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第六讲-阿多诺

合集下载

西马-阿多诺

西马-阿多诺

3.对“文化工业”特征的研究
许多学者在总结他的思想后给出了自己理解的“文化工业”内涵。虽然具体 定义各不相同,但实质内容大同小异。衣俊卿教授认为,“文化工业是指凭 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文化商品的娱乐工业体 系”。他还指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齐一化、欺骗性、操控性和统治性特征。 对于这些特征,学者们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赵勇教授认为,“文化工业 的商品化特征是商品拜物教的表现形式,文化商品被抽去了所指(使用价值) 而变成了没有实际意义指涉的空洞能指,从而进一步具有了马克思所谓‘幽 灵般的’特征”。有的学者就从马克思对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内 容具体展开来分析商品为何具有神秘特征的整个过程进行研究。而有的学者 从操控性和统治性特征入手,认为“文化工业”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维持其 统治现状的软性策略,起着意识形态的作用,其中还对文化无论是艺术还是 反艺术形式都与幸福有关进行了探究。
5.对阿多诺思想存在局限性的研究
有的学者对阿多诺思想的局限性进行了研究,概括成以下四个方面:过分强 调技术和技术理性的作用;没有对新的文化生产形式产生的必然性给予必要 的肯定;无法解释新的文化现象;存在对大众文化的歧视。赵勇教授认为, “阿多诺在特殊语境下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具有悲观主义色彩,同时也打上 了他本人那种‘上流文化保守主义’的烙印。这样,此种理论也就不可避免 地具有了某种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色彩,这也正是它后来遭人质疑、为人 诟病的地方。”但也有学者从阿多诺的后期文本分析,认为他的思想还是存 在着积极性,并且从四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阿多诺大众文化具有历史性特 征;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否定、超越的特质;大众文化自身存在着 “解毒剂”;大众不易控制并且有选择能动性。有的学者指出,“一般认为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思想主张大众文化是社会水泥,大众已被大众文化牢牢控 制。

欧美新马克思主义生产型文论中的阿多诺异数

欧美新马克思主义生产型文论中的阿多诺异数

作者: 何志钧
作者机构: 鲁东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汉语言文学研究
页码: 33-3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生产型文论;审美生产力;阿多诺
摘要:阿多诺关于文化工业和审美生产力的论述值得深究。

现代性文化批判是贯穿阿多诺一生众多著述的一条红线,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基于其启蒙辩证法思想展开的。

文化工业在根本上是一种与商品化逻辑、现代性文化同质的肯定性文化、同一性文化。

阿多诺也充分正视了现代艺术生产的复杂性,辩证地主张艺术的精神性、物质性并重。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导论
第一章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 辩证法思想
二、总体性原则 和主客体统一的
辩证法
一、物化物化 意识
三、阶级意识与 意识革命
第二章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 观
一、“哲学 转折”与总
体性原则
二、马克思 主义发展三 阶段论
第三章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 论和实践哲学构想
一、市民社 会与西方革
命观
二、实践哲 学构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01 导论
目录
02 第一章 卢卡奇的物化 理论与辩证法思想
03
第二章 科尔施的马克 思主义观
第三章 葛兰西的市民
04 社会理论和实践哲学 构想
05 第四章 布洛赫的乌托 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
06 第五章 霍克海默和阿 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
目录
07 第六章 马尔库塞和弗 洛姆的性格结构批判 理论
第四章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 论和希望哲学
一、人类文 化精神的博
采与升华
二、乌托邦 精神与希望 哲学
第五章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 社会批判理论
二、启蒙的辩证 法
一、批判的社会 理论
三、否定的辩证 法
第六章 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的 性格结构批判理论
一、技术统治 1
与单向度的人
二、压抑性的 2
心理机制
09
第八章 萨特的存在主 义马克思主义
08
第七章 哈贝马斯的交 往行为理论
010
第九章 阿尔都塞的结 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011 结语
013 后记
目录
012 主要参考文献 014 微信推荐
这是一本从“最好”的层面,全面提升中层精神境界和核心素质、以打造单位“栋梁团队”的书。本书从三 个单元,来全面探究一流中层的成长之路:中层精神境界-“最好的中层怎么想”、中层核心能力建设--“最好的 中层怎样做”,从优秀到更优秀--“最好的中层怎样超越”。因此比起一般中层训练的书,更能掌握一流中层的 核心智慧。

