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看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现实困境及其培养路径
诺丁斯关心理论视角下师生交往的困境与反思

诺丁斯关心理论视角下师生交往的困境与反思诺丁斯关心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主张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亲密关系,关心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成长。
在实践中,师生交往常常面临一些困境。
师生交往中存在权力不平衡的困境。
教师作为学生的权威,拥有评价和控制学生的权力。
这种权力关系有时会导致教师过度干预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创造力,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发展空间。
这种权力关系也可能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缺乏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师生交往中可能存在情感冲突的困境。
教师在关心学生的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反应。
当教师表达负面情感时,学生可能感到受伤害或排斥,这会对师生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而当教师表达过多的正面情感时,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过度依赖,缺乏对自己的自信和主动性。
师生交往中可能出现个体差异冲突的困境。
学生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需求和背景,这意味着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关心和指导。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能因为师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而感到困惑和无奈。
一方面,教师往往面临着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无法完全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教师可能因为对学生个性的误判而不能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关心和支持。
针对这些困境,我们应该反思和探索如何改善师生交往,以更好地贯彻诺丁斯关心理论。
教师应该注重平等与尊重。
虽然教师具有权威,但在与学生交往时应该尽量营造平等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意见。
教师应该尽量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和主动性。
教师应该注重情感管理。
教师需要学会表达适度的情感,既要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又要对学生的不足和错误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评价。
教师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包容和关爱,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个体差异的理解和应对。
教师需要通过观察、交流和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关心和指导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来提高自己的教育关心能力,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诺丁斯关心视野下教师素养提升的新路径

教育理论研究诺丁斯关心视野下教师素养提升的新路径王媛媛(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陕西宝鸡721016)摘要:诺丁斯以关心视角作为出发点,论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主张关心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教师作为教 育教学中的引导者更应该将关心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
回归关心本质,彰显教育价值追求。
本文分析当前教师对学生关心缺失的原因,结合诺丁斯视野下的关怀理论提出相应策略,促进教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关心伦理诺丁斯教师素养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前提。
润物细无声,诺 丁斯将学校比作一个由不同孩子组成的大家庭,面对独一 无二的教学对象,她主张教师要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将 关心作为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基础和核心,教师要相信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关心和呵护他们,全心全意 地帮助他们成长为能干而又自信的人™。
因此,教师要时刻 保持关心学生的积极心态,将关心学生视为教师应具的 基素养。
一、回归关心本质,彰显教育价值追求关心意味着对他人 他事物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教师学生 关心和关心关的建立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诺丁斯为关心是教成的基, 的学校教 助关心而 发生!2]。
关心 关 , 关心 和 关心个关同要的地。
因此,教要关心的,教的。
(一) 学生作为被关心者角度出发:寻求关心是个体发 展的本能诉求。
学生是学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受年龄和经验的 制约,心发不成熟是这一时 的。
教师要对学生 的,学生自己关心和视。
诺丁斯为,每个人在人生的各个时都要得到人们的解、#和认同。
被关心是人的,学校有的孩子都 关心。
他们不意视为 ,不愿意视为方程一的气因此,教师应视关心学生的,助学生时关心关心。
(二)教师作为关心者角度出发:关心学生是职业道德 情感的重要体现。
教师 开展教 活动时不能 德的 ,有样才能将教书育人 。
德是从工作者进行 活动中的绪感知,把 德转化为德行为的中心环节。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作为一种美好职业德 的表达,对提高教学效率起要的作用!4]。
诺丁斯关心理论视角下师生交往的困境与反思

诺丁斯关心理论视角下师生交往的困境与反思
首先,教师和学生的情感需求不同。
教师通常需要学生尊重、支持和认可,以满足自
尊心的需求。
而学生则更需要来自教师的关心、理解和信任,以满足他们的安全感和被接
受的需求。
这种需求的不平衡经常导致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常常主导着关系。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很难在这样的关系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得到教师的真正理解和支持。
这
样的关系会让学生感到被忽视和不被重视,甚至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不必要的。
再次,教师的职业责任和角色会限制师生关系的发展。
教师需要保持专业的原则和界限,遵守职业道德和法规。
教师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独立和公正地进行教育工作。
这些限制可能阻碍师生之间真正的情感交流和理解。
因此,为了建立富有意义和健康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通过以下方式来解决师生之间
的困境。
首先,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教师需要通
过真正的沟通和理解来建立与学生的关系,以促进情感的满足和学习的成功。
其次,教师
需要提供平等和包容的关系,以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最后,教师需要
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保持自己的职业责任和角色。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扮演着领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需要变得更加敏锐和关注学生的
