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盐
从盐到茶:川黔茶马古道的独特生态

从盐到茶:川黔茶马古道的独特生态作者:陈保亚张刚蔡曙山夏炎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7年第12期题记贵州不产盐,但贵州很早就有人类居住,生活在贵州的人群必然要远距离获取食盐,发达的四川井盐成为主要来源。
从四川盆地到贵州高原,地形落差很大,盐运古道和后续的茶马古道如何在高山峡谷和急流险滩中得以形成,民族语言文化如何在古道上延伸发展,成为一大谜团。
近十多年来,我们对贵州盐运古道和茶马古道做了初步调查。
贵州是保存古道遗迹较多的地区,水路陆路纵横交错,形态独特,是人类古道文化的重要遗产。
黔系古盐道中国秦汉开始有盐官,有榷盐现象,这是盐道繁荣的见证。
由于人们对盐的普遍需求,就有商人自行采盐运盐谋取利润,朝廷盐官榷盐是要阻止商人的这种行为,把采盐运盐的利润收归国有。
汉武帝在河东、太原、渤海、会稽、蜀、南海等二十八郡置盐官,盐道必然围绕盐官所在地而延伸,可见当时盐道已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
根据王子今(1993)所汇集的数据,汉代盐官有43处之多,沿海地区占44.18%,其余分布在内地各个区域。
从王子今所汇集的数据看,除了贵州,这些盐官的分布遍及各地。
汉元帝以后盐官榷盐时起时落,利润在官商之间摆动,桓宽《盐铁论》一书讨论了控制盐、铁、酒的利弊,无论官方和商人哪方得利,都证明贩盐运盐的地方有盐运古道存在。
到唐代,盐运古道分布点更多,《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志》:“唐有盐池十八,井六百四十。
”(《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中国的盐运古道并不都是远距离的,一般都是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
唯独贵州情况不同,贵州并不产盐,但贵州很早就有人类居住,生活在贵州的人群必然要远距离获取食盐,这使得连接贵州的盐运古道一开始就是远距离的远行盐运古道。
这样长距离的盐运古道比较少见,也意味着连接贵州的盐运古道在人类古道上的重要性。
连接贵州的盐运古道可分四路入黔。
川黔盐运古道从四川盆地上贵州高原入黔,滇黔盐运古道翻越乌蒙山入黔,淮黔盐运古道通过湖南上贵州高原入黔,粤黔盐运古道通过广西上贵州高原入黔。
盐的尊贵和习俗

盐的尊贵和习俗盐的尊贵和习俗,是人们永远不能忘却的,在社会学和民俗学的调查与研究中尤其显得重要。
人们把盐看成圣物,因为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盐是人们生活中的物质之本,生命之源。
尽管中外各地围绕盐的产生的风俗习惯存在着差异,但其根源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源于盐。
在疏理了胡朴安《中华风俗志》以及众多地方府州县志和民族志之后,我们感觉到盐的习俗在中华大地同样极其丰富,异彩纷呈。
盐作为一种实物,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常被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用以表达“和睦”和“友好”之意,起到以物代言的作用。
在傣族青年中间,盐还作为谈情说爱时的代名词,起到传递情感信息的作用。
在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每年10月傣族“开门节”之后,当夜幕降临,美丽的傣族姑娘三五成群相约在某家的院子里燃起篝火,架上木制纺车,“呜噜呜噜”地纺起线来。
她们为了选择自己理想的对象,每人都准备了有两张竹蔑凳子,一张自己坐,一张藏在她们的筒裙下面,留给情人来坐。
当三三两两的小伙子用优美抒情的“琴”声向姑娘们求爱时,如果姑娘看上来找她的小伙子,她就会向小伙子提出风趣而寓意深刻的问题:“阿哥呀阿哥,你今天晚饭是用南瓜下饭,还是用盐巴下饭?”假如小伙子回答“南瓜下饭”,姑娘就会高兴地拿出筒裙下的凳子请他坐在自己身边,这就意味着她是爱他的。
