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桑·格罗德维科夫简介和一些照片

合集下载

重庆路小学

重庆路小学

作者简介:
7岁开始学音乐,12岁入圣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学 习,1861年结识巴拉基列夫、斯塔索夫、穆索尔斯基 等人,成为“强力集团”的成员。1862年从海军学校 毕业后,随舰航海3年,途经南、北美洲和欧洲许多国 家,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1865年返回彼得堡,在 巴拉基列夫指导下完成了《第一交响曲》,上演后获 得好评。1871年应聘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作曲与管弦 乐法。在教学过程中他不断提高丰富自己,写出了有 深远影响的音乐理论书籍,他还著有《和声学实用教 程》、《管弦乐配器法》以及传记《我的音乐生活》 等。1905年团投入政治斗争,被音乐学院解职,后因 社会强烈不满,又被恢复教授职务。1908年6月21日 因心脏病在彼得堡附近的柳本斯克去世。
中文名: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外文名: Николай Андреевич Римский-Кор 出生日期:1844 逝世日期:1908
个人背景职业: 作曲家、教育家、指挥家 毕业院校: 圣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 个人贡献 主要成就: “强力集团”成员 代表作品: 《阔萨特》《普斯科夫姑 娘》 《舍赫拉查德》《西班牙 随想曲》等
结题报告
作品简介:
《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 行》)的原曲谱上记有:“从海面的远 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 周,盘旋飞舞。” 全曲由半音阶的下行 乐句开始, 经过旋律轻快而有力的中段 后, 又回到了第一主题。最后半音阶上 升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去,直到消 失在视线以外。
作者简介: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第一部分十九世纪初二十五年文学一、主要作家、作品:1.进步的改革派、新派的领袖:卡拉姆津2.茹科夫斯基:继杰尔查文后成为俄国诗坛泰斗,是俄国第一个浪漫主义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早期浪漫主义)(1)抒情诗:1806年的哀歌《黄昏》。

(2)故事诗:《斯维特兰娜》是茹科夫斯基全部创作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

(3)“翻译的天才”(普希金称他):他译的罗马史诗《奥德修纪》是俄国译本中的杰作。

他认为:诗人在翻译诗歌的时候,不应当是作者的“奴隶”,而应当是一个“竞争者”,甚至可以超越作家。

3.雷列耶夫:(十二月党人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雷列耶夫、别斯图热夫、丘赫尔别凯、奥陀耶夫斯基、拉耶夫斯基等人。

)(后期浪漫主义)19世纪初期,俄国贵族革命家。

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

十二月党诗人中最著名的诗人。

特别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诗人的社会职责。

他的诗歌充满高度的政治激情,号召人们起来为自由而战。

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爱国志士。

诗歌充满鲜明的俄罗斯特色。

(1)政治抒情诗:起义前不久写的《公民》(2)长诗:《沃伊纳罗夫斯基》是他唯一的也是最好的一篇长诗。

(3)组诗:他一生中共写过二十一篇《沉思》(组诗)4.克雷洛夫:(别林斯基称它为“俄国唯一的一位真正的、伟大的寓言作家。

)5.里鮑耶陀夫:手抄喜剧(诗体本)《智慧的痛苦》(恰茨基、索菲娅)表现进步青年(十二月党人)的思想情绪,盼望自由民主。

是俄国批评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始。

6.普希金:俄国文学之父。

在俄国文学史上是继往开来的人物,他既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并对俄罗斯文学语言的改革作了划时代的贡献。

(1)1814年,普希金在一次考试期间读自己的新作《皇村回忆》一诗,深得在场的老诗人杰尔查文的赞赏,称他是自己的继承者。

1814年,公开发表了第一首诗《致诗友》。

(2)抒情诗:普希金是这一时期俄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身高

身高
13金泰映
14高钟秀
15李相润
16张亨硕
17河锡舟
18黄善洪
19张大一
20洪明甫
20高正云
21李东国
22徐东明
F
德国
1安德烈斯-科普克
2克里斯蒂安-沃恩斯
3约尔格-海因里希
4尤尔根-科勒尔
5托马斯-赫尔默
6奥拉夫-托恩
7安德雷斯-穆勒
8洛塔尔-马特乌斯
9乌尔夫-基尔斯滕
10托马斯-哈斯勒
11奥拉夫-马绍尔
18萨尔瓦多-卡尔莫纳
19布劳里奥-卢纳
20海梅-奥迪亚雷斯
21何塞-阿雷拉诺
22奥斯卡-佩雷斯
比利时
1菲利浦-德威尔德
2贝特兰德-克拉森
3洛伦佐-斯泰伦茨
4戈尔丹-维多维奇
5维塔尔-博克尔曼斯
6弗兰基-范德埃尔斯特
7马科-威尔莫茨
8巴罗索-奥利维拉
9姆波-姆彭萨
10卢克-尼利斯
11尼科-范科克霍芬
14伊万-坎波185-21
15卡洛斯-阿基莱拉173-26
16阿尔伯特-塞拉德斯177-20
17何塞瓦-埃切贝里亚178-18
18吉列尔莫-阿莫尔174-28
19基科-纳瓦斯
20米格尔-纳达尔187-29
21路易斯-恩里克180-25
22何塞-莫利纳183-25
保加利亚
1兹德拉夫科-兹德拉夫科夫
2拉多斯丁-基什谢夫
3奥古斯丁-阿兰萨巴尔172-24
4拉斐尔-阿尔科塔179-27
5阿韦拉多-费尔南德斯180-25
6费尔南多-希耶罗187-27
7费尔南多-莫里恩特斯186-19
8朱伦-格雷罗179-21

