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法律名言集锦
中国法律史经典名言

中国法律史经典名言1. “法者,治之端也。
”——荀子这句话强调了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开端和基础,有了良好的法律制度,国家才能有序发展。
2.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意思是惩罚罪过不避让大臣,赏赐善行不遗忘百姓,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王符表明法律得到严格执行,国家就能治理得好;法律松弛,国家就会混乱。
4.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王安石强调了制定良好法律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5.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欧阳询指出没有法律国家会混乱,而法律一成不变也会导致国家衰落。
6.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李悝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不论亲疏贵贱,都依据法律来判断。
7.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韩非子说明法律不偏袒有权有势的人,墨线不向弯曲的地方倾斜。
8.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意思是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
9.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强调了执法者对国家强弱的关键影响。
10.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苏辙说明上面确立了法律,下面就会形成习俗。
11.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主张把道作为常规,把法作为根本。
12.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形象地指出法律是天下的规程、万事的准则。
13.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强调法律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工具。
14.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认为先有好的法律制度,然后才有善于治理的人。
15.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虽说不是直接谈法律,但在法治中也适用,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民众就会服从;选拔邪恶的人,罢黜正直的人,民众就不会服从。
16.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中国古代法律名言

中国古代法律名言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常,法度制度,各因其宜,下面是大学生小编为大家分享有关中国古代法律名言,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1.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苏辙2.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
――管子(战国)《管子·法法》3.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
——完颜雍(金世宗)4.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
——王安石5.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孝经·卿大夫章》6.仓廪(lin)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仲7.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
——《管子·心术上》8.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
——《管子·君臣上》9.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
——王符《潜夫论·断讼》10.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11.按善恶见闻之实,断是非去取之疑。
——王安石《范镇加修撰》12.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
——《黄帝经·经法·君正》13.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
——《商君书》]1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15.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三国志、诸葛亮传》16.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潜夫论。
述赦》17.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尚书·大禹谟》18.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19.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三国志·诸葛亮20.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
——苏辙《上皇帝书》21.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资料共享平台《中国古代法律名言》(https://www.)。
《管子·法法》22.宪律制度必法道。
——《管子·伍法》23.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常,法度制度,各因其宜。
中国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

中国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1.有关法律的古代名言1、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尚书·大禹谟》2、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尚书》3、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尚书·大禹谟》4、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5、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6、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慎到7、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
——沈家本8、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9、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
——《管子·君臣上》10、37、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商君书》11、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墨子·法仪》1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13、太平之世不立刑。
——康有为14、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
——葛洪《抱朴子·判子》)15、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曹操16、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
——《商君书》。
2.有关法律的古代名言1、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尚书·大禹谟》2、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尚书》3、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尚书·大禹谟》4、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5、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6、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慎到7、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
——沈家本8、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9、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
——《管子·君臣上》10、37、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商君书》11、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墨子·法仪》1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80句

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80句1. 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2. 知法者明,行法者智。
-《墨子》3. 民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
-《诗经》4. 守法如守山,守法如守宝。
-《荀子》5. 百姓若守约,祸乱自消除。
-《山海经》6. 法者,尚德之门也。
-《战国策》7. 同仇敌忾,同舟共济。
-《礼记》8. 赏善罚恶,使民安宁。
-《红楼梦》9. 泽被于下,则民安宁矣。
-《左传》10. 法者弃,而刑者止。
-《司马法》11. 法者,治国之大宝也。
-《汉书》12. 规矩是民生之本,法律是社会之基。
-《庄子》13. 善善者,虽无魁梧之力,必有过人之智。
-《孟子》14. 不法者,疾之也。
-《史记》15. 君子以法制民,小人以民制法。
-《韩非子》16. 法者,安民之器也。
-《大学》17. 无规矩,不成方圆。
-《管子》18. 天下艰难必以法律为上。
-《庄子》19. 法者,立国之本也。
-《孟轲》20. 法制之法,莫为众恶所轻。
-《鬼谷子》21. 严刑峻法,以防止悖乱。
-《孔子家语》22. 人欲行善,法者助之。
-《荀子》23. 法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论衡》24. 法若明镜,治若细绳。
-《荀子》25. 法令者,安定之主也。
-《汉书》26. 举法乃治国之根本。
-《三国志》27. 法者,国之巨器也。
-《刑法通义》28. 德法相辅,共同维护社会的正义。
-《孟轲》29. 法者,人心之河山也。
-《汉书》30. 法本正直,不偏不倚。
-《管子》31. 笔者以德行为准则,法律为框框。
-《梁启超文集》32. 不守法律者,必将自食其果。
-《左传》33. 法者,维护公平正义之利剑。
-《晏子春秋》34. 其道虽远,其法必行。
-《韩非子》35. 法者,至治之纲。
-《左传》36. 法者,身之衣冠也。
-《管子》37. 法者,国之垣墙也。
-《礼记》38. 官恩,法正。
-《孟轲》39. 殷法不替,无以得治。
-《荀子》40. 法者,国之福祸。
-《荀子》41. 法无定法,治无常治。
古代法制的名言