情感需求。
通过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系和平等的关系,教师可以在师生交往中克服困境,建
立更好的师生关系。
诺丁斯关心理论视角下师生交往的困境与反思

诺丁斯关心理论视角下师生交往的困境与反思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师生关系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教育实践中,师生交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效,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诺丁斯关心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师生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困境,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反思。
本文将从诺丁斯关心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师生交往中的困境,并提出一些反思和建议。
一、诺丁斯关心理论简介诺丁斯关心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怀卡·诺丁斯提出的,该理论主张在人际关系中,人们的情感需要是关心、理解和接纳的。
诺丁斯认为,人们对他人的需要不仅包括肉体上的需求,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心理上的慰藉”,即被人关心、理解和尊重的需求。
在教育领域中,诺丁斯关心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师生关系、学生竞争关系和学校氛围的构建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二、师生交往中的困境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师生交往可能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式化的关系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师生关系往往是一种较为形式化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以教学为目的,而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理解。
这种形式化的关系使得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单薄,无法满足学生所需的“心理上的慰藉”。
2. 不平等的地位师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位不平等,师者地位尊崇,学生地位低下。
这种地位不平等会使得师生之间的交往缺乏公平性和平等性,而导致学生可能会对师生交往产生排斥或不信任的情绪。
3. 互动性不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师生交往往是一种单向的传递关系,师者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
这种模式下,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足,学生缺乏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机会,师生交流显得单调枯燥,难以产生真实的情感交流。
在诺丁斯关心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需要对师生交往进行深入的反思,以改善和提升师生交往的质量。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1. 关心与理解在师生交往中,我们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理解。
诺丁斯关心理论视角下师生交往的困境与反思

诺丁斯关心理论视角下师生交往的困境与反思引言:在教育领域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也存在着一些困境和问题。
本文将从诺丁斯的关心理论视角出发,探讨师生交往中的困境,并进行一些深刻的反思。
1. 什么是诺丁斯的关心理论?诺丁斯(Noddings)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她提出的关心理论深刻影响了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她认为,关心是一种基于情感的回应,它是一种能够激发他人发展和成长的力量。
在教育领域中,关心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师生之间的关系研究中。
2. 师生关系中的关心在诺丁斯的关心理论中,师生关系是基于关心而建立的。
她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传授与学习。
只有在这种关心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交往才能够成为一种真正有意义的交流。
3. 师生交往中的困境虽然诺丁斯的关心理论为师生交往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在实际生活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仍然存在着一些困境。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权力关系不均: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师生的关系往往是一种权力关系不均的关系。
师者拥有着教育的权威和支配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教育的被动地位。
这种权力关系不均会导致师生之间的交往缺乏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2)情感关怀不足:在一些情况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往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单向的情感输出,而缺乏真正的关心和理解。
师者往往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而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情感需求。
(3)交往模式单一:传统的师生交往往只是一种单向的传授和学习模式,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的关心和理解。
这种单一的交往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
1. 重塑师生权力关系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需要重塑权力关系,建立更加平等和自由的关系。
师者应该意识到,学生也是有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应该被尊重和理解。
2. 增强情感关怀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需要增强情感关怀,建立一种真正基于关心的关系。
诺丁斯关心理论视角下师生交往的困境与反思

诺丁斯关心理论视角下师生交往的困境与反思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影响着教育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现实中,师生交往中常常存在着各种困境和问题,这不仅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也给整个教育系统带来了反思的必要。
诺丁斯关心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帮助我们深入分析师生交往中的困境,并进行反思和探讨。
师生交往中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权力与责任的失衡。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拥有着相对较高的权力和责任,而学生则处于被教育的地位,其权力和责任相对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容易滥用权力,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约束,而学生也往往缺乏表达意见和权利的机会。
二是沟通与理解的障碍。
师生之间存在着背景、年龄、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交往中往往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导致理解不到位,造成误解和冲突。