dasdd

dasdd

格里高利·叶菲莫维奇·拉斯普京(Григо рий Ефи мович Распу тин,又译拉斯普钦,1869年—1916年),俄国尼古拉二世时的神棍。

拉斯普京浪荡修士改变俄国历史在俄罗斯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修道士格雷戈里-埃菲莫维茨-拉斯普京据说可以让女性神魂颠倒,他有一双迷人的眼睛可以“杀伤”无数女子。

但是,俄罗斯圣彼得堡一家性器官博物馆展示了格雷戈里的性器官,原来,他之所以吸引诸多女子,甚至是皇家贵族也被他迷惑,并不单凭他迷人的眼睛,令女性发狂的而是他的***官长达28.5厘米,浸泡在一个装有防腐溶液的高玻璃器皿中,这件展示品成为该博物馆的一个最大亮点,许多参观者都争相目睹这件出奇的性器官,他们认为看看这样“雄壮”的生殖能力。

该博物馆负责人兼创始人艾戈尔-尼雅茨金说,“我认为对于他诸多的传说和野史均不能证明他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无数女性,只有亲眼目睹他的***官,他们甚至很迷信地认为多看几眼这只铁**,这样会产生“雄壮”的欲望。

1916年,被俄罗斯沙皇无比器重的“圣洁”修士格雷戈里·埃菲莫维茨·拉斯普京被人暗杀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首先让我们回到1869年1月,正是在这个时候,格雷戈里·埃菲莫维茨·拉斯普京出生于西伯利亚图腊河畔的一个小村庄。

年轻的时候,拉斯普京显然是村子里不受欢迎的人物,他酗酒闹事、偷窃马匹、**妇女。

当他在本村的种种劣迹使得村人再也无法容忍的时候,他终于被当地教会和政府驱逐出故乡。

在随后的几年,拉斯普京换上了修士袍,以苦行僧的形象,在整个俄罗斯漫游,他的足迹甚至到达耶路撒冷和巴尔干半岛。

这段游历生活让目不识丁的拉斯普京见识大长。

1902年,拉斯普京出现在kariza的修道院,身着破烂的修道士袍,浑身污垢,久未修剪的胡子和长发凌乱不堪。

但他神采飞扬,向那些常年待在修道院里静修的修道士们滔滔不绝地描绘自己在俄罗斯广阔土地上苦行漫游的历程,以及他的两次徒步至耶路撒冷的朝圣。

f64小组和那些传奇的摄影大师们

f64小组和那些传奇的摄影大师们

从1932年到1935年,为数不多的加利福尼亚摄影家们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团体,他们称之为f/64小组。

其成员包括爱德华·韦斯顿、安塞尔·亚当斯、威拉德·范·戴克、伊莫金·坎宁安、桑亚·诺斯科威亚克、亨利·P·斯威夫特(Henry P·Swift)以及约翰·保罗·爱德华兹(John Paul Edwards)。

最初的想法来自於对Neue Sachlichkeit(另一稍早的德国团体)和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作品的启发。

F64小组名字来自於当时镜头最小的光圈值,(由于大画幅相机镜头像场比较大,所以能够制造光圈最小为F64的镜头。

意指用最小光圈获得影像的最大景深,从而得到清晰范围最大的照片),隐喻著衍生的涵义是力求作品具有最清晰的画面与景深。

这些摄影家们对摄影持有共同的态度,对於摄影的纯粹度要求甚高,追求画面的精致,但不赞同在底片曝光前後做多余的处理,要求画面的张力,不格放或裁切影像,不用光面像纸,这些对摄影者的技术与艺术都是很高的挑战。

