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卷+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202X年10月《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1.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是〔〕。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局部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开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参见教材P44。
2.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性决定的;B.革命性决定的;C.实践性决定的;D.阶级性决定的【答案】C【解析】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参见教材P54。
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实践的;B.多样的;C.可知的;D.变化的【答案】A【解析】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参见教材P70。
4. 自觉能动性是实践的一个根本特点,这说明实践是〔〕。
A.主体纯粹的思维活动;B.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主体感性的物质活动;D.主体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答案】B【解析】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参见教材P68。
5. 与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是〔〕。
A.通过人的活动完成的;B.不能正确认识的;C.盲目自发地起作用的;D.可以认为改变的【答案】A【解析】社会开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完成的。
参见教材P92。
6.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说的是〔〕。
A.人脑是意识的唯—源泉;B.意识不具有客观性;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D.意识不具有主观性【答案】C【解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人类意识高于动物心理,主要在于它是以人脑为物质根底的。
参见教材P94。
7.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B.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制造;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答案】C【解析】〕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二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30×1分,共30分)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这两大发现是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B.唯物论和辩证法C.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D.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的发现3.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科学性 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C.阶级性 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4.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思维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5.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A.一切科学的基本问题 B.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问题C.辩证法中的基本问题 D.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有“高尚的理想”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7.“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物质观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客观实在性C.时间和空间特性D.可知性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二B.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C.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1.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2024年春期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试卷A参考答案.pptx

.能动性:实践是一种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活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人类在实践中不仅遵循自然规 律和社会规律•还通过自身的智然和创造力•积极改造自然和社会.
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他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只从客体和直观的形式 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而不是把它的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即实践。这一观点深刻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 特别是毛泽东,他在£论持久战3中强调了人的“自觉的能动性”,即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性,
实践的基本内通
2024年春期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概论》形考大作业试卷A参考答案
2024年国索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蓦本夙理低论》形考大作业参考答案 试卷A
一、的述■(本・共1小■,每小・100分,共100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笔记,它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的第一个文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他指 出:“从的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法点是:对对思、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 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毛泽东在£论持久战 2中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椰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 日‘自觉的能动性‘,地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者,如费尔巴哈,虽然也生调物质 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题A卷

[客观题局部]一、判断题(第1—30题。
每题1分,共30分。
判断为正确的选项用A 表示,判断为错误的选项用B表示,并在答题卡相应处填涂,不选、不填涂均不得分。
1、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与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开展。
( A P32、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根底上,使空想社会主义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
(B P103、马克思与恩格斯不仅提醒了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且还作了详尽的细节描绘。
( B4、是否始终站在最广阔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及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A P165、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意识决定物质。
( B6、规律具有稳定性即可重复性,而历史事件往往具有不可重复性,因此社会历史的开展是没有规律可言的。
( B P5459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A P438、“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 A9、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 A10、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都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 B P7611、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尊重客观规律。
( B12、绝对真理指的是人类追求的最后真理。
(B13、在社会历史开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 B P3914、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一个合目的性及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 A P11015、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 A16、科学技术不仅在于造福人类,还在于“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与统治的权力〞,而使技术的胜利要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
( A17、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其次章习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试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肯定精神B.具有思维实力、从事社会实践和相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肯定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建物D.进入主体的相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与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须要,则这种须要会比十所高校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相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依据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相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相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相识自然的实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料将来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创建出来。
”从相识和实践的关系看,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相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相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相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行,而且具有干脆现实性的品行D.实践与相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相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相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相识的目的D.间接阅历毫无用处10.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的区分是( )A.感性相识是牢靠的,理性相识是不行靠的B.感性相识来源于实践,理性相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相识是对现象的相识,理性相识是对本质的相识D.感性相识来源于干脆阅历,理性相识来源于间接阅历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辩不休的唯理论和阅历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阅历论是错误的B.阅历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阅历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阅历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特别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状况下都是肯定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分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运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阅历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仔细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仔细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相识与一般相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试题及答案(二)

16、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17、从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不同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可分为( )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经济意识和政治意识
请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
(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
(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材料题(二)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1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9、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电灯必然取代油灯的哲学依据是 (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
5、发展的实质是 (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
3、《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34课时A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34课时A卷)系别班级学号姓名一、辨析题(对命题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每小题5分,共40分)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2、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体。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真理是主观的。
4、主体是人,客体是物。
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6、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目的在于区分两者在资本周转方式的快慢不同。
7、只要生产力高度发达就可以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
8、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没有背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问答题(要求:要点清楚,并对观点适当展开。
每小题10分,共40分)1、运用物质世界统一性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用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4、联系实际,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特点。
三、论述题(20分)联系大学生实际,用矛盾分析法谈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参考答案一、辨析1、错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当时社会的某些具体问题的言论是过时了,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的精髓并没有过时。
2、正确,意识从形式上看,表现为人的种种观念、看法,个体差异性很大,是主观的,但从其依赖的条件及反映的内容看,都离不开客观事物的存在。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电子科技大学大二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及答案-(A3版)试卷二