三是情感共鸣的缺失。
师生交往中,情感共鸣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但是在现实中,由于教师的压力大、工作繁重,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关怀和支持,导致情感共鸣的缺失。
四是教育目标和手段的分歧。
教育是一个目的明确、手段多样的活动,师生之间往往存在对于教育目标和手段的不同看法和认知,这容易导致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基于诺丁斯关心理论的视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探讨:一是关注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诺丁斯关心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增强对学生的关心和支持,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二是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诺丁斯关心理论也强调了人们在交往中的理解和共鸣,教师需要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学生的需求,避免出现理解不到位和沟通不畅的情况。
三是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诺丁斯关心理论认为,人们在交往中需要合作和互动,而不是单向的指导和约束。
教师需要更多地与学生进行合作,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关怀理论视野下当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困境及出路

关怀理论视野下当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困境及出路一、关怀理论概述关怀理论是从女性主义伦理学发展而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正式提出,其强调关心,注重对生命关怀的理论价值契合了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就其理论主张概括来讲,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强调关系性。
“关心伦理强调的是关心的关系性。
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
”关系性关注不同主体之间所建立的关系,这种关系指向主体间的互动,互动意味着關系双方的相互影响及有效的回应,一种关系而非单纯指向一种美德、品质。
(2)注重情感性。
关怀理论从女性伦理学发展而来,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更注重情感性,关怀的本质就在于对情感的一种回应,这也是相互主体建立联系的重要纽带,诺丁斯不否定理性的分析,而更为强调事物本身情感性的沟通与表达。
(3)关注主体的需要。
诺丁斯将需要分为“明示的需要”与“推断的需要”[1],明示的需要是被关怀者表现出来的明确需要,推断的需要指向关怀者倾向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推测被关怀者的“需要”,其出发点不在于被关怀者本身,而是从外在客观因素出发来试图判断被关怀者的需要并给出决策,其做法忽视了被关怀者的主体身份。
二、当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困境1.当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本质解读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价值选择的总取向和价值追求的一惯性倾向”[2],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办学方向,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目标、育人目标,同时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活动场所,作为教育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时代对人的需求,对人的价值取向,即我们想要通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叶澜教授在《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一书中对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作出如下解释:“首先是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主体是人,是一定角色的人在对学校教育价值取向认识、判断基础上自觉而综合的选择。
幼儿关怀行为浅谈——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

幼儿关怀行为浅谈——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彭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
幼儿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
将幼儿形容成一张干净整洁的白纸再不为过,该阶段是一个人性情、道德、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社会领域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社会性逐步完善并形成健全人格基础的初始过程,裴斯泰洛齐的泛爱主义认为爱的教育是十分崇高的,如今的孩子被整个家族众星捧月,报以极高的期待,顺理成章的接受着所有的关怀,不明白怎样关心别人,当成人们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关怀教育,却因为不符合幼儿现实需要而被他们拒绝,得不到良好的回应,成了所谓的的“不识好歹”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不知分享,自私自利,缺乏了爱心,同情心的不良品行。
现如今教师,家庭已经开始重视幼儿关爱等良好的生活品质的培养,但在我们关于关怀教育的方法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1 关怀案例1.1 幼儿的关怀缺失在笔者观看某幼儿园科学活动《我认识小甲鱼》中,教师为孩子带来了甲鱼让幼儿自行观察,教师离开后,小甲鱼摔倒地上后幼儿不仅没有将它放回去反而用手去“打”。
吸引了更多幼儿后,部分幼儿欢呼雀跃大部分报着看热闹的态度。
最后只有极个别幼儿将小甲鱼放回去。
教师回来后也只是将剩下的甲鱼放回并没有与幼儿交流。
1.2 家长的不当关怀行为笔者前阶段所实习的南京某幼儿园发生过这样一幕:蓉蓉在放学玩玩具时,奶奶在旁边陪同,手中有一盒切成块的水果让她吃,但蓉蓉明显不想吃,还说吃不下,她的奶奶依旧让她进食,最后在推搡中蓉蓉失手将水果打翻在地,而这位奶奶也没说什么,收拾好后将蓉蓉带回了家。
这种情况在班上出现了不止一次,下一次依然是这样。
2 关怀所存在的问题以上的案列从幼儿园和家庭方面反映出幼儿在关怀层面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2.1 幼儿园中的问题(1)教师的关注缺失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切实的体验到关怀,教师的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幼儿温馨心理氛围的养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看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现实困境及其培养路径作者:李秀云刘梦婷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02期【摘要】本文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审视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现状,发现存在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错位、忽视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特殊性等问题,建议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培养应当重视以关怀为基础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建设以关怀为内容的职前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培养课程,注重以关怀为核心的职后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培训与反思。
