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本《标准》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为适用对象,提出该专业教育必须达 到的基本要求,是该专业教育质量监控及教学工作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教育部 将根据此《标准》组织开展对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通知转发至所属有关高等学校。各有关高等学校 在依据本《标准》开展教学工作自评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教育部 高等教育司,以便适时调整《标准》。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 局、卫生局,教育部有关直属高等学校,卫生部有关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医学教学质量,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教育部、卫生部委托中国 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医学 教育标准,研究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 称《标准》)。经部分院校自评检测,教育部、卫生部审核,并经过全国医学教 育工作会议讨论修改,现将《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内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第一章内科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一、内科学二级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要求(一)理论知识1.掌握(1)内科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力求有扎实的内科学基础。
(2)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3)内科各系统典型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以及腹痛、黄疸、发热、贫血、咯血、呕血等症状的鉴别诊断。
(4)内科一般急症的诊断和急救处理原则,如休克、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急性心衰、呼吸衰竭、气胸、DIC等。
2.了解内科学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
(二)临床技能1.能全面、系统、准确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规范,及时完成日常临床工作记录,病历书写应达到正规合格的要求。
2.能较熟练阅读内科常见病的X线平片、CT、MRI等。
3.掌握内科常见诊疗操作,如骨穿、腰穿、胸穿、腹穿、心电图操作等。
4.熟悉(1)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2)心肺复苏技术和重症监测及处理技术,包括体外心脏按摩术、心脏电复律、人工呼吸、呼吸机监测、心电监护、药物复苏技术等。
5.了解各种常用内窥镜检查技术和特殊X线造影技术,掌握其检查指征和临床意义。
6.能胜任临床带教及辅导实习医师。
(三)必须在内科学所含的各主要三级学科(不少于3个学科)中进行轮转。
二、内科学各三级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轮转要求内科学(心血管病)专业(一)理论知识1.掌握(1)心力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分类和预后判定,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
(2)心律失常分类、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常见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类、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4)心脏瓣膜病的分类、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5)冠心病分类,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型、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判断。
吉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研究生院管理系统

吉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医学学位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我国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方式的战略性调整。
为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8]6 号文件《关于下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通知》及学位办[2000]76 号文件《关于批准新增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单位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一、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旨在加速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具体要求如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
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团结协作,身心建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临床医学事业献身;2. 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诊断能力,具有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与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以下同)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力,能对下级医生进行业务指导,临床能力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的临床工作水平;3.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4. 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5.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
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团结协作,身心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临床医学事业献身。
2. 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具有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的能力,能对下级医生进行业务指导临床能力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二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3.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4. 具有从事临床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选定科研课题,实施科学研究,完成一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的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1.临床技能:研究生应具备基本的临床技能,包括临床诊断、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他们应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具备解读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报告的能力。
2.临床决策能力:研究生应能够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信息,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并制定合理的诊疗计划。
他们应具备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包括识别临床问题的关键点、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劣,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适宜的选择。
3.医学文献研究能力:研究生应能够独立进行医学文献的检索与阅读,并对所阅读的文献进行合理的评估。
他们应能够根据文献的内容,在实践中应用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并持续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4.临床沟通能力:研究生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与患者、家属和同事之间的有效沟通。
他们应能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并能够向患者和家属传达医学信息和治疗方案。
5.团队合作能力:研究生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包括与医生、护士、其他医务人员以及患者和家属合作。
他们应能够有效地协调工作,与他人合作解决临床问题,并能够充分利用团队资源,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6.伦理意识:研究生应具备良好的伦理意识,包括保护患者权益、遵守医疗伦理规范、维护医疗秩序等。
他们应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患者的意愿,遵循医疗诊疗标准,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安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临床能力考核是通过临床实践、病例讨论、考试和评价等方式进行的。
考核过程中,研究生需要参加临床实习,与临床导师一起进行患者诊疗,同时还需要参加病例讨论和学术报告等活动。
此外,还会进行综合考试,包括写论文、进行临床技能考核等。
通过这些考核,能够全面评估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002临床医学基本要求

1002临床医学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流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结合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行研究,进而确定诊断,通过治疗和预防以消除疾病,减轻病人痛苦,恢复病人健康和改善生活质量。
早期的临床医学仅仅是对疾病现象的观察和尝试性治疗的总结,即天然和本能的经验医学。
而后随着物理诊断学的形成、解剖学研究的深入、生物学、化学研究的突破以及无菌概念的形成和发展、麻醉药品的研发与使用等,临床医学得到长足发展。
现代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于18世纪。
迄今,临床医学学科建设日臻完善,学科分类日趋精细,形成了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18个研究方向。
现代医学模式不断发生着显著的变革。