如果小伙子回答是“用盐巴下饭”,就意味着他不是真心爱这个姑娘,而是因为有困难才来找她的,姑娘就不会把备用的凳子拿出来请他坐。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傣族民间有两句谚句:“用南瓜下饭,对姑娘满心喜欢”;“用盐巴下饭,有困难才来洽谈”。
可见,很长时期以来,食盐属短缺贵重之物。
傣族还有用盐祭鬼的习俗。
当傣族婴儿降生后,其父母为防止他(或她)生病,要拿一块盐巴来和他过秤,然后把重量和他的体重相同的这一块盐巴拿去祭鬼,表示用盐巴换来了孩子本人,他以后就不会生病或者少生病了。
布朗山区每年4月和9月祭祀山神,祈求山神保佑放牧平安。
祭祀中摆上盐和其它物品。
川盐入黔_精品文档

川盐入黔概述川盐入黔,是指四川省产的盐在中国贵州省的销售和流通。
川盐作为川菜烹饪中必不可少的调料,不仅在四川省内销售繁荣,也逐渐走入了贵州省市场。
川盐入黔的现象既有历史原因,又与地理和经济的联系有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川盐入黔的原因和影响。
经济背景川盐入黔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背景。
贵州是一个地处中国南部的内陆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盐产量有限。
而四川省作为较为富饶的省份,盐产量较大,可以满足当地需求,同时也有剩余产量可以销售到其他省份。
由于四川与贵州接壤,交通便利,所以川盐成为贵州盐市场上的一种重要产品。
口味差异另一个造成川盐入黔的原因是川菜和贵州菜在调料口味上的差异。
四川菜以口味浓郁、麻辣著称,而贵州菜则以酸、辣、麻等独特的风味为特色。
川菜中常用的川盐的咸度适中,与川菜的调料和烹饪方式相得益彰。
因此,在贵州的餐馆和家庭烹饪中,川盐可以作为一种调料,增加食物的味道,满足部分贵州人对咸味的需求。
文化交流另外一个导致川盐入黔的原因是文化交流的影响。
四川与贵州的接壤使得这两个省份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四川的特色菜品和饮食文化逐渐流传到贵州,川盐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调料也随之进入贵州市场。
另外,四川和贵州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员流动频繁,这也促进了川盐入黔的现象。
影响川盐入黔现象对贵州省的盐业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川盐的流入扩大了贵州市场的盐的品种,丰富了人们的选择,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
另一方面,川盐的销售也给贵州的盐业市场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贵州的盐业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开发更具特色的盐产品,以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川盐入黔现象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川盐的流入增加了贵州对川盐的依赖性,使得贵州的盐业产业链相对脆弱。
如果四川的盐产生变化,可能对贵州的盐供应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川盐和贵州盐在质量和价位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川盐进入贵州市场较为容易,可能会对当地的盐业市场造成不公平竞争。
清代贵州盐政述论——以川盐、淮盐、滇盐、粤盐贵州市场争夺战为中心

①
民国‘ 贵州通志> 卷一二 ,食货志> < 。
② < 会典事例> 转引 自席裕福 、 , 沈师徐辑 < 皇朝政典