当时也许最典型地表现在韦斯顿的作品上:根据对最终影像的预见而对被摄体进行现实主义的表现,而且是通过“直接”(即不加窜改)的技术实现的。

这就使得他们与当时已经组织起来的画意派形成直接的对立。

因而他们的作品受到西海岸画意派主要成员威廉·莫藤森的激烈攻击。

f/64小组第一次影展于1932年11月在旧金山德扬博物馆展出。

影展还包括4位非成员的作品。

他们是:康休洛·卡纳加、阿尔马·拉文逊(AlmaLavenson)、普莱斯顿和威拉德·范·戴克画廊举行。

从任何意义上来说f/64小组都很难算是一个组织,组里没有负责人、没有会议、不交会费。

小组所拥护的表现风格在美国摄影中已经变成强烈的现实主义的主要模式,常常作为西海岸学派被人提及。

【励志人物】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

【励志人物】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

【关键字】励志人物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名片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

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

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推选理由杜玉波:培养学生是事业,关爱学生是本能。

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老师永恒的追求,格桑德吉就是这样做的。

彭长城:不是远大的抱负,只是广阔的胸襟;不是华丽的说辞,只是纯净的灵魂。

她是无私的边疆少数民族教师。

王振耀: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辛勤园丁,是她让西藏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照进现实。

事迹介绍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

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2013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

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

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支持修改!。

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

因其一生奉献给解除贫困,而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并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2003年10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

她在12岁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时感觉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要帮助贫寒,15岁时,她和姐姐决定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

1940年代初期,德蕾莎修女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校长一职,但当时印度贫富差距非常大,校内一片安宁,但校外却满街都是无助的麻疯患者、乞丐、流浪孩童。

1946年9月10日,德蕾莎修女到印度大吉岭的修院休息了一年,强烈的感受到自己要为穷人服务的心。

当她提出希望能有一个让贫困病人休养的埸所时,加尔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应将寺庙后面信徒朝拜后的一处地方免费提供给他使用。

然而他们一开始受到印度教区婆罗门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德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德蕾莎修女不畏反对,依然在街头抢救许多临危的病患到收容所来替他们清洗,给他们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侣,此举感动了许多的印度人。

德蕾莎认为人类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贫困、生病或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

1960年代,德蕾莎修女的收容所在加尔各答成为知名的地方,在街头生病、需要帮助的患者都知道这个能够让他们安息的地方,收容所开始急速成长,因人手不足,开始招募世界各地的义工,透过义工的口耳相传,也打开了世界的知名度。

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至它受到创伤。

如果要为穷人服务,就必须走出这道高墙,把自己变成一个穷人,否则,这种服务就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

“最大的罪恶是缺少爱与慈善”但她却说:“有时候我觉得悲伤,因为我们做得这么少。

许多人赞扬我们的工作,但我们所做的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人类的痛苦却无边无际。

”就算在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刻,人生仍然是有价值的,只要有爱。

在角色塑造中得到滋养

在角色塑造中得到滋养

在角色塑造中得到滋养作者:德姬来源:《现代艺术》2022年第10期藏族演员,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2014年凭借电影《甘南情歌》获得第14届电影百合奖“优秀女演员奖”;同年主演的电影《五彩神箭》入围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德姬凭借该片入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女演员;2015年主演的电影《八万里》入围第33届米兰国际体育电影最佳故事片;2016年主演的电影《德兰》获得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项最佳影片奖;2018年主演的电影《318号公路》获第33届华沙国际电影节特别关注奖;2019年参演的电影《拉姆与嘎贝》入围第67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在西班牙全球首映。

作为一名影视演员,我的工作方式通常是最大限度地去感受角色。

感同身受的将人物的命运附着在自己的心上。

理解人物,去爱人物所爱的人,所爱的事,让人物和我自己最亲近地贴合在一起。

我的家鄉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正是这部电影里故事发生的地方。

这让我与这个质朴的故事拉近了距离。

在创作前期,我大量地研读和学习背景知识,向家乡的老人们询问这段历史,去感受这位英雄人物如何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走向革命道路。

在那样的年代,他和他身边的人是怎样的思想状态,面对自己的情感生活和民族大义时,他又将如何取舍。

有幸在创作中,我成为了英雄的妻子。

但是,英雄的妻子,不是称号,不是荣耀,是青丝变白发的一生默默等待。

通过这样一种奇妙的缘分,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样一句通俗话语中不一样的分量。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为了更多人的幸福安康,多少先烈前仆后继,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身边的亲人、爱人也至死不渝地支持和守护他们的理想。

娜依正是这样一位坚强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心中不仅装着对丈夫的深情厚意,更装着对民族、家园守护的大爱。

我们生活在国富民强的和平年代,不曾经历过家园被掠夺,妻离子散的凄惨处境。

作为少数民族演员,通过这样的作品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先辈们为此所付出的努力,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