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工程详解-给水处理概论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

消毒
03
污水处理技术
污水物理处理技术
去除大颗粒悬浮物和漂浮物,保护后续处理设备。
利用重力作用使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
通过滤料层截留细小悬浮物和溶解物,提高水质。
调节水质、水量,稳定处理效果。
格栅与筛网
沉淀池
过滤
调节池
利用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如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好氧生物处理
厌氧生物处理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件
目录
contents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述 给水处理技术 污水处理技术 给排水系统设计与优化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实践案例
01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述
定义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的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两大领域。
解释
给水工程指的是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的系统工程,而排水工程则是负责收集、输送、处理和处置污水、废水,使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工程。
设计原则
根据当地水质特点和环保要求,采用适当的处理工艺,确保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同时,考虑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优化工艺流程和设备配置。
某城市给水处理厂设计案例
某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案例
案例概述:某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案例,主要介绍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原则、工艺控制和设备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某区域给排水系统规划案例
污泥处理与处置
排水系统设计
分析给排水系统的能耗状况,提出节能降耗的措施。
系统能耗分析
水质安全保障
管网优化改造
智能化管理
研究新型的水处理技术,提高供水水质和污水处理效率。
针对老旧管网,提出合理的改造方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第一章给水处理概论

过 滤
消 毒
饮用水
图1典型地表水处理流程
23
混凝剂 原水 混合装置
絮凝池
沉淀池
过滤池
图2 地表水常规处理工艺
cl2 清水池 出水
常规处理工艺的局限性
国内外的试验研究和实际生产结果表明,受污染水源水经常规的混凝、 沉淀及过滤工艺只能去除水中有机物20%-30%,且由于溶解性有机 物存在,不利于破坏胶体的稳定性而使常规工艺对原水浊度去除效果 也明显下降(仅为50%一60%)。用增加混凝剂投量的方式来改善处 理效果,不仅使水处理成本上升,而且可能使水中金属离子浓度增加, 也不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地面水源中普遍存在的氨氮问题常规处理 也不能有效解决。目前国内大多数水厂都采用折点氯化的方法来控制 出厂水中氨氮浓度,以获得必要的活性余氯,但由此产生的大量有机 卤化物又导致水质毒理学安全性下降。
19
二、生产用水水质要求
各种工业企业对水质有不同要求,同时,即使是同一企业,不同生产过 程对水质要求也不相同。例如,在发电厂中,冷却用水与锅炉用水对水质要 求迥然不同,而水力除灰用水却对水质无任何要求。因此,在确定生产用水 的水质标准时应进行调查研究,按生产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20
1.4 给水处理方法
14
水的循环——城镇用水循环 给水系统的水源和排水系统接纳水体的地方大多
是邻近的河流。取之于河流,还之于河流,形成另一 种受人类社会活动作用的水循环——城镇用水循环。
15
1.2 水源水质
一、 原水中的杂质
取自任何水源的水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各样的杂质。这些杂质不外 乎两种来源: —是自然过程,例如,地层矿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中微生物的繁殖及其死 亡残骸,水流对地表及河床冲刷所带入的泥沙和腐殖质等。 二是人为因素,即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入水体所带入的。无论哪种来源的 杂质,都包括无机物、有机物以及微生物等。 从给水处理角度考虑,这些杂质可按尺寸大小分成悬浮物、胶体和溶解物 三类。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1 室外给水排水工程概论

