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尼斯湖怪被抓住啦》教案 鄂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尼斯湖怪被抓住啦》教案 鄂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尼斯湖怪被抓住啦》教案 鄂教版

尼斯湖怪被抓住啦教学目标1. 学会整理材料,掌握文章内容。

2. 培养敢于怀疑、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1. 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实质,学会分析与思考。

2. 培养敢于怀疑、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

学习内容整体感悟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作者借尼斯湖怪之谜告诫人们要笃信科学,要敢于质疑,不要轻信传言的道理。

文章始终抓住两个字“疑”与“信”来展开。

虽然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却写得波澜起伏。

文章开头以轰动一时的尼斯湖怪被抓住的消息,来激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接着介绍报纸报道抓住尼斯湖怪的详细情况,以及科学家对此事的科学分析与多次实地考察的情况。

在以英国传言是真是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用科学的眼光来分析真伪,不要盲目轻信。

文章以事实说话,并将真假事实并举,直接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内容具体有很强的真实可感性。

在叙述时,以一个接一个的疑点和事实真相形成因果联系,流畅自如,且在每一个事实材料后,恰当地加进作者的简要评点,使之成为连接材料的纽带,这对推进故事情节,激发读者的兴趣起了很大的作用。

例如:“近60年来风靡全球的似有若无的水怪,如今成了科学家的俘虏,能不让人高兴吗?”“‘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科学家可不轻易接受流传的‘奇闻’”。

“当然,科学家对尼斯湖水文、环境、生物的研究还会继续进行,将来如果有什么新的科学发现,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

”等等,这些评点的句子避免了单纯的叙述,有水到渠成之感。

本课的语言准确、精练,值得品味。

比如:“关心它的中国人终于如愿以偿”句中“如愿以偿”一词准确地表明在人们内心深处是愿意相信尼斯湖中有水怪存在的,根本没有怀疑这则消息来源。

“竟是一桩20世纪的大骗局”‘一个“竟”字表达了风靡60多年的尼斯湖怪居然是一桩20世纪的大骗局,多么荒诞可笑啊,多么值得人深思啊!“据说,捕获尼斯湖怪的过程是很惊险的。

”“据说”一词准确地说明只是传说而已,并未经过验证,不是真有其事。

大家的求知欲正旺盛、好奇心也正强,我们应该培养这种科学探秘精神。

第19课《尼斯湖怪被抓住啦?》同步练习(鄂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9课《尼斯湖怪被抓住啦?》同步练习(鄂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9课《尼斯湖怪被抓住啦?》同步练习(鄂教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第一部分: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风靡.〔〕炮.〔〕制鼓噪.〔〕笃.〔〕信2、讲明以下句子中的词语或依照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照片不专门清晰,可确实是这张照片,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轩然大波:⑵因此,尼斯湖成了旅行者〔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的胜地、科学家倾心研究的水域。

〔〕⑶1994年3月13日,英国各大报纸和电视台年了一条令人触目惊心的特大新闻。

触目惊心:⑷将近60年之后,英国的一家小报以«尼斯湖怪被抓获»的虚假消息〔用不实的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3、本文脉络清晰,五个部分专门清晰地表达了五个意思。

请用简洁的语言按顺序写出:⑴⑵⑶⑷⑸4、课文标题采纳咨询句〝尼斯湖怪被抓住啦〞有什么作用?5、课文开头两自然段的介绍有什么作用?6、作者通过尼斯湖怪事件向我们讲明了一个什么道理?7、在我们的周围,有轻信传言的例子吗?请举一例。

第二部分:〔一〕近60年来风靡全球的似有假设无的水怪,现在成了科学家手中的俘虏,能不让人快乐吗?报道称:〝尼斯湖怪确实真实地存在。

人们通过60年漫长岁月的搜寻,终于在前不久捕捉了它。

〞据讲,捕捉尼斯湖怪的过程是专门危险的。

英国海洋生物学教授鲁迪•哈尔斯特姆带领一个由多国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于1991年进驻尼斯湖,搜寻湖怪达半年之久。