电子科技大学大二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1、材料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共产党宣言》的态度… … (多次修改)材料二:英国《焦点》月刊对马克思的评价他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却债务缠身… …他出身于中产阶级上层,却热情捍卫工人的权益… …尽管如此,马克思一生义无反顾追求真理。
材料三:马克思的治学态度点滴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耗时40年,参阅了1500多种经济学著作… …题目: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事业、治学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
答题思路:① 根据材料概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高贵品质从马克思为人类解放而奋斗、严谨的治学态度等方面来理解马克思高贵的人格品质。
如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使命感,为事业和理想而献身的人;尊重科学而又勇于开拓进取,具有批判精神的创新者;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是为无产阶级献身的斗士。
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册,他的学说将永放光芒。
②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从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四方面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
③阐述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
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老祖宗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讲新话。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有人认为,规律具有客观性、重复性和可预测性等特点。
自然规律如此,社会规律也如此。
但是,波普尔认为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不能在精确相似的条件下重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海洋大学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题 课程号: 2710001 √ 考试 √ A 卷 □ 闭卷 □ 考查 □ B 卷 √ 开卷客观题部分 一、判断题(第1—30题。
每题1分,共30分。
判断为正确的选项用A 表示,判断为错误的选项用B 表示,并在答题卡相应处填涂,不选、不填涂均不得分。
)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 B ) 2.认识辩证过程的方法论意义之一,即认识论化为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
( A 3.私有制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第一个基本原则。
( A ) 4.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而产生。
( A )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 B )6.掌握适度原则就是强调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超出事物的度 。
( B )7.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这一结论的完整意义,即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 B )8.认识必然,是获得观念上的自由,掌握必然,才是自由的实现。
( A )9.“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说明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 A )班级:姓名: 学号: 试题共 8页加白纸1张密封线GDOU-B-11-30210.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结果。
( B )11.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者价格,之所以具有欺骗性,就在于一切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
( A )12.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 A )13.劳动人民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 B )14.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因而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不存在竞争。
( B )1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 A)16.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 B )17.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 A )18.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上留下明显“痕迹”,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人。
B )19.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 A )2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现实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 A )21.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可参与企业决策,以及职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改变了工人的地位。
( B )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
( A )23.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 B )24.劳动既然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这说明它本身也有价值,是商品。
B )25.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 A26.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 A )27.主、客观辩证法在表现形式上的区别是,前者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后者采取观念、逻辑的形式,与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
( B )28.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虽说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但并非一般趋势。
( B )29.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在于它造福人类,还在于它“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而使技术的胜利要以道德的沦丧为代价。
( A)30. 国家的消亡是指政治国家的消亡,也包括社会组织管理机构的一并消亡。
( A )二、单项选择题(第31—50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题干后所附的四个备选答案选项中,只有一个备选答案选项是最符合要求的,请把它选出来,并在答题卡相应字母处填涂。
多选、不选、不填涂均不得分。
)3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32.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在于说明(B )。
A.实践对理论有指导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能动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重要D.实践比理论更重要33.“世界上没有一种力量能够挽救资本主义免于崩溃”,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两句话的主要依据是(B)。
A.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矛盾的不可调和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D.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和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34.哲学的党性和党派性是指(D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C.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3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观点B.实践观点C.辩证观点D.群众观点36.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B)。
A、《(资本论)第一卷》的发表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共产主义同盟的创立D、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37.认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这是(A)。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3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C)。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39.梁启超“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的观点是(B)。
A.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B.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40.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A )。
A.意识不仅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B.意识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D.意识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41.“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42.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200万元,其中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100万元,购买劳动力商品部分80万元,而后生产出商品价值300万元,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是(C )。
A. 300% B.200% C.150% D.100%43.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它是在(A )。
A.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B.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C.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D.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44.认为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的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的观点是( D)。
A.形而上学观点 B.诡辩论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 D.辩证法观点45.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C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关系再生产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46.列宁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论”的依据是( D )。
A.俄国的特殊国情 B.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的产生C.无产阶级的新变化 D.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4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4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49.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 B )。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50.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C.诡辩论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三、多项选择题(第51—60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题干后所附的四个备选答案选项中,有二至四个备选答案选项是符合要求的,请把它们选出来,并在答题卡相应字母处填涂。
多选、少选、不选、不填涂均不得分。
)51.唯物主义发展过程所经历的主要形态有(ABD)。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2.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D)。
A.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B.世界统一于存在;C.万物皆在我心中; D.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53.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ABD)。
A.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B.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C.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D.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54.辩证的否定观认为(ABCD)。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
55.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ABCD)。
A.追求价值以追求真理为基础;B.追求真理以追求价值为目标;C.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在社会实践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真理和价值都要通过实践检验。
56.“历史不过是追求者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说明(AB)。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57.马克思指出“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要保证资本主义生产的连续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CD)。
A.产业资本必须经过三个阶段;B.产业资本必须有三种职能形式;C.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D.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58.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BD)。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59.下列选项真正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有(CD)。
A.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B.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C.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D.资本主义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60.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是(ABC)。
A.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主观题部分四、论述题(第61—62题。
每小题15分,共30分。
请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把试题的答案写在试题册的最后一张白纸上。
先在该答卷上写上班别、姓名和学号,然后标明题号,不用重抄试题。
)61.试述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62.如何理解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关键所在?2010-2011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A卷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30=30)二、单选题(1×20=20)四、主观题(15×2=30)61.试述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答: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