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逻辑学大一基础知识点

逻辑学大一基础知识点

逻辑学大一基础知识点逻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规律和论证方法的学科,并且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为逻辑学的基本学习者,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逻辑学大一基础知识点,帮助大家建立起逻辑思维的基础。

1. 命题逻辑命题逻辑是逻辑学的最基础的分支,以命题为基本要素进行推理和论证。

命题是陈述一个陈述性的句子,可以是真或假。

在命题逻辑中,我们需要了解几个重要的概念和原理:1.1 命题和命题变项命题是陈述句子,可以用字母P、Q、R等表示。

命题变项是用字母p、q、r等表示的命题,它们代表一个命题,但具体的内容可以不确定。

1.2 逻辑联结词逻辑联结词是用来组成复合命题的词语,常见的有“与”、“或”、“非”等。

通过逻辑联结词,我们可以构建出复杂的命题,并进行推理和论证。

1.3 合取析取合取是指将两个命题同时成立的情况,用逻辑联结词“与”表示。

例如,P与Q表示P和Q都为真。

析取是指两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成立的情况,用逻辑联结词“或”表示。

例如,P或Q表示P和Q 至少有一个为真。

1.4 非非是指对一个命题的否定,用逻辑联结词“非”表示。

例如,非P表示P的否定,即P为假。

1.5 推理和论证推理是指根据已知的命题通过逻辑联结词进行合乎逻辑的推导得出结论的过程。

论证是指通过推理和论证来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

2. 谬误与逻辑推理错误在逻辑学中,我们也需要掌握常见的谬误和逻辑推理错误,以便正确运用逻辑学的知识。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错误类型:2.1 非黑即白谬误非黑即白谬误是指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只有两种对立面的错误论证。

例如,将一个问题过于简化为只有对和错两种选择。

2.2 红鞋谬误红鞋谬误是指通过一种出人意料的方法来证明一个论点的错误性。

例如,通过拿出一只红鞋,来质疑“所有鸟都有翅膀”的论断。

2.3 诉诸个人攻击诉诸个人攻击是指在辩论中,不针对问题本身,而是针对对方个人进行攻击的错误行为。

例如,通过攻击对方的个人品质来质疑对方的观点。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需掌握的逻辑学基础知识课件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需掌握的逻辑学基础知识课件
逻辑基本知识
• 逻辑的定义
• (1)狭义而言,逻辑是有效推理的理论。
• 有效推理就是正确地从已知推出未知,并 且不会出现真前提而假结论。
• (2)广义而言,逻辑是有效推理和有效交 际的理论。
• 有效交际就是正确地表达和理解,并且理 解与表达相一致。
• 概念、判断是基础,推理是中心,再进行 论证。
• 其一,作为前提的判断要真实; • 其二,推理过程要遵守推理的规则。
• 推理是用复句或句群来表达的,表达中不 要用虚假的前提进行推理,也不要滥用关 联词语,强加因果关系,更不能偷换概念。
• 例.他普通话说得很好,看来一定是个北京人。
• (大前提“普通话说得很好的都是北京人”,显 然虚假。)
• 例.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 的思想依然如故。
三段论规则
• 1、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关于概念
的规则)

图书馆的书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这本书是图书馆的书,

—————————————————

所以,这本书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 这个三段论大、小前提中的中项“图书馆的书”是同一语 词,看起来好象只有三个项,实际上是四个项,前者是集 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所以,这个三段论犯了四概 念错误。
• “如果……那么……”、“只有…… 才……”、“当且仅当……则……”
• ①如果他是盗窃犯,那么他就去过现场。 • ②只有注射青霉素,小张的病才能治好。 • ③一个三角形等角,当且仅当它等边。
类型及联结词
•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 所谓充分条件,是指有了你会带来我,但
没有你,可能我还在。比如喝牛奶可以长 高,但是不喝牛奶未必不能长高。 • 如果…… ,那么…… ;假如…… , 就…… ;只要…… ,就…… ;倘若…… , 则…… ;既然……就……。

(完整版)逻辑学重点整理

(完整版)逻辑学重点整理

逻辑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逻辑学答:逻辑是关于思维过程自身规律的学说。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什么是概念答: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3、什么是命题答:命题是反映思维对象情况的思维形态。

