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职数学授课教案:数制转换数学

最新中职数学授课教案:数制转换数学
最新中职数学授课教案:数制转换数学

《数制转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进制的含义。

2、掌握二进制、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的表示方法。

3、掌握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的方法。

4、掌握十进制整数、小数转换为二进制数的方法。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逻辑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使用网络软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练习数制转换,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生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各进制数的表示方法。

2、各进制数间相互转换的方法。

教学难点:

十进制整数、小数转换为二进制数的方法。

学法指导:

教师讲授、学生练习、教师总结、教师评价。

教学基础:

学生基础:

学生只学习了“计算机基础”一章的“计算机产生和发展”一节。

设备基础:

硬件:多媒体网络机房;教师机一台;学生机每人一台;大屏幕投影;教师机与学生机之间互相联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数是十进制、十进制不是唯一的数的表示方法,表示数的数制还有哪些呢?这些数制与十进制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制。

二、新课讲解

1、数制

数制的表示方法:为了区别不同进制数,一般把具体数用括号括起来,在括号的右下角标上相应表示数制的数字。

举例:(101)

2与(101)

10

基数:所使用的不同基本符号的个数。

权:是其基数的位序次幂。

①十进制、二进制、十六进制、八进制的概念

(1)十进制(D):由0~9组成;权:10i;计数时按逢十进一的规则进行;用(345.59)10

或345.59D表示。

(2)二进制(B):由0、1组成;权:2i;计数时按逢二进一的规则进行;用(101.11)2

或101.11B表示。

(3)十六进制(H):由0~9、A~F组成;权:16i;计数时按逢十六进一的

规则进行;用(IA.C)

16

或IA.CH表示。

(4)八进制(Q):由0~7组成;权:8i;计数时按逢八进一的规则进行;

用(34.6)

8

或34.6Q表示。

总结:不同数制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加括号及数字下标,另一种是数字后加相应的大写字母D、B、H、Q。

②按权展开基本公式:

设一个基数为R的数值N,N=(d

n-1d

n-2

…d

1

d

d

-1

…d

-m

),则N的展开为:N=d

n-1

×R n-1+d

n-2×R n-2+…+d

1

×R1+d

×R0+d

-1

×R-1+…+d

-m

×R-m。

说明:(d

n-1d

n-2

…d

1

d

d

-1

…d

-m

)表示各位上的数字,R i为权。

例如:十进制数2345.67展开式为:2345.67=2×103+3×102+4×101+5×100+6×10-1+7×10-2

2、n进制转换为十进制的方法

n进制转换为十进制的方法:按权展开法(将n进制数按权展开相加即可得

到相应的十进制数)。以二进制为例:

例如,将二进制数(1011.011)2转换成十进制数的方法为:

(1011.011)2=1×23+0×22+1×21+1×20+0×2-1+1×2-2+1×2-3=(11.375)10 总结:n 进制转换为十进制的方法是按权展开法。

学生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对于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总结。 3、十进制转换为n 进制的方法 整数部分:除n 取余逆排法

将已知的十进制数的整数部分反复除以n (n 为进制数,取值为2、8、16,分别表示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直到商是0为止,并将每次相除之后所得到的余数按次序记下来,第一次相除所得的余数K 0为n 进制数的最低位,最后一次相除所得余数K n-1为n 进制数的最高位。排列次序为K n-1K n-2…K 1K 0的数就是换算后得到的n 进制数。这里也是以二进制为例:

例如,将十进制数268转换成二进制数的方法如下:

2 268 2 134 …… 余0(K 0) ()

2 67 …… 余0(K 1) 2 3

3 …… 余1(K 2) 2 16 …… 余1(K 3) 2 8 …… 余0(K 4) 2

4 …… 余0(K 5) 2 2 …… 余0(K 6) 2 1 …… 余0(K 7)

…… 余1(K 8) (高位)

