一点,就应当明白,只说一个知,已经自然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知也自然存在。

只有领会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会真的体会到知行的意义。

这是需要不断地磨练和自我反省才能够了解的。

王守仁这样说的,别人教你终究不能领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熬炼方式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

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贤的大体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叙述罢了。

或许我们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这样的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我们也会不断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推断力都有所提高。

在如今时代里,人对本源的的探究不断削减,人的心里也不断浮躁而趋向于物质。

所以在如今的社会王守仁的精神看起来更加宝贵。

王守仁虽贵为圣贤,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屡立奇功。

但为人虚心而不焦躁,为人好学,其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

有道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在他看来,在于态度而不在于才能也。

引用其中一段话:“同朋友相交,肯定要互相谦让,就会得到好处;而互相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传习录》读后感1问:“知识不长进,如何?”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仙家说婴儿亦善。

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

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

故须有个本原。

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

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

岂有此理!”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

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传习录》当一段时间学习不长进的时候,我也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以前我给自己的回答是“还是不想”。

我觉得自己的回答貌似有一些道理,王阳明的回答则更究竟,就是你找不到学习的本源是什么。

我们看到大树的样子,绝对不是它是小树时,我们想到长大后的样子。

就像我们看现在的自己,你不会在几岁时能想到今天的样子。

我理解就是生长的力量在一点点的改变着我们。

“为学”也是有一种力量的,王阳明讲这个力量就是修心。

我反思自己,为学的目的是不是修心?目前来看本源是这个,只不过有时忘记了。

虽然也在时刻提醒自己,但还是经常逐物。

就是为学之心不真切。

如果对为学着急,就没心思想别的,只能一门心思放在为学上。

王阳明曾说过“主一”,方法是持敬。

如果对为学不持有一个敬畏心,做事不专注,就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然后自己还后悔,悔过又精进两天,又重回懒散状态。

就这样来来回回反复。

我以前总是这样,意识到自己偷懒的时候就立志,没几天就忘了,想起来又立志,就是古人说的“无知者常立志”,还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根本上用功,控制情绪,向未发之中前进。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1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

及曾皙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

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矣。

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

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

”——《传习录》三种志向,三种人生态度。

王阳明解读的不是谁对谁错,是前三个弟子在立志向的时候,有“意必固我”跟着,只有曾点在立志向的时候是没有“意必固我”的。

我以前在给自己立志向的时候都是想当然,认为自己肯定能达到。

自己没有评估自己的能力,还没有像孔子那三个弟子一样,虽然说还在跟孔子学习,但本身实际上已经具备这个能力了。

孔子认为他们可以达到那个境界,所以孔子没有批评他们。

曾点的境界就更高一点,没有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而是从自身的心境出发。

自己现在也没有达到曾点的境界,还是想很多世俗的东西,都是跟物质利益有关。

进入师门之后和很多人聊天,都会问到他们的愿景是什么,大家在谈愿景的时候,不知不觉也会犯“意必固我”的毛病。

比方会有人说我一定要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也会有人说我必须要成为一个慈善家,而且越说越觉得自己的事是真的,这样就跑偏了。

而且后来说三人是器,把自己框住了。

人生没有变化是因为自己懂的少,所以才要“博学”。

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缺哪补哪。

知道自己的位置,要素其位而行。

我一直都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听天命。

做好自己,别有遗憾。

《传习录》读后感2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

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

他到看得多,解得去。

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

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

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

此是为学头脑处。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读《传习录》心得体会「篇一」看了王阳明老师的《传习录》,觉得老师的话很有意义。

我绝不敢说我看完《传习录》后完全理解了王阳明老师的思想,但看完《传习录》后,我确实有了自己的感悟。

王阳明老师的智慧跨越了时间的长河,真的值得细细品味。

第一,修身养性。

王阳明老师认为,修心就是奉献良心。

一切都在心里,只要心在省里,就是良心。

不欺骗良心,相信良心,自觉良心。

良心在于人,永远不会消失。

拒绝给予良心的人是被物欲蒙蔽了双眼,并不是说他没有良心。

化干戈为玉帛是外在功夫,化干戈为玉帛是积极的,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让它们回到正道上来。

在你自私的欲望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为了培养你的真诚而阻止其发生。

第二点是学东西。

知道就是认识事物,再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知识的本源。

如果需要破案,就要从中吸取教训。

这才是真事。

比如在判案的时候,你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懊恼,不能因为话语的圆滑而高兴,不能因为对方的恳求而屈从于包容。