4、什么是推理答:推理是依据已知命题得到新命题的思维形态。

5、什么是定义答: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6、什么是划分答:划分是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几个小类,从而明确这个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三要素:母项、子项、划分的根据7、什么是直言命题答:直言命题是直接地无条件地反映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8、什么是直言三段论答:直言三段论也叫三段论,它是借助于一个共同的词项(概念)把两个直言命题联结起来,从而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

9、什么是同一律答:同一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10、什么是不矛盾律答:不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庇必有一假。

11、什么是排中律答:排中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即互相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12、什么是充足理由律答:充足理由律是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被确定为真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

二、用图解法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1.A 船B 轮船C 货船答: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为:2.A 泰山B 山东C 中国D 联合国答:可用图表示为:3.A 词B 褒义词C 贬义词D 合成词4.A 现代化B 社会主义现代化C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可用图表示为:5.A 石拱桥B 卢沟桥C 拱形桥洞6.A 小说家B 戏剧家C 诗人D 文学家答:可以用图表示为:三、将具有下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3.四、下列语句作为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1、货币是商品,但不是一般商品。

《逻辑学》重点知识整合

《逻辑学》重点知识整合

概念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

即概念的含义。

(它回答概念“反映了什么对象”)2)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

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它回答概念“反映了哪些对象”)如:三角形:三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构成的封闭图形,三个角之和为180度。

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都是三角形。

3)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反变关系国家:阶级统治的工具——中、美、英、法……(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内涵扩大,外延缩小;内涵减少,外延变大虚概念:有内涵无外延——鬼、孙悟空、贾宝玉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二、概念的种类(单独、普遍、集合、非集合、正、负)(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划分根据:概念的外延,即概念所指称对象的数量1、单独概念是指外延仅有一个对象的概念。

它的外延是独一无二的。

从语言角度看,单独概念一般是通过专有名词或者摹状词表达的。

具体地说:A 人名、地名、单位名等一般表达单独概念。

B 包含数目、序列或最高程度的词。

C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发生的事件。

D 包含“这个”、“那个”的词或词组表达单独概念。

2、普遍概念是指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

语言角度来说,普通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表达普遍概念。

△注意:一个语词所表达的概念究竟是普遍概念还是单独概念,需联系语言环境。

例:《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专有的报名——单独概念)小王和小张手里各拿着一份《人民日报》。

(印刷出来的一份份报纸——普遍概念)(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划分根据:词项内涵的不同,所指称的对象是集合体,还是非集合体而作出的分类。

集合体: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统一整体,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只为集合体所具有,而不必为这个集合体的某一个体所具有。

1、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

如:森林、书籍、群岛、车队、中国女子排球队、党、词汇、阶级。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第⼀章绪⾔第⼀节“逻辑”的含义⼀、逻辑的词源1. 逻辑⼀词源出于希腊⽂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著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辞、秩序和规律。

⾔语是这⼀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

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词·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

·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词。

·其后,逻辑⼀词的含义就⼀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词传⼊中国·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

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根之转”.·严复翻译的时间⼤约在19世纪末;·再过⼗多年后,由章⼠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逻辑究竟研究什么?⼆、什么是逻辑?1. 逻辑是⼀门和⽅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学科。

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推理(reasoning,inference)时应该使⽤的⽅法、技巧、标准和原则。

逻辑是⼀门讲道理的学科。

逻辑总是和语⾔相关。

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相关。

p2 2. 三个⽅向的推理追寻历史:⼀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的原因,案件、历史、⽂物等,向后的推导。

确定⽬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

⼏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节逻辑历史简述⼀、古典逻辑1. 古希腊哲学家亚⾥⼠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

2. 亚⾥⼠多德创⽴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著,这些讨论逻辑问题的专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具论》⼀书。