所以(268)10=(100001100)2

小数部分:乘n 取整顺排法

将已知的十进制数的纯小数(不包括乘后所得整数部分)反复乘以n ,直到乘积的小数部分为0或小数点后的位数达到精度要求为止。第一次乘n 所得的整数部分为K -1,最后一次乘n 所得的整数部分为K -m ,则所得n 进制小数部分为0.K -1 K -2…K -m 。同样,这里也以二进制为例:

例如,将十进制小数0.48转换成二进制数(精确到小数点后第5位)的方法如下:

取整数部分

0.48?2=0.96……0=K

-1

(高位)

0.96?2=1.92……1=K

-2

0.92?2=1.84……1=K

-3

0.84?2=1.68……1=K

-4

0.68?2=1.36……1=K

-5

(低位)

所以(0.48)

10=(0.01111)

2

若要将十进制数(268.48)

10

转换成二进制数,则只需要将其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别转换成二进制数,最后将其结果组合起来即可。

所以有:(268.48)

10=(100001100.01111)

2

总结:十进制数转换为n进制数分两个部分进行,一是整数部分,二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方法:除n取余逆排法。小数部分方法:乘n取整顺排法。

学生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对于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总结。

三、学生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练习与课堂讲解穿插进行,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本节课的综合练习题,学生做完后将结果展示在电脑屏幕上,教师通过教学系统的“屏幕查看”功能检查学生练习题。

四、教师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结与课堂讲解穿插进行,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五、作业:

复习本节课内容;做课后作业题;预习下节课内容。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引课】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 引入课题 【新授】 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或N*; (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Z; (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Q; (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R。 【巩固】 例1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小于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 (3) 英文的26 个大写字母;(4) 非常接近1 的实数。 练习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 (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 (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 (4) 如果a ∈Q,b ∈Q,则a+b ∈Q。 例2用符号“∈”或“?”填空: (1) 1N,0N,-4N,0.3N;(2) 1Z,0Z,-4Z,0.3Z; (3) 1Q,0Q,-4Q,0.3Q;(4) 1R,0R,-4R,0.3R。 练习2用符号“∈”或“?”填空:

2017年文化课中职数学试题.pdf

河南省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 数学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都要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 30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 项 涂在答题卡上) 1.若集合 A x 2 x 3 ,B x 1 x 3 ,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A . A B B . A B C . A B x 2 x 3 D . A B x 2 x 3 2.若 b a , b , c R,a ,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1 1 A .ac bc B . a b 1 1 D .a c b c C . a b 3.已知函数 f (x ) lg x ,若f (ab ) 1,则f (a 2 2 ) f (b ) A .1 C .2 B . 1 D . 2 4.函数 f (x ) sin x cos x 23cos2x 的最小正周期和振幅分别是 A . ,1 B . ,2 C . 2 ,1 D . 2 ,2 5.设函数 y x A .[3,6] 2 2x 3,当 x [0,3]时, y 的取值范 围是 B . (3,6] D .(2,6] C .[2,6] 6.函数 y x 的图像 A .关于 x 轴对称 C .关于原点对称 B .关于 y 轴对称 D .关于 y x 直线对称 数学 第 1页(共 3页)

的前 n 项和为 S ,若a 5 a 15 12, 则S 19 = 7.等差数列 a n n A .114 C .216 B .228 D .108 8.“向量a b 0”是“ a b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9.从 1,2,3,4,5这些数中任取两个不同的数,则取到一奇一偶的概率是 A . 1 B . 1 3 2 2 C . 5 3 D . 5 10. x 1 7的二项式展开式中系数最小的项是 A .第 4 项 B .第 6项 D .第 5项 C .第 4项和第 6项 二、填空题(每小题 3分,共 24分) 11.已知集合M x x 2 ,N x x 2 ,则M N = . 12.已知 f x x 2 2x 3,则f (x 1) . 13.已知 l og 2[log 3(log 5 x )] 0,则x 14.在 ABC 中,若 B 30 ,BC 4,AB 5,则 ABC 的面积为 . . 15.计算sin36 cos54 cos36 sin54 . 中,若a 2 a 4 10,a 3 a 5 16,则通项 a n 16.在等差数列 a . n 17.已知 A 1,3 ,B ( 2, 1),则 AB = . 18.将一个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2倍,则它的半径为原来的 三、计算题(每小题 8分,共 24分) 倍. 19.解不等式 (2x 1)(3x 2) 12 . 数学 第 2页(共 3页)