狄奥多·阿多诺

狄奥多·阿多诺

瓦解的逻辑与否定的辩证法:阿多诺生平及其主要著作简介编者按:阿多诺(Th. W. Adorno,1903-1969)可以被看作受到现象学运动直接影响但却处在现象学运动边缘的一个人物。

他早期的博士论文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主题:《胡塞尔现象学中事物与意向对象的超越性》(1924)。

此后,发表于1956年的《认识论的元批判——关于胡塞尔和现象学二律背反的研究》一书,至今仍被视作关于现象学的经典文献之一。

在今天,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分别代表了二十世纪德国哲学最重要思潮的流派之间交融的趋势占主导地位。

阿多诺说:“一个人在生活中所实现的,无非就是变换方式弥补童年的尝试”特奥多尔.W.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Adorno 1903—1969)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

1903年9月11日生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

1921年进入法兰克福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音乐。

1924年在科奈留斯的指导下,以一篇关于现象学的论文(《胡塞尔现象学中物和思的先验性》)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25年,阿多诺到维也纳学习作曲两年。

1928-1931年成为维也纳音乐杂志《破晓》的编辑。

1931年,在蒂利希的指导下,阿多诺通过了授课资格论文——《克尔凯郭尔:美学的建构》(1933年发表),并开始在法兰克福大学讲课。

在那里,他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联系密切起来。

希特勒上台以后,阿多诺先到英国,直到1938年才应霍克海默之邀赴美。

在美国期间,阿多诺先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广播研究所任音乐指导,后加入在纽约重建的社会研究所。

在1941—1949年期间,阿多诺住在加利福尼亚,与霍克海默合著《启蒙的辩证法》。

在与美国社会科学家研究偏见问题的紧密合作中,他参与撰写了《权威人格》一书。

1949年,阿多诺返回法兰克福,协助霍克海默重建社会研究所,并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与社会学教授。

1950年8月,阿多诺任社会研究所副所长。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研究——兼论阿多诺与马克思辩证法之间的内在关系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研究——兼论阿多诺与马克思辩证法之间的内在关系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研究——兼论阿多诺与马克思辩证法之间的内在关系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他对辩证法的一种特殊理解与新阐释,也是他在哲学上的一个重要观点,其思想基础来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存在主义哲学。

本文将重点探讨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及其与马克思的辩证法之间的内在关系,并通过五个例子来证明其观点的正确性。

一、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观点阿多诺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在阶级对抗的基础上进行的,“否定的辩证法”正是在这种阶级对抗的背景下被提出的。

对于阿多诺而言,“否定”是一种抵制和反对社会现实的方式,是指通过否定已有的社会秩序、文化、艺术等等,来追求一个更加完美的未来。

因此,“否定的辩证法”是一种在反对和抵制旧有秩序的同时寻求新的前进方向的辩证法。

在阿多诺看来,这种否定的力量不是一种消极的、毁灭性的力量,而是一种建设性的、创新性的力量。

因为通过否定旧有的秩序,才能够让社会更好地发展、进步和创新。

这种“否定的辩证法”并不是革命宣言,而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文化分析方法。

它强调了对社会的批判性思考,以及对反对力量的支持和保护,带来了重大的人文主义哲学成果。

二、马克思的辩证法观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阶级斗争过程,唯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起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而在这个进程中,阶级对抗是一种内在的辩证关系,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必须从它的内部矛盾和冲突的角度出发,才能够得出更加深刻、科学的结论。

“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一大核心,意味着人类的意识和文化都是由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等物质条件所决定,当这些物质条件发生改变时,意识和文化也会受到重大的影响。

因此,马克思辩证法思想强调了物质生产和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实现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革命改变,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要点。

三、阿多诺与马克思辩证法的内在关系阿多诺和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理解和运用,虽然存在着一些分歧,但是两者的思想之间有着内在的关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篇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篇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篇45、“西马非马”抑或“西马亦马”?一、问题的提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名形也。

故曰:‘白马非马’。

”此语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第二》篇,作者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在其中以当事人身份讲述了一个脍炙人口的诡辩故事。

有一天,身为赵国平原君食客的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出城,在城门口被守卫的士兵拦住了去路,因为当时规定“马匹一概不得出城”。