类纂> 卷七 六,盐法七> 台湾文海 出版社 ,9 2 < , 18 年版 。
不同而导致 的成本高低不一 ,因而在销售上就表 现为 “ 盐贱 而滇 盐贵 ” 。政府 “ 川 既难强 民舍 贱
、
清代贵 州盐业市场分 配格局 的演变
贵州历来 主销川盐。据民国 《 贵州通志》记
载 : “( 康熙 )二十五年 (6 6 )准贵 阳、 18 年 都匀、思南 、石阡、大定 、威宁等府州 ,安顺府
盘江 以下 州县卫所均川食 ,普安等处仍食云南 盐 。”① 由此可见 ,康熙年间 ,川盐行销贵州 的 贵阳、都匀、思南 、石阡、大定五府 ,威宁州及 安顺府部分地区。滇盐仅销售于普安州 ,处于黔 西一 隅 。十 年之 后 ,即康 熙 三 十 四年 (6 6 19 年 ),又 “ 覆准普安等 处 自食 云南盐 ,商 民两 病 ,将普安等处改食 四川盐”。这样以来 , 滇盐 在贵州唯一的销售市场也被川盐所夺 , 从此滇盐 退出了贵州盐业市场 。川盐之所以能取代滇盐 ,
屏等府县及 “ 边五卫”等地 ,虽地在贵州而隶属 湖广 ,直到雍正初年才划归贵州。两湖地区是淮 盐的传统市场 ,上述地区因而同食淮盐也是很 自 然的事.但是 ,从交通和距离上来说 ,此地淮盐 。 并没多少优势 ,而川盐却 占有相对的 “ 地利”, 因而就会 出现下 面这样的变化。 “ 镇远、铜仁 、 思州 三 府俱 与楚省 毗连 ,距 川亦 近 ,从前 系 汉 口 水贩由湖南常德贩运淮盐售卖 ,兹以由汉至黔路 途遥远 ,盘费浩繁 ,是以逐年来售淮盐稀少。”
清代川黔古盐道上的盐夫初探

清代川黔古盐道上的盐夫初探作者:李浩李林照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20年第02期摘要:川黔古盐道上的盐夫,与农民一样,既是一种职业身份,又是一类专门职业劳动者。
这种靠人力肩挑背负运输食盐的职业或从业者,是历史的产物,在现代已经销声匿迹了。
我们只能从一些史料或者照片中看到:他们身穿麻布长衫,头缠青布,脚穿草鞋,背着一个大篓筐,手拿一根杵地杖,穿梭在贵州崇山峻岭之间进行运盐活动。
对盐夫进行历史研究,不仅能丰富贵州盐文化史的研究,而且可以丰富贵州人社会生活史的研究。
关键词:清代川黔古盐道盐夫关于中国盐业史、盐文化的研究,学术界颇为关注,研究成果丰富。
自民国时期开始,即有林振翰编著的《川盐纪要》1、曾仰丰的《中国盐政史》2、欧宗祐的《中国盐政小史》3等;新中国建立以后,更有吴慧著《中国盐法史》4、陈锋的《清代盐政与盐税》5、黄国信的《明清盐史诸问题研究》6等。
关于贵州盐文化的研究,则有龚锐、胡洪成著《乌江盐油古道文化研究》7,赵斌、田永国著《贵州明清盐运史考》8。
这些专著的研究方向大多放在中国盐政的改革、食盐的买卖、产制、运销、盐运古道周边的一些文化现象等方面。
关于川盐古道上的盐夫,学界也有所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如关于盐夫的形成原因的研究,有满黎、杨亭《消失的背夫:对巴盐古道盐运主体的人类学考察》9,李郭《川鄂古道石柱段的盐运文化及国家力量的渗透》10,罗秋香、杨亭《巴盐古道的商贸体系化研究》11,周琍、龚丹丹《粤东客家挑盐客与盐业文化传承研究》1等,他们认为当时当地交通不便,贫穷人们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是盐夫产生、盛行的重要原因。
关于盐夫的构成与分类研究,则有李郭的《川鄂古道石柱段的盐运文化及国家力量的渗透》、杨亭的《清代民国时期川鄂盐运群体及其盐业贸易》2、庞广义的《“挑南盐”与区域社会的变迁——钦廉盐业史研究系列之二》3等。
总的来看,学术界对川盐古道盐夫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尚未有专著问世,相关论文也并不多。
1935-1949年贵州食盐紧缺主要表现

日用工业用盐艰难 ;农业用盐 困难重重 ;军工用盐受限制 。
关键 词 :1 9 3 5 -1 9 4 9 年; 生活用盐; 生产用盐;紧缺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3 - - 9 8 6 4( 2 0 1 3) 0 卜. 0 0 3 7 _ _ 0 7
由于贵州不产盐 ,贵州人们 的用盐一直依赖
