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有关洋务运动的知识点小节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知识概要

洋务运动知识概要

时代背景: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3.清朝出现严重的危机。

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主要内容:1.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3.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4.兴办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开始-失败的标志:1.1861 年,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洋务运动。

2.1861 年,设立总理衙门,安庆内军械所的成立——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

3.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至90年代,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概述:1.军事工业:1)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2)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第一个军事工业);3)左宗棠:福州船政局;4)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2.民用工业:1)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及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与天津开平煤矿;2)张之洞:湖北汉阳铁厂(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厂)与湖北织布局;3.外交机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化的标志。

4.海军:1)北洋水师(主力);2)南洋水师;3)福建水师;4)广东水师;5.学堂:1)京师同文馆(洋务派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2)上海广方言馆;3)福州船政学堂;4)天津水师学堂;5)天津电报学堂;6.留学生:1)严复: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2)詹天佑:著名铁路工程师;历史意义: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发展。

洋务运动知识点

洋务运动知识点

洋务运动知识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起源于19世纪中叶,是中国面对西方列强侵略挑战的一种反应。

首先,洋务运动是一次追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运动。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军事和经济危机,许多国家都在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来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为了迎头赶上,洋务运动借鉴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度,通过引进机器、修筑铁路、创办学校等一系列举措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举措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比如促进了军事现代化和工业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自主创新和科学导向等。

其次,洋务运动也是一次开展对外交往的运动。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争取外援和保卫国家利益,洋务运动加强了与外国的交流和合作。

中国派遣大批留学生赴西方学习,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此外,洋务运动还创办了外国制度下的海军和造船厂,以保护海疆安全和加强海上力量。

这显示了中国在外交上的一种积极态度,但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国内外的关注和争议。

再次,洋务运动也是一次尝试改革闭塞传统制度的运动。

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使得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挑战时无法有效应对,因此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在洋务运动中,一些改革措施被提出并实施,比如学制改革、官僚制度改革和法律体系改革等。

这些措施试图借鉴西方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模式,以期提高中国的治理能力和国家实力。

然而,由于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这些改革措施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也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

最后,洋务运动也是一次引发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的运动。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走上了追求科学、民主和自由的道路。

他们提出了诸多新思想和理论,对中国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认为推动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教育和制度改革。

这些思想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在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知识点

洋务运动的知识点

洋务运动的知识点洋务运动知识点概述一、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1. 内忧外患:19世纪中叶,清朝国内民变不断,如太平天国运动;外部则面临列强的侵略压力,如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自强求富:洋务运动的口号,反映了清朝统治者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增强国力。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1. 曾国藩:倡导实用主义,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工业企业——江南制造局。

2. 李鸿章:主导北洋舰队的建设,推动了铁路、电报等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3. 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即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科技和制度。

三、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1. 建立洋务企业:如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经验。

2. 建立新式军队:采用西方的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如北洋舰队和淮军。

3. 教育改革:设立同文馆等教育机构,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翻译西方科技书籍。

四、洋务运动的成就与局限1. 成就:- 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 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 改善了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提高了国际地位。

2. 局限:- 未能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改革不彻底。

- 重视物质技术,忽视了制度和思想的变革。

- 洋务企业经营不善,效率低下,依赖政府补贴。

五、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 为中国的近代化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人才。

2. 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3. 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自强意识。

六、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1. 积极方面: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者在面临国内外压力时的一次自救尝试,对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消极方面: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和局限性,洋务运动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最终未能阻止帝国主义的侵略。

七、结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尝试,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由于其改革的局限性,未能实现根本性的社会变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2_洋务运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2_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经过】
1.前期(19世纪60年代) 措施: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旗号:自强 直接目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等
著名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又称“内军械所”,生 产子弹、火药、炸炮等。1864年迁到南京,1865年改建为 金陵机械制造局。为第一家)。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崇厚——天津机器制造 局(以制造火药、枪炮、子弹和水雷为主)。这些军事工业 (所谓“三局一所”)的特点:南方多,北方少(便于就近 镇压);汉人多,满人少(汉人官僚实力上升)。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1.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 2.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3.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5.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 6.推动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是中国工业化、近 代化的起点
洋务运动
【典型试题】
1.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
其二建立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直接目的:抵抗外来侵略(美日侵台)
其三创办新式学校和组织留学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如京 师同文馆,赴美留学) 目标: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等实用人才 课程:增加理、工、外语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经过】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经过】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经过】
【答案】 B
洋务运动
【典型试题】
3.甲午战争之前20多年间,私人资本办的工厂(不包括采矿
企业)不到八十家,其资本总额约为七百三十万元。甲午战
争后6年间,私人资本办的工厂(不包括采矿企业)共为七十
九个,其资本总额为一)

高二学考洋务运动知识点归纳

高二学考洋务运动知识点归纳

高二学考洋务运动知识点归纳洋务运动是指中国晚清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业,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运动和现代化建设尝试。