最新[精品]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案-第九章--立体几何[18份教案]

9.1.1立体图形及其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身边的立体图形,会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平面图形以及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2.掌握斜二测画法的画图规则,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3.培养学生作图、识图、运用图形语言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作图习惯.【教学重点】 斜二测画法画直观图. 【教学难点】 斜二测画法.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通过立体图形的照片入手,体会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关系,从画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入手,引导学生总结出斜二测画法的具体步骤.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逐步掌握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立体图形的直观图.

新 课 轴,使它们相交于点A',且∠x'A'y'=45°; (2)过点D作AB的垂线,设垂足为E; (3)在x'轴上截取A'E'=AE,E'B'=EB,然后作 E'D'平行于y'轴,而且使E'D'= 1 2ED; (4)过点D'作x'轴的平行线D'C',且D'C' =DC; (5)连接A'D',B'C',则四边形A'B'C'D'就是梯 形ABCD的直观图. 画直观图的基本步骤: (1)在平面图形上取互相垂直的x轴和y轴,作 出与之对应的x'轴和y'轴,使得它们的夹角为45°; (2) 图形中平行于x轴或y轴的线段,在直观 图中分别画成平行于x'轴或y'轴的线段; (3)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的线段,在直观图 中保持原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为原 来的一半; (4)连接有关线段. 练习一 1.作边长为3 cm的正方形的直观图. 2.作边长为3 cm的等边三角形的直观图. 例2 画长为4,宽为3,高为2的长方体的直 观图. 画法:(1)用例1的方法画一个长为4,宽为3 的长方形的直观图ABCD; (2)过A作z'轴,使之垂直于x'轴,在z'轴上 截取AA' =2; (3)过点B,C,D分别作z'轴的平行线BB', CC',DD',并使 BB' =CC' =DD'=2 cm, 连接A'B',B'C',C'D',D'A'; (4)擦去x'轴、y'轴、z'轴.并把看不到的线段 引导学生根据例题 总结出画直观图的基本 步骤. 教师强调重点,学 生识记. 指导学生在原图中 如何建立坐标系画直观 图更容易. 学生根据例1的方 法作出长方体底面的直 观图,教师重点讲解步 骤(2) (3) (4). 学生完成 练习,进一步体 会直观图的画 法. 学生在作 图的过程中体 会斜二测画法 的作图规则.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 (3) 1.1.1 集合的概念 (3)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7)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一) (11)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二) (15) 1.1.4 集合的运算(一) (18) 1.1.4 集合的运算(二) (23) 1.2.1 充要条件 (26) 1.2.2 子集与推出的关系 (30) 第二章不等式 (33) 2.1.1 实数的大小 (33) 2.1.2 不等式的性质 (37) 2.2.1 区间的概念 (41) 2.2.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45)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 (49)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 (52) 2.2.4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56) 2.3 不等式的应用 (59) 第三章函数 (62) 3.1.1 函数的概念 (62) 3.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67) 3.1.3 函数的单调性 (71) 3.1.4 函数的奇偶性 (75) 3.2.1 一次、二次问题 (80) 3.2.2 一次函数模型 (83) 3.2.3 二次函数模型 (87) 3.3 函数的应用 (92)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95) 4.1.1 有理指数(一) (95) 4.1.1 有理指数(二) (99) 4.1.2 幂函数举例 (104) 4.1.3 指数函数 (108) 4.2.1 对数 (113) 4.2.2 积、商、幂的对数 (116) 4.2.3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120) 4.2.4 对数函数 (123) 4.3 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 (127) 第五章三角函数 (130)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 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

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 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2.2区间 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一、课程的任务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初中级专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具体来说,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使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具备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数学课程的任务是: 1.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为学生学习职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 3.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自身发展,转换职业岗位提供必要的条件。