约三 九 。万人 的消费 。当时贵州人 口远不 止此数 ,
邻省供给 ,历来存在 “ 盐贵淡食 ”问题。1 9 3 5 —
1 9 4 9量 的不能适应需求是显而易见的” 。再如 ,
丁宝 桢盐 政 改革 时期 是清 朝 贵州食 盐状 况 比较好 的时期 。光绪 四年 ( 1 8 7 9 ) ,四川 总督 丁宝桢改革 盐 务 ,实行官运 商销 ,“ 川省每 年行黔水 引一万六
《 盐业史研究》2 0 1 3 年 1期
为这段时期的贵州食盐销售量情况。
1 9 3 7 -1 9 4 8年的历年销售量如下 ( 单位 :担 )
1 9 3 7 在
1 9 38拄 1 9 39焦
一
些 。但 在边 远 的农村 则不 一样 了 ,与城 市里 的
情况恰好相反 ,交通不便 、盐少 、盐价高、米价 低。边僻地区,如 “ 黎平 、榕江等县 , 要五十至
1 9 4 9年前 ,贵 州经 常处于缺 盐状态 。在封 建 社会 , 即使处 于太平 盛世 时期 , 如在 “ 康 乾盛 世” , 贵州也 很难保 证正 常的食盐 供应 。 据史 书记载 “ 清 乾隆六 年 ( 一七 四一 )……川盐销 黔五七 二 。引 ,
需求量 的 7 0 %。故 《 贵州财政厅第一 、二期盐务 报告 》中,1 9 1 4年 3月,四川盐政部呈四川军都 督文称 :“ 黔民苦盐贵淡食者 , 众且久” ,这种说
中考题:我国目前最大食盐配送中心 贵州启动食盐升级换代工程

【中考题原创】贵州启动食盐升级换代工程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新闻背景】贵州盐业为了适应全国各省市纷纷推动食盐安全健康升级换代的发展趋势,在全省内启动食盐升级换代工程,提出“吃好盐,吃绿色健康盐”的健康理念,开发与推广出高品质健康的多品种绿色食品加碘盐,分别有加碘食盐、低钠盐和螺旋藻加碘食盐三种,外包装上增加“绿色食品”标志,以满足本省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中考题原创】1.贵州盐业集团推进食盐结构优化升级,引导消费者建立“吃好盐,吃绿色健康盐”的健选项使用盐水情况盐水主要作用A 在制泡菜时,用盐水浸泡蔬菜维持细胞正常形态B 受伤时,用0.9%的盐水清洗伤口医学消毒C 人在高温作业后,要喝些淡盐水维持无机盐代谢平衡D 患急性肠胃炎时,要及时注射生理盐水维持水分代谢平衡2.我国《食用盐碘含量》食品安全国家新标准明确碘含量为20-30mg/kg,绿色食品加碘盐中含有一定量碘酸钾,化学式为KIO3 ,则碘酸钾的物质类别与碘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A.氧化物、+2 B.酸、+3C.碱、+4 D.盐、+5价3.贵州盐业在全省内正式启动食盐升级换代工程,推广食用出绿色食品加碘盐,由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颁发“绿色食品标志”。
下表是贵州市场销售的一种“绿色加碘食盐”包装产品标准号一级品,净含量350g配料表精制盐、碘酸钾、不含抗结剂碘酸钾含量(以I计) 20~30 mg/kg储藏方式密封避光、防潮食用方法烹调时待食品熟后加入碘盐⑴盐场从海水、湖水中制取食盐采用日晒蒸发法,而不用降低饱和海水温度的方法,请你分析其原因为。
⑵绿色加碘食盐不含抗结剂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食盐抗结剂,当温度高于400℃才可能分解产生氰化钾,则饪食品时应注意的问题为_____ 。
⑶“加碘盐”是在高纯度的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则食用加碘食盐(碘盐)属于(选“混合物”或“纯净物”),从上述说明中的食用方法和贮藏指南,可推测碘酸钾的化学性质之一为。
贵州省盐业改革方案

贵州省盐业改革方案引言:盐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对于保障人民的生活需求和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省正处于盐业的关键时期,为了进一步推动盐业的发展,加强盐业管理,提高盐品质量和盐产能力,我省制定了以下盐业方案。
