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岩石与地貌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

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

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基础之上的, 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 往往是高中地理的基础。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岩石与地貌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2、六大板块在软六层上滑动,板块的边界(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形成: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南缘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安第斯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版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链状岛弧形成: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东部隆起,形成深海沟—链状岛弧。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非洲板块的内部张裂形成。

大西洋的形成: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做张裂运动,形成大西洋。

4、地震的相关概念:震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相差一级,释放的能量相差30倍。

地震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由震级的大小、震中距、地面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地震发生的时间、人口的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灾后的措施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区地震烈度是不同的。

5、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纵波: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介质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所以位于震中的人先觉察到上下颠簸,在左右、前后摇晃。

6、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7、按照形成原因,岩石分为三大类岩石类型成因特点举例形成山体岩浆岩侵入岩岩浆活动矿物晶体颗粒较粗花岗岩华山、衡山、普陀山、黄山喷出岩矿物晶粒细小,多气孔玄武岩长白山、富士山、大洋洋底沉积岩外力作用层理构造;化石石灰岩(太湖石)张家界变质岩变质作用片理构造大理岩,石英岩泰山8、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化学元素:氧、硅、铝9、地貌类型10、等高线地形图地形类型地形特点等高线分布特征平原海拔小于200米,起伏小等高线数值小于200米,稀疏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顶部平缓中央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数值由中央向边缘减小山地山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2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表示河谷的等高线呈V字形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等高线较疏,弯曲处较缓和盆地中央低平,四周高中央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数值由中央向边缘增加陡崖若干条等高线几乎重叠在一起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减低洼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加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山脊等高线向低值区弯曲山谷等高线向高值区弯曲高一轻松学习高中地理一、学习方法的衔接初、高中是同学们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

高一地理必修一岩石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岩石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岩石知识点岩石是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它们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了解岩石的性质和分类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变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必修一中与岩石相关的知识点。

一、岩石的定义和成因岩石是由岩石矿物组成的天然固体。

它们通过地壳中的各种内外力作用形成。

岩石的成因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1.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岩浆在地壳中的冷却结晶形成的。

根据冷却的速度和深度的不同,火成岩可以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深成岩冷却速度慢,结晶粒度较大,如花岗岩;浅成岩冷却速度快,结晶粒度较小,如玄武岩。

2.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岩屑、有机质和化学沉淀物在水、风等作用下沉积并经过压实和胶结形成的。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泥岩和石灰岩等。

3. 变质岩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由原岩变质而成的。

原岩可以是火成岩、沉积岩或变质岩。

变质岩可以分为角闪岩、片麻岩和云母片岩等。

二、岩石的分类和特征根据岩石的组成和特征,可以将岩石进行分类。

1. 酸性岩石和碱性岩石根据岩石中含有的二氧化硅(SiO2)的量来划分,可以将岩石分为酸性岩石和碱性岩石。

酸性岩石富含SiO2,如花岗岩;碱性岩石则较低,如玄武岩。

2. 岩石的结构和纹理岩石的结构是指其内部的组成和排列方式,如层理、节理和岩脉等。

纹理是岩石中矿物的排列方式,如晶粒排列、片状结构和斑状结构等。

3. 岩石的颜色和密度岩石的颜色与岩石矿物的组成和含量有关。

例如,黑色岩石中富含黑云母,红色岩石中富含铁氧化物。

岩石的密度与其成分和结构有关,如花岗岩密度较大,石灰岩密度较小。

三、岩石的用途和经济价值岩石广泛应用于建筑、工业和农业等各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岩石用途:1. 建筑领域岩石可用于建筑材料,如花岗岩、大理石和石灰石等常用于建筑装饰和立面材料。

2. 工业领域岩石中的矿物可以提取金属、制作玻璃和陶瓷等。

例如,铁矿石可以提取铁,石膏可用于制备建筑材料。

3. 农业领域岩石中的矿物和养分对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篇岩石和地貌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篇岩石和地貌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专题5板块运动1、用于解释地壳运动的三大学说的名称(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2、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在软流层上“漂浮”。

六大板块的名称(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美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E太平洋板块、F南极洲板块)。

六大板块中除太平洋板块由海洋组成外,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海洋部分和大陆部分。

其中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属于印度洋板块。

跨经度最大是南极洲板块。

(必背)3、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

4、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必背)板块边界板块运动形成地貌生长边界(板块张裂)裂谷和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1海沟、海岸山脉2海沟、岛弧链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的山脉5、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地幔物质对流)6、读大洋板块俯冲图回答六大板块示意图(1)Q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年龄较年轻,属于生长边界。

P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年龄较老,属于消亡边界。

(2)图中海底地形P处为海沟,Q处为海岭。

V处是地幔物质涌升处。

据图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比,密度较大的是大洋板块,年龄较为年轻的是大洋板块,E、F、G三处海底底层岩石年龄按自新到老依次排列是F、G、E。