古代法制的名言法制十分重要,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的尊严,是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
从古代起就已经有严厉的法制了,那古代法制的你知道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法制的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古代法制的名言1)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
2) 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
3) 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
4)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5)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6) 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
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7) 法令至行,公正无私。
8) 法者,定分止争也。
9) 法者,下之仪也。
10)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11) 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12)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4) 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
15) 当公法则不阿亲戚。
16) 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
17) 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
18) 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
19) 可行必守,有弊必除。
20) 按善恶见闻之实,断是非去取之疑。
古代法制的名言摘抄1) 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2)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3) 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
4) 法平则吏无奸。
5) 先王以明罚敕法。
6) 视时而立仪。
《管子,国难》7)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
《管子、明法》8) 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
《管子、法法》9) 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
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
《文子、自然》10) 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
《商君书、算地》11) 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
《商君书、壹言》12) 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
《商君书、更法》13) 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
《、奸劫弑臣》14) 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
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

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法律又是什么?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古代起就有很多的是关于法律的,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关于法律的古文名言1) 有治人,无治法。
——荀子2) 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3) 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
――桓宽(汉)《盐铁论·疾贪》4)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5)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尚书·大禹谟》6) 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慎到7) 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
——沈家本8)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
——《管子·明法》9) 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
——欧阳修《魏梁解》10) 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韩非子·饰邪》11) 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管子·法法》12)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鬼谷子·符言》13) 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苏轼14)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15) 一民之轨,莫如法。
——《韩非子·有度》16)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董仲舒17)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唐)《砥石赋》18)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苏轼(宋)《策别安万民六》19) 五权宪法。
——孙中山20) 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1) 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
——《汉书》2) 诛不避贵,赏不遗贱。
举事不私,听狱不阿。
——《晏子春秋·内篇》3) 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三国演义》4)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5)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与法律有关的古诗名言

与法律有关的古诗名言如果我们的法律只是自然规律的幼芽,它毫无疑问是好法律。
这样的法律可以抑恶扬善。
从古代起,就有很多与法律有关的古诗句名言,警醒人们要尊法守法,下面是店铺为你分享的与法律有关的古诗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与法律有关的古诗名言1) 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
――傅玄(晋)《傅子·法刑》2)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吴兢(唐)《贞观政要·公平》3) 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欧阳修(宋)《剑州司理参军董寿可大理寺丞制》4) 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5) 政令必行,宪禁必从。
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
——王符《潜夫论·考绩》6) 有治人,无治法。
——荀子7) 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8) 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
――桓宽(汉)《盐铁论·疾贪》9)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10)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尚书·大禹谟》11) 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慎到12) 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
——沈家本13)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
——《管子·明法》14) 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
——欧阳修《魏梁解》15) 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韩非子·饰邪》16) 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管子·法法》17)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鬼谷子·符言》18) 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苏轼19)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20) 一民之轨,莫如法。
——《韩非子·有度》有关法律的诗句名言1)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关于法律的古代名言