• 2)水源的影响 • 水源选择是给水工程中的首要任务,必须认真调查反复研究,制定各种方案详细比较,务必
使选择的水源水量充沛、水质优良、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应根据城市建设近、远期的规划 要求,水文地质情况和取水点及其附近地区的卫生状况、地方病的发病情况等因素,选定水 质、水量及卫生防护方面均较理想的水源。 • 选择水源的先后次序,一般按经济技术条件决定。如果不同水源的水量均能保持相同的水平 时,则先后次序可以是:地下水;流量未经调节的河水;湖水;流量经过调节的河水。
• 1.2 室外给水排水系统的作用与构成
3
• 室外给水排水工程是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城镇提供足够 数量并符合一定水质标准的水;同时,把人们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使用后的污(废)水汇 集并输送到适当地点进行净化处理,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后,或重复使用,或灌溉农田, 或排入水体。图1.1是室外给水排水系统示意图,通过图1.1可以了解室外给水排水系统 的基本构成。
17
图1.5 水厂平面布置图
18
• 3)输配水工程 • 输配水工程的作用,是如何把净化后的水输送到用水地区并分配到各用水点。 • 输配水工程通常包括输水管道、配水管网以及调节构筑物等。 • 输水管是把净水厂和配水管网联系起来的管道,其特点是只输水而不配水,沿线无流
量分出。允许间断供水的给水工程或多水源供水的给水工程一般只设一条输水管;不 允许间断供水的给水工程一般应设2条或2条以上的输水管。有条件时,输水管最好沿 现有道路或规划道路敷设,并应尽量避免穿越河谷、山脊、沼泽、重要铁道及易受洪 水淹没的地区。
19
• 配水管网的任务是将输水管送来的水分配到用户。它是根据用水地区的地形及最大用 水户分布情况并结合城镇规划进行布置。配水干管的路线应通过水量较大的地区,并 以最短的距离向最大用户供水。在城镇规划设计中,应把最大用户置于管网之始端, 以减小配水管的管径而降低工程造价。配水管网应均匀地布置在整个用水地区,其形 式有环状与枝状2种。一般情况下,宜布置成环状管网。
给排水概论第五章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5.3.3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1、外排水系统 (1)檐沟外排水
一般用于居住建筑,屋面面积比较 小的公共建筑和单跨工业建筑,屋面雨 水汇集到屋顶的檐沟里,然后流入雨落 管,沿雨落管排泄到地下管沟或排到地 面。
5.3.3 建筑雨水排水系统
1、外排水系统 (2)天沟外排水
一般用于排除大型屋面的雨、雪水。 特别是多跨度的厂房屋面,多采用天沟外排水。 所谓天沟,是指屋面上在构造上形成的排水沟,接
居住区由于面积大,人口多,其给排水特点和城市给
排水类同,本节所述的给排水系统主要是针对居住小区和 居住组团的。
居住小区给水排水系统工程是在室内给排水管道和室
外市政给排水管道之间起衔接作用的室外管道工程,是一 项重要的住宅配套工作。
5.5.2居住小区给水系统工程
1、一般居住小区的给水 ➢ 一般居住小区的给水是以城市给水系统作为水源
1.单立管排水系统——多层建筑。 这是利用排水立管本身及其连接的横支管进行气流交换,不
单独设通气立管的系统。 2.双立管排水系统——多层和高层建筑。 排水和通气分别设置的管道系统。 3.三立管排水系统——多层高层建筑。
由一根排污水的立管、一根排废水的立管和一根通气管组成 。
双立管排水系统
单立管排水系统
5.5.1 居住小区概念 居住小区通常是指城镇居民住宅建筑区。按我国《城市
生活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民居住区分为三级: 1. 居住组团 这是最基本的居住区单元,一般占地在
10×104m2以下,住户介于300~800户之间,人口在 1000~3000人范围内。 2. 居住小区 由若干居住组团构成,占地在10×104m2~ 20×104m2之间,住户2000~3000户,人口在7000~13000 人之间。 3. 居住区 由若干居住小区组成。
给排水概论知识点总结

给排水概论知识点总结一、介绍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城市排水系统和给水系统。
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排水系统和污水排水系统,而给水系统则是将水源输送到城市居民和工业使用地点的系统。
给排水工程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城市的环境卫生,还关乎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了解给排水工程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排水系统1. 雨水排水系统雨水排水系统是城市中用于排除降水的系统。
它包括雨水管道、雨水篦子、雨水口等设施,通过这些设施将雨水从城市中排出,防止城市内涝。
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包括防洪、防渍、排泄及美化。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城市的地形地势、雨水的流量、管道的设计及设施的设置等因素。
2. 污水排水系统污水排水系统是城市中用于排除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系统。
它包括污水管道、污水处理厂、污水泵站等设施,通过这些设施将污水清理后排出城市,保护环境和居民健康。
污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包括防臭、防根、防腐及防堵。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城市的污水来源、管道的设计及设施的设置等因素。
三、给水系统给水系统是城市中用于将自然水源输送到居民和工业使用地点的系统。
它包括输水管道、水厂、水塔等设施,通过这些设施将水源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给水系统的设计原则包括供水充足、水质优良、水压稳定及管网合理。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城市的用水需求、水源的质量、管道的设计及设施的设置等因素。
四、水泵及水泵站水泵是给排水系统中重要的设备之一,它用于提升水的压力和流动。
水泵一般分为离心泵和排污泵两种类型,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水泵。
水泵站是水泵的集合,用于将水从低处提升到高处。
水泵站一般分为生活污水泵站、雨水泵站和给水泵站等类型,根据不同的系统选择适合的水泵站。
五、水质及水质监测水质是给排水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关乎着居民的健康和环境的保护。
因此,对水质进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水质监测主要包括对水源和排水口的水质监测。
监测项目主要包括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__给水排水管道系统