一、推进盐业体制1.全面放开盐业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取消盐业联销体制。
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
2.实施盐业企业股份制,鼓励盐企进行并购重组,提升综合竞争力和盐业发展水平。
3.建立健全盐业监管体系,强化监管职能,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二、提高盐品质量与盐产能力1.加强盐业科技创新,优化盐生产工艺,提高盐品质量。
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广盐业节能减排技术,提高盐生产效益。
2.提升盐业品牌形象,加强对盐品质量的检测和监管,打击假冒伪劣盐品。
加强对盐业企业的质量管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
三、优化盐业产业布局1.加大盐业产业园区建设力度,集聚盐业企业资源,促进盐业产业集群发展。
建设盐业示范区,推动盐业创新发展,拓宽盐业产业链,增加盐业附加值。
2.对于盐产能过剩地区,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盐企进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加强对盐业企业的产能分析和评估,科学制定产能调整方案。
四、加强盐业对外合作与交流1.积极参与国际盐业标准制定,推动我省盐品出口,拓宽盐业国际市场。
与其他盐业大省开展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加强盐业交流。
2.开展盐业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提高盐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促进盐业人才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盐业发展。
结语:贵州省盐业方案是为了推动盐业发展,提升盐品质量和盐产能力,加强盐业管理,保障人民的生活需求和维持社会稳定。
全面放开盐业市场,推进盐业体制,优化盐业产业布局,加强盐业对外合作与交流等措施将有力推动贵州盐业的发展。
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贵州省的盐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天然盐主要来自海盐(如江苏盐城的海盐区)、湖盐(如山西运城的盐湖)、井盐(如四川自贡的盐井)。
对内陆来说,盐的来源主要是盐井和盐湖。
但这些资源都集中在盆地区域,如运城盆地、四川盆地、云南滇中盆地。
而遍布褶皱山脉的贵州却被盐之神巧妙地避开了,这里没有任何盐井或者盐湖,无法自己生产盐分。
人长期生活在缺盐环境的危害巨大。
首先是没有盐会使得饭菜无味难咽,影响食欲;其次,长期不吃盐,得不到钠的补充,会使人电解质紊乱,患上“低钠血症”,主要症状为腿软乏力、恶心嗜睡、神经精神症状等;其三,盐中的氯元素对人消化系统中的胃酸产生有补充作用,长期缺盐的人无法正常消化食物,营养容易不良。
总之,对人的生存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要生存,贵州人就必须设法找到代替盐的食物。
经过千年的摸索和传承,
贵州人最后找到的“代盐”利器就是又酸又辣的“黔菜”。
还记
得遵义酸辣粉的酸爽透心么?还记得苗族的酸汤鱼的红亮鲜美么?还记得十道大菜组成的“侗寨全酸宴”么?这些菜在今天的人们
舌尖是风味独特的民族美食,在贵州土著居民的眼中其实是为自
然条件所困而研发的食品。
从历史发展来看,贵州先民为了找到代替盐的食物,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阶段一:以草木灰代盐
清朝贵州官员余上泗的《蛮峒竹枝洞》就有“蕨根渍水代盐尝”的描述:曾经的先苗过滤焚烧后的蕨根灰,用较为干净的灰水代替盐水。