一日,他们用钨钢网抓住了尼斯湖怪。

哈尔斯特姆称,湖怪全长18米,有80吨重,经他鉴定,那是只雌性湖怪。

他们分析:那个庞大的食鱼动物是海中恐龙的后裔。

估量在尼斯湖水深处可能有30只水怪。

这条引起众多读者极大爱好的消息,刊登在1992年3月10日某晚报上,而它的来源,那么是英国的一份小报。

8、报道中的尼斯湖怪是什么样的?9、〝据讲,捕捉尼斯湖怪的过程是专门危险的。

〞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什么缘故?10、揣摩文段最后一段,你认为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二〕懒惰暂学趣话欧洲西海岸的某港口泊着一条渔船,一个衣衫寒伧的人正躺在船里打盹儿。

鄂教版语文七上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尼斯湖怪被抓住啦写在雪地上的书教案及练习

鄂教版语文七上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尼斯湖怪被抓住啦写在雪地上的书教案及练习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尼斯湖怪被抓住啦?》《写在雪地上的书》《蒙娜丽莎微笑揭秘》教学目标1. 了解《蒙娜丽莎》的神奇。

2. 发挥想象能力,初步感受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

3. 通过学习,树立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品质。

教学重点1. 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

2. 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优秀品质。

学习内容整体感悟罗浮宫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和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并称世界三大博物馆。

罗浮宫共收藏有世界各地的艺术品近40万件,其中艺术珍品3万件,更有被尊为罗浮三宝的三件艺术品,它们是什么呢?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维纳斯。

《蒙娜丽莎》这幅画可谓家喻户晓,名气太响亮。

平均每天有两万多人,在为她特制的防弹玻璃橱窗前,被人潮挤来挤去,每人在她前面驻足的时间不超过1.62秒,谁也没有机会仔细的多看她一眼……蒙娜丽莎究竟是靠什么魅力吸引无数的观赏者的呢?这种魅力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蒙娜丽莎微笑揭秘》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沈致远给我们什么答案。

五百年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肖像画令无数艺术爱好者着迷,但也令学者困惑不解。

她那神秘的笑容后面到底隐藏着什么呢?不同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角度给其做了不同的解释。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就是一篇探寻艺术奥秘,用科学观点为艺术杰作揭秘的文章。

本文虽为“揭秘”,但写作的核心却不是落在揭秘的内容上。

一是有关蒙娜丽莎微笑之秘是个美学范畴,列文斯通博士的揭秘也仅为一家之言,尚无确凿依据。

二是本文虽然为科普文章,但是又和我们读到过的所有科普文章不一样:后者更多地侧重于传播科学和人文艺术的碰撞。

因此,在学习时应注意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大胆探究的精神。

全文可以分为这样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五百年来蒙娜丽莎神秘微笑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观赏者,引起人们种种猜测和议论。

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之处在于:当你注视她的面容时,先是看到微笑,继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再次神秘地隐去……也就是说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就在于笑容的“时隐时现”“似有若无”。

(语文教案)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放开胆子说自己心中的故事,表达意思,培养独创才能。

一起看看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欢送查阅!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了解这个童话故事是如何编出来的。

2.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放开胆子说自己心中的故事,表达意思,培养独创才能。

3.能把想象的童话故事写下来,语句完整、通顺,能较准确用词。

4.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和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感受编童话带来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编故事,培养认真倾听、主动评价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读童话、写童话的兴趣,感受童话的魅力及编童话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1.拓展习作思路,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2.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内容比拟完整的童话故事。

难点开拓学生思维,习作写得富有想象力,童话故事情节合理。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学生典型的习作例文。

学生:多多读一些神话和童话故事,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大胆的想象。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享受大胆想象,自由表达的乐趣,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2.把故事情节写得生动有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拓展习作思路,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难点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编个情节比拟完整的富有神奇想象力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翻开思路,海阔天空地想我们学过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等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是真的吗仔细想想,人类的想象力太神奇了。