(3)下列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A)A.玄武岩B.石灰岩C.花岗岩D.大理岩(4)如图中的大洋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对应的大陆板块名称是亚欧板块,两板块碰撞处形成海沟和岛弧(5)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海沟和岛弧的成因。

(必背)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碰撞,大洋板块位置低,密度大,向下俯冲,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压,向上隆起,形成岛弧。

7、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带、地震带和高大山系的分布(必背)地形举例边界类型(板块运动)相邻板块名称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①大西洋洋脊生长边界(板块张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②东非大裂谷生长边界(板块张裂)非洲板块下次一级板块张裂③亚洲东部(北太平洋西部)深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海沟、岛弧④北美洲西海岸山脉(落基山脉)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⑤喜马拉雅山脉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⑥阿尔卑斯山脉消亡边界(板块碰撞)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⑦安第斯山脉消亡边界(板块碰撞)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⑧冰岛生长边界(板块张裂)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⑨新西兰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⑩红海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⑪新几内亚岛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印度洋、太平洋、亚欧板块⑫亚平宁半岛(地中海)消亡边界(板块碰撞)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8、将上述12个地形在P1《六大板块示意图》中标出。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地貌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地貌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地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是由地质作用和外力作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地貌相关的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地貌的形成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地质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

地质作用包括构造地质作用和内部地质作用。

构造地质作用主要是由于板块运动造成的地壳地震、地质构造等。

内部地质作用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热量的不均匀分布所引起的火山喷发、地震等。

外力作用主要是由于风、水、冰等自然力量的作用所造成的。

二、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1. 构造地质作用构造地质作用通过造成地质构造的变化,进而影响地表地貌的形成。

例如,地壳的抬升和沉降会导致山地和盆地的形成。

此外,构造活动还会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这些地质现象也会对地貌有着显著的影响。

2. 内部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热量的不均匀分布所引起的。

地球内部的高温物质上升形成熔岩,从而形成火山。

火山的喷发会在地表形成火山口、火山锥等地貌特征。

此外,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也会导致地表地壳的抬升和沉降,从而形成山脉、高原等地貌。

三、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1. 风力作用风力是地表上常见的一种力量,它通过对土壤和岩石的侵蚀和风化来改变地表地貌。

例如,风沙经过长时间的吹蚀,会形成流沙、沙丘等地貌特征。

2. 水力作用水力是地表上最具破坏力的一种力量,它通过侵蚀、冲刷、沉积等作用来改变地表地貌。

例如,河流经过长时间的侵蚀和冲刷,会形成峡谷、河谷等地貌特征。

此外,水力还会形成洞穴、瀑布等地貌。

3. 冰力作用冰力主要是指冰雪对地表的作用,它主要通过冰川侵蚀和冰碛作用来改变地表地貌。

例如,冰川侵蚀会形成冰刻峡谷、冰川湖等地貌特征。

而冰碛作用则会形成冰碛丘、冰碛湖等地貌。

四、地貌类型的划分1. 山地山地是地表较高的区域,通常由地壳的抬升和构造地质作用所形成。

山地地貌特征较为复杂,包括山脉、山峰、山谷等。

2. 高原高原是位于山脉或山地之上的平坦地区,地貌相对平缓。

高一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地貌知识点归纳在地理学中,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由地形、地势、土壤、植被等构成的地球的表面特征。

地貌是地球地表形态的总称,是地球科学的一部分,对人类了解和利用地球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高一地理课程中,地貌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一地理地貌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地貌形成的原因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内力和外力两方面。

内力是地壳内部潜伏的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力量作用。

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内力作用的典型示例。

而外力则是来自于大气和水等外部力量的作用。

风化、侵蚀和沉积是外力的常见表现。

二、地形类型及其特征地形可以大致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

山地是地表上的高大陆地形,通常具有陡峭的地势和多山峰的特点。

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山脉。

高原是地表上的平坦或轻微倾斜的地形,海拔较高,环境相对恶劣。

西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势,地势较低,波浪状起伏较为明显。

横断山和徐家汇丘陵是中国著名的丘陵地带。

平原是地表上广阔的低洼地形,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著名的平原地区。

盆地是由周边高地环绕的低洼地带,通常呈碗状或盆形。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著名的盆地。

三、地表特征与地貌类型之间的关系地表特征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湖沼和冰川等。

河流是地表上具有一定形态、水流方向和地形起伏的流水体系。

它们可以分为长江、黄河、尼罗河等大型河流和众多支流和小溪。

湖泊与河流相似,但是其水流较为缓慢,形成封闭的水体。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北美洲的五大湖。

湖沼是指小型湖泊或者牡蛎池塘等。

冰川是由积累下来的雪和冰慢慢变为冰川,形成了地表的冰缘地貌。

北极和南极是世界上著名的冰川地区。

四、地球的动力与地貌演变地球的动力是地貌演变的主要动力,包括构造和外力两种类型。

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岩石构造发生的运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地震是构造运动的典型表现。