公孙龙为了座下的马儿一起出城,遂说“白马非马”,上所引语表达的内容即是支持其主张的论据之一。

当然,“白马非马”的伎俩在今天已经不能迷惑我们了,将“非”的逻辑含义作一个简单的区分就能看出此说的谬误或其合理性所在。

“非”有“不等于、异于”和“不属于”二义,如“白马非马”讲的是“白马不等于马”,从概念的规定性上说是对的,它反映了概念在种和属上的差别;若“白马非马”讲的是“白马不属于马”,从概念之间种和属的联系上看,这又是错的。

公孙龙只不过是故意混淆了这两层差别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说“白马非马”的关键在于概念之种和属的关系或者如一些人所说为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则白马与马的关系很容易判定;而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我们通常所说的“西马”(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它不是一个大类之下简单的概念之间种和属的辩证关系,则要复杂得多。

最早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是德国共产党人柯尔施(Korsch, Karl 1886—1961),他在1930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的附录中两个地方直接使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术语,以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相区分。

这个术语直到1955年梅隆-庞蒂发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后得到广泛流传,其中梅氏专辟一章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把卢卡奇称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称为“西方共产主义的圣经”。

1976年,佩里·安德森发表专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进一步扩大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所指范围。

阿多诺论现代艺术

阿多诺论现代艺术

试析阿多诺对现代艺术的认知关于艺术的概念阿多诺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世界的美学领域内,都有重要一席。

他提出的否定辩证与审美的乌托邦美学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的强烈批判。

阿多诺的美学思想以其独特性、深刻性、现代性、实践性、创新性而成为20世纪美学风景中的无可替代的亮丽的景观。

阿多诺关于艺术的观点来自于其否定的辩证法、否定的美学观。

任何事物都包含自身的对立面,使人类能够征服自然的科学技术或许也正是促使人类毁灭的根源。

现时代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科技活动的负面影响,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则不失为使社会保持清醒的一剂良药。

他并不局限于人类社会的关注,而是思考包括自然生态的整个社会的终极关怀。

按照“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解,人类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非同一性,不把自己看成地球的主宰,应当同自然生态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他关于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的论点,深刻反映了艺术的存在之因、历史使命和发展趋势,他的独到的观点对我们认识艺术和现代艺术都有着重要的启发。

本文试图将阿多诺关于艺术概念和对现代艺术的认识进行剖析,以期获得对阿多诺关于艺术的较为清晰的认识。

一、关于艺术的概念关于艺术的概念历来也是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阿多诺认为艺术是是难以界定的,并对艺术难以定义的原因作了解释。

他说“艺术的概念难以界定,因为它有史以来如同瞬息万变的星座。

艺术的本质也不能确定,即便你想通过追溯艺术起源的方法,以期寻求某种支撑其他所有东西的根基。

后期浪漫派笃信古代艺术的至高至纯性。

这一见地不比古典派提出的悖论更具有说服力。

”①艺术的概念之所以难以界定是因为艺术随时间的变化性、无恒常性,还包括艺术的复杂性,艺术形态的多样性,艺术种类的多样性等等,正是因为艺术本身的复杂与多样性,艺术的本质也是难以界定的,所以想要用一个确切的概念达到对艺术的形而上学的表述是不可能的。

物化_异化及其观念反抗_阿多诺_否定的辩证法_解读

物化_异化及其观念反抗_阿多诺_否定的辩证法_解读

(5哲学研究62001年第6期)物化、异化及其观念反抗)))阿多诺5否定的辩证法6解读张一兵物化与异化问题,是自青年卢卡奇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始终关注的理论逻辑焦点。

在5否定的辩证法6一书中,当阿多诺说明了否定的辩证法有基本原则和主要概念之后,他也对物化与异化的批判逻辑表示了某种理论兴趣。

阿多诺这里的分析是十分复杂而细微的。

他先从认识思想史中的经验唯心主义发生原由开始追问,并发现反对物化现实的斗争原策源地竟然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呼喊。

这也是后来马克思以降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思想前提。

显然,阿多诺是反对资本主义物化现实的,因为这是否定的辩证法所致力反对的同一性逻辑的现实基础。

可是,他却出人意料地反对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新肯定的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