正是因为这神奇的想象力,才有了这些美丽的神话。

想象有多大胆,故事就有多精彩。

今天我们也去放飞想象,编织我们心中精彩的故事吧。

二、交流最喜欢的故事人物1.出示搜集到的人物。

(1)今天老师把神话中的人物请到我们的课堂,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逐一展示:盘古、大禹、沉香、后羿、嫦娥、精卫鸟、女娲等神话人物。

(2)学生谈谈对人物的认识。

(3)教师小结。

盘古开辟了天地,并用自身创造了万物;大禹,带着百姓战胜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沉香,习武练功,翻山越岭,劈开华山救出了母亲……这些人物都有鲜明个性和特点,因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尼斯湖怪被抓住啦》学案 鄂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尼斯湖怪被抓住啦》学案 鄂教版

尼斯湖怪被抓住啦学案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轩xu n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

纷至沓t…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的到来。

如愿以偿:指愿望得到实现。

风靡m‹:形容事物盛行,像风吹倒草木。

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哗众取宠:用不实的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炮p‚o制:编造。

大惊小怪:形容对于不足为奇的事情过分惊讶。

告诫:警告劝诫。

后裔y‰: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王直华,1941年生于北京,科普作家,科学编辑,科学记者。

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从事电子学科学研究。

1975年开始兼做科学翻译、科普写作。

1985年底投入科学新闻事业,现任科技日报副总编辑。

科普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与时代同步。

曾获韬奋新闻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等。

一套由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作序、王直华任主编的面向中学生,介绍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发展的大型科普读物——《科海奇观》丛书已由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科学前沿发展的最新动态。

收入“金苹果文库”第一辑的《科学对话》是作者的又一力作。

每当有关科技的重大新闻传来,总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

人们希望及时得到权威的评价与鉴定。

王直华每逢这种时刻,他都及时采访我国著名科学家,并以对话体裁写成文章。

1989年12月,我国电视台播放过“一颗小行星最近可能撞击地球”的“消息”,一时闹得人心惶惶。

王直华除了采访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之外,还向美联社直接核实消息。

王直华接连写出的两篇文章,不但及时辟谣,维护了社会的安定,而且进行了很好的科普宣传。

这是科普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精彩例子。

王直华的“新闻科普”,具有跟踪性、深入性和系列性,语言有哲理、有诗意、有激情。

本书涉及许多科学领域,从天文到核能,从计算机到多媒体,从孔子鸟到多利羊……许多科学家都来给你做科学导游,都来与你亲切对话,这种科学享受是多么难得啊!《奇闻静观》被收录在“金苹果文库”第二辑。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三峡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三峡教案苏教版

三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诵,明白得文意。

2.美读课文,欣赏三峡。

3.琢磨妙点,体味语言。

教学重点:明白得课文,感受三峡的美。

教学难点:琢磨妙点,体味语言。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进程:一、展现美图,观三峡同窗们,三峡自古以来就有山水画廊的美称,它的风光究竟有多美呢?让咱们先睹为快,请欣赏。

(配乐播放与三峡有关的诗文图片)看你们或沉醉、或惊叹的表情,教师就明白你们的魂都被三峡给勾走了,是不是专门想去三峡游玩?那么,走,到三峡去,今天咱们请来了一名特殊的导游,他确实是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让咱们跟从他进行一次超越时空的三峡之旅!(板书题目及作者)这次旅行,咱们的旅行背包里不带饼干、火腿和矿泉水,教师提议里面装以下东西:(出示学习目标)一、反复朗诵,译《三峡》二、美读课文,识三峡3、琢磨妙点,赏《三峡》二、反复朗诵,译《三峡》旅途中咱们可不能闲着,请看看郦道元导游给咱们写的美文《三峡》,这么美的课文,大伙儿确信都想读一读,教师要求同窗们要读准字音。

谈到识字的问题,教师带来了一种很有乐趣的识字方式——见字知意。

能够结合课文来认字。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举例: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生答“山”)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生答“水”)对,词典上说明:两山夹水的地址称之为“峡”因此,咱们若是来欣赏“峡”,就不单单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