探讨中职数学趣味性教学策略

探讨中职数学趣味性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6-03-16T14:47:54.2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30期供稿作者:梁淑君[导读] 四川省阆中师范学校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川省阆中师范学校637400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开始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施行课程改革,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将趣味性教学引入中职数学教学中,对于优化中职数学教学,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对新形势下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职数学趣味性游戏教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中职生来说,往往觉得数学课枯燥无味,兴趣索然。再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数学基础差的中职生一直以来没能得到老师的足够重视,长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抗拒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增强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中职生厌学的现状,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学导入要故事化 职高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是觉得数学总是在不断地做练习题,总是在与数字打交道,因为长时间的演绎原理和做题,学生便觉得千篇一律,没有新鲜感,从而感到厌烦。但如果在数学课上,经常穿插一些数学历史故事,那效果就可能不大一样了。这是因为通过数学故事的渗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品质,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的。例如在讲“数列”时,给同学们介绍“印度大臣请求国王赏赐麦粒”的智慧之举;在讲《等差数列求和》时,可以讲述高斯小时侯灵活计算“1+2+3……+100”的故事,在课堂上,让学生知道这些历史知识,诱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始觉得数学有点意思。 二、巧用试验,活跃气氛 中职生数学知识基础薄弱,而数学本身又比较枯燥难以理解,所以中职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可能不能很快把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做数学试验,将原本抽象、乏味、呆板的数学课程变得具体、有趣、生动,以期取得较好教学成果。比如在讲述数学归纳法时,可将多米诺骨牌拿到课堂进行试验教学。学生对于多米诺骨牌必然有很大兴趣,从而自然开始进入课程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全部多米诺骨牌倒下的条件有几个,分别是什么。然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带着学生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答案。经过反复试验,学生们得出结果:不管有多少多米诺骨牌,只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首张多米诺骨牌倒下,二是第K张多米诺骨牌倒下并且推倒了第K+1张,那么整个多米诺骨牌就都能倒下。这样的趣味试验很自然的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数学归纳法,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让游戏走进课堂,进行智力娱乐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认知、成长及学会做人都是从游戏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和积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地能够感受到,无论是儿童、青少年朋友们,更有甚者就连成人们都会沉溺在游戏之中不可自拔。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集数学知识及趣味性于游戏一身,提供学生宽敞的学习活动空间,调动其积极性,便于其注意力的集中及学习的专注性。以集合教学为例,在集合章节内容中,会涉及到交集、并集、补集、全集等抽象性的概念。为了更加充分地理解这些抽象概念,教师可以设计具体形象化的游戏。将全班同学作为一个整体,记为全集U,根据性别区分将女生记作集合A,所有短发的同学记作集合B,教师可设置像如求A的补集,A和B的交集等不同的题目,根据题目的相关要求,如果在所表示的集合中则起立,否则坐立不动。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情感体验,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创设丰富情境,体验学习乐趣 一篇好文章,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让人产生读完全文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曲,前奏一响,就可以拨动听众心灵深处的琴弦,让人“余音绕梁”。课堂教学亦然,好的开头,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索的涟漪,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相关的数学问题情境。