镀锌钢管存在锈蚀问题,影响水质和使用年限,已经停止在饮用水方面的 应用,主要用于消火栓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生活用水采用的镀锌钢管为内衬 聚乙烯或聚丙烯的镀锌钢管。
镀锌钢管衬塑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内部衬涂聚乙烯, 另一种是在薄镀锌钢管内部挤压聚乙烯管。 前一种方式涂衬层既不容易粘牢,也不容易衬匀;后一种方式效果较好,钢塑 复合管的连接管件内部,也都衬有聚乙烯。
从水源至城镇水厂或工业企业自备水厂的输水管渠的设计流量,应按最高 日平均时供水量加自用水量确定。当长距离输水时,输水管渠的设计流量应计 入管渠漏失水量。
向管网输水的管道设计流量,当管网内有调节构筑物时,应按最高日最高 时用水条件下,由水厂所负担供应的水量确定;当无调节构筑物时,应按最高 日最高时供水量确定。
• 承插式预应力混凝土管的自重较大,材质脆,在运输及 安装时需加强保护。另外,在管网中尚无相应的管件配 备。
2、外观检查与胶圈选择
• (1)外观检查
• (2)橡胶圈的选择
3、管道安装
• 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是靠挤压在环向间隙内的橡胶圈来
钢管及接口
钢管常用于长距离输水管道及城市中的大口径给水管 道,室内管道及各种工艺管道也常用钢管做为管材。 钢管的强度及抗应变性能比铸铁管和预应力混凝土管 均强,同时接口简便。但钢管成本高,耐腐蚀性差。
⑤.建设投资省 管网建设费用占总费用的50%-70%,管材的价格占管道综合工
程50%以上。 ⑥.使用寿命长
管网扩建对城市交通、环境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按永久性工程 设施进行设计。
3.5 管道材料 金属管材
1)钢管 直缝焊接钢管 螺旋焊接钢 无缝钢管 不锈钢管 镀锌钢管
2)铸铁管
灰口铸铁管 球墨铸铁管
给水管网的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2给水排水系统概论

2给水排水系统概论给水排水系统是供水和排水设备的有机组合,将水源引入建筑物并分发给各个点位,同时将废水排出建筑并送入下水道或处理设备。
本文将详细介绍给水排水系统的概念、组成、分类及设计要点。
一、概念给水排水系统是指为满足建筑物内用户对水的需要而建立的水供应和废水排放的系统。
它包括供水管道、水泵、水箱、水表、阀门以及排水管道、污水处理设备等部分。
二、组成1.给水系统组成(1)水源:公共供水系统或私人水源。
(2)给水管道:将水源引入建筑物,通过水泵进行供水。
(3)水泵:负责将水源压力送入建筑物内供水管道。
(4)水箱:储存供水,平衡供水压力。
(5)水表:计量供水量,为用户收取水费。
(6)阀门:控制供水管道的通闭和流量控制。
(7)用户终端:如水龙头、洗衣机等。
2.排水系统组成(1)盲管系统:将废水从建筑物内直接排入下水道。
(2)抽水系统:当建筑物底部低于下水道时,通过污水提升泵将废水抽至下水道。
(3)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包括污水收集、沉淀、厌氧处理和气体处理等环节,以实现废水的净化。
(4)排水管道:将废水从建筑物引导到下水道或处理设备。
(5)人工排水:如卫生间、厨房、洗衣房的下水道。
三、分类1.按用途分类(1)生活给水:用于日常饮用、洗涤、冲洗等。
(2)消防给水:用于消防灭火系统。
(3)工业用水:用于工业生产和冷却等用途。
2.按供水方式分类(1)直接供水:供水直接由水源进入建筑物。
(2)间接供水:供水先经水箱储存,再分配到各个用户。
3.按水源分类(1)自来水系统:直接从公共供水系统获取水源。
(2)非自来水系统:使用私人水源,如井水或天然水源。
四、设计要点1.水压保护:对供水管道进行合理布置和设计,以确保水压稳定,避免高低压区域。
2.供水量合理规划: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用户数量,合理预测和设计供水量。
3.防火要求:消防给水系统的设计需满足建筑的防火要求,如供水稳定、消防栓设置等。
4.防止二次污染:在给水管道设计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二次污染的发生。
给水工程((下册))各章节内容(考试复习重点)

( 3) 溶解杂质 :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 。
3.( 1) 水质标准 是用水对象所要求的各项水质参数应达到的指标和限值 。
(2)水质参数 指能反映水的使用性质的量 ,但不涉及具体数值 。
4.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 )
(1)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2)毒理学指标
(3)微生物指标
4.硫酸铝的混凝机理 :
不同 pH 条件下 ,铝盐可能产生的混凝机理不同 。 何种作用机理为主 ,决定于铝盐的投
加量 、 pH、 温度等 。实际上 ,几种可能同时存在 :
pH<3
简单的水合铝离子起压缩双电层作用 ;
pH=4-5
多核羟基络合物起吸附电性中和 ;
pH=6.5-7.5 氢氧化铝起吸附架桥 。
主 。同向絮凝效果不仅与
G
有8 关
,还与时间有关 32
。在絮凝阶段
,通常以
G 值和
GT 值作为
控
N0
dn
制指标 。 平均 G= 20 ~ 70s-115,时间为 15 ~ 20min , GT= 1~ 104 -105 。
随着絮凝的进行 ,G 值应逐渐减小 。
.下载可编辑 .
.
.
.
.
四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② 温度降低 , 粘度升高 ―― 布朗运动减弱 ;
③ 水温低时 , 胶体颗粒水化作用增强 ,妨碍凝聚 ;
④ 水温与水的 pH 值有关 。
克服水温低效果差的措施 :
① 增加混凝剂的投量 , 以改善颗粒之间的碰撞条件 。
② 投加助凝剂 (如活化硅酸 ) 或粘土以增加绒体重量和强度 ,提高沉速 。
3.水的 pH 和碱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