外力是指风化、侵蚀和沉积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地貌的改变。

高一必修一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地貌知识点总结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地球表面经过长时间作用和剥蚀形成的各种地形类型。

地貌是地质、气象、水文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我们研究地球演化历史和地球表面变化的重要依据。

以下是高一必修一地貌知识点的总结。

一、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包括地球的隆升和沉降,板块的运动和碰撞,构造地貌的形成。

地震活动是由于地壳内部应力的积累和释放导致地球表面振动,造成地壳破裂和地表地貌改变。

二、风蚀地貌风蚀是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风蚀地貌。

风蚀地貌包括沙丘、风蚀盆地、风成砾石、风成地脊等。

沙丘是由于风吹动和搬运沙粒形成的土堆,常见的有横向沙丘、纵向沙丘和穗状沙丘等。

三、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是由于水流的侵蚀、运送和沉积形成的地貌类型。

河流地貌包括河谷、河流三角洲、河流峡谷等。

河谷是河流侵蚀形成的U型或V型的地表凹陷,常见的有峡谷河谷和冲积河谷等。

四、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冰川地貌包括冰川谷地、冰川湖、冰川侵蚀遗迹等。

冰川谷地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具有U型横断面的河谷地形。

五、海洋地貌海洋地貌是由海水的侵蚀、波浪的冲刷和沉积形成的地貌类型。

海洋地貌包括海岸地貌、海底地貌和海底地形等。

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等。

六、地貌演化地貌演化是地貌形成和变化的过程,是地球表面长期作用和改变的结果。

地貌演化包括地表风化、水蚀和侵蚀、地壳运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地表风化是由大气、水和植物等对地表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导致岩石的破碎、溶解和改变。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庄严雕刻,反映了地球的千变万化和演化历程。

通过对地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奥秘,也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通过本文的地貌知识点总结,可以增加对地貌的了解和认识。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岩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岩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岩石岩石是地球表面重要的自然构造,是地球最基本的元素之一。

在高一的地理必修一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关于岩石的各种知识点。

岩石的形成、分类、特征以及它们在地质运动中的作用都是我们将要探索的内容。

首先,让我们了解岩石的形成。

岩石形成的过程可以是长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结果。

当地球深部的岩浆冷却凝固时,会形成火成岩;而沉积岩则是由沉积物在地质时间尺度下逐渐堆积而成;最后,变质岩则是由于高温、高压和化学反应的结果形成的。

其次,岩石可以按照它们的成因和特征进行分类。

火成岩根据其粒度可分为火山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可以分为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岩;而变质岩可以进一步根据其变质程度分为高度变质岩和中低度变质岩。

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特点。

每种岩石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火山岩常常具有小颗粒的形态和气孔;侵入岩则具有大颗粒的结构;碎屑岩由不同大小的颗粒堆积而成,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化学沉积岩则由水中的溶质沉积而成,如盐岩和石膏;有机岩则由有机物质与沉积物结合而形成;变质岩由于高温和压力的作用,常常呈片状或条带状结构,并含有矿物晶体。

通过观察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推断岩石形成的环境和地质历史。

此外,岩石在地质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火山岩的喷发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形成火山口和火山碎屑;沉积岩则在地壳运动中起到支撑和填塞区域的作用,还作为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的重要来源;变质岩在造山带和板块边界中形成,并参与构造的运动。

岩石的运动和变化,塑造了地球的形态和地貌,并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的生活。

最后,我们还需了解岩石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火山岩的喷发会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和灰烬,对大气环境和生物造成影响;沉积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为研究生物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变质岩内富含矿物和矿石,是资源开发的重要对象。

了解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地球资源。

综上所述,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岩石知识点是我们对地球构造和地质历史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孔子曾经曰过的:“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地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

③ 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

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岩石与地貌知识点总结
•本文高考学习网为同学们介绍的是关于高中地理知识点中的岩石与地貌,希望本节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地震和地貌的关系。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2、六大板块在软六层上滑动,板块的边界(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形成: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南缘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安第斯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版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的下面,使美洲板块的西部隆起,形成科迪勒拉山系。

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链状岛弧形成: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使亚欧板块的东部隆起,形成深海沟—链状岛弧。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非洲板块的内部张裂形成。

大西洋的形成: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做张裂运动,形成大西洋。

4、地震的相关概念:
震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相差一级,释放的能量相差30倍。

地震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由震级的大小、震中距、地面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地震发生的时间、人口的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灾后的措施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区地震烈度是不同的。

5、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
横波: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纵波: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介质
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所以位于震中的人先觉察到上下颠簸,在左右、前后摇晃。

6、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7、按照形成原因,岩石分为三大类
8、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化学元素:氧、硅、铝
9、地貌类型
10、等高线地形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