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答案
初中历史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简答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1)

初中历史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简答题专题训练含答案(1)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材料分析题(共15题)1、材料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一选自毛泽东《沁园春•雪》材料二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一南宋.陆游《示儿》(1)《沁园春•雪》中提到的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的名字分别叫什么? (4分)(2) 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相同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4分)(3)《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是要推翻女真族建立的什么政权?南宋“北定中原”的代表人物是谁? (4分)2、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交流学习而形成的。
民族交流的形式丰富多样。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在镇州、易州、沧州、霸州、雄州等地设榷场(贸易市场)同辽进行贸易。
宋人以茶、盐、布、药材、粮食、丝麻纺织品、漆器、硫磺、铜钱等,交换辽人的马、羊等畜牧产品以及马具、刀剑等物品。
宋与西夏也曾在保安军等地设榷场贸易。
南宋与金在接壤地带开设榷场。
材料二: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西北方大批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与汉族杂居,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
西晋时人数达几十万,出现了“关中之人,戎3、材料一宋辽之间订立和议: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材料二宋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材料三宋金订立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
请回答:(1)这三则材料订立的和议分别是什么时间签订的?历史上把材料一中订立的和议称为什么?材料三这一和议订立后标志着什么局面的形成?(2)你是如何看待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和议的?4、阅读材料材料一: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思维导学课堂突破合作探究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民族政权并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勇敢善战,明达世务,916年登基称皇帝,立国号“契丹”,建立“大契丹国”,创立契丹文字。
材料二1038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材料三他是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他就是宋太祖。
材料四见下图请回答:(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三中所述人物的姓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中人物的共同点。
(3)北宋和辽、西夏都曾发生多次战争,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4)辽、宋、夏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即时训练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A.耶律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A.秦桧B.寇准C.耶律阿保机D.岳飞3.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A.党项族B.契丹族C.蒙古族D.女真族4.澶渊之盟是北宋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和议()A.金B.西夏C.辽D.蒙古5.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北宋的灭亡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课后作业基础过关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
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耶律德光2.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13.《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单选题1. 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
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过的是流动生活,不是定居生活,③说法不正确,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B。
2.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 寇准B. 宋真宗C. 宋高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宋与辽的关系。
北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
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劝下亲征。
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3.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融合加强B.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D. 岳家军的抵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
于是,双方议和。
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契丹在10世纪初建立政权,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
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A. 吐蕃B. 西夏C. 辽D. 金2.“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材料中的“首领”是指()A. 松赞干布B. 元昊C. 完颜阿骨打D. 耶律阿保机3.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于1038年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
他来自于( )A. 契丹B. 女真C. 党项D. 突厥4.元昊仿效唐宋制度,采取的治国措施有()(1)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2)鼓励垦荒(3)发展农牧经济(4)创制文字A. (2)(3)B. (1)(2)(4)C. (1)(2)(3)(4)D. (1)(3)(4)5.1004年,辽军大举伐宋,直逼东京,宋危在旦夕。
当时,劝说宋真宗亲征打败辽军的宰相是()A. 魏征B. 岳飞C. 寇准D. 赵构6.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 辽B. 西夏C. 金D. 蒙古政权7.斯塔夫里阿诺斯是这样说到宋朝的: “甚至每年向游牧民'送礼', 这实际上是变相的纳贡。
”接受北宋“送礼”的政权有()A. 1个B. 两个C. 三个D. 四个8.有时候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就是在妥协中完成的,谈判议和不失为一种特殊形式。
下列各项中,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的是()A. 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 大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 各政权之间形成长期对峙局面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9.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 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 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A. 寇准B. 宋真宗C. 宋高宗D. 明太祖10.“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100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