如讲授《角的定义》时,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境——“拧螺丝”,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扳手把螺丝旋进螺孔中,然后旋出来.并观察扳手转动的方向。教师适时小结:如果把螺丝抽象成一个点,扳手头固定在螺丝上,这时扳手可抽象成一条射线,转动扳手时就可构成角。根据转动扳手时的不同方向及教材中对角的不同规定,结合几何画板动态演示角生成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这样,提供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赋予学生动脑发现、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的兴趣。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成功地教好数学是一门艺术,数学的教学和学习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在中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地引进一些趣味性教学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好中职数学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波在“趣”字上下功夫促进中职数学教学[J].文理导航(下旬),2013,(8)。 [2]叶素慧顾文飞让游戏走进中职数学的课堂[J].新课程学习,2011,(12)。 [3]朱亮君例谈数学的趣味性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2,(6)。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9.4.5球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第页(总页)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设计☆ 教师行为 导入 问题下面的物体呈什么形状? 新课 1 .球的概念与性质 半圆以它的直径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曲面叫做球面?球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球. 球的各个元素(如图所示): (1)球心; (2)球的半径; 球的表示方法:用表示球心的字母表示,如球0. 球面可以看作空间中与定点(球心)距离等于定长(半径)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轨迹),同样,球体也可以看作空间中与定点距离等于或小于定长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球,截面是圆面: (1)球心和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 (2)球心到截面的距离d与球的半径r,有下面的关系: 球面被经过球心的平面截得的圆叫做球的大圆,被不经过球心 的平面截得的圆叫做球的小圆. 知识拓展: 学生行为 教师呈现有关 球的图片. 学生结合图片 以及实际生活经验, 举出更多关于球的 例子. 师:球是由什么 图形旋转而来的? 生:圆,半圆. 教师结合直观 图讲解球的各个元 素. 师:仿照初中圆 的定义,你能给出球 面的另一种定义吗? 强调注意球体与 球面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图形,引导 学生作出辅助线,利 用勾股定理得到结论. 教师可借助地 球仪,帮助学生理解 概念. 设计意图 由丰富的 图片和实物出 发,激发学生兴 趣. 理解定 义,体会旋转体 动态形成的过 程. 由具体的 实物到抽象的直 观图,培养学生 的空间想象能 力. 看懂球的 截面直观图要求 学生有较高的空 间想象能力,教 师可以利用模型 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教学流程 过南北极的半大圆是经线,平行于赤道的小圆是纬线. 南极 北极 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就是经过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 间的一段劣弧的长度,我们把这个弧长叫做两点的球面距离. 例1我国首都北京靠近北纬40纬线上,求北纬40纬线的长度.(地 球半径约为6 370 km) 解:如图,设A是北纬40圈上的一点,AK是它的半径,所以 OK丄AK . 设c是北纬40的纬线长,因为 / AOB=Z OAK =40 , 所以 c = 2 二? AK =2 r: - OAcos/ OAK =2 -: - OAcos 40 ?2 X 3.141 6 X 6 370 X 0.766 0, ~ 30 658 ( km). 即北纬40纬线长约为30 658 km. 2 .球的表面积 由球的半径R计算球表面积S的公式为 ? 2 S= 4 ~R . 例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都等于球的直径,求证: (1)球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2)球的表面积等于圆柱全面积的 证明 (1)设球的半径为R,依题意圆柱的底半径也是 R,圆柱的高为2R. 因 为 师:假如你要乘 坐从济南直飞广州的 飞机,设想一下,它 应该沿着怎样的航线 飞行呢?航程大约是 多少呢? (1) 济南和广州间 的距离是一条线段的 长吗? (2) 经过球面上 的这两点有多少条弧 呢? (3) 这无数条弧 中,长度最短的是哪 条? 教师分析,从立 体图形中抽象到平面 图形,引导学生用初 中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 引导下,逐步完成证 明过程. 借助这个 例题,教师再次 强调将立体几何 问题转化为平面 几何问题的思 路.