逻辑学基础知识点导图总结

逻辑学基础知识点导图总结

逻辑学基础知识点导图总结导图一:逻辑学基础知识概述- 逻辑学定义与范畴-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逻辑学的历史渊源- 逻辑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导图二:命题逻辑- 命题及其分类- 命题的逻辑联结词- 命题联结词的真值表- 命题联结词的逻辑等值演算- 命题的逻辑等值式- 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导图三:谓词逻辑- 谓词及其分类- 谓词逻辑的语言- 谓词逻辑中的量词- 谓词逻辑的真值表- 谓词逻辑的语法结构- 谓词逻辑的推理规则导图四:命题与谓词逻辑的关系- 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的对比- 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的转换- 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的应用导图五:逻辑演绎- 演绎推理的基本结构- 演绎推理的形式与内容- 演绎推理的规则与方法- 演绎推理的应用领域导图六:逻辑归纳- 归纳推理的基本结构- 归纳推理的形式与内容- 归纳推理的规则与方法- 归纳推理的应用领域导图七:逻辑谬误- 逻辑谬误的概念与分类- 逻辑谬误的原因与问题- 逻辑谬误的检测与排除- 逻辑谬误的修正与改进导图八:逻辑推理与实践- 逻辑推理的实践意义- 逻辑推理的应用范畴- 逻辑推理的现实影响- 逻辑推理的未来发展逻辑学基础知识点总结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推理和认识规律的学科,它通过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帮助人们提高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

逻辑学的发展经历了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两个阶段,它们分别研究命题之间的关系和谓词之间的关系,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命题逻辑中,命题是对事物或观点的表述,通过不同的逻辑联结词组合成复合命题,根据不同的真值表来确定其真假,通过逻辑等值式和推理规则进行推理。

谓词逻辑是对个体和属性的描述,引入量词和谓词来描述性质和关系,通过真值表和推理规则来进行推理。

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它们在应用中常常相互转化,丰富了逻辑学的研究内容。

逻辑分类是逻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对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提高认识水平。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逻辑学重点知识点整理一、概念。

1.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例如,“商品”的内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 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商品”的外延包括超市里的食品、衣服、电器等各种用于交换的物品。

2. 概念的种类。

-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 单独概念:反映独一无二的对象的概念,如“北京”“鲁迅”。

- 普遍概念:反映一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如“动物”“城市”。

-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 集合概念: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如“森林”(森林是树木的集合体,不能说某一棵树是森林)。

- 非集合概念: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如“树”。

- 正概念和负概念。

- 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正义”。

- 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如“非正义”。

3. 概念间的关系。

-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

- 真包含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如“动物”真包含“哺乳动物”。

- 真包含于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如“哺乳动物”真包含于“动物”。

-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如“学生”和“党员”。

- 全异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没有任何重合部分,如“植物”和“动物”。

全异关系又可分为矛盾关系(如“正义”和“非正义”,二者外延之和等于属概念“行为的属性”的外延)和反对关系(如“黑色”和“白色”,二者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颜色”的外延)。

二、命题(判断)1. 命题的种类。

- 简单命题。

- 直言命题(性质命题)- 全称肯定命题(SAP):所有S都是P,如“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

- 全称否定命题(SEP):所有S都不是P,如“所有宗教都不是科学”。

- 特称肯定命题(SIP):有的S是P,如“有的学生是党员”。

- 特称否定命题(SOP):有的S不是P,如“有的动物不是哺乳动物”。

(完整版)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完整版)逻辑学基础复习要点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引论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

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概念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3、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

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4)交叉关系:若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交叉关系;a b(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不是a,则a、b之间为全异关系,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8、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依据——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9、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属概念过渡到它的种概念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 引论1、 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 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

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 概念1、 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 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3、 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

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 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 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5、 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 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 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 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 都是b ,但有的b 不是a ,则a 、b 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 (种属关系);负概念都有否定词, 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1) 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 都是b ,所有的b 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2) b 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b 都是a ,则 a、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4)交叉关系:若有的a是b ,有的a不是b,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都不是b,所有的b都不是a,则a、b之间为全异关系,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8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依据一一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9、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属概念过渡到它的种概念的方法。

【注:不能对单独概念进行限制】注意:第一,限制必须是被限制概念的内涵增加而外延缩小,否则犯“限制不当”的逻辑错误。

第二,限制必须是由属概念过渡到它的种概念,否则犯“限制不当”的逻辑错误。

第三,必须对那些需要限制的概念加以限制,否则犯“缺少限制”的逻辑错误。

10、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来扩大概念的外延,即由种概念过渡到它的属概念的方法。

(注:不能对反映范畴的概念进行概括)注意:第一,概括必须是被概括概念的内涵减少而外延扩大,否则犯“概括不当”的逻辑错误。

—第二,概括必须是由种概念过渡到它的属概念,否则犯“概括不当”的逻辑错误。

第三,概括要适度。

11、定义: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它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组成。