蕨根灰其实就是草木灰的一种,主要以碳酸钾和氯化钾为主,还有部分的钠元素,可以补充所需要的钾钠电解质。
尽管钾盐口味偏苦,但好歹能让饮食不那么寡淡无味,对神经系统也有好处。
阶段二:以酸代盐
以灰代盐是最古老的替代办法,随着技术的发展,当地贵州先苗逐渐学会了用腌制酸汤酸食作为代盐的主要的办法。
这里的腌制和东北酸菜不同,东北用盐,而贵州本身缺盐,因此先苗创造性地发明了醅菜(音pēi)或称䤃菜(音yìn)。
清朝人纳兰常安在写到《宦游笔记》时提到:“苗疆艰于盐,蕨灰代之,得死鸟兽一切蠕动之物,杂纳瓮中,曰‘醅菜’,珍为异味”《贵州通志》卷七记载“在敛牛马鸡犬骨以米糁和之作䤃,至酸臭为佳。
称富积者则曰贮䤃桶几世”。
也就是苗人用动物尸骨和草木灰一同腌制一种又酸又臭的腐败食物,作为珍馐美味。
窖藏越久还越值钱。
从营养科学角度看,醅菜制作期间,草木灰的卤水发酵产生了大量硝酸钾和其他硝酸盐,能够补充人体电解质。
从食品角度看,发酵产生的酸味对增进食欲也多有帮助。
更关键的是,人们可以通过这类腌制发酵更好时间地保存食物,这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山区极为重要。
阶段三:以辣代盐
辣椒并非中国原产,大概在明末传入中国。
最初因为红艳艳的颜色,其他中国人对辣椒还是观赏为主,而天高皇帝远的贵州人最早开始食用辣椒。
康熙六十一年《思州府志》中有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道光年间贵州北部已“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辣椒)”。
同治年间贵州人则“四时以食海椒”。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贵州人爱吃辣椒不仅是因为辣椒的刺激性口味,
更关键的是辣椒是一种典型高钠食物,可以很好地补充钠元素。
当然,先民不知道辣椒可以很好地补充人缺乏的营养,也许他们只是不小心吃了漂亮的红灯笼后,慢慢地腿有劲了,头不晕了,手也能握了。
人们口耳相传,推而广之,辣椒也自然而然成为这里主要的口味习惯。
看到这里人们不由要质问,难道古代贵州附近都没有盐矿吗?没有盐,古代政府不能运吗?
答案却是残忍的,附近有盐矿,但是很难运。
贵州交界的省份确实不乏巨大盐矿。
盐都自贡离贵州很近,云南盐井也离贵州不远。
但是贵州独特的地形环境大大限制了周边盐资源进入的可能性。
从贵州地形图可以发现,整个贵州是个纯粹山区,说是“地无三尺平”并不过分。
即使有北盘江、清水江、乌江穿过,却并没有形成河流切割冲刷的平原和谷道,外界物资运输极为不便,造成了“外盐难进”的局面。
先天不足的贵州于是更加受困于缺盐的困境。
直到雍正在贵州彻底改土归流后,中央政府才开始逐步解决贵州缺盐的问题。
这时主要办法就是川盐进黔,以犍为和乐山的盐为主,两地都沿岷江,可以顺流而下在泸州合江转行赤水河正式入黔。
但是从《贵州通志》中当地官员关于盐务的疏文中可以看到,贵州盐价斗米斤盐,不是普通百姓可以承受,《题覆盐价疏》就明确记载“价值太昂恐致累民”。
民国时期贵州缺盐的情况仍未好转,普通百姓发明了许
多省盐方法:涮涮盐(吃饭时放到蘸水里涮一下就赶紧取出来),吊吊盐(用一块纱布将盐包起悬吊,吃饭前舔一口),成为贵州一大奇怪。
富人也好不到哪里,学者陈国均在《贵州苗夷社会研究》记载“然也有少数富有之家,也常到远处场坝上买些盐回来,但也看得是稀世之宝,菜中仅放极少量的盐,简直使人不能感到盐味”。
贵州只是众多缺盐地区的一个,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和贵州一样严重缺盐。
湘西的苗族聚居地、广西北部的壮族聚居地都受盐灾的困扰。
但他们也都能智慧地发明各类代盐方法来克服天灾面向未来,比如广西壮族爱以用“竹灰代盐”、湖南少数民族在困难的时期就用陈砖熬制硝盐。
只是这些方法没有如贵州那样后来成为了风靡全国的地区风味,知名度上差了一些。
贵州的缺盐问题彻底解决是在1949年后。
贵州政府积极调运食盐,解除盐荒,把盐的产、供、销全部纳入计划经济体系,由国家盐业企业统购统销。
困扰贵州几千年的缺盐问题彻底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