职高数学教学案例1

职高数学教学案例 有一个牧羊人带着一头羊,一只狼和一颗大白菜准备过河,他找到一只很小的船,每次只能带一样东西过去,可是如果让狼与羊单独在一起,狼会吃羊,让羊与白菜单独在一起,羊会吃白菜,牧羊人应如何过河?同学们一齐回答:这太简单了。 马上给出过河方案: 第一步:人和羊过河,人返回,留下羊; 第二步:人和狼过河,人和羊返回,留下狼; 第三步:人和菜过河,人返回,留下菜; 第四步:人和羊过河。 教师看到后说:你们太有才了,请看《过河》第二版,野人过河 有三个牧师和三个野人过河,只有一条能装下两个人的船,在河的任何一方或者船上,如果野人的人数大于牧师的人数,那么牧师就会有危险。你能不能找出一种安全的渡河方法呢? 给出游戏:学生上机实验 让先成功的学生上机演示并解释说明 ①两个野人先过河,一个野人回来;

②再两个野人过河,一个野人回来; ③两个牧师过河,一个野人和一个牧师回来; ④两个牧师过河,一个野人回来; ⑤两个野人过河,一个野人回来; ⑥两个野人过河。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在游戏中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方法。教师总结出算法的概念:这个过河的方案就是这道趣味题的算法。请同学们记住一句话: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案例分析: 让同学们看书p10,p11页鸡兔同笼的案例,如何是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表示的。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小组讨论如何写算法,自然语言和流程图各自具备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形成算法思想。 算法的择优 (1)(教师)处理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算法,采用什么样的算法更简单、方便呢? (2)放幻灯片,出示例子: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烧水泡茶”的两个算法。

中职数学教案

动物科技学院数学课程技术理论教学教案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例3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不等式2x+1《=0的解集 (2)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 (3)由第一象限内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1) 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2) 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 用描述法。 如:集合}1|),{(2+=x y y x ;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1.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元素与集合是从属关系,即对一个元素x 是某集合A 中的元素时,它们的关系为x ∈A .若一个对象x 不是某集合A 中的元素时,它们的关系为x A . 2. 集合有哪些表示方法? 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法. 数与数之间存在着大小关系,那么,两个集合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呢?先看下面两个集合:A ={1,2,3},B ={1,2,3,4,5}.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两集合相等:如果集合A 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即A B ,反过来,集合B 的每 一个元素也都是集合A 中的元素,即B 》A ,那么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记作A =B . 3. 子集、真子集的有关性质 由子集、真子集的定义可推知: (1)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B C ,那么A C . (2)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B C ,那么A C . (3)A A .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第一章集合教案

1.1.1 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2. 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导入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 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 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 印象. 引入课题. 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新课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 (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师:每个例子中的“全体” 是由哪些对象构成的?这些对 象是否确定? 你能举出类似的几个例子 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 出问题如下: (1) 集合、元素的概念是如 何定义的? (2) 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 系为何?是用什么符号表示 的?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 什么? (4) 集合的分类有哪些? (5) 常用数集如何表示?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梳 从具体事例直观 感知集合,为给出集 合的定义做好准备. 老师提出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学,培 养自学能力,提高学 生的学习能力. 检查自学、梳理 知识阶段,穿插讲解 1

新课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 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 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 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 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 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 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b,c,…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 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 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 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 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 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 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 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 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 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 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 的集合,记作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合,记作N+或N*; 理本节课知识,并强调要注意的 问题. 教师要把集合与元素的定 义分析透彻. 请同学举出一些集合的例 子,并说出所举例子中的元素. 教师强调:“∈”的开口方 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教师强调集合元素的确定 性.师:高一(1)班高个子同学 的全体能否构成集合? 生:不能构成集合.这是由 于没有规定多高才算是高个子, 因而“高个子同学”不能确定. 教师强调:相同的对象归入 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 一个元素. 请学生试举有限集和无限 集的例子. 师:说出自然数集与非负整 数集的关系. 生: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 是相同的. 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 括数0. 解难点、强调重点、 举例说明疑点等环 节,使学生真正掌握 所学知识. 2

集合与元素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课题】1.1集合与元素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及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2、掌握集合的构成原则,能准确判断一些对象能否构成集合; 3、了解集合的分类和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元素与集合之间“属于”、“不属于”关系的区分 【教学设计】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 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不计其数的物品,通过对这些物品的分类,能够加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超市中货物的分类摆放能让顾客准确有效地找到想要的东西。 对分类后的事物,我们该用怎样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题——1.1集合与元素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问题:某商店进了一批货,包括:面包、饼干、笔、橡皮、果冻、薯片、尺子、本子。那么如何将这些商品放在指定的篮筐里? 解决:显然,面包、饼干、果冻、薯片放在食品篮筐;笔、橡皮、本子、尺子放在文具篮筐。 归纳:面包、饼干、果冻、薯片组成了食品集合,也是食品集合的元素;而笔、橡皮、本子、尺子组成了文具集合,它们是文具集合的元素。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概念:一般的,由某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一般采用大写英文字母A ,B ,C ,…表示。 集合中的每个确定的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小写英文字母a ,b ,c ,…表示集合的元素。 拓展: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下列特点: 1、互异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都是互不相同的; 2、无序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无顺序; 3、确定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不能确定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 例如:某班个子高的同学,不能组成集合,到底多少身高才算高个子,没有确定的标准; 某班个子高于180cm 的同学,可以组成集合。 关系:元素a 是集合A 的元素,记作a A ∈(读作“a 属于A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记作a A ?(读作“a 不属于A ”)。 例题讲解:书上P3,例 集合类型: 由有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由无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 由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数集。方程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集都是数集。 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记作N ;(最小的自然数0) 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 或+ Ζ; 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 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 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 (书上常用数集的表示要记住,做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 ?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书P4,练习和习题 ? 课后作业 一点通P4,课堂检测单和课后巩固单