我以为,在这一点上,他深刻地与马克思站在一边。

诚然,阿多诺拒绝马克思并不在意的人类中心主义。

一、/物体0的消解与经验直接性的新幻觉我们知道,对认识直接性的批判是自青年卢卡奇5历史与阶级意识6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理论传统,但是,已有的讨论始终还是不够深入。

我发现,阿多诺此处关于认识的直接性与中介性关系的分析是该问题研究的一次重要理论进展。

传统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在反对素朴实在论的过程中,将直接性回归为主体一边,客体不再是直接性的对象,而是被/当作主体的材料或属性0。

于是,结论成了/存在就是被感知0的白色幽默不足为怪。

对于经验主义来说,经验是一堵墙(列宁语),人们不能穿透感性经验走向客体,所以,贝克莱和休谟都是以这种将客体对象和事物化归为感觉材料的直接性来反对实在论的。

阿多诺说,/整个经验主义对素朴实在论的批判在休谟的废除事物中达到了顶点。

这种批判依赖于直接性的人为特点,并且怀疑主体是否有资格当创造者0(阿多诺:5否定的辩证法6,美茵河畔法兰克福,苏坎普出版社1982年版,第188页[以下简称/德文本0];英译本,E1B1阿什顿译,纽约,康帝奴出版社1973年版,第187页[以下简称/英译本0];中译本,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85页[以下简称/中译本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否定的辩证法 3.提倡“反体系性” “我们要加以区分的东西之所以会呈现分歧、 不协调、否定,正是由于我们的意识结构迫使它 求得统一,正是由于这种结构对总体的要求将是 它用以衡量任何和它不一致的事物的尺度。” 基于这样的要求,他要求思维放弃建立整体 认识、理论体系的企图
三、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
快感总是意味着一无所思,意味着忘却痛苦,即 便是身在痛苦之中。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筹莫展的。 它是逃脱。但并非人所说的,它是逃脱苦难的现 实,而是逃脱最后留存的一点反抗思想。娱乐许 诺给人的自由,就是逃脱思想和否定。 ——阿多诺
三、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 (二)大众文化批判 (3)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超越维度的消解。 大众文化工业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承诺和越来越 好的无限的娱乐消遣来消解人们内在的超越维度 和反抗维度,使人们失去思想和深度,从而在平 面化的文化模式中逃避现实,沉溺于无思想的享 乐,与现存秩序认同。“这种享乐实际上是一种 逃避,但是不像人们所主张的逃避恶劣的现实, 而是逃避对现实的恶劣思想进行反抗。娱乐消遣 作品所许诺的解放,是摆脱思想的解放……”
——阿多诺
四:否定的辩证法 (二)作为一种逻辑学、认识论的“否定的辩证法” “ 否定的辩证法”又是一种以探讨思维方法和概念 理论为主要内容的“辩证逻辑” 1.使思维摆脱形式逻辑的同一律 摆脱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意味人们不要对于对象 进行本质抽象,做出同一的肯定,要求人们在 “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三、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 (二)大众文化批判 (2)大众文化的齐一化:个性的虚假。 大众文化不再具有真正的艺术品所具有的不可替 代的个性,从形式到内容都渐趋相同,成为可以 批量生产的大众化商品。这一标准化和齐一化的 直接后果就是,真正艺术品所应包含的个性消失, 艺术品成为无个性的模仿和标准化的批量复制, “个性被归结为普遍的能力。偶然性,当它完全 具有普遍的特性时才能存在下去”
二、法西斯主义崛起的宣传和心理机制批判
(一)、法西斯主义宣传得逞的原因 “他们显然是根据心理学的考虑,而不是根据 通过合理地陈述合理的目的来赢得追随者们的 意向” ——阿多诺
二、法西斯主义崛起的宣传和心理机制批判 1、“自居作用”(identification)的心理机制所 起的作用 弗洛伊德所描述的“自居作用”的心理机制发挥 作用,使性本能转变为把群众结合在一起的感情, 从而单独的个人结合成集体的这一过程,实际上, 也正是法西斯主义集团实际形成的过程 “暗示”、“催眠”调动“自居作用”的心理机 制,使它发挥作用
二、法西斯主义崛起的宣传和心理机制批判 传销组织善于利用人们“迷恋权威”的心理,利 用“高科技产品”做幌子 传销组织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羊群效应,又称“从众效应 ” 狼群战术 登梯感觉 (网络游戏) 反复灌输 将所有的事情都神圣化、意义化
二、法西斯主义崛起的宣传和心理机制批判 2、“施虐受虐狂”(sadomasochistic)的心理 机制 等级制度要得以维护,处于不同等级上的人们必 须一方面乐于接受上一等级的人的统治,另一方 面毫不手软地去统治下一等级的人。他认为“施 虐受虐狂”的心理机制是一种“消极的一体化力 量”.它可以把不同的人统一在同一等级制度下