公式:Ds就是Dp12、下定义的方法:属加种差的方法,公式:被定义项=种差+属概念13、定义的规则【要求背诵】:第一,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全冋,否则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第二,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否则犯“冋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第三,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的概念或语词,不得用比喻,否则犯“定义含混”或“以比喻代定义”的逻辑错误。

14、划分:是通过把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分为若干个小类来揭示该概念的逻辑方法,由母项和子项部分组成。

15、划分的方法: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第一,根据每次划分得到的子项数量不同,划分可以分为二分法和多分法;第二,根据划分所包括的母项和子项的层次数量的不同,划分可以分为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

第一,戈U 分后的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的外延相等,否则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第二,每次划分必须按照同一标准来进行,否则犯“划分标准不同一”的逻辑错误; 第三,划分的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否则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第三章 判断(一)1、 判断与命题: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 判断的基本特征:第一,判断都有所断定,即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 第二,判断总有真假之分,及真的或者是假的。

3、 判断与复句:联系:(1 )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2)命题,就是表达判断的语句;区别:第一,判断是思维形式,语句是语言形式;第二,判断都是语句表达,但不是任何语句都表达判断; 第三,同一判断可用不同的语句表达;第四,同一语句在不同的语境中科表达不同的判断。

4、性质判断:就是断定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5、性质的种类:(1)全称肯定判断一 所有的 S 都是 P ―― SAPA (2)全称否定判断一 所有的 S 都不是 P ―― SEPE(3)特称肯定判断一 有的 S 是P ——SIP ——I(4)特称否疋判断有的 S 不是 P —— SOPO亠rJ/r*、A rJ/r*/ 亠、 亠 Ah. . r - . r-r."八t 厶L r r - / r * a —” t=t【注:(1)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单称判断并作全称判断;(2)自然语言中性质判断的规范化: “不都是”是指“有的不是”;“没有是的”是指“所有的都不是” ;“没有不是的”是指“所有的都是” 】 6、同一素材的性质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 (1)真假情况1. 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2. 差等关系:可以同真,可以同假;3. 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4. 矛盾关系: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7、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 性质判断的种类主项 谓项 A 周延 不周延 E 周延 周延 I 不周延 不周延 O不周延周延8关系判断:是一种断定思维对象与思维之间关系的判断。

(1) 关系的对称性:第一,对称关系:如果 aRb 真,则bRa 必真; 第二,反对称关系:如果 aRb 真,则bRa 必假; 第三,非对称关系:如果 aRb 真,则bRa 可真可假;(2) 关系的传递性:aRb 真,且bRc 也真时,则aRc 一定假; aRb 真,且bRc 也真时,则aRc 可真可假;第四章 判断(二)1、各复合判断的真值情况复合判断类表 值 真合 复 各联言判断P q q Pq P有要只亠a條联尼个则 有仪只侶真真真假真假假真 q P qP假真假真假 假 假 真(2)逻辑方阵:第一,传递关系:如果aRb 真,且bRc 也真时,则aRc 一定真;第二,反对称关系:如果 第三,非对称关系:如果 反对关系差等关系差等关系相容选言判断P q q P q P当有只真就它w,WO真才是它个刘只两真真真假真假真假q P qP假真真假假假假真不相容选言判断P qq ?P q ?P尼则否M;尢它只就真真假真真假真假q P/V qP/V q?P假真真假假假假真充分条件假言判断P q q P q P就尼则否•假才它、一HDO当的有真只是真真真假真假假真q P qP假真真假假假真假必要条件假言判断P q q P q P就尼则否•?假才它、一HDO当的有真只是真真真假真假真假q P qP 假真假真假假真假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P qq P q P就尼则否就它、一一一匚O选的真真真假真假假真q P /V q P /V q P 假真假真假假真假(1) SAP SOP ; (2) SEP SIP ; (3) SIP SEP ; (4) SOP SAP(2)—个负判断的等值判断是原判断的矛盾判断。

3、模态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必然P 可能P必然非P1、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2、差等关系:可以同真,可以同假;3、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4、矛盾关系:不能同真,不能同假。

可能非P反对关系差等关系差等关系下反对关系第五章思维逻辑的基本规律1、同一律(1)同一律的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