【关键词】诺丁斯关怀理论;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现实困境;培养路径【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0)1/2-0023-04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独特道德品质。
〔1〕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强调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伦理规范的建立。
伦理规范应当有充足的专业理论依据,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工作与专业发展的特点,而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中的简单演绎与应用。
〔2〕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关怀视角,指出应当将关怀视为一种关系属性,并且关怀应当以“相遇关系”为重心,重点关注“被关怀者及其需要,以及被关怀者对关怀者的需要作出的回應”。
〔3〕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回应了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需要,不仅关注了师幼关怀关系的建立,而且敏锐地察觉到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的关系。
本研究旨在以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为视角,审视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现实困境,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培养路径,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内涵1.自然关怀与伦理关怀的关系诺丁斯认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关怀不是同情、怜悯、移情,而是一种美德,非常强调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加强。
〔4〕关怀包括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
自然关怀因回应被关怀者的需要而直接产生,无需诉诸伦理努力,但需要持续、用心的培养。
伦理关怀是需要伦理努力才能呈现的关怀。
〔5〕自然关怀是伦理关怀的基础,伦理关怀源于并包含了自然关怀,道德发展需要通过发展伦理关怀来扩展关怀的范围。
伦理关怀有望发展到像自然关怀那样,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本能需要和自然反应。
〔6〕自然关怀往往发生在亲近的内圈中,多为对子女、友人的关怀,〔7〕而伦理关怀则可能需要克服自身抵触情绪,倾向于“我需要这么做”的反应。
2.关怀圈层诺丁斯认为,关怀者和被关怀者构成远近不同的同心圆,即关怀圈层(见下图)。
关怀圈层的共同圆心是关怀者“我”,越近内层,越容易产生关怀动机,越向外扩展,关怀的自然性越会逐渐淡去,努力性日益突出。
〔8〕关怀圈层说不仅诠释了自然关怀与伦理关怀的转变过程,而且展示了不同领域的关怀。
诺丁斯强调,不同的关怀领域需要不同的态度、知识和能力,但这些不同也使得关怀领域之间不一定具有迁移性。
〔9〕可见,关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对于教师而言,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群体的关怀应当是不同的。
二、诺丁斯关怀理论视角下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现实困境1.存在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错位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的错位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
具体表现为如下三种情形:第一,将伦理关怀等同于自然关怀,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被“绑架”了。
例如,知道幼儿在幼儿园没有吃饱,有的幼儿家长会认为这是教师照顾不周、关心不够造成的,而不会想这可能是因为幼儿挑食。
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本是从伦理关怀向自然关怀的转化,然而部分幼儿家长将幼儿园教师的自然关怀视为教师应有的关怀逻辑起点,忽视了教师的伦理关怀。
这往往造成社会对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抱有过高的期待,将幼儿园教师视为“道德家”,应当有比其他教师更高的道德标准和要求。
这种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的错位,应然和实然的落差,不仅会增加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压力,而且会激化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甚至与社会的矛盾。
第二,过于强调自然关怀,忽视对幼儿园教师作为“人”的应有尊重。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每个人都有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发展过程。
幼儿园教师作为“人”,是一个有着基本需求的独立个体,同样应当得到尊重和关怀。
例如,当幼儿在幼儿园不小心磕碰到时,幼儿家长不应当因过于焦虑而对教师提出苛刻要求,而是应当给予教师尊重和理解,先弄清事情的经过,再妥善处理。
第三,过于关注伦理关怀,导致其难以转化为自然关怀。
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需要自身对专业道德理念的认同和践行。
因此,伦理关怀向自然关怀过渡,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必要且充分条件。
二者无论偏向哪一方,都容易影响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也容易使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遭受质疑。
例如,在新教师向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技能外,教师专业理念与道德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的伦理关怀要向自然关怀过渡。
2.忽视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特殊性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与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具有一定特殊性。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特殊性往往被忽视了。
事实上,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特殊性亟需重视。
一是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幼儿园是以3~6岁幼儿为教育对象的,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极强的模仿力、学习力使幼儿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二是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保育工作是幼儿园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教合一是幼儿园教师工作的主要特点之一。
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幼儿园教师往往需要更多地参与到幼儿的成长过程中。
三是因为幼儿园教师面向不同对象的关怀具有不同特点。
例如,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儿需要的关怀是不同的,幼儿园教师多关注小班幼儿的生理、心理适应问题,而到中班则开始关注幼儿的社会性交往等问题,到大班则多关注对幼儿的集体性、创造性等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特殊性不仅是由幼儿这一特殊的教育对象所决定的,而且是教师专业道德的专业性、特殊性的内在诉求,还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诺丁斯关怀理论视角下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路径1.重视以关怀为基础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定位应当以国家政策为依据。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既明确了幼儿园教师道德行为的边界,也加强了相关道德法规的建设。