因为怕自己心里有一丁点偏差,就知道对错。

把事情放在一边去学习是不相干的。

第三,知行合一。

知有行,知有行。

知为行,知定行。

读书的目的在于知,知的目的在于行。

所以一定要用读书来指导做,这样知行合一才叫做“经世致用”。

只有读书没有思考,只会越来越迷茫,只有思考没有读书才会成为自我。

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情中体验良心。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篇二」“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入头处。

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

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功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约礼”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传习录》这是《传习录》中徐爱记录的最后一段,有一部分情感我也深有体会。

在同门聊天中我经常说“后悔加入师门晚了。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13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习录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习录读后感1一日,论为学工夫。

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

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

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

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

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

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传习录》这里的学不是学习,是修身。

这里面王阳明讲为学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偏执。

我自身是存在这个问题的。

有的时候明知道自己这么做不妥,但依然会为了面子而去做,甚至一错再错。

还有时候是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的劝解听不进去一意孤行。

一整段说的修行的过程都与自己非常吻合,感觉好像就是在说自己一样。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心静不下来,想要的`东西特别的多,总是心为物役。

天理和人欲在一起打仗的时候,人欲90%以上都会战胜天理。

用心猿意马来比喻非常的恰当,像猿猴一样上下乱跳,像马一样奔跑,一跑就没影,走神严重。

用修心初级三步曲的第一步静坐思心最管用。

当心静下来之后就容易喜好这种状态,想在这种状态里不出来,就容易变成喜静厌动。

可是儒家是入世的学问,不是老哥自己一个人修行。

一旦遇到事情的时候,心又开始泛起波澜,从静的状态里出来。

所以单独练打坐静心是没什么用的。

王阳明说出了阳明心学当中非常重要的四个字省察克治,简单的说就是事上磨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1、关于“主一”之功的讨论在宋明理学里,“主一”是一项很重要的工夫,因此弟子向阳明请教什么是主一,是不是读书时一心在读书上,待客时一心在待客上。

换句话说,弟子理解的主一实际上就是做事专注。

阳明对此予以否定。

阳明认为,做事专注那是“逐物”,同理好色的一心扑在好色上,爱财的一心扑在爱财上,充其量只能说是“逐物”。

而真正的“主一”是一心只在天理上。

同理,圣人“应变不穷”,不是因为圣人事事预先讲求,而是圣人有如明镜之心,可以随感而发,无物不照。

这里体现了阳明的学问“先立乎其大者”的明显倾向,而舍弃在外物上求索的方法。

但依我的体会,此处恐怕也有救偏补弊的立言宗旨。

如果字面理解,认为做啥事都不要专心而要念着天理,甚至不用接触外物只要念着天理就好,那就远离阳明的本义远矣。

至于阳明本义为何,我现在有个似懂非懂的解读,还难以直接用语词表达出来。

读圣贤书不可在字面文义上穿求,而得去试着领会圣贤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肤浅化解读并认为古人说的都是迂腐的蠢话。

这也是我打辩论的收获之一,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语言的局限性。

扯远了,这个内容下面会继续展开。

2、关于读书的探讨阳明对读书穿求文义的做法多有批评,认
为重点还是去认识心中那个天理,四书五经说的不过就是那个天理。

我目前对所谓天理还没有较为深刻的体认,但对于读书的讨论倒是颇有同感。

阳明说,旧时的人看很多书,便能在读懂书上没碰到太大问题,但问题在于他把文章给读懂了,没有在心体上用功,没有实践,终究是没有什么收获的。

对于后人著述的评价,阳明认为,圣人只言片语只能给后人留下关于天理大致的描述,以帮助后人去求真,除却文字以外的内容,圣人是没法传下来的。

但后人的著述,往往在前人的基础上摹仿誊写,然后妄自分析,虽然看上去很吊,但实际上却离求真越来越远。

这一段我在第一次读传习录那会儿就很有印象,这也构成了我对学术、对读书、对读研的思考的一部分。

其实在我看来,阳明要表达的简单来讲就是王弼所说的“言不尽意”,文字根本没法百分百准确地、完整地传达信息(关联20XX年老友赛辩题“被误解是不是表达者的宿命”),所以读书要“得意忘言”,我有个更形象的说法,就是圣人的文字就像指路的人的手指,问路的人确实要借助指路人的手指去寻找方向,但你得盯着方向,而不是盯着手指,特别是当你顺着手指看到方向了,你就不要老死盯着手指。