20世纪70年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逐步取代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成为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全面结合的角度理解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反映了临床医学的进步。
20世纪90年代,循证医学带来了临床医学又一次新的变革,其核心思想是有证可循,有据乃行。
当今,医学发展呈现新的趋势特征,生命与健康规律的认识趋向整体,疾病的控制策略趋向系统,临床医学正走向“4P”医学模式,即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
“4P”医学模式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完成后出现的新的医学模1式,将为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的很多重大疾病开辟新途径,为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提供新的科技动力。
第二部分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临床医学博士是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强烈科学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医学科学工作者,同时又是可运用新的医疗技术、手段为病人诊治疾病,能在社区应用广博的医学知识及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人文伦理知识为患者提供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
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申报标准

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申报标准
一、学历要求
申报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高中或同等学历,且通过高考或同等学力考试进入医学专科院校学习。
在学历方面,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和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专业知识
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
同时,学生需要了解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三、实践能力
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包括临床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的技能。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课程、实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未来的临床工作做好准备。
四、职业素养
作为医生,职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尊重患者、关心患者、服务患者。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五、语言能力
作为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患者的需求和问题,并能够清晰地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
六、计算机技能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医学信息系统和相关软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8.09.16•【文号】教高[2008]9号•【施行日期】2008.09.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医疗安全与血液正文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教高[2008]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卫生局,教育部有关直属高等学校,卫生部有关直属单位:为进一步提高医学教学质量,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教育部、卫生部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研究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经部分院校自评检测,教育部、卫生部审核,并经过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讨论修改,现将《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本《标准》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为适用对象,提出该专业教育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是该专业教育质量监控及教学工作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
教育部将根据此《标准》组织开展对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通知转发至所属有关高等学校。
各有关高等学校在依据本《标准》开展教学工作自评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便适时调整《标准》。
附件: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二〇〇八年九月十六日附件: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前言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
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1998年,经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协会批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
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
外科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外科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外科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外科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够独立开展外科诊断、治疗和手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下面是外科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详细介绍,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要课程设置等。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以下素养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具备扎实的外科专业理论基础,熟悉外科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技术;2.具备临床诊断能力,在独立开展外科临床工作时能够准确诊断疾病并制定治疗方案;3.具备丰富的临床技能,能够独立完成外科手术和其他外科临床操作;4.具备研究能力,能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讨论,并能撰写学术论文;5.具备人文关怀和医德医风,能够妥善处理与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的关系。
二、培养要求1.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全日制学位课程,积累所要求的学分;2.完成临床实践和临床技能培训,掌握外科临床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3.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完成学术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4.具备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遵守医德和医业操守;5.通过国家和院校组织的考核,取得外科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三、主要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医学综合基础(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检验学-医学影像学-内科学基础2.专业课程:-外科学导论-外科学研究方法-胸外科学-心脏外科学-神经外科学-普外科学-骨科学-泌尿外科学-整形外科学-儿外科学-应急外科学3.临床实践课程:-临床诊断学-外科手术技术-临床技能培训(包括手术操作、术前术后护理等)-学术交流与论文写作四、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根据研究方向和科研计划,选择合适的课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要求论文具备创新性、实用性和科学性,能够体现硕士研究生独立承担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实践教学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要认真观察和分析病例,参与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并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实践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讨论稿)
【按类别或领域编写,适用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
第一部分 概况
【简要介绍本专业学位内涵、服务领域和发展趋势等,800字以内】
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是现代医学体系中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相连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
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而确定诊断,通过治疗和预防以最大程度上消除、控制或延缓疾病,恢复病人健康、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保护劳动力。
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且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发展潜力,具备从事临床医疗实践工作执业资质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临床医生。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涵盖了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医学、临床病理学等领域。
临床医学研究的基本要素是人体、健康和疾病,实践的基本领域是专科和全科,应用的基本手段是诊断、治疗和预防。
当前,医学模式朝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同时医疗模式朝向“预防- 医疗