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的()A. 背景B. 目的C. 内容D. 影响1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 C. D.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A. 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B. 宋朝都需交纳“岁币”C. 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13.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测试: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契丹族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契丹族居住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过游牧生活B.契丹族有自己的文字C.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耶律阿保机D.契丹政权建立后,定都上京2.“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一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A.阿保机B.元昊C.阿骨打D.赵构3.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李世民——党项族④北宋——赵匡胤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A.寇准B.宋真宗C.宋高宗D.明太祖5.右图中的回銮碑又叫契丹出境碑,坐落于河南濮阳县城,是记载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
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①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和平④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6.澶渊之盟后,宋辽边界“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
这说明()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7.在探究宋辽、宋夏的和战关系后,小明同学列出了四个提纲,其中不正确...的是()A.北宋送辽岁币B.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C.北宋送西夏岁币D.北宋向西夏称臣8.归纳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归纳比较后,下列哪一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9.为了写一篇论文,刘刚查找了与“契丹的兴起”“陈桥驿兵变”和“辽、宋、夏的和战”有关的书籍。
他的论文题目可能是()A.民族政权的并立B.国家的统一C.民族政权的繁荣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二、材料分析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精选初中第二册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人教部编版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第六十篇

2019年精选初中第二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人教部编版巩固辅导【含答案解析】第六十篇第1题【单选题】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 白发年迈的老人)不识干戈”。
这说明澶渊之盟后( )A、北宋的实力遭到削弱B、辽的统治趋向腐朽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辽宋之间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 )A、“澶渊之盟”B、宋夏议和C、靖康之变D、宋金议和【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他是一位少数民族首领,曾经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政策,主动吸纳汉族先进文化。
这位“首领”是( )A、完颜阿骨打B、赵匡胤C、元昊D、耶律阿保机【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1004年,辽宋交战,第二年达成和议,史称______。
【答案】:【解析】:第5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
材料二: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材料一,二说明两宋时期我国政权并立,和和战战。
请说出这一时期三个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名称。
材料一所说的“和议”在历史上称什么宋朝还向哪些政权纳过“岁币”最能说明材料二这句话的战役是哪次?在那战战和和的年代,你认为是战好还是和好?为什么?【答案】:【解析】:第6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嫁之(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营造与工技著作、医书医方、医疗器械、佛教经典,对西藏的社会、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影响。
材料三: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
请回答:材料一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反映出该皇帝对少数民族实行怎样的政策?材料二叙述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请说出他们的和亲有何意义?材料三所述内容是一个盟约里的主要内容,请问历史上把该盟约称什么?材料中“岁币”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答案】:【解析】:第7题【材料分析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含参考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辽)国政权的是:()A.松赞干布B.阿保机C.元昊D.苻坚2.银川是全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凤凰城”的美誉。
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A.吐蕃B.西夏C.南诏D.渤海3.“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述的是我国哪一个民族的生活:()A.女真族B.匈奴族C.汉族D.契丹族4.关于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比较,不是他们的共同点的是:()A.都是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B.都与汉族政权和亲,密切民族关系C.都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D.都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发展生产,创制文字5.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剧,其中唱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A.宋太宗B.宋真宗C.宋高宗D.宋太祖6.1005年,结束紧张的战争状态,达成澶渊之盟的双方是:()A.辽与西夏B.辽与后周C.宋与西夏D.辽与北宋7.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
这种现象约出现于:()A.澶渊之盟前,宋辽争夺燕云十六州B.澶渊之盟后,宋辽保持和平局面C.宋太祖时期,双方互通使节后D.宋太宗时期对辽实行防御政策之后8.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削弱了契丹势力B.维持了长期和平C.消除了民族矛盾D.加速了北宋灭亡9.西夏和北宋战争不断,后来双方议和的原因是:()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B.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C.北宋被西夏打败了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10.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A.宋王朝都要交纳大量岁币B.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11.与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吐蕃和北魏B.契丹和西夏C.契丹和匈奴D.西夏和前秦12.关于契丹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B.受到汉文化影响,发展农业生产C.与北宋发生过大规模战争D.始终未与北宋达成和议13.如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第二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人教部编版习题精选十四

材料二: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
材料三:西夏向宋称臣,宋每岁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
材料一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反映出该皇帝对少数民族实行怎样的政策?