(屏幕显示)找一找带“山”旁的字并明白得它们的意思,找一找带“氵”旁的字并明白得它们的意思。

对照较难的,要把它们圈画出来.把教师整理的和你自己圈的对一下,一路读一读,我读题目,你们读下面内容。

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巴东三峡峡:两山夹水的地址。

重岩叠嶂嶂:zhàng,挺拔如屏障的山峰。

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

绝山献多生怪柏:yǎn,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峻:jùn,高而峻峭。

师:注意“岩”字,一样说山上的大石头叫岩,那个地址指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

尼斯湖怪被抓住啦ppt 鄂教版

尼斯湖怪被抓住啦ppt 鄂教版
七 年 级 语 文 课 件
重庆第一中学 李好
追求科学真理 向往美好未来
你是一个火种 点燃这片沉睡的土地 你是一个预言 划出人类理想的轨迹 你是一面旗帜 飘飘扬扬迎着风风雨雨 你诉说一个真谛 你是一面旗帜 几度沉浮你又几度崛起 你奉献一个真理
世界最出名的怪物
尼斯湖怪
影响 时间 消息的 结论 真假 来源 发布者 结果 轩然 尼斯 英《每日 1934 照片 大波 湖怪 假 邮报》 被抓 极大 1992 报道 英小报 兴趣 住了 20世 无法 尼斯 科学家 真 分析 维持 湖怪 纪80 被抓 年代 实地 一无 科学家 调查 所获 住了 以来
你是一个火种 点燃这片沉睡的土地 你是一个预言 划出人类理想的轨迹 你是一面旗帜 飘飘扬扬迎着风风雨雨 你诉说一个真谛 你是一面旗帜 几度沉浮你又几度崛起 你奉献一个真理
高扬起科学大旗, 创造美好未来
123


今天,皇帝脱下了他那美丽 的新装,来到我们中间。 你能从“不轻信,要相信 科学”的角度对他说点什么吗? (要用上一两个刚才所学的词 语、名言或事例)
《皇帝的新装》
魏国大夫庞恭将作为赵国的人 质,启程赴赵都。 临行时,庞恭问魏王:“如果 有一个人对您说,闹市熙熙攘攘 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 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 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 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 我也不信。” 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 “如果有三个人都说有老虎,君 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 “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 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 信。”
关注生活
感悟人生
自主
合作
探究
1、你能列举表现“勿信传言,相信科学” 的文学作品吗?(包括 课文)
2、你能列举有关“轻信”的词语、成语、 名言吗?

【初中语文】尼斯湖怪被抓住啦教学案例 鄂教版

【初中语文】尼斯湖怪被抓住啦教学案例 鄂教版

尼斯湖怪被抓住啦?——同一节语文课四种“讨论式教学”的教学案例案例作者:周国庆、冯纯开、涂玉霞指导老师:叶平、姜瑛俐【案例背景】2004年12月,湖北省教科所基础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校本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人员来到附属实验学校——咸宁市温泉中学(咸宁外国语学校),开展预研究实验的调研活动。

课题组研究人员与学校骨干教师采取协作研究的方式,从课堂观察入手,观察和记录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后的教学行为,为撰写教学案例搜集真实素材。

在“推门听课”的过程中,课题组研究人员陆续观摩和实录了4位教师所上的同一节语文课——《尼斯湖怪被抓住啦》。

这4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的要求,以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采取了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但都涉及到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

《尼斯湖怪被抓住啦》是初中《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秘与发现”的第四篇课文,选录的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该文通过揭露所谓“尼斯湖怪被抓住了”的假新闻,告诫人们要笃信科学,勿轻信传言。

该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如何运用科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事件,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学习和了解科学小品文的写作特点。

为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四位教师按照自己对“讨论式教学”的理解,分别组织了不同类型的“讨论”。