所以事上磨炼很重要。

但坦白讲,我觉得学术民工们大多数干的就是阳明所批判的行为,包括我作为一个国际政治的本科生,我总觉得我看了很多根手指但几乎没有看到一个方向。

因为我的眼睛没法顺着手指的方向看过去,那边只有一团模糊。

这对本来抱着经世致用的
心(惭愧)报考国际政治的人来讲真是件让人沮丧的事情。

所以我选择了跨考,至少哲学很多时候还是有事上磨炼的机会,尤其是中哲。

但依我看现在不管哪一科,应该都存在阳明所说的“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3、关于动静儒家尚中庸之道。

阳明认为静不等于未发之中,求中的工夫需要贯穿动静,念求存天理去人欲。

换句话说,并不是内心宁静就是修养得当,一味求宁静是错误的修养方法;反之,修养的时候追求的是天理,一旦遵循天理,自然内心宁静,不可因果倒置。

阳明又说,纯粹追求宁静,并不能根除人欲,它们会潜伏在心中,而一旦遇到事情又会显现出来。

因此人必须在事上磨炼,时刻用功,才能在动的时候定,静的时候也定。

这一方面我稍有些心得。

我曾有段时间有点社恐,出入社交场合会莫名的慌和不自然,是谓不“定”;那段时间我有意地避开了一些社交,渐渐地发现自己内心变得很平静安宁了,自以为社恐解除;但过了不久参加了某次人比较多的社交场合,我的内心又别扭起来。

这便是阳明说的:“是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工夫也。

如此临事便要倾倒。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 4、关于下学上达的讨论阳明认为,为学工夫不是先下学,然后进阶到上达,下学和上达不能分开讲。

阳明说,看不见的、不能说的、不能想的是上达,而老师能教的,是下学,但上达本身就蕴含在下学中。

阳明此语主要是要批判先儒教人的时候,教到深入精微处,便说这是上达;依阳明看来,这即便是圣人之言,亦不过是下学,但又蕴含着上达。

因此学者只需要在下学处用功就好,不必刻意求个上达的工夫。

这次我的理解不是很到位,但有一联想,就是像“人生应该怎么过”之类的大问题很多时候是个无效的问题,学会问问题的前提是分清楚哪些内容是能够得到准确答复的、哪些问题只能收到空泛的回应的。

我觉得我目前还没有学会问问题。

5、关于正名的讨论这里涉及到一个关于卫国的历史典故,此处简化处理:国君A有儿子B、C,B有儿子D。

B本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因为家里矛盾跑路了,A想让C继承,C拒绝,因此A让D继承。

然后弟子问这个要怎么正名,并提出说先儒曾经有一个处理方案,就是把D的上位过程报告给周天子和诸侯,然后废掉D换上C。

阳明说不行,圣人不能这么搞,D把圣人请去当官,圣人把D给废了,这不合天理。

那怎么办呢?最佳方案如下:D既然倾心委国给圣人,自然极度信任圣人,那么圣人就可以说动D去迎回他爸B,因为父子之爱本就是天理。

迎回来后,圣人要居中调和,D向B表示悔恨,并把君位还给B并愿意受罚,B也会被D感动然后不受君位,让儿子D继续干,这时候臣民也希望D继续干。

D于是把自己的过错报告给天子和诸侯,希望把君位还给老爸;然后臣民大受感动也报告天子和诸侯希望D继续干。

于是大家都要求D继续干,D只能继续干,然后尊B为太公,好生侍奉。

由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完美解决。

不得不说这个过程在我看来实在过于理想化,中间有哪个环节不按这个流程走那就全崩了,当然阳明此处的前提在于性善和父子之情乃天理所在,再联系到曹丕明明就是篡汉也得表面上让献帝禅让、刘
备当年要称帝还得拒绝多次最后诸葛亮等人拼命把他劝上了帝位,说不定在性善与父子之情乃是当时社会的政治正确的时候,这一幕有发生的可能。

此处我单纯是想为古人的正名辩护一下,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像是后人所说的君父有无上的权力,而是当爹的要有当爹的样子,当儿的要有当儿的样子,以此类推,约束是双向的,所谓父慈子孝。

因此正名实际上就是明确好你在关系对待中的位置并做好你该做的。

至于戴震所谓的“以理杀人”,确实就是尊者滥用、歪曲“理”以压迫卑者。

但当代版的“以理杀人”依然存在,这本质上不是“理”本身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强势一方对话语权的滥用。

至于阳明对人性抱有最真诚的信任,或许从他的实践当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比如对张永的信任、对卢苏王受的招抚。

董平老师说这样虽好,但容易被坑。

不过从我有限的生活经验来看,相信人性善与相信人性善的人相处,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至于骨子里对人性彻底失望的人,在这个原子化的社会里或许可以抛开种种关系的羁绊,但可能也会活得孤独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