关于法律的古代名言古代皇帝的诏令经常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既可以认可、公布法律,也可以改变、废除法律。
以下是店铺为你分享的关于法律的古代名言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法律的古代名言推荐1)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2)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尚书·大禹谟》3) 有治人,无治法。
——荀子4) 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5) 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慎到6) 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
——沈家本7)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
——《管子·明法》8) 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管子·法法》9)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鬼谷子·符言》10) 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
苏轼11)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12) 一民之轨,莫如法。
——《韩非子·有度》13)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董仲舒14)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唐)《砥石赋》15) 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苏轼(宋)《策别安万民六》16) 五权宪法。
——孙中山17) 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18) 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
——《管子·君臣上》19) 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商君书》20)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夏敬渠《野叟曝言》关于法律的古代名言精选1)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2)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尚书·大禹谟》3) 有治人,无治法。
——荀子4) 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5) 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法律名言警句集锦
一、法律:治乱安国的凭据
1、先王以明罚敕法。
《易传、象传、噬嗑》
2、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
《管子、心术上》
3、法者,天下之仪也。
《管子、禁藏》
4、宪律制度必法道。
《管子、伍法》
5、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管子、七臣七主》
6、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明法解》
7、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墨子、法仪》
8、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
《羲冠子、度一》
9、一民之轨,莫如法。
《韩非子、有度》
10、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1、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有度》
12、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13、法者,编著之国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韩非子、难之》
14、如平直必以准绳。
《吕氏春秋、分职》
15、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
《黄帝经、经法、君正》
16、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史记、循吏列传》
17、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18、慎到: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作伪。
(唐、马总《意林》)
19、君子所以尊者,令。
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
《全上古之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20、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唐、吴兢《贞观政要》
21、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所与天下划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
《新唐书、魏徵传》
22、人能胜乎天者,法也。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刘禹锡《天论》)
23、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砥石赋》)
24、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刘禹锡《天论》)
25、驱天下之人而从善远罪,是刑之所以措,而化之所以成也。
(柳宗元《断刑论》)
26、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包拯《致君》)
二、重法:公正执法的基石
1、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
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2、而正方圆;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以治国。
《管子、法法》
3、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管子、法法》
4、视时而立仪。
《管子,国难》
5、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
《管子、明法》
6、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
《管子、法法》
7、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
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
《文子、自然》
8、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
《商君书、算地》
9、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
《商君书、壹言》
10、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
《商君书、更法》
11、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
《韩非子、奸劫弑臣》
12、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
《韩非子,诡练》
13、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
《韩非子、解老》
14、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韩非子、解老》
15、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商君书、君臣》
16、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38、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觇国家之盛衰强弱者,皆于此焉。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三、执法:法治公平的关键
1、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尚书、大禹谟》
2、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尚书、大禹谟》
3、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国语、晋语七》
4、私情行而公法毁。
《管子、八观》
5、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
《管子、法法》。
6、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
《管子、君臣上》
7、省刑之要在禁文巧。
《管子、牧民》
8、法令至行,公正无私。
《战国策、秦策》
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1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
11、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
《商君书》]
12、不以私害法,则治。
《商君书、修权》
13、法平则吏无奸。
《商君书、勒令》
14、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15、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韩非子、饰邪》
16、诛禁不当,反受其央。
《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17、诛不避贵,赏不遗贱。
举事不私,听狱不阿。
《晏子春秋、内篇》
18、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鬼谷子、符言》
19、赏不避仇仇,诛不择骨肉。
20、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
21、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
《汉书》
22、政令必行,宪禁必从。
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
汉、王符《潜夫论、考绩》
23、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
三国、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24、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出师表》
25、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诸葛亮《论斩马谡》
26、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27、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三国志、诸葛亮传》
28、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
《三国志》
29、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
王勃《上刘右相书》
30、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刘禹锡《天论》
31、可行必守,有弊必除。
(刘禹锡)
32、法施于人,虽小必慎。
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
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33、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
欧阳修《魏梁解》
34、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
欧阳修《纵恶论》
35、按善恶见闻之实,断是非去取之疑。
王安石《范镇加修撰》
36、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
苏轼《策别第六》
37、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
苏辙《上皇帝书》
38、不可假公法以报私仇,不可假公法以报私德。
明、薛宣
39、法不殉情。
《三国演义》
40、言出为箭,执法如山。
清、李绿园《歧路灯》
41、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
42、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43、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清、金缨《格言联壁、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