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好有效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采用讨论式教学等等,这些问题正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疑难点,它们涉及到了如何处理“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关系,以及如何体现“合作学习”等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为此,我们从4位教师授课的课堂实录中,剪裁了有关“讨论式教学”的4个片段,归纳出5个具有典型性的案例问题,构成这篇《尼斯湖怪被抓住啦》的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讨论式教学”。

【课堂实录(节选)】第一位教师的课堂实录(片段)(A老师用了20分钟时间,通过引导学生摘取课文主要信息的方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同时熟悉了文本,理清了思路,接下来,将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质疑解疑,探究文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尼斯湖怪被抓住啦》教案鄂
教版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作者借尼斯湖怪之谜告诫人们要防止上当受骗,要笃信科学,要敢于质疑,不要轻信传言的道理。

文章始终抓住两个字“疑”和“信”来写,紧紧围绕科学研究者对此事的“疑”与众人对此事的轻“信”来展开,虽然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却写得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作者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材料,让事实说话;二是简要评点事实材料,避免了叙述材料的呆板,加强了可读性。

另外,本课的语言准确,精练,值得品味。

教学本课,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秘精神,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怀疑,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形成崇尚真知的积极态度,并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在科学的基础上认识事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会整理材料,掌握文学内容;
2、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实质,要学会分析和思考;
3、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

教学安排:1、结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看到的各种传言,
引出怎样正确对待传言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

2、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朗读活动——熟悉课文内容
[本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要求能复述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
三、品读活动——理解文章大意
[本环节要求学生概括各部分大意,并在有疑问的地方画上横线,打上问号,鼓励学生质疑,为下文的探究活动作准备。

]
明确各部分大意:
开头:一则引起轩然大波的消息
①尼斯湖怪的具体情况及来源;
②科学家的科学分析;
③科学家的多次实地考察;
④尼斯湖怪揭秘;
⑤尼斯湖怪留给人的思考。

四、积累活动——积累语言材料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本文中优美的雅词进行摘抄积累,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点评你认为最准确、生动的语句。

]
五、感悟活动——进行感悟与发现
本环节要求学生自主提出疑问,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教师整合,达到明确主旨的目的。

1、当年的5个人为什么要炮制“尼斯湖怪”的假照片呢?英国的一份小报为什么要发表“尼斯湖怪”被抓住的虚假消息呢?
2、“尼斯湖怪”经过科学家考察证明它不存在,为什么几十年来,有不少游客声称亲眼目睹呢?
3、英国各大报纸和电视台为何要披露事实真相呢?
4、科学家对尼斯湖水怪实地考察的结果是什么?科学家否定报纸报道尼斯湖怪的存在的可能性的理由是什么?
5、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中作者要说的意思是什么?本文最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师生共同解答。

]
提示:
1、制造假照片与制造假新闻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引起轰动效应,为了名利。

2、首先是轻信,其次是虚荣心在作怪。

3、“尼斯湖怪”的照片,最早是由英国的《每日邮报》刊发的,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它违背了事实,也让新闻媒体在人们心目中造成了不好的印象,现在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再披露一下事情的真相,这一做法无疑值得人们肯定。

4、①科学家考察的结果一无所获。

②根据报纸报道湖怪长18米
有80吨重,湖中共有30只湖怪,每天要吃掉24吨鱼,而尼斯湖里的鱼类总量只有20—30吨,只够湖怪吃一天。

5、课文最后一段,作者强调科学在不断进步,人类在不断探索,很多未知的东西逐步被人们发现,如果是经过科学证实的发现,我们就应该予以承认。

本文最终告诉我们:科学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科学家们对尼斯湖的研究不会因为湖怪的谣言被揭穿而止步。

如果以后有新的科学发现,我们也不会大惊小怪。

启示我们无论对于什么事,都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能盲目轻信更不能歪曲事实,哗众取宠。

六、拓展交流——布置作业
本环节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传闻让学生谈感想,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探索精神,最后要求学生写一段话,谈谈你对传言的看法。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沪
教版
[教学目标]:
1.深切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某一事物进行多层次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欣赏作者对故乡杨梅形状、颜色、滋味的细致描写,并学习作者运用比较、比喻的方法,从视觉、触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对故乡杨梅进行的细腻描写。