本文将对高二学考洋务运动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

一、洋务运动的定义及历史背景洋务运动是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旨在引进西方科技、建立现代工业制度的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背景下,积极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二、洋务运动的成因1. 对外侵略: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洋务运动是为了应对这一侵略而产生的。

2. 内忧外患:清朝统治的日益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也是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之一。

3. 弱国无外交:中国当时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国力衰落,丧失了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洋务运动的兴起是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三、洋务派与自强派1. 洋务派: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他们代表了一种借鉴西方模式、通过技术引进和学习来发展中国的思想。

2. 自强派:早起的自强派更注重知识教育、国防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后期的自强派主要是以改革社会风气为主。

四、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1. 工业制造业: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发展,兴办了许多洋务工厂,引进和培养了一批西方技术人才,促进了中国的现代产业发展。

2. 教育体系:洋务运动致力于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兴办了洋务学堂和翻译馆,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五、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和失败原因1. 技术依赖:洋务派对技术的依赖性较高,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导致技术传授不深入、技术转化不彻底。

2. 反动势力的反对:洋务运动受到了保守派势力的反对和遏制,使得洋务运动无法全面推进。

3. 社会基础薄弱:洋务运动所面临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封建思想等传统观念的束缚限制了洋务运动的进展。

六、洋务运动的影响1. 开拓意识: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改革思想和国家发展意识。

2. 西方文化的引入: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吸收,为中国的思想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有关洋务运动的知识点高三

有关洋务运动的知识点高三

有关洋务运动的知识点高三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运动之一,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丰富。

本文将围绕洋务运动的定义、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展开细致的讨论,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一、定义洋务运动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为改良国家运营管理、发展科学技术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运动。

这一运动主要是受到中国历史上多次遭受外侵的刺激,以及对西方产业革命和军事强大的触动而引发的。

二、背景1.外国侵略:在19世纪,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包括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等,使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主权受到了严重威胁。

2.西方科学技术的冲击: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西方科学技术的优势逐渐显现,给中国传统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三、主要内容1.洋务派的兴起: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成为主要的改革力量。

洋务派主张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产业,培养新型军队,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2.创建近代工业: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洋务派在全国范围内兴办了一系列的工厂和工业企业,其中包括上海江南造船厂、天津津门机器局等。

3.修缮军备:为了应对外来的威胁,洋务运动还推动了中国军事力量的改革。

洋务派引进了外国的武器装备,并积极推动新式军队的建设,如翻新北洋水师、创建新式陆军等。

4.学习西方制度:洋务运动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学习西方的政治、法律和教育制度。

洋务派推动了近代化学校的兴办,引进了新的科学教育体系。

四、影响1.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洋务运动的兴起,给中国传统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新兴的工业、商业模式和西方的思维方式逐渐渗透到传统社会,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改变。

2.启蒙思潮的兴起:洋务运动也催生了一股自强思潮,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一些洋务派学者开始思考中国的发展出路,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主张。

3.揭示中国社会问题:洋务运动中的失败和问题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存在的弱点和困境,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

洋务运动有关知识点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

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时间1861年-1895年)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八个字。

前四个字“师夷制夷”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訢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

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师、工部尚书、大学士倭仁和宋晋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内地的官员。

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洋务运动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洋务运动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和中国自身落后的情况下,启动的一系列改革运动。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点:
1. 背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地,同时也面临着自身长期以
来的闭关锁国和科技落后的问题。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差距。

2. 起因:洋务运动的起因主要是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对中国进行不平等条约的迫使,使得一些开明的官员和知识分子自觉地认识到中国必须进行改革。

3. 目标:洋务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以加强中国的国防和实力,
并通过自主创新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 内容:洋务运动主要包括洋务派的改革和造船、兴办工厂、铁路、矿山、电报等一
系列实际行动。

5. 洋务派:洋务派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推动者,他们主张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推行变法政策,以提升中国的国力。

6. 妥酌洋务:洋务运动中崇尚洋务的观点,他们着重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武器,以
提升中国在战争中的实力。

7. 航运事业: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兴办了一批造船厂、铁路和电报系统,这一系列建
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8. 成果和影响: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航运能力,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但由于受到保守势力和外国势力的限制,洋务运动在实际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以上就是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内忧外患,清王朝岌岌可危。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领导人中央:奕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目的直接:改变在军事上落后于西方的状态;根本:维护统治
方式、内容练兵制器
时间从19世纪60年起,到90年代的中日甲午战争止
经过1.1860年代,自强,创办军事工业。

a)1861年,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这是洋务派防止西洋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b)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这是当时最大的军事工业企业。

2.1870年代,求富,创办民用工业。

a)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轮船招商局,这是第一个民用企业。

b)随后兴办的有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3.创办新式学堂
a)奕欣等于1862年奏设同代馆
b)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自然科学人才。

4.派留学生出国
a)容闳向曾国藩提出派留学生出国留学的建议。

5.建立近代海军——战争的规模扩大到了海上
纲领、代件-----
结果失败。

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影响:
历史作用与意义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生产方式,代化教育,军事。

引进了一些近代的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受到这些企业的影响,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实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