换句话说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或判断要保持自身的一致性。

(2)同一律的要求: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不能变更;第二,判断也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

(1)充足理由律是内容: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2)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理由虚假”、“推不出”第六章演绎推理1、推理的种类:(1)根据思维进程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2)根据蕴含关系可以分为: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3)根据前提数量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注:如果一个推理是形式有效的,当且仅当由此推理形式的任一推理(即其推理形式的任一解析)都不出现真前提和假结论】2、对当关系直接推理,即依据直接直言判断间的真假关系进行推理的推理;(1)由真推真【只能用在具有差等关系的两个判断间进行,因为只有差等关系才具有“全称真特称必真”的内容】(2)由假推真【适用于具有下反对关系和具有矛盾关系的判读之间进行,因为下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都包括“不能同假”的内容】(3)由真推假【适用于具有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的判断之间进行,因为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都包括“不能同真”的内容】(4)由假推假【只能用在具有差等关系的两个判断间进行,因为只有差等关系才具有“特称假全称必假”的内容】3、判断变形直接推理的种类:(1)换质法规则:第一,改变前提的质,主谓项位置不变;第二,结论谓项是前提谓项的矛盾概念;(2)换位法规则:第一,交换主谓项位置,联项不变;第二,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到结论中不得周延;(3)换质位法:【注:SIP不能换质位,因为SOP不能换位】(4)换位质法:【注:SOP不能换位质,因为SOP不能换位】4、三段论:(1)三段论的结构:中项:两个前提中共有的项,用M表示;小项:结论中的主项,用S表示;大项:结论中的谓项,用P表示;【注: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第一,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项(“四项”错误或“四概念”错误)第二,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中项两次不周延”的错误)第三,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到结论中不得周延(“大项扩大”或“小项扩大”的错误)第四,两个否定前提推不出结论;第五,若前提有一否定,则结论否定,若结论否定,则前提有一否定;第六,两个特称前提得不出结论;第七,如果两个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则结论也是特称。

(3)三段论的格:M P第一格:S M ;规则:1、小前提须肯定S P2、大前提须全称P M第二格:S M ;规则:1、前提中须有一否定S P2、大前提必全称M P第三格:M S规则:1、小前提中须肯定S P2、结论须特称1、两前提有一否定,则大前提全称P M2、大前提肯定,则小前提必全称第四格:M S规则:3、小前提肯定,则结论特称S P4、任一前提都不能是特称否定判断5、结论不能是全称肯定判断(4)三段论的式(共有24个有效式,其中5个是弱式)第一格第二格第三格第四格AAA AEE AAI AAIEAE EAE EAO EAOAII AOO AII AEEEIO EIO EIO EIO(AAI)(AEO)IAI IAI(EAO)(EAO)OAO(AEO)(5)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和各格具体规则之间的关系遵守一般规则三段论有效;遵守一般规则三段论有效;遵守特殊规则三段论有效(6)关系推理第一,对称关系推理:aRb bRa第二,反对称关系推理:aRb bRa稲底冒稔-1 1 1 T.9 稳 *第三,传递关系推理:aRb bRa aRc 第四,反传递关系推理: aRb bRa aRc第七章演绎推理(下)1、联言推理的两种形式:(2 )组合式:2、相容选言推理: (1)规则:第一,否疋一部分选言支就要冃疋另一部分选言支;第二,肯定一部分选言支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2)正确式:否定肯定式: p 或q3、不相容选言推理:(1)规则:第一,否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支; 第二,肯定一部分选言支就要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p q p qp 或q ;第二,肯定否定式: q p4、充分条件假言推理:(1)规则:第一,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 第二,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p qp q(2)正确式:第一,肯定前件式: p ;第二,否定后件式: q5、必要条件假言推理:(1)规则:第一,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第二,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p qp q(2)正确式:第一:否定前件式:p ;第二,肯定后件式:q qP6、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1)规则:第一,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第二,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2)正确式:p qp q第一,肯定前件式: p;第二, 否定后件式: q;qpp qp q第三,否定前件式:p ; 第四,肯定前件式: q;qp7、二难推理的四种形式【了解知道】 :(1)分解式:(2)正确式:第一,否定肯定式:第八章归纳推理1、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而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