4、1938年,在霍克海默尔的说服下,他才赴美参加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兰克 福社会研究所。在美国期间,他的研究方向逐渐从音乐转到社会学和哲学 问题上来了。他特别注重于对法西斯主义的研究
一、阿多诺生平:
5、从1959年开始,他正式接替霍克海默尔担任了社会研究所所长 6、1966年,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否定的辨证法》问世,此书与马尔 库塞的《单面人》(《单向度的人》)被认为是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 的两部著作 7、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爆发。阿多诺在学生运动中的态度遭受 批评。在讲台上受到学生的羞辱。 8.五月风暴后不久,1969年,阿多诺死于瑞士
三、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 (二)大众文化批判 (1)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创造性的丧失。 在技术世界中,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已经丧失 了真正的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即丧失了艺术品的 创造性。例如音乐的商品化现象,阿多诺认为, 大众化音乐的创作者所关心的是上座率和经济效 益(交换价值),而不是艺术完美和审美价值。
二、法西斯主义崛起的宣传和心理机制批判 (二)、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根源
阿多诺认为,“法西斯主义宣传何以得逞”与” 法西斯主义何以产生”这两个问题虽然有内在联 系,但并不是一回事
因此,应当重视马克思主义者对法西斯主义产生 的社会根源、经济根源的分析
三、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 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 mass culture 与 popular culture。mass culture是大众文化的早期称呼,具有贬义色彩, 与高雅艺术和文化对立;popular culture的贬义 色彩消失,高雅与大众的界限也消失了。 大众文化: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 生的新的社会现象 文化工业: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复制, 传播文化产品,文化商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四:否定的辩证法 (一)、作为一种辩证法理论的“否定的辩证法” 1.用“非同一性”代替“同一性” “传统思维的错误就在于将同一性当作是最终目 的,即认为事物自身都是同一的。” ——阿多诺
四:否定的辩证法 2.用绝对否定代替否定之否定
“否定一个否定,并不导致肯定;这只能证明否 定得不够彻底 ,彻底的否定应是一种不带有肯定 性的“绝对否定”
2、在法兰克福大学时期,他修习了哲学、音乐学、心理学与社会学。他十 分迅速地完成了他的学业,在 1924 年末他以胡塞尔为主题发表了学位论 文并顺利毕业。在这段时间,他结识了最重要的学术伙伴:霍克海默。
3、由于对音乐的个目 的,在1925年一度前往维也纳求学
四:否定的辩证法 2.消除对一切概念的崇拜 阿多诺对概念提出的两个责难: (1)概念只体现普遍,从而不能与作为特殊的对象 同一。“普遍概念所包含的同一基本上与概念所 规定的持殊是不同的。特殊性这个概念同时即是 它的否定,它不能揭示直接名称所不能说明的事 物。” (2)概念不能把握运动。“概念的内在要求是:概 念有次序地产生的不变性反对概念所掩饰的变化。 就概念否认变化这点而言,概念的形式乃是虚假 的。”
第二章:法兰克福学派
阿多诺(Theodor Adorno)
本节内容:
1
阿多诺生平 法西斯主义崛起的宣传和心理机制批判
2
3 4
阿多诺(Theodor Adorno ) 1903-1969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
《否定的辩证法》
一、阿多诺生平:
1、阿多诺1903生在法兰克福,是酒商与女歌手两人的独生子。他的父亲是 改信新教的犹太人,母亲则是意大利天主教徒 。17岁即受到《纯粹理性批 判》的影响。
三、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 (二)大众文化批判 (4)大众文化的操控性和统治性。 虽然大众文化表面上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对人的 操控和统治更为深入,具有无所不在的特征。随 着艺术和文化的深度的削减,文化工业或娱乐工 业正悄悄地按着自己的尺度来调节,操纵和塑造 人,“没有一个人能不看有声电影,没有一个人 不收听无线电广播,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接受文化 工业品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