材料二,三反映的分别是什么事件?
材料二所述内容是一个盟约里的主要内容,请问历史上把该盟约称什么?
有关澶渊之盟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争议,下列关于澶渊之盟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北宋兵败求和
B、北宋屈辱议和
C、使宋辽之间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平
D、有利于宋辽人民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
【解析】: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地融合。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如何看待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
结合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答案】:无
【解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天可汗”指谁?他获此称号的原因是什么?这表明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怎样的?
A、
B、
C、
D、
【答案】:
【解析】:
下列与宋太祖无关的是( )
A、陈桥兵变
B、黄袍加身
C、重文轻武
D、澶渊之盟
【答案】:
【解析】:
“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习目标】
1、知道辽、北宋、西夏等政权并立的史实:掌握各个政权的建立者、建立
时间与都城;了解辽宋战争、澶渊之盟与宋夏和战的情况。
2、学习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等史实,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对民族间
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
学习重点:1.契丹的兴起2.辽和北宋的关系
学习难点:对澶渊之盟的理解
【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一、知识填空
A.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背景:隋唐时期,__游牧在北方的契丹_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2)发展:__唐朝___末年,北方汉人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_生产技术_和生活方式。
(3)建立政权:①__10世纪___初,_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__上京临潢府___。
②影响: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_创制文字_,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发展: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___甘肃东部__、__陕西北部___一带,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建立西夏:①概况:_11世纪__前期,___党项族首领元昊__称大夏皇帝,定都__兴庆府__。
②建制:订立__官制___、军制和__法律__,鼓励垦荒,发展__农牧经济__,创制__西夏文字__。
B.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____辽太宗________时,占领___燕云十六_________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2.和:__宋太祖____晚期,北宋与辽保持__友好____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3.战:(1)__宋太宗_____时期,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__防御___政策。
(2)澶渊之盟:__宋真宗_____时,澶州之战(__辽军___主战)宋军取胜,签
订澶渊之盟,辽军__撤回__,宋朝给辽朝___岁币____。
(3)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___和平___局面。
C.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
(1)概况:__元昊_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损失__惨重_。
(2)影响:西夏由于___立国时间短___,人力和物力有限,__连年的战争___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
2.宋夏和议
(1)内容:元昊向宋__称臣____,宋给西夏__岁币____。
(2)影响:宋夏边界__贸易__兴旺。
二、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当堂达标】单项选择题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A)
A.契丹族B.女真族C.汉族D.匈奴族
2.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其中位于北方与北宋并立的民族政权是(C)
A.西夏B.金C.辽D.蒙古
3.苏澈在《栾城集》中写道:澶渊之盟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B)A.契丹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北方生产技术落后D.北宋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4. 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916年建立契丹政权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B )
A.赵匡胤
B.耶律阿保机
C.完颜阿骨打
D.元昊
5.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期中台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B )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6.一位同学说,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吗?请问这个同学所说的情况出现在以下那两个政权之间?( A )
A.宋、辽
B.宋、夏
C.宋、金
D.辽、夏
7.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轼:栾城集)。
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C )
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
8.他是党项族的英雄,贺兰山上的雄鹰。
他受汉文化的影响,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创制文字,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他”是( B )
A.松赞干布
B.元昊
C.阿保机
D.尺带珠丹
9.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C )
①阿保机称帝②赵匡胤建立北宋③宋夏和议④西夏建立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10. 澶渊之盟中,订立和议的两个政权是( A )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11.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建立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C )
A.匈奴族
B.契丹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12.下列匹配正确的是( B )
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阿骨打-党项(女真族)④北宋-赵匡胤⑤金-阿保机(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各部后,1115年建都立国,国号大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3.宋辽、宋夏之间议和,下列哪一项不是他们的共同点?( C )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要交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