[教学难点]:
1.文中大量的语气词,有什么独特的表现作用。

2.文中作者为什么前后都提到了落在西北春天里的雨?又为什么说西北的雨像夏天的雨?[教时安排]:一教时
一、学生交流有关资料:
1.师:你们吃过杨梅吗?你们吃过的杨梅是怎样的呢?
生:自由地进行交流发言。

2.交流作者鲁彦的相关资料:
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

家乡盛产杨梅。

乡土写实派的重要作家。

早期代表作《柚子》。

抗战前夕出版长篇小说《野火》。

二、提出学习突破口:
1. 作者一开始写西北春天里细细的若断若续的雨丝,有什么作用呢?
2.作者对故乡的雨、天、田野、山河、四季、故居等点点零碎记忆的叙述,又有什么作用呢?生:默读课文,然后集体进行讨论、交流。

(牵连出作者对故乡的回忆,体现出作者对故乡的那份情感是那样的强烈,那样的丰满。

)三.过渡:师:“作者的病体在细细的春雨中牵出了对故乡的回忆,对故乡杨梅的回忆。

”1.师问:“唉,唉,就说这故乡的杨梅吧… … 它正是在类似这样的雨天成熟的呵。

”“倘若我爱故乡,不如就说我完全是爱的这叫做杨梅的果子吧。

“你们怎样理解这两句话呢?生:进行讨论、交流。

(结论:“我”对杨梅的爱,完全是缘于对故乡的那份感情。


2.师:“那么,作者是如何来细致地描写记忆中的故乡的杨梅的呢?我们来一起着重学习课文第13-16节。


(1)13-16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顺序来写故乡的杨梅呢?生:相互讨论,讲出根据来。

(师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总——分——总的结构顺序。


(2)细读13-16节。

作者从那些角度,哪些方面,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细致地描写故乡杨梅的?
a句:它是圆的,和大的龙眼一样大小,拿到手里,原来它是满身生着刺的哩。

(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杨梅的形状——圆。


b句:它是淡红的,像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深红,像是处女的害羞,最后黑红了。

(作者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从视觉角度,写出了杨梅的颜色——红。


c句:它是甜的,然而又依然是酸的,而这酸味,我们须待吃饱了杨梅以后,再吃别的东西的时候,才能领会得到。

(从味觉的角度,写出了杨梅的味道——甜、酸。

)]
d句:“荔枝的光色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确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


(作者用了对比、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杨梅光色的动人。


四:师作出总结:“故乡的杨梅那样可爱,那样美味,怪不得作者说杨梅是世界上最迷人的东西。

五:作者故乡的杨梅色美、味美、形美,然后用了一句:“唉,唉,故乡的杨梅呵。

”句中用了好多语气词,有什么作用?(生讨论,得出结论:用语气词不停地赞美杨梅,也不停地赞美故乡。


六:师:“这么美味的故乡杨梅,作者一定很爱吃的。

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特别爱吃杨梅?”生:自己寻找,然后交流。

(例:一面还没有吃了,一面又早已从脸盆里拿起了一颗,一口气吃了一二十颗,肚子胀上加胀,呆笨地挺着肚子。


七:作者吃得胀上加胀,然后用了一句:“唉,可爱的故乡的杨梅呵。

”又用了许多语气词,
有什么作用?
(生:讨论后交流:用语气词,反复赞美故乡杨梅好吃,也在反复地赞美故乡,爱故乡之情溢于言表。


八:师生互提质疑:
为什么课文前后都提到了落在西北春天里的雨?又为什么说西北的雨像夏天的雨?
师让学生默读整篇课文。

然后集体讨论,师生共同交流。

(结论:一方面指作者病体对春天的感受,另一方面指作者经历着思乡之苦的煎熬,如夏天的雨一般的灼热。


九:拓展延伸:你的家乡有什么特产?选一特产,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运用学过的表现手法,进行一下细致的描绘,然后进行课内评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