- 康复- 保健模式”发展,在新的时代、社会与科技发展水平下,人们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努力完善和丰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建设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二部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一、 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职业精神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具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以及追求医疗技术卓越的医学科学精神。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遵守医学伦理道德,尊重生命、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
2.专业素养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规范的临床操作技能以及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能够依据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医疗活动。
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与医疗团队协作能力,具有疾病预防的观念和严谨的临床思维能力,初步具备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并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
3.学术素养与学术道德
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够将临床医学理论与临床医疗实践结合
起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传承的基础上主动总结和反思,探索有价值的临床现象和新规律,力争在理论或方法上有所创新。
同时,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
二、 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包括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相关知识)基础知识,系统深入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也要对交叉学科知识、当代医学的前沿知识和必要的科学方法论知识有所掌握。
1.基础知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外语、自然辩证法等公共基础知识;应牢固掌握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医学遗传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药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熟悉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人文知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了解文学、历史、哲学、伦理、法律、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宗教、艺术等领域的相关知识,运用科学的、整体的思维方法,对患者的社会性给予充分的关注,掌握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技巧,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成与完善医学人文知识的内化。
3.专业知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本二级学科领域的临床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研究前沿和临床热点,并能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卫生保健服务和卫生法规体系;熟悉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结合临床实际写出较高水平的病例分析和综述。
三、 获本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培养是在临床医学所属二级学科进行的深入培养。
1.培训年限及方式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应进行为期3年(实际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的临床能力训练。
申请人应按照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中相关专业培训细则,在具有临床实践培养资质的基地完成相关病例病种与技能培养的实践内容,达到所需实践能力和水平的要求。
2.临床实践培训内容
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轮转本二级学科的主要专业组及有关学科的病房、门诊、急诊及辅助检查科室,参加相关病房和门诊的临床医疗实践工作,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定的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临床能力训练量化指标。
通过临床实践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和临床路径;危重病症的识别与紧急处理技能;基本药物和常用药物
的合理使用;临床合理用血原则;重点和区域性传染病(包括食源性疾病)基本防治知识及正确处理流程;熟练规范地书写临床病历;了解、熟悉、掌握相关学科的病种、临床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应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临床实践培养的全过程,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实践中探索有价值的临床现象和规律。
3.临床实践考核
临床实践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以过程考核为重点。
过程考核在每个轮转科室出科前,依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手册》进行。
结业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
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通过培训过程考核是参加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4.所获职业资质
完成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后,一般应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核,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
四、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一定的学术交流能力,具备主动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能力;能通过查阅大量的专业书籍获取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和临床诊疗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能通过阅读本专业国内外学术期刊和文献资料、查阅相关的文献数据库获取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追踪相关研究领域国内外最新进
展;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包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筛选知识的能力和吸取知识的能力,并善于总结与归纳;能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资源检索和加工,具备大量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2.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实践技能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专业素质,能系统掌握从事临床工作的基本方法,把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
应初步具有较独立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能较全面、系统、准确的询问病史,并规范完成体格检查,熟悉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常规;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具有对本专业急、难、危、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病历书写规范;应具有较高的人际交流能力和沟通技巧,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3.科学思维及临床研究能力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探索有价值的临床现象和规律,熟练地搜集和处理资料,对临床数据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并具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 选题要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与技术手段为出发点,选取临床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加以总结和研究分析。
选取课题应具有潜在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
2. 学位论文形式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分为以人群为对象的研究、以个案为
对象的研究和以文献资料为对象的研究等三种形式,包括结合文献综述的病例分析报告和临床研究论文。
3.学位论文规范性要求
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1-2006),保证论文的规范性。
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封面、独创性声明和保护知识产权声明、扉页、目录、缩略语表、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前言、文献综述、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附录、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致谢等。
论文的印刷也应符合格式规范。
论文中的计量单位、图表、公式、缩略词、符号、参考文献的使用必须遵循国家和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标准。
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成果、学术观点、实验方法时,必须注明参考文献;合作者及其他人做的工作必须明确说明,并给以恰当的致谢。
4.学术水平要求
学位论文的研究结果应对本领域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推动作用,且条理清楚、表达准确、数据真实、分析科学、结论合理。
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系统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具有独立担负临床医疗实践工作和临床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