中职数学教学改革

中职数学课程改革计划 李小朴 2016年9月 名称:中职数学 适合对象:中职学生 一、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中考分流而来,数学基础差,学习的习惯、信心、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很多学生认为进中职学校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掌握生存的本领。数学对专业学习影响不大,导致他们对数学兴趣不高,厌学情绪严重。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却听不懂。结果步入恶性循环,形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直至不学的局面。 (二)数学课程教材建设不完善 一方面,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现行中职数学教材内容结构体系不当,大都偏重数学理论的系统完整性,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视不够,缺乏实用性、趣味性,显得枯燥难懂。另一方面,我们是职业学校,还应具有“职业”特色,突出各专业要求,各专业的数学教材应与专业要求相适应。而到目前为止,尚无较好与专业配套的教材。这从一定程度上说,使得数学课教学的物质条件欠缺。 (三)教学方法单一 从教学手段看,目前数学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课堂纯理论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现象普遍,教学辅助手段缺乏。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中职学生不愿学数学,基础薄弱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觉得学习无用,脱离实际,因此,厌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在面对今天的中职数学教学,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成为目前迫切的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改革思路

中职教育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应将数学作为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为专业课程学习服务。 (一)数学课重新定位 数学在中职学校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应以就业为导向、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为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专业能力服务。它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应具有浓厚的实用性和鲜明的职业特色,它的教学内容,要求的难度和广度既要联系实际生活又要与专业紧密结合,数学课从而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为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要讲生活中实用的、专业学习必需的数学知识,让中职学生学必需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中职数学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本着这样一种理念,不管何种专业,数学课程目标应达到以下几点:(1)注重数学的生活应用;(2)注重与专业紧密联系;(3)注重职业问题的解决。这一目标,既能提升中职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又为专业技能的提升奠定了数学基础 (二)校本教材编制体现生活与专业特色 中职学校现有的教材与学生的专业,学生的就业相脱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材结构,采用“基础教学模块+专业教学模块”进行教学,其中“基础教学模块”的内容涵盖了中职各专业都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使学生获得最基本、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要切实地把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数学确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把数学融入生活,改变原来的“数学与生活脱离”,“学了数学没用,学了也不会用”的现象。 中职数学课程的普教化,跟专业的脱节,使得学生觉得数学无用,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专业教学模块”则根据不同专业选用,其内容根据专业需要来设置,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新教材要轻理论,重应用,各部分内容要有相对的系统性和独立性,例题、习题应以生活、专业应用为主,具有自己的特色。 (三)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困境,我们必须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分层教学法。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认知结构,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模式,最终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都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一个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精品全套]

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材基础模块上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三章函数 (1) 3.1.1 函数的概念 (1) 3.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5) 3.1.3 函数的单调性 (8) 3.1.4 函数的奇偶性 (13) 3.2.1 一次、二次问题 (17) 3.2.2 一次函数模型 (20) 3.2.3 二次函数模型 (24) 3.3 函数的应用 (28)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30) 4.1.1 有理指数(一) (30) 4.1.1 有理指数(二) (34) 4.1.2 幂函数举例 (38) 4.1.3 指数函数 (41) 4.2.1 对数 (45) 4.2.2 积、商、幂的对数 (48) 4.2.3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52) 4.2.4 对数函数 (54) 4.3 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 (57) 第五章三角函数 (60) 5.1.1 角的概念的推广 (60) 5.1.2 弧度制 (64) 5.2.1 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67) 5.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71) 5.2.3 诱导公式 (75) 5.3.1 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80) 5.3.2 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84) 5.3.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87) .