这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培养过程中应当参照的重要规范。
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培养应当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误区,提防将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神圣化”或“妖魔化”的倾向,妥善处理好自然关怀与伦理关怀的关系。
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关怀是从伦理关怀向自然关怀转化的过程。
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养成起始于伦理关怀,是自然性逐渐减少、努力性逐渐增多的关怀。
伦理关怀是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而自然关怀则是成为优秀教师或专家型教师的必要条件,专家型教师应当具备更高的道德标准,做到对幼儿本能的关怀,即自然关怀。
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应当尊重其特殊性,并根据这种特殊性建立相应的道德规范体系。
从理论上看,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标准的建立需要明确的理论依据,诺丁斯关怀理论为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视角,即以关怀为基础,建立可以衡量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准则与规范。
从实践看,幼儿園教师专业道德标准的建立需要有专业组织的依托。
例如,教师职业道德委员会可以发挥作用,通过成立教师专业道德小组等方式,分学段、分类型确定教师专业道德标准。
2.建设以关怀为内容的职前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培养课程高校应当积极建设以关怀为内容的职前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培养课程,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关怀素养,促进其关怀能力的发展。
〔10〕职前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培养课程应当注重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高校应当在幼儿园教师培养的源头严格把关,确立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培养课程的基础地位,严格规范学习要求与考核标准。
第二,丰富以关怀为中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培养内容,确保职前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培养课程涵盖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理论和实践的各方面。
关怀不应当仅仅渗透于思想政治课中,还应当贯穿于专业课中。
例如,《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可以帮助职前幼儿园教师了解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提醒教师应当关注幼儿的生理需求,而《学前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则是以《学前卫生学》为基础,提醒职前幼儿园教师在设计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时应当注重把握幼儿的发展特点。
第三,增强职前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培养中的实践环节。
在幼儿园实习环节,实习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实习教师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建立良好关怀关系,指导实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幼儿更多的包容和关怀,营造温馨的教学环境和安全的心理氛围。
3.注重以关怀为核心的职后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培训与反思职后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培训应当注重教师在实践中反思能力的提升。
幼儿园应当为教师提供参加教师专业道德培训的机会,如通过网络课程、专家讲座、集体研讨、案例分享、基地参观与学习等形式,强化幼儿园教师对专业道德的理解。
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养成的关键不仅在于“讲”道德,更在于“行”道德。
幼儿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建立信任、关怀的师幼关系、同事关系,在实践中落实伦理关怀与自然关怀。
另外,幼儿园教师还应当学会在实践中反思。
正如诺丁斯所说,要成为一名关怀型教师,需要持续不断的关怀体验,并对这些体验进行有意义的反思,从而促进自身关怀能力的发展。
〔11〕参考文献:〔1〕王夫艳.规则抑或美德:教师专业道德建构的理论路径与现实选择〔J〕.教育研究,2015,(10):64-97.〔2〕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48-51.〔3〕〔4〕〔5〕〔7〕内尔·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侯晶晶,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檀传宝,王啸.中外德育思想流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34-445.〔8〕〔11〕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檀传宝.诺丁斯与她的关怀教育理论〔J〕.人民教育,2014,(2):22-23.〔10〕NEl NODDINGS. Teaching theme of caring〔J〕. Education Digest,1995,76(9):675-679.A Study on the Dilemma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Based on Noddings’ Caring Theory and the Cultivation ApproachLi Xiuyun 1,2, Liu Mengting 2(1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835000)(2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Abstract】Based on Noddings’ caring theory,this study reviews kindergart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found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such as mismatch of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neglect of its particularit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kindergarten te 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should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based on care; care should be the content of ethics cultivation; and care should become the core for in-servi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cultivation and reflection.【Keywords】Nodding’s caring theory; kindergarten teacher; professional ethics; dilemma; cultivation approach。