第三章函数 3.1.1函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2. 理解函数符号y=f (x)的意义,会求函数在x=a处的函数值. 3. 通过教学,渗透一切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函数的概念及两要素,会求函数在x=a处的函数值,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教学难点】 用集合的观点理解函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分组教学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两个实例,分析抽象出函数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函数关系的实质以及函数两要素.然后通过求函数值与定义域的两类题目,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如何使职校数学课堂变得精彩有趣

如何使职校数学课堂变得精彩有趣 摘要: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过程,而是需要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活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课堂恢复生机。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中与学生进行师生互动的尝试。 关键词:职校;数学教育;趣味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训练,过度追求数学结果的推理演绎。数学教材内容繁、难、偏、旧,过于强调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淡化了作为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知识的储备,缺乏对有关数学背景知识的介绍,导致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了解,缺少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被动地死记硬背和机械地接受训练,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文化教育和全面发展,从而导致在高职院校中数学教学缺乏市场,造成很多学生惧怕数学的状况。 显然只有改变传统的、机械的和死板的教学方法、教学途径,将数学教学转到尊重学生经验和需求上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中探讨数学现象和规律,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内容,让学生自身感到数学是“有趣味”的,真正喜欢数学。这也说明了让趣味数学走进职校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职高数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从而达到接受数学的目的。 一、生活中的数学

设计一个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周围处处有数学,时时会碰到数学问题。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实用,最终帮助他们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 例如,讲解“排列组合”一节时,通过一个有趣故事来引入:本班一个小组10位同学去一家餐馆吃饭,10个座位有先后顺序,10位学生谦让很久也没有入座,饭店老板说:“你们在本店每吃一顿饭,就换一种坐法,等到所有坐法都坐过一遍之后再来吃饭,本店将永远免费请你们。”请问,若一天平均吃一顿饭,这10位同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免费吃饭?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很快就进入角色。引起了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游戏中的数学 数学是严肃的事业,游戏是闲暇的娱乐,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如果寓数学于游戏中,却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数学因与游戏的结合而不再枯燥;另一方面,游戏也因有数学的参与而不再空洞。同时,数学教学的游戏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 游戏在于“享乐”,但游戏者在“享乐”中却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学生在享受游戏的同时,身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松,智力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这更加符合职校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需求:玩

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案-不等式教案

2.1.1 实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或代数式 的大小. 2.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体会由实际问题上升为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过程. 3.培养学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也是我们着意培 养的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实数的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作差比较的思想. 【教学难点】 用作差比较法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通过联系公路上的限速标志,引入不等式的问题,并且从 关注数字的大小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代数式的大小.通过穿 插有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逐步掌握作差比较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导入 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 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使的速 度不得超过40 km/h.若用v(km /h)表示汽车的速度,那么v 与40之间的数 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 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使的 速度不得低于50 km/h.若用v (km /h)表示汽车的速度,那么v 与50之间 的数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回答情境问题. 答:v≤40. 答:v≥50. 从学生身 边的生活经验 出发进行新知 的学习,有助于 调动学生学习 积极性. 研究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师:实数与数轴 上的点的关系是怎 x 0 1 2 3 -1 -2 -3 -4 A B P -5

2.1.2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以及推论,能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不等式变形解 决简单的问题. 2. 掌握应用作差比较法比较实数的大小.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探索与运用.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与分组探究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的经验,师 生共同探究天平两侧物体的质量的大小,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运 用作差比较法来证明之.通过题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为后面运用不 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导入【课件展示情境1】创设天平情境 问题: 观察课件,说出 物体a和c哪个 质量更大一 些? 由此判断: 如果a>b, b>c,那么a和 c的大小关系如 何? 从学生身 边的生活经验 出发进行新知 的学习,有助 于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新